读几首《诗刊》上的诗
-
读几首《诗刊》上的诗
去了一次图书馆,没有人知道我是诗人,信手拿了几本近期的《诗刊》
,略带“窃”
的
意图,不过,
《诗刊》
、
《文学与评论》等物,除了俺,几乎少有人来读。
冬日寒风雨露,
在体育场走上几圈。
戴冬帽,
系长围条,
夹几本诗刊,
颇有一点文艺范。
几年来,
俺从没订过一本主流或民刊杂志,
p>
也极少买诗友诗人的诗集,拖了后腿,也没
有一间存载的书屋。
p>
一切都是免费的。
试想?那些热情洋溢去
北方看冰雪的人,
沿途轰轰烈烈地晒图。
可是,
这里明天就会下雪,为什么偏要去北方呢?这里的冬天一样地寒冷。
天底下的阳光,温暖着你,也温暖着他人。
< br>想不通为什么修行的偏要去终南山?佛让你来尘世吃苦,
你却要回避,
那还有什么好修
的呢?佛说,一切无实相,无尘相、无意识,六根清静,整
天对着佛拜,那是不是另一种执
着呢?空是智慧,法无定法,诗亦无定法。对于诗人来说
,你没有诗,何谈是诗人呢?
还是
说《诗刊》吧,官刊的特点,在我的印象中,应该具有:唯美倾向、情感真实、忌
讳政治
、拒绝阴郁。在这本
18
年
10
期的《诗刊》中,大部分诗歌散文化倾向较浓,总体缺
少一种思想的深
刻性,充满了一些向往的理想主义人文情怀。从艺术上讲,很少语言变化,
也少有亮点的
句子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青梅花》一组虽说语言平稳、精凝、干净、亲切、
自然,但仍然感觉感受还不够深入。
黄小线,近
期已经成为了微信好友,他在朋友圈里经常发《诗人装》
,表明他个人的选
择标准。
他的《踪影》一组体现出了较深一点的语
言特色,较符合现代诗的发展与探索精神。
例如:
《清明小记》
先有雨,再有人上山
拿纸钱尽孝
把哭声藏进鞭炮声
四月刚开始,悲喜铺在路上
每个人都要行走
留脚印
就算是坏人,修炼了狡诈之心
走路无声,走路无风
也难以面对,越来越热烈的阳光下
那么多鬼,睡得如此安静
一首诗要引起他人的注意,一定要有其可研究性。这件作品显然有别于他人写“清明”
的诗。通常“清明”的诗最容易写,是因为容易出感受,容易打动别人,容易从内心上表现
哭声。如果一味地用忧郁之声来写“清明”
,那么,你的诗就太俗了。黄
小线的这件作品不
仅没有表现出哭声,
而是把哭声隐在鞭炮里。
这对收尾起到了陈铺作用,首尾的联系,
让我
< br>进一步确定了诗歌的定性。
“不哭”
,对,这种大度远比
表相的哭要深刻的多。这便是诗意。
除了别人哭会俺盖你的哭声外,
收尾的阳光“越来越热烈的阳光下”让你感到惊讶,这便是
诗人。
< br>“睡得如此安静”
,
这是一种大义,
有一种凛然世故的感觉,
充满了沧桑却又平静安稳
的感觉,
看破世尘,才是真正的入世者。
听一首歌吧。张蔷《路灯下的
小姑娘》
,让人想起
80
年代,那时的
清纯、初恋的羞涩,
被大陆禁止通行的靡靡之音,如今成为了魔鬼电音。她的
《害羞的女孩》
表现的好夸张却又
不失敛点。
p>
再听一首张行的
《迟到》
,
这都是
60
后的甜蜜回味。
有
一种从文革破茧后的释放,
那时候,好多的人跳的士高。
p>
跳到《诗刊》
11
期,却比之前有较大的收
获。除了正方
-
张执浩(张执浩的作品场景宏
< br>大、气势高雅、个性坚定。
)对黍小语(黍小语的作品柔雅、抒情、外秀内中、从
善如流。
)
的点评外,还有反方
-
p>
荣光启的评论,实则也属于正方。我个人更倾向于一种缘,就像两个
人的缘份。即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一见钟情也同样表现在这里。
< br>《诗刊》
作为中国最大官刊,
是寻找、
< br>发现、
推广传世之作,
成为扶佐新苗、
< br>率众研究、
指导现代诗发展、推陈出新、为历史留下痕迹、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
贡献的主流媒介。因
为资料之广,影响之大,重任在肩。
p>
此刻,窗外寒雪飘飘,洛夫曾与李元洛煮酒品诗,历古至今,洋洋洒洒,唐诗宋词、力
荐李贺。想远了,还是继续读诗吧。
《鸟儿们》
作者:薛松爽
总有一些鸟,栖落雪地墓碑
总有一些鸟,半空不停吟唱
一些鸟在漆黑的夜晚背负石在旷野赶路
雨滴打落无声
鸟儿们将碑石竖立大地
将碑面磨平,啄出印痕
当青石冒出火星,在凌晨,无人看见
有的鸟一生背负字母行走
给一根根枯
木注释字号、行状、
“历史”
一些鸟,什么也不做,只飞来飞去
它们的骨头坚固、细韧、中空
在风中并不呜呜作响
应该说读诗比写诗更难,
读诗的本意是为了学习,
哪
里知道,
几遍下来,
不是懵懵懂懂,
便
是索然无味。
在此,
你确定你永远也成不了别人,
永远也只能借鉴而已。
对于他人的作品,
通常的阅读
是来自我们自身的经验,包括语言陈述和美学判断、生活阅历种种有关。
首先确立《鸟儿们》应该是一件咏物诗,这是拓展。也可以看成是“诗言志”
。并应该
带有象征性意味。作为复数,并不是个体的鸟,应该是广泛的,大意的群体。不
得不说作品
的表现很好看。
也有马致远的
“枯藤、
老树、
昏鸦”
几个字解决的
意象。
画面的层次、
色彩、
角度的运用
较到位。说实话,有点象游戏“植物大战”里的古墓场景。这种场景的出现往往
是带着较
深刻阴郁拓展。
这件作品较形象地完成了碑贴的创写,诗中“
历史”
,更具说服力。相比之下,这种象
征性的表现比赤裸裸地
表现碑铭要有趣的多。
关于
“死亡”是一件不可回避的话题,在
诗歌
中多有表现,
而碑铭是常见的方式之一,
< br>大多有悲壮之意。
这件作品通过不同的角度反映出
来,是
与众不同的。但相对马致远,却多了些描摹的过程,显的不够凝炼。而且更多的内在
的深
层次没有透露的痕迹,使作品过度地使用画面而失去了内在的支持。
< br>天气寒冷,诗歌并不冷,
再冷的冬天也少不了创作的热情,
对于雪的描绘,
各地的诗人
已经早早地举起了“雪”的大旗,
在北风中展开。附一首近作,以表示俺也是写诗的。
【上帝的花园
5
】
太阳,必须控制住自已的心情
控制温度并毫不动摇
她照亮尘世
像一只巨大的眼睛
她必须忍受在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饥饿,凶杀,洪水,战争……
她服从谁的旨意
她孤独吗
2018.11.26
读诗还是听
歌?我的月季在冬雪中呻吟,
那些刚刚入世的小苗,
必须移到室
内,
让她们
的初心得到现实的温暖。
由于惰性的原因,
诗人都愿意自己创
作,
而不喜欢深入解读他人的作品。
赁什么让我单
方面接受你的情感,
而不能换来他人对自己的公平对待。
因此,在借阅他人的作品时,
总喜
欢按自己的创作套路去修
正别人,这都是错误的想法。
阅读是一种被动的创作,
由于诗人的思想与所谓的独立性,
通常喜欢主动出击,
包括受
到尊重与发言权,这也情可理解。
泡一壶暖心的茶,
听说枸杞、
菊花、
黄芪泡茶好喝,
养身。
别老谈什么铁观音、
紫沙壶。
窗外的雪,越来越大。我们都是温室里的花。
下一首诗,我总是跟着你的思路在转,跟着你的茶在水中慢慢化开。
如这首《傍晚》
作者:张小美
先是灰色
接着是深蓝
最后是沉默的黑
我的画笔没有天空那么快
仿佛只是睁眼
和闭眼
那么短的一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