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
单元学习主题
:深刻的童年记忆
二、
单元教材分析
< br>“童年往事”
是本单元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主要有以下两
个:
“体
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
“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
<
/p>
教材所选的四篇课文写了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童年往事,
抒发了<
/p>
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从《古诗三首》中,我们会体会到童年
的乐趣;
《祖父的园子》抒发了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祖父
< br>的深刻怀念;
《月是故乡明》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
梅花魂》抒发
了身处异国的外祖父的思乡和爱国之情。
课文写了“别人”的童年往事,口语交际则安排了学生去了解自
己的亲
人(祖父母、父母)或邻居的童年,与同学交流自己了解到的
情况和从中获得的感受。习
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是回忆自己成长
的历程,记录自己感觉长大的某一个瞬间。
p>
“课文”
“口语交际”
“习
作”是按照读“别人”的童年
---
了解“亲人或邻居
”的童年
----
写
“自己”的童年思
路来编排的,由“读”到“说”再到“写”
,学生
的“阅读能力
”
“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得以逐步落实。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
的思想感
情)
,旨在引导学生交流总结“如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
情”
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重点训练“用夸张说情景”和“用对比
写句子”
;
“日积月累”中孟郊的《游子吟》让我们感受到了慈
母对临
行游子的爱。
“体会课文表
达的思想感情”
这一语文要素,
也是学段阅读目标
要求之一,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也有所涉及:如五上第一单元“初步
了解课文
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
五上第四单元
“结合资料,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上第六单
元“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
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这样编排,体
现了“初步了解”到“具体感受”
再到“整体感受”的设计思路,是对学段阅读目标之“
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的逐步落实。
我们设计了“自主学习单”
,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进一步落实
本单元语文要素和单元目标。
三、
单元学习者分析
通过五上教材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借助具体事
物抒发感情的方
法,且学习了结合“资料”
“场景、细节”来体会课
文表达的思
想感情,
本单元课文的学习,
是学生对五上所学阅读方法
的进一步实践和运用。
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于
刚刚经历的童年,
更有难以抹去的记忆,
他
们对于“成长”更有深刻的体会。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字词,通过
阅读把握课文主
要内容已经基本没有障碍。
在四上语文第八单元,
学
生已经学习了“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在此基础上落实本单元
习作要求“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应该不成问题。
四、
单元教学目标
<
/p>
1.
认识“昼、耘、稚”等
36
个生字和“供、晃、燕”三个多音
字;会写“昼、耘、桑”等
17
个生字和“蝴蝶、蜻蜓”等
12
个词语
并在具体语境中学会运用。
2.
学习《古诗三首》
《祖父的园子》
《月是故乡明》
《梅花魂》四
篇课文,了解与主人公相
关的几件事情,体会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记录当时的真实
感受。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
“古诗三首”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
,积累《游子吟》和思乡的诗文。
五、
单元教学思路
学习
类别
主题
深
刻
的
童
年
记
忆
提要与
理解
课
了解别人的
集中阅读《月是故乡明》
童年往事,
和《梅花魂》
。
体会表达的
思想感情。
统整与
探究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
年岁月
学习“语文园地”
。
口语交际
课
交流指导
课
拓展阅读“学习单”中的
选文。
p>
记录自己的
童年往事,抒
发自己的真
实感受。
实践与
展示
习作指导与讲评
---
那一
刻,我长大
了
习作指导
课
拓展阅读
课
课
整体阅读
学习《祖父的园子》
精读指导
概览与
预学
通读四篇课文,扫清字词
障碍。
理清单元脉络,把握主要
内容。
学习《古诗三首》
自主识字
课
整体预习
课
精读指导
课
任
务
课
型
课时
1
课
时
1
课
时
1
课
时
1
课
时
1
课
时
1
课
时
1
课
时
1
课
时
2
课
时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昼、耘”等
6
个生字
,
读准多音字“供”
,
会写“昼、耘”等
4
个字。
2.
p>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
其三十一
)
。
3.
能通过读诗句
,
想
象诗中的情景
,
体会其中的乐趣。
<
/p>
4.
能根据诗歌内容
,
< br>展开想象
,
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 br>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
同学们
,
谁来说说
p>
,
在你眼中
,
童年
是什么样的呢
?(
自由、
天真、
无忧无虑……
)
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
彩
!
是啊
,
每
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
,
快乐也好
辛酸也罢
,
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
,
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
,
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
,
扫清字词障碍。<
/p>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
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
< br>与同桌交流。
2.(
出示
p>
7
个会认的字
)
(1)
学生齐读
,
注意读准“磬、陂、
漪”的读音。
(2)
认读多音字“供
”
。
3.(
出示
4
个会写的字
)
< br>指名学生读
,
师正音。
4.
学生齐读三首古诗
,
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
同
学们
,
读完这三首古诗
,
结合注释
,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
?(
有小孩子在种
瓜、
小孩子在玩
冰、
牧童在吹笛子……
)
大家读懂的还
真不少
,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第一首
古诗
:
《四时田园杂兴》
(
其三十一
)
。
(
板书诗题
)
2.
大家
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
四时、田园、杂兴
)
(1)(
出示相关资料
)
《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
组田园诗
,
共六十首
,
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
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
“兴”在这里读四声
,
“杂兴”就是随兴而写
的诗
;
“四时”
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
季。题目的意思是
:
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
的感想。
(2)
学生齐读诗题。
3.
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
结
合注释
,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
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
/p>
其他同学补充。
(2)
理解词语
:
< br>杂兴
:
随兴而写的诗。
昼
:
白天。
耘田
:
在田间锄草。
< br>
绩麻
:
把麻搓成线。
儿女
:
男女。
当家
:
男女都不得闲
< br>,
各司其事
,
各管一行。
童孙
:
孩子们。<
/p>
解
:
理解
p>
,
懂得。
供
:
从事。
傍
:
靠近。
阴
:
树荫。
(3)
结合注释
,
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
(
白天锄地
,
夜晚搓麻线
,
农
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
,
但也在桑树荫附近
学着种瓜。
)
4.(
播放纯音乐
)
请同学们
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
,
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
边读边想象
,
说一说这首
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
诗中
先写了哪些人物
?(
村庄男女
)
他们在做什么
?(
耘田、绩麻
)
后面还写
了谁
?(
童孙
)
他们在做什么
?
(
学种瓜
)
(2)
< br>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
?(
童孙未解供耕织
,
也傍桑阴学种瓜。
)
为什
么
?(
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
的天真可爱。
)
从哪里看出来
?(
p>
小孩子虽然不懂
耕织
,
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
)
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
的天真可爱
,
还
表现了什么
?(
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
5.(
出示相关图片
)
你能根据图
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
?
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
,
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
?(
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
生活
,
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
,
洋溢着一种平和、宁
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
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
,
p>
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
这样的诗
,
就叫田园诗。同学们
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
的田园诗。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
其三十一
)
农务繁忙
天真勤劳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
,
导入新课。
1.
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
,
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
,
我们感受到了
(
农村紧
张繁忙的劳动生活
)
和
(
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
下这首
《四时田园杂兴》
(
其三十一
),
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p>
2.
接下来
,
让我
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
,
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
p>
彩的生活吧
!(
板书诗题
< br>)
二、初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
学生齐读古诗
< br>,
划分节奏。
(
稚子
/
金盆
/
脱晓冰
,
彩丝
/
穿取
/
当银钲。
敲成
/
p>
玉磬
/
穿林响
,<
/p>
忽作
/
玻璃
/<
/p>
碎地声。
)
2.
题目中的
“稚子”
是什么意思
?(<
/p>
小孩子
)
“
弄”
是一个动词
,
意思应该是
(
玩
)
。
< br>诗题告诉我们
,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
(
小孩子玩冰
)
。
< br>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
这个小
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
(1)
齐
读诗的第一、二句
,
结合注释
,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
早晨
< br>,
小孩子把冰
从盆里拿出来
,<
/p>
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
①从哪里可
以看出时间是早晨
?(
晓
)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
?(
彩丝穿取<
/p>
:
用彩丝穿起来
)(
出示图片
)
你
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
景
?(
冬日的早晨
,
< br>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
取出来
,
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
③从这两句诗中
,
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
?(
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
强
)
(2)
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
,
又有哪些举动呢
?
让我们一起朗读诗
的第三、
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
小孩子敲打
“银钲”
,
声音悠远动听。
)
从哪里
看出声
音悠远
?(
穿林响
)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
?(
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
)
这里
的“玻璃”
,
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
璃
?(
不是
,
是一种玉石。
)
这里把
冰碎的声音比作
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
,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比喻
)
③从这两句诗
中
,
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
?(
小孩子瞬间由喜
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
)
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
?(
忽
)
(3)
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
,
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
?(<
/p>
清晨
,
小孩子从
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
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
的响声像玉磬一
样清脆
,
穿过树林传得
很远
,
忽然听见冰碎了
,
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
)
这首诗表现了
p>
(
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
p>
。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
!
如果是你
,
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
,
导入新课。
1.
学习新知识前
,
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
田园杂兴》
(
其三十一
)
、
< br>《稚子弄冰》
。
2.
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
,
从夏季到冬季
p>
,
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
学和弄冰稚子
的顽皮聪明
,
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
< br>,
去感受乡村傍晚的
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
齐读古诗
,<
/p>
说一说
:
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
p>
?(
地点、时间
)
地点在哪
里
?(
乡村
< br>)
时间呢
?(
傍晚
)
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
(
乡
村的傍晚
)
。
乡村的傍晚发生了
什么呢
?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
出示相关资料
,
了解作者。
3.
再次齐读全诗。
(1)
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
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
)7
个景物的描写
,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出示图片
,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
水草长
满了池塘
,
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
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
,
一起把影子倒映
在粼粼水波中。
)
所以
,
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
景。
(2)
此时
,
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
?(
牧童
)
他在做什么
?(
骑着牛
,
随意吹
着短笛
)
从哪里看出来随意
?(
短笛无腔信口吹
)
怎么理解这句诗呢
?(
无腔
:
没有曲
< br>调
;
信口
:
随口。
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
,
没有曲调。
)
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
是
(
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
,
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
。<
/p>
(3)
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
,
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
?(
无忧无虑
)
这首诗
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对闲适自由、无忧
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
之情。
)
(4)
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
,
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
无忧
无虑的童年
,
你的
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
?
课后写下来吧
!
板书设计
村晚
无忧无虑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
认识“蚱、啃”等
9
个生字
,
读准多音字“晃”
,
会写“蝴、蝶”等
13
个
字
,
会写“蝴蝶、蜻蜓”等
12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
,
< br>体会作者的感情
,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
(
出示蝴蝶、
蚂蚱、
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
)
同学们
,
p>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
学
生答
)
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
< br>,
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
,
你
会喜欢吗
?(
喜
欢
)
为什么呢
?(
因为动物很可爱<
/p>
,
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
,
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
)
是啊
,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
,
老师也会
流连忘返呢
!
不过
,
< br>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
,
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
,
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
。
< br>(
板书课题
)
二、初读课文<
/p>
,
扫清字词障碍。
1.
学生默读课文
,
找出不认识的
字词。
2.
学生汇报
,
师指导识字
:
(1)
多音字“晃”
:
hu
ǎ
ng(
明晃晃
)hu
à
ng(
晃动
)
(2)
正确区分“拔”
(
拔萝卜
)
与“拨”
p>
(
拨打
)
。
(3)
承
:
注意中间有三横
,
不要写成两横。
3.(
出示生字
)
p>
指名学生带读
,
注意读准字音。
4.(
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
)
学生齐读。
三、
再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
给
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
思考
:
你
觉得祖父的园
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
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
2.
小组讨论
: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p>
?
3.
全班交流
:
记忆中的园子
(
第
1~3
自然段
);
跟着祖父在
园子里干活、玩耍
(
第
4~15
自然段
);
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自由的
(
第
16~17
自然段
);
在园中玩累了
,<
/p>
可以快乐地入梦
(
第
18~20
自然段
)
。
4.(
出示第
1~3<
/p>
自然段
)
(1)
学生齐读
,
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
(
昆虫
)
有哪些昆虫
< br>?(
蜜蜂、
蝴蝶、
蜻
蜓、蚂蚱
)
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
?(
蜜蜂
)
作者先是运用了<
/p>
ABB
式的叠词
,
再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
,
写出了蜜蜂的
可爱
,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
(<
/p>
喜爱之情
)
。
(2)
除了昆虫
,
园中还有什么
?(
树
)
哪些树
?(
樱桃树、
李子
树、
大榆树
)
着重写
< br>了
(
大榆树
)
< br>。
(
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
)
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
,
找出作者描写大
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
拟人、<
/p>
比喻
)
有什么作用
?(
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
容忽视
,
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
(3)
再次齐读第
1~3
自然段
,
边读边想象
,
此刻你正漫
步园中
,
看到这些富有
生机的景物
p>
,
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
p>
,
有蜜蜂
,
还有大
榆树
,
真是生机勃勃
,
但是不是只有这
些呢
?
还需要
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
,
导入新课。
同学们
,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
子
,
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
树。
p>
现在
,
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
,
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
有
p>
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
,
重点赏析。
1.
走近祖父
,
感受祖父的慈爱。
< br>(
出示第
4~15
自然段
)
学生齐读第
4~15
段
,
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
?(
人
)
主要是谁
< br>?(
“我”
和祖父
)
“我”
和祖父在做什么呢
?(
在园中栽花、
拔草、
种小白菜、
铲
地、
浇水。
)
(1)
这么看来
,
“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
?(
不是
)
为什么
?(
因为“我”其
实并不懂怎么干活
,
都是在捣乱。
)
从哪里
看出来
?(
重点词
:
< br>瞎闹、乱钩、马马虎
虎
)
对于<
/p>
“我”
这种
“帮倒忙”
< br>的行为
,
祖父有没有生气
?(<
/p>
没有
)
从哪里能看出
?(
“祖
父大笑起来”
“把我叫过
去
,
慢慢讲给我听”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
怎么样
?(
疼爱
)
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
,
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
除了这些
,
“我”
p>
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
?(
摘黄瓜吃、
追逐蜻蜓、
采倭瓜花、
捉蚂蚱玩
)
玩腻了
,
“我”
就去帮祖父浇菜
,
怎么浇的
?(
把水往天上扬
,
大喊着
:
“下
雨啰
!
下雨啰
!
”
)
从此处的语言描写
,
我们不难看出
,
“我”此刻无比快乐。
2.
走近园中景物
,
感受作者自由自
在的童年生活。
(
出示第
16~17<
/p>
自然段
)
在园中
,
除了生活是自由的
,
还有什么也是
自由的
?
(1)
齐读第
16~17
自然段
,
回答上
面的问题。
(
一切都是自由的。
) <
/p>
(2)
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
?
(
出示句子
:
凡是……回答。
)
齐读这两
句话
,
p>
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
< br>“我”对阳光、对光明、
对温暖的向往
,
在
“我”
眼里
,
一切都是美好的
,
都充满活力。
)
太阳底下除了这个
,
还有什么呢
?(
出示句子
:
黄瓜愿意……问它。
)
齐读这两句话
,
说一说这两句话表
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
“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
,
不受约束的
,
可以看出
“我”对自由
的向往。
)
(3)
除了这些
,
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
,
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
找出相关句
子
,
与同学交流。
(
具体参照第
17
自然段
)
p>
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
活状态
,
可见
,
“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
/p>
,
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
,
“我玩累了
,
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
的地方睡着了”
,
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
,
总结全文。
1.
阅读
“阅读链接”
的内容
,
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
。
(
从
“阅读链接”
< br>的内容可以看出
,
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
,
怀念祖父的园子。
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
园子
,
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
有快乐的童年。
由此可见
,
童年这段幸福、
自由、快乐的生活
,
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
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
2.
童年的生活、
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
,
但是童年一去不返
,
我们也只能时
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
怀念之情
,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
/p>
,
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
?
想一想
,
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
着你童年的回忆
?
试着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难忘童年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
认识“渺、篝”等
13
个生字
,
p>
读准多音字“燕”
。
2.
默读课文
,
说说作者由月亮想
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
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 br>
3.
理解课文内容
,
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
.
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
,
和同学交流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
1.
同学们都见过月亮
,
看到弯弯的月亮
,
我们总会脱口而出
:
弯弯的月亮像小
船。那么
,
又大又圆的月亮
,
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
p>
?(
圆盘、月饼、中秋
)
< br>哦——
中秋节
,
在这个传统佳节
,
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
,
吃着甜甜的月饼
,
欣赏着天
上的明月。
但是
,
中秋赏月
,
仅仅是在看月吗
?(
不是
,
大家看着月亮
,
就会想起自己
的故乡及亲人。
)
所以
,
诗中说得好啊——月是
(<
/p>
故乡明
)
。
(<
/p>
板书课题
)
2.
介绍作者
:
季羡林
(1911
—
2009),
山东清平
(
今并入临清
)
人。
著名古文字学
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
度文学和比较文
学等领域
,
创获良多<
/p>
,
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
,
如
《天竺心影》
《朗
润集》
《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
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
,
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
< br>,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
与
p>
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
读课文
,
扫清字词障碍。
1.(
出示生字
)
学生练
读
,
师正音。
2.
多音字“燕”
:
y
ā
n(
燕园
)y
à
n(
燕子
)
三、再读课文
,
整体感
知。
1.
朗读课文
< br>,
思考
: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p>
?
可分为几部分
?
2.
提出问题
: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
些往事和经历
?
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
(1)
课文第
1
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开篇点题
,
引出下文
)
从第
< br>1
自然段
中
,
< br>我们可以看出
,
作者非常喜爱
(
故乡的月亮
)
。
(2)
作者为什么说
“如果只有孤
零零一个月亮
,
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
因为
太单调了。
)
所以
,
古诗文中
,
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
?(
山、水
)
想到这里
,
作者
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
作者的故乡在哪
?(
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p>
)
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
,
< br>所以他从
小没有见过山
,
他想象
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
圆而粗的柱子
)
多天真的孩子呀
,
也
正因如此
,
他小时候望月
,<
/p>
从不与山联系起来
,
就连诗中说的情景<
/p>
,
他也无法想象。
(
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
(4)
作者没有见过山
,
那有没有见过水
?(
有
,
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
。
)
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
?(
夏天黄昏后
,
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
,
在古柳
下摇知了。
< br>)
还有没有别的趣事
?(
更晚的
时候
,
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
,
晚上做梦还
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
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
/p>
,
而且
,
他总能
围绕着月亮
,
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
,
情感升华。
< br>
1.
朗读课文思考
: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
产生了哪
些内心感受
?
(1)
往事
:
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
:
在作者的故乡
,
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
,
坑
边的月景给作者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给
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
,
体现
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
经历
:
①作者离乡
背井
,
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
< br>,
但念念
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
景色优美、环境优雅
,
是赏月的
胜地<
/p>
,
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
:
无论是在莱蒙
湖上、
非洲大沙漠中
,
大海中
,
还是在高山上
,
都看
到过美
妙绝伦的月亮
,
甚至作者居住的
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
,
都无法撼动
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
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
的怀念
,
对故乡的怀念。
2.
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
,
作者多大年纪
?(
年近耄耋
)
p>
耄耋指老年
,
高龄。
耋
,
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
,
他早已不在故乡
,
而是住在朗润园
,
这里的环境怎么
样
?(
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
)
多美
的景色啊
,
可是
,
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
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
,
却表达了作者强烈
的情感
,
你知道是什么情感
吗
?(
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
,
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赞美月亮
,
思念故乡
4.
梅花魂
教学目标
1.
认识“葬、腮”等
8
个生字。
p>
2.
默读课文
,
说
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
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
p>
情。
3.
理解课
文
,
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
并揣摩这种感情
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
能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
(
出示梅花的图片
)
看到梅花
,
同学们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呢
?(
“墙角数枝
梅……为有暗香来。
”
)
哦——大家想到的是王安石写的
《梅花》
!
但是
,
我们今天
< br>却不是要学习这首诗
,
而是要学习一篇关于梅花的文章—
—《梅花魂》
。
(
板书课
题
)
看到这个课题
,
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
梅花的魂是什么
?)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
,
< br>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
二、初读课文
,
扫清字词障碍。
1.<
/p>
默读课文
,
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
学生汇报
,
p>
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
:
(1)(
出示生字
)
学生开火车读
,
师正音。
(2)(
出示生词
:
幽芳、玷污、欺凌等
< br>)
指名学生带读
,
注意读准字音
。
三、再读课文
,
< br>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
p>
,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
,
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
读诗词落泪、
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
着梅花的手绢
)
2.
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p>
?(
爱梅
,
热爱祖
国、思念祖国
)
四、精读课文
,
p>
感悟探究。
1.
外祖父是个爱梅、敬梅的人
,
那你了解梅花吗
< br>?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2.
出示梅花图
,
赏梅
,
对梅花形成初步印象。
(
梅花<
/p>
,
原产中国
,
耐
寒
,
冬季或早
春开花
< br>,
有粉红、白、红等颜色
,
气味
清香。
)
3.
外祖父喜欢梅花
,
而且将它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一起
,
这是为什么呢
?
(1)
学生朗读第
13
自然段
,
思考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
可以用文中的
相关语句回答
,
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
。
)
(2)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p>
!
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
”
中华民族
涌现过哪些有气节的人物
?(
结合学生回答
,
出示图片
:
岳飞、
文天祥、
江姐、
刘
胡
兰、王二小等。简略介绍江姐事迹
,
配乐《红梅赞》
。
)
在和平年代
,
梅花精神已然
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p>
:
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
,
< br>白衣战士救死扶伤
,
等等。想到
这些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
?(
引导理解梅花魂更是
我们中华民族的
精神。
)
(3)
p>
出示
“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
。
想一想
:
外祖父只是教
育“我”做梅花一样的人吗
< br>?(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
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
,
齐
读这段话。<
/p>
(4)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
(
激发爱国之情
)
4.
师朗诵课文
,
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
,
说说理由。
(
学生自由回答
,
教师出
示有关语段
,
结合言语表达和朗读指导
,
体验感情。
)
(1
)
出示“每当读到……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
①外祖父为什么落泪
?
②读到这些思乡诗词
,
外祖父会想些什
么
?
③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
?<
/p>
指名读。
(2)
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
①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
②从哪些
词语能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
?(
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p>
)
③外祖父为什么这样爱惜墨梅图
?
④怎样读外祖父的话
?
(3)
学生自由选读受感动的地方
,
并说说为什么感
动。
(
方法迁移运用
,
教师放
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
五、拓展延伸
,
情感升华。
思考
:
文章除了借写外祖父对梅花的特殊情感
,
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
眷
恋之情外
,
还表达了什么
?(
“我”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
六、小结。
童年往事
,
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
,
时
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你的童年
,
有什
么难忘的往事呢
?
与同学交流交流吧。
板书设计
梅花魂
忠贞不渝
爱国心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
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
,
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
,
并从中获得有用的
信息。
2.
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 br>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
)
看完这段采访视频
,
大家认为采访需要注意哪些
技巧
?(
要有礼貌
;
提出有用的问
题
;
认真听别人说完
;
提出新的问题
,
并耐心等待
别
人回答。
)
嗯
,
看来大家都明白了
!
今天
,
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
,
不过
,
我们不
是去采访同学
,
p>
而是去采访我们的父母、
邻居等大人
,
p>
采访的主题就是
“走进他们
的童年岁月”<
/p>
。
(
板书课题
)
二、明确要求。
1.
个人展示
,
明确交际要求。
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采访所用的
“问题清单”
p>
,
说说采访内容。
如果其他同学认为他的采
访内容符合主题
,
而且对其采访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
请鼓掌表示支持。
如果听完以后还有不明白的地
方
,
或是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
p>
可以大胆举手提问。
2.
评价交流
,
提高口语水平。
(1)
鼓励上台展示的同学
,
大方表达
,
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音频
、
视频等
,
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采
访内容。
(2)
请同学说一说支持的理由。
<
/p>
(3)
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
:
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
,
也可以围绕
一个话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4)
思考总结。
< br>小结
:
最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p>
,
不要只局限于一两
个方面。
三、规范语言
,
有序表
达。
1.
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
p>
,
明确采访时的技巧
:
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
,
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
p>
,
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
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
以适当追问。
2.
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
,
可以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
,
有
一定的句式辅助。
四、模拟演练。
1.
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
,
请以老师为采访对象<
/p>
,
来模拟一下采访的
情景吧
!
生
:
老师您好
!
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
?
师
:
××学校。
生
:
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
?
师
:
我最喜欢的学科是××。
生
:
为什么
呢
?
师
:
因
为这个学科的老师很和蔼
,
上课很有趣。有一次……
(
老师讲起小时候
的故事来
)
生记录。
2.
现在
,
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
?(
了解了
)
刚刚老师所说的信息<
/p>
,
大家有没
有记录呢
?(
有
)
那么
,
对于老师所说的童年记忆
,
你们
有什么感受呢
?(
学生自由回
答
)
3.
学生自由模拟练习。
五、小结。
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
p>
,
就必须先了解与人交流和倾听故事的技巧。作为小记
者的同时
,
不要忘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
大家今天回家之后
,
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
妈妈或者家里其他长辈吧
!
记得记录下来
,
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认真倾听
有条理地表达
习作
那一
刻
,
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
能将从某件事、
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
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
地记录下来。
2.
能自主修改作文<
/p>
,
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
引出主题。
(
多媒体播放学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
,
让学生猜猜
照片中的人是谁。
学生发言
,
教师引导
。
)
刚才播放照片的时候
,
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家看到自
己小
时候的照片
,
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老
师看到这些
照片
,
也感慨万千。转眼间
,
同学们已经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娃娃
,
长成了朝
气蓬勃的少年
,
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
!
二、小组讨论
p>
,
感受成长。
1
.
小组讨论
:
什么是长大
?
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
?
那一刻你做了什么事
情
?
事情的经
过是怎样的
?
你是怎么想的
?
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
然后与全
班同学分享。
2.
学
生汇报交流内容
,
师引导学生总结。
长大
,
不仅是年龄的增长、
形体的变化
,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
,
学会了反思
,
学会了孝顺
,
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
p>
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涵。
(
学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
,
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
活、
思考问题
,
从而养成说真话、
写真实故事的习惯。
另一方面
,
让学
生养成多问
为什么的习惯
,
从而让学生
明白只有想得具体才能写得具体。
)
三、回顾教科书
,
点拨写法。
1.<
/p>
联系课文《梅花魂》
,
作者写了关于外祖
父的几件事
?(
读诗词落泪、珍爱
墨梅
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
< br>重点
是什么
?
作者在写这些事情
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事情的哪个要素
?(
经过
)
小结
:
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
:(1)
要把
“经过”
部分分成几步
,
按照一定的顺
序来写
;(2)
要写清
“经过”
中的重要情节、
场面
,
给人如经其事、
如睹其物之感
;(3)
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
,
达到如见其人、如闻
其声的效果。
2.
联系课文
《祖父的园子》
第
17
自然段
,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
怎样
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
小结
p>
:
借助自然景物
,
移情于景
,
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童年的
怀念。引导学生在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的方法。
3.
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
,
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
,
表达自
己的真情实感。
四、佳作共赏。
1.
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
,
根据这些经验
,
我们来欣赏一篇佳作
,
看看小作
者是如何体会成长的。
2.
教师出示范文
,
p>
由学生朗读。教师提问
:
文章最让你感动的
地方是什么
?
说
说你的理由。
3.
教师点拨总结
:
文章要想感人
,
就要说真话
,
诉真情。
五、写作实
践
,
交流共评。
1.
出示写作要求
:
写一件成长过
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
要把事情的经过写
清楚
,
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
/p>
,
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
学生完成习作。
3.
学生互评
,
交流共享。<
/p>
六、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
,
我发现
,
p>
此时此刻
,
同学们真的长大了
,
记得有位名
人说过
:
p>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
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
,
善
于观察<
/p>
,
勤于写作
,
说
真话、做真人。
板书设计
那一刻
,
我长大了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
,
学习更多方法
,
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内容
,
体会文章情感。
p>
2.
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
,
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
;
掌
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
,
突
出表现其中一
个事物的方法。
3.
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
《游子吟》
,
理解诗中内容
p>
,
想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
情景
,
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
本单元我们
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
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父
的园子
,
欣赏了季羡林先生故乡的月亮
,
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那么
,
我
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
都用到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
?
二、交流平台。
1.
齐读教科书第
15
页
“交流平
台”
中四位同学说的话
,
说一说你有什
么收获。
(
我们可以通过想象
,
从作者的角度思考
,
体会作者的情感
;
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
把握情感
;
可以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方法体会情感
;
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描述
,
体会作
者的情感。
)
2.
这些方法都能
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情感
,
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
,
也
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1.(
出示相关句子
)
(1)
请两位同学读上面的两个句子
,
并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情景的时候
,
用
到了什么手法
?(
先总写事物特点
,
再具体表现
)
这样的手法有
什么作用
?(
让我们
更直观地理解、<
/p>
体会到所描写的情景。
)
细细品读
,
闭上眼睛
,
想象一
下
,
有没有一
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有
)
你感受到了
什么
?(
太阳光的强烈和天气的酷热
)
(2)
按照这种描写的方法
,
从下面
6
个词中选一种情景写一段话
,
注意要直观
表现出所写情景的特点。
例
:
慢——蜗牛在树下
往上爬
,
它爬的真慢啊
,
等它爬到树梢的时候
,
花谢了
,
叶黄了。
2.(
出示相关句子
)
(1)
学生默读
,
与同桌交
流
,
这
4
个句
子都有什么特点
?(
通过两种事物的对比
,
凸显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
(2)
你能仿照这种方式写一写吗
?
例
:
这里的饭菜再香
< br>,
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香。
不
管你们说得多好
,
我还是觉得
,
这个玩具不如我家里那个好玩。
3.
上面的两种描写方法
,
一种让我们直观地感受
到情景的特点
,
一种让我们
一目了然地
把握所写事物
,
这两种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记得运用
,
这可以让你
们的作文既直观易懂又不失技巧。
四、日积月累。
< br>1.
齐读《游子吟》
,
师正音。
2.(
出示作者资料
)
了解诗人孟郊。
3.
p>
诗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
游子
:
离家远游的人。吟
:
诗
歌体裁的一种。
)
这
里的游子指的是<
/p>
(
诗人
)
。
p>
4.
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资料
,
知道诗人仕途失意
,
颠沛流离
,
在这种时候
,
他更觉得亲情可贵
,
于是
,
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在做什么呢
?(
缝衣服
)
从哪
里得知
?(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
衣。
)
怎么缝的
?(
< br>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p>
为什
么要密密缝
?(
因为害怕缝得不牢固儿子回来时衣服已经破了。
)
因此
p>
,
慈母手中的
针线
,
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
/p>
,
怕的是儿子回
来得晚衣服破损。
于是
,
诗人不由感慨
:(
谁言寸草心
,
报得三春晖
)
。
寸草指
(
小草
,
比喻微小
),<
/p>
三春晖是
(
春天的阳光
< br>,
这里指母爱
),
所以这里运用
的是
(
比喻
)
的修
辞手法
,
意思是——谁说子女那像
小草一样的孝心
,
能够报答得了春晖般的慈母
< br>恩情呢
?
5.
这首诗中
,
作者回忆了一个极其平常的情景
,
描写了一位慈母为儿子缝制
衣服的画面
,
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
表达了诗人对母亲
深深的爱与尊敬。
6.
带着对母爱的
赞美和尊敬
,
让我们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游子吟》
p>
。
五、小结。
童年的一个个场景
,
就像一支支动人的
歌
,
不论我们用多少笔墨
,
都写不尽这
首动听的乐曲。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8~21
内容。
【教学目标】
1.
会写课文
11
个生字,会认“瑜、幔”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3.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揭示课题
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滚
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长江边上,
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
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其中的一个
经典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p>
教师播放课件,简单了解《三国演义》
。
2.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再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借箭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的段落。
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
课文讲了些什么。
学生带着老师的
问题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
通句子。
3.
汇报交流。
(
1
)
借箭的原因:
1~2
自然段;
借箭的经过:
3~9
自然段;
借箭的结果:
10
自
然段。
(
2
)
概括课文大意。
< br>(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要诸葛亮在十
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
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
用妙计向曹操
“借箭”
,
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
三、略读“借箭原因”
,体会人物内心
1.
通过课前的阅读,我们了解到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
。那么周瑜是怎样
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又是怎样接
下这个任务的呢?请同学们快速
默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
认真研究他们的对话
,
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 <
/p>
周瑜与诸葛亮在对话时,心中各自是怎样想的?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结
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分角色朗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
话,
我们共同体会周瑜的暗藏杀机、
心怀鬼胎,
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不动声色。
3.
那么,
“草船借箭”之后,周瑜对诸葛亮又有何评价呢?(周瑜大吃一惊,长
叹道: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
(出示此句,学生齐读)
接下来,我们重点研究
“借箭的经过
”
,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
哪些地方。
(板书:神机妙算)
四、合作探究,领悟神机妙算,感悟人物形象
(一)请同学们用心读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
“算”到了什
么?“算”得准不准?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在旁边作批注。
(学
生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生自主阅读后,把自己的读书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三)全班交流:诸葛亮神机妙算,
“算”到了什么?
1.
算天。
p>
(
1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
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
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
雾会是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
读出害怕、
吃惊的语气)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
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
因为这场大雾是
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
的。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
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
< br>2
)
但是光读这句话,
就能看出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
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
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
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
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p>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
读出诸葛亮的
胸有成竹,
从容不迫。
在读中悟出
诸葛
亮之所以敢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在三天前就算准了这场雾)
(
3
)
那么这场大雾有何妙用?请同学
们具体说一说。
(因为大雾漫天,
能见度
很低,所以曹操看不见来兵有多少,又担心江边有伏兵,不敢轻易出兵,就只能
用远距
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达到借箭的目的。
)诸葛亮真聪明!怪不
得周瑜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p>
2.
算人。
(
1
)算到了曹操谨慎多疑。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
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
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
“江上雾
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
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
射箭便是。
”
《草船借箭》
这篇课文中,
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
11
处之多,
但只有这个
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
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
讽刺
的笑、轻蔑的笑;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
的笑。
)
(
2
)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
鲁肃虽是周瑜的心腹,
但生性忠厚老实。
因为诸葛亮对鲁肃
十分了解,
就算
准了他不会告密。
(引
导学生找出句子: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
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p>
)
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了
解鲁肃忠厚守信,特意向他借船;知道
周瑜聪明过人,
所以不让
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料到曹操谨慎多疑,
看不清虚
实不会轻易出兵,只会叫弓弩手放箭。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
< br>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3.
算好了受箭的方式。
受箭方式是怎样的?(把二十条船横着一字儿摆开,受箭面积大,两面受箭,受
< br>箭数量多。用青布幔子遮住船,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插上一
千
多个草把子可以让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因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
你看,诸葛亮计算得多么准确,策划得多么周密!怪不得周瑜大吃一惊,长<
/p>
叹道: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
他!
”
小结:就在这看似平静、谈笑
风生中,诸葛亮轻摇羽扇,轻松取胜。请同学
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五、总结全文,以读促读
1.
尽管诸葛亮想到周瑜要害他,尽管诸葛亮想到了三天后这
场大雾,尽管诸葛
亮想到了借箭的方法,
尽管诸葛亮想了很多很
多,
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
诸葛
亮为什
么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我,
要我的身家性命,
我干嘛
还要替
他借十万支箭呢?不接受不行吗?
(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
抗曹的大局,
避免和
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同时也是要在心理上
挫败周瑜,神机妙算,草船借箭,
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
)
2.
你会怎样赞美诸葛亮?
3.
诸葛亮真的是神仙吗?据老师查阅的资料得知:
(
1
)
诸葛亮之所以能预先
得知三天后有大雾,
是因为当时孙刘联军力量弱小,
不宜久战,
欲破强敌,须用火攻。而火攻必须有东南风方可奏效。因此,他必
然密切关注气象,这就
使他在借箭之前测知几天后必有大雾。
(
2
)鲁肃肯施以帮助,除了因为他顾全大局,还有一个不被注意的关键原因
是鲁肃不怕得罪周瑜。
鲁肃旧日有恩于周瑜,
周
瑜将鲁肃引荐给孙权,
两人交
情非常深厚。
鲁肃深受孙权器重,
在东吴位高权重,
况且周瑜害人不是光
明正
大之举,因此周瑜不忍、不便、也不敢打击报复鲁肃。
<
/p>
(
3
)曹操在雾天不敢出战,固然是由于
他多疑,但还有重要原因:此前在三
江口水战中曹军损兵折将,
因水军战斗力孱弱,
曹操只得坚守不出,
加紧操练。
敌军忽然雾天前来挑战,
通晓兵法的人都会断定这是诱兵之计,
只宜坚守不出,
放箭退敌。即使诸葛亮处在曹操的位置上也会这么做。
p>
由此,
我们可以感悟到:
诸葛亮卓越的指挥绝不是来自上天的赐予,
而是源
于博大精深的知识,周全缜密的思虑谋划。
4.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六、延伸阅读,课外拓展
“草船借箭
”
,既为“借”
,则有“还”
。那么,
诸葛亮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
操的呢?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
斗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三国演义》之分解。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妒忌
比不上
诸葛亮
神机妙算
【教学反思】
《新课标》
指出,
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
的探究阅读能
力。本堂课我以读为“经”
,以探究为“纬”
p>
,把二者完美结合,奏响一曲妙不可
言的语文“交响乐”
。学生由思而读,由读而思,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色彩,深
刻感受文中的人
物形象。
6.
景阳冈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22~27
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
20
个生字,会写
15
个生字,读读记
记“寻思、耻笑、半夜三更”等
词语。
2.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体会武松豪放
倔强、勇敢机智的
英雄性格。
3.
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是课文的重点,而打虎的经过则是“重中之重”
。
【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听歌,浅聊水浒
1.
(播放课件《水浒传》主题曲)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首歌,看几幅画,会唱
< br>的同学请跟着一起唱。你知道刚才我们唱的是哪部连续剧的主题曲吗?(
《水
p>
浒传》
。
)你认识其中的哪几个人物?
p>
2.
《水浒传》塑造了多少位个性鲜明的
英雄好汉形象?(
108
位。
)真不
错,同
学们知道得真多。
二、谈话引入,激趣读文
1.
今天咱们就来认识
108
位好汉中的其中一位——武松。
2.
他因何而出名?(在景阳冈上打虎而出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
习《景阳冈》
。
3.
板书课题:景阳冈。
三、检查预习
1.
认读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满满筛一碗酒来
但凡客
人来我店中
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
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
2.
现在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课文,相信会读得更好。
四、学习提示,初读感知
1.
读通课文,初知文意。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
1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2
)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武松打虎?
(
3
)除了打虎,课
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
4
)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自学反馈。
课文篇幅很长,谁能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品读“打虎”
,体验精彩
1.
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武松
打虎?(
5~6
自然
段。
)
2.
请同学们默读第
5~6
自然段,
武松打虎的哪些精彩
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3.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内容,点拨引领,指
导朗读。
出示第
5
自然段。
(
1
)感受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
我们
把武松打虎的精彩部分读出来,
老师读写武松的句子,
请同学读
写猛虎
的句子。同桌合作读。分组读。
(
2
)感受老虎的凶猛。
通过读句子,这大虫给你什么感觉?
(
3
)感受武松的机智敏捷。
面对突如其来的这只身手敏捷,又饥又渴,兽性大发,恶迹斑斑,曾经伤过
二三十大汉性命的大虫,此时的武松只有一招,谁能发现?(闪。
)
体会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可以给“闪”换个词吗?(躲。
p>
)
(
4
)你能圈出武松转守为攻的打虎的动作词吗?这些动作词给你留下什么印
象?(
“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
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
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第
5
自
然段反复用一个“闪
”字,写出了武松的机智敏捷,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动作词
凸现了武松勇武机智。
(
5
)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段,师生合作读。感受武松的勇武过人、无畏、勇中
有谋的性格特点。
六、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课文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
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
冈,
这些内
容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
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表现了武松豪放、
倔强的
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这就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的优秀之处:
p>
不仅情节
精彩生动,更重要的是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
2.
如此无所畏惧而又骁勇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
你认为这么写
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
(要打死老虎并非易事,
< br>武松虽然力
大过人,但已精疲力尽。这样写,更突出了人物的真实可信。
)
七、课外延伸,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
》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
欢、熟悉的人物读读,感
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
上冈
动作
机智
勇武
打虎
下冈
【教学反思】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
如生,
让人过目难忘。
因此我特别注意在教学中抓住
人物的特点进行教学。
首先是打虎前写喝酒
,
抓住语言的特点;然后是景阳冈上打虎时,抓住武
松和老虎动作的特点。<
/p>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在课堂上
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
本文是现代白话文,
学生朗读有点拗口,
应给足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
课外号召
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
,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7.*
猴王出世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28~30
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
16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4.
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出世的经历,
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西游记》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你能用
< br>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
这就是神通广大、无人不晓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
二、交流方法,读通课文
1.
p>
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
< br>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
交流自学情况,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或现
在还有什么不懂的。
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三、自主学文,感悟猴趣
1.
读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2.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与
同桌交流。
3.
组织交流:
(
1
)你知道石猴是从哪里来的吗?找出课文中的句子,先朗读,再用自己的
话说说。
(
2
)这只快乐的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的句子读
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四、学习语言,欣赏美文
1.
p>
同学们,石猴出世并成王,这一经过很精彩,课文中有不少句子十分优美。
< br>
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喜欢。
2.
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
/p>
(
1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
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
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
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①
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②
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
现了吗?(语言简练、工整,采用排比
的手法。
)请再读一读,
读出韵味。
(
2
)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大声叫喊,
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①
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动词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
②
采用对比的写法。
③
朗读句子。
④
模仿写话。
(
3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
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
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②
朗读体会。
五、小结课文,感悟人物特点
我们了
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六、拓展延伸,激发积累欲望
1.
从
19
世
纪开始,
《西游记》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
于世,受人们喜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
,准备好召开一个故
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2.
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仙石迸裂——出世——发现水帘洞——成王
石猴(活泼,可爱,机灵,勇敢……)——美猴王
【教学反思】
根据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
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读中了解课文的大意;然后围绕“石猴是
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
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
猴王的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
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
将读、
想、
说
、
做等有机结合,
让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
来。
8.*
红楼春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31~34
内容。
【教学目标】
1.
会认
9
个生字。
2.
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
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重点】
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释题,激情引入
1.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第
8
p>
课《红楼春趣》
(板书课题)
,
“红楼”你想到
了什么?(红楼梦。
)嗯,关于《
红楼梦》
,你知道些什么?
2. <
/p>
学生交流对《红楼梦》的了解。
(教师补充: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
一,长篇章
回体小说,前
80
回由曹雪芹著,后
40
回由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全书以贾、
王
、
史、
薛四大家族为背景,
以贾宝玉和
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
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情世态及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红楼春趣》就是这部长篇佳作中的一个小
小的片段。
3.
“春趣”同学们怎么
理解?(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嗯,春天的趣事。同学
们通过预习,知道这里的“趣事
”指的是什么事吗?(春日里放风筝。
)我们
中国可是风筝的故
乡,
早在
2000
年前,
中国就发明了风筝。
它也成了历代文
人墨客笔下经常描绘的对象,
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在他的著作
《红楼梦》
中也
多次写到风筝。现在就让我们读读曹
雪芹对放风筝的精彩描述吧。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一)自读
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们按照我们所学的阅读古典小说的方法,自
主学习课文内容。<
/p>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
借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请教。
2.
自学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新词,借
助拼音读准字音,查字
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标注出来。
(二)同学们刚才再读课文的时候,发现课文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生回答)
我们来理一理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课文人物关系)
宝玉:贾政和王夫人之子,贾母的孙子。
林黛玉:贾母的外孙女,宝玉的表妹。聪慧无比,琴棋书画样样俱佳,幼年
丧母,体
弱多病,身世可怜。
宝钗:薛姨母之女,宝玉的表姐。
宝琴:宝钗的堂妹。
探春:贾政与赵姨娘之女,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
紫娟:黛玉的丫鬟。
晴雯:宝玉的丫鬟。
三、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记叙
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和小丫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
)
2.
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印象最深?为什么?
< br>(贾宝玉:率直纯真,关爱女性。
)
(学生回答其他人物
,老师相应补充)
3.
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举例说明。
预设一: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头子们回道:
“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
梢上了。
”
(语言描写。
)
预设二: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
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
有美人儿的,
也有沙雁儿的。
丫头们搬高墩,
捆剪子股儿,
一面拨起籰子来
。
(动
作描写。
)
(学生回答其他内容,教师相应补充)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课文记叙了
贾宝玉和众姐妹、
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
突出了他们放
风筝时的自由和快乐,表现了他们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查找资料,了解《红楼梦》中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
红楼春趣
主要人物
宝玉
林黛玉
宝钗
语言描写
宝琴
探春
紫娟
晴雯
动作描写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此类文章学习
较少,
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再进一步讲解,
有利
于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性格。
第三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提
要
课
时
综合性学习
:
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我爱你,汉字
本组教材围绕“遨游汉
字王国”这个主题,引
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
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
性。同时培养学生策
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遨游汉字王国”分为“汉字真有趣”和“我
爱你,汉字”两大
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
建议”
,希望学生根据这些建议
的提示,按照当地实
际情况自主地开展活动。
“阅读材料”供学
生在开展
活动时阅读,对于了解必要的知识、启发思路是很
有帮
助的。当然,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
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补充提供。为
保证活
动的效果,活动前要制订计划
;
活动结束后,要展示
和交流活动成果。
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的活动主要有
:1.
搜
索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
;2.
搜集体现汉字特点的
古
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资料,举办趣味汉字交
流会。
p>
开展的活动有
:1.
搜集资料,围绕汉字历史、汉
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开展简
p>
单的研究
;2.
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
牌、书籍报
刊等,围绕生活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开展简单的
研
究。
2
3
教法与学法
学生对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不够了解,因此,在学习《汉字真有趣时》时
要引导学生
加深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
通
过《我爱你,汉字》一文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培养学
p>
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并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授
课
综合性学习
:
遨游汉字王国
方法探究
简单介绍汉字,引出活动计划
通过学
生猜字谜,搜集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
汉字真有趣
联、故事等资料,了解字形演变为形声字及过程等活动,感悟
汉
字的有趣。
我爱你,汉字
p>
通过对汉字历史、
汉字书法及生活中用字不规范情况的研
究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典案
综合性学习
:
遨游汉字王国
第一板块
汉字真有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
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
通过猜字谜、汉字故事、汉字谐音等,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p>
过程方法
:
小组交流、讨论,课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汉字的有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综合性学习,<
/p>
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
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汉字的字谜、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等。
p>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
导语
:
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
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
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
。你们对汉字有更多的了解吗
?
(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
2.
打开书
P42
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
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这仅仅是对汉
字的初步了解
,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
?
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
游
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
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
板书课
题
:
遨游汉字王国
)
< br>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
提示
: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对
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走
进课本
P43
页。
2.
学生自由
读
P43
页第一自然段。
3.
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知道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
:(1)
自由组成小组<
/p>
;(2)
讨论活动内容
;(3)
制订活动计划
;(4)
活动计划包括
: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
(5)
活动结束后要
展示活动成果。
4.
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p>
(1)
指名读“活动建议”
。
(2)
汇报读懂的要求。
(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
:
围绕“汉字真有趣”
,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注意
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
)
5.
学生自由分组。
(
教师适当指导
:
可以分为四
大组
:
第一组为字谜组
第二组为歇后语、
笑话、
古诗组
< br>;
第三组为绕口令、对联组
;
第
四组为汉字起源组
)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
月
日
活动地点
:
活动内容
:1.
搜集或自编字谜
;2.
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
了解
汉字的
起源。
成果展示
:
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组长
:
组员
:
搜集资料
:
编辑
:
抄写
:
插图
:
日期
:
月
日
6.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阅读材料字谜七则、门
内添“活”字、有意思的谐音、
“枇杷”和“琵琶”
、
有趣的形声字,感悟汉字的有趣。
【教学过程】
一、猜字谜。
1.
< br>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最后在全班汇报。
(
答案
:
日
;
坐
;
也
;
口
;
休
;
斗
;
默
)
2.
同学们,
大家在课外一定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
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
些字谜。现在,我们看看谁的头脑反应最灵活,大家准
备好了吗
?
3.
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设计意图
:
通过猜谜使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
初步认识字形往往表示一定的意义。
< br>学生
了解了字谜的形式和构成方式,也可以自己去搜集或编写字谜。
二、读读“门内添‘活’字”的故事。
1.
学生读读故事,感受故事的有趣。
2.
学生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汉字的有趣故事。
设计意图
:
感悟汉字的有趣。
三、有意思的谐音。
1.
教师谈话
:
刚才我们猜字谜、读故事,从中感受到
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
面让我们走进谐音俱乐部,再次享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p>
!
2.
互动游戏。
(1)
歇后语
:
抽学生读读歇后语
。
(2)
理解歇后语,并说说有谐音
的字。
(3)
师生互动,
老师读歇后语前半句,
学生读后半句。
男生读歇后
语前半句,
女生读后半句。
(4)
背诵歇后语。
设计意图
:
从谐音中感悟汉字的有趣。
四、“枇杷”和“琵琶”。
1.
p>
读读笑话,它有趣在哪里
?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笑话,并说说这个笑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
:
从笑话中感悟汉字的有趣。
五、有趣的形声字。
1.
读读有趣的形声字,说说“星、凤、蜀、祭”这些字是如何演变成形声字
的
。
2.
从汉字的演变中,我们感受到
了什么
?
设计意图
:
从汉字的演变中,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有趣。
3.
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兴趣。
<
/p>
(1)
教师谈话
:
同学们,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无穷乐趣,
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做学习的主人。
(2)
大家可以把
自己收集的字谜、有趣的谐音现象整理归类,然后出一期手
抄报。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大家经
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制订活动计划,
我们还通过搜集大量的学习资
料,
感受到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
我们的收获
真大。
大家还想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进一步了解汉
字,
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吗
?
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板块
我爱你,汉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
初步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引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
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
学习欣赏汉
字书法艺术,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自豪感。
3.
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过程与方法
:
小组交流、讨论,课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综合性学习,
能够增进学生对汉字的了解,
感受汉
字的美,
激发他们对
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课时安
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祖国的
语言文字更是博
大精深,
它不仅历史悠久,
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内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
学习《
我爱你,汉字》这部分内容吧。
二、制定计划。
老师
:
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我们
要怎样学习呢
?
1.
根据教材中的活动建议,看看可以研究哪些问题
:
了解汉字的历史
;
调查学
校、
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
;
搜集书法
作品,
学会欣
赏作品。
2.
设疑
:
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
你还想查阅
哪些方面的资料
?
3.
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成学习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
小组内明确分工,组织协调
:(1)
了解汉字历史
:
搜集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
绘成表格
,搜集笑话或趣事。
(2)
调查社会用字
:
调查街道、校园、同学的作业本
等,
开展简单的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
(3)
搜集书法作品
:
从报刊杂志、
字帖中寻
找名家或优秀书法作品,寻找学生中优秀的书法作品……
4.
完成小组活动计划的制定
:
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
:
组员
:
时间
:
地点
:
活动内容
:
活动过程
:
展示方法
:
分工
: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
/p>
2.
师生共同评议。
(
< br>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
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
3.
小组根据评
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小结。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分小组拟订了活动计划。
< br>课外大家就可以根据计划查找
相关的资料。
五、布置作业。
各小组根据活动计划
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以及资料的查找、
搜集、
整理工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汉字字体的演变和甲骨文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
:
同学们,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
?
< br>汉字走过了一条怎样有趣的发展道
路
?
< br>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
1.
读读
48
页
《
汉字字体的演变》
,
初步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
从中你知道了
多少
?
各种字体
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
2.
p>
学生读文汇报
: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的文字
;
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在商周
时期使用
;
小篆是秦统一全国后得到推行的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
字
;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
通行于两汉
;
楷书产生于魏晋时期,进入南北朝之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字
体,
一直通行至今。
3.
从这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
(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汉
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
看到
:
汉字字
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
难写、难记的特点
p>
;
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
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方便便捷。
)
三、甲骨文的发现。
1.
阅读文章,说说甲骨文是谁发现的,什么时候发现的,是怎样发现的。<
/p>
2.
学生口头说说甲骨文发现的过程。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欣赏书法字体
;
了解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
;
p>
学写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老师
p>
:
同学们,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种特殊艺术的载体,
从
古至今,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
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来赏
析书法作品吧。
p>
二、欣赏书法字体。
< br>1.
学生初步欣赏这几幅作品并作出评价。
2.
讲讲欣赏书法的一些方法
:
< br>
(1)
整体感知,如气势、神采、章法等。
(2)
细微观察,如用笔、用墨,字的点画、结
构、线条等。
3.
学生再次欣赏作品,作评价。
<
/p>
4.
教师介绍四大书体
:
王羲之的王体、柳公权的柳体、欧阳询的欧体、颜真
卿的颜体。
三、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
1.
读读
50
页的“阅
读材料”
4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
/p>
2.
引导
:
国家
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地位。
四、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
说说该如何写研究报告。
2.
研究报告可分为以下部分
:
问题的提出
;
研究方法
;<
/p>
资料整理
;
研究结论。
< br>
3.
课后写一篇关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
告。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
:
遨游汉字王国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54~55
内容。
【教学目标】
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
了解古诗的类别及其特点。
3.
反复诵读,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表达方式。
4.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每一个朝代,
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
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
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
二、解读诗题
1.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
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后加
上“歌”
“引”<
/p>
“曲”
“吟”
“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
说
说你对唐朝的边塞有多少了解?(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
,当时西、北
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
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
三、整体通读
1.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
指名朗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教师范读。
4.
< br>通过王昌龄的《从军行》
,你看到唐朝的边塞有哪些景物?
5.
看图读前两句,
你有何感受
?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
孤寂的生活,
怀念家乡。
)
6.
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 br>7.
“黄沙”
“百战”
“穿金甲
”说明了什么?(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
有消磨,而且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
得更加坚定。
)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
再一次将所见到的、
< br>听到的、
想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
敌、许
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从军行
青海
孤城
——
怀念家乡
黄沙
不还
——
壮志报国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知人论世
1
.
播放黄河、
华山的图片,
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
(雄伟、
壮观……)<
/p>
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
)
2.
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3.
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
p>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
< br>意思。
2.
指名朗读《秋夜
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
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
仞岳”的虚指写法。
4.
疏通诗义后追问:
(
1
)这里的“胡尘”
,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
起的尘土吗?
(
2
< br>)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
样的场景
?
(
3
)哀
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
遗民在流泪啊!这滴
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
(
4
)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
的生活呀!
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
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怀
着这样的心情
读读这首诗吧!
5.
参读陆游的《示儿》
,深化感悟。
<
/p>
(
1
)
“南望王
师又一年”
,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
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
65
年了。同学们,
65
年啊,
780
个月啊,
23739
个日日夜夜呀!
——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
2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
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
《示儿》
,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
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
)此
时此刻,你还体会到
了什么?
(
3
)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
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杭州的权贵
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
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
苦苦期盼、度日如年。
(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
跳动啊?
四、情感升华,拓展活动
1.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
积累古诗。
《春望》
《出塞》
《题临安邸》
《满江红》等。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天
下
匹
三万里河
泪尽(凄凉)
兴
亡
夫
山河壮丽
遗民
精
忠
报
国
有
五千仞岳
南望(悲凉)
责
忧国忧民
第
3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音乐)
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
谁先来吟诵一
两句杜甫的诗句?
(生答)
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
什么印象?今天,
我们要学的
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
生平第一快诗”
,它就是——出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
1.
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
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八年之久,
收复蓟北的消息传
来,
此时,诗人心
情会怎样?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
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
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中。
3.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理解大意
1.
小组讨论。
2.
交流理解诗意。
3.
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感悟诗情
1.
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
情感
呢?(喜。
)
(出示课件,思考、讨论)
2.
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学生反复读。交
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
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3.
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
1
)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会如
此欣
喜若狂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
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
,师随着画面讲解。
(
2
)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
声,你们有什么感受?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
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
(
3
)过
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
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
大地,
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
此时此刻,
诗
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学生发挥想象谈谈想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
1.
自古以来,
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怀抒写出风格迥异
的爱国诗篇。
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
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
,
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
赏。
p>
2.
(出示课件,古诗欣赏)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 br>
六、总结全文
历年来,
p>
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
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
/p>
的楷模,
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
山河的正气歌,
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
气,
< br>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
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p>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极而泣
漫卷诗书
爱国爱民
放歌纵酒
欣喜若狂
归心似箭
【教学反思】
古诗的学习对学生来讲
一直都是有难度的,
所以在教学时要结合图片、
音乐、
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者是以读悟情
,
通过
不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来体会古诗中深层次的情感,
p>
这样会越读越有感情,
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