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下)
-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
(
下
)
巧过长江源,苦战唐古拉
疾风快马向世界屋脊挺进
几天后,慕生忠又风尘仆仆地来到
北京,找彭德怀请示
下一步的工作。这里面有个“扣”需要解:上次他只要了
30
万元,
说定路只修到可可西里。
如今,
可可西里已经拿下了,
需要实施第二步计划―
―公路直通拉萨。这需要彭总和中央
撑腰呀!
彭德怀
听了慕生忠的汇报,表彰了他们已取得的喜人成
绩,说:
“这次
不用给总理打报告了,都从军费里给你解决,
说吧,需要多少钱?”
慕生忠的胃口比过去可大多了,
张口要了
200
万元,
100
辆卡车,
100
0
名工兵。
彭德怀很痛快:
< br>“好,都给你!你只管往前修,要什么
来找我!
”
慕生忠从北京归来后,
“野心”更大了,他不但要修通
西宁至拉萨的青藏公路,还捎带要修通从甘肃敦煌至格尔木
近
600
公里的敦格公路。那也是彭老总指头划过的地方啊!
为此,
他特意找到可可西里站站长齐天然,叫他去牵头
完成这项任务。齐天然原是国民党胡宗南
部队的一名少将师
长,他文武兼备,早期与我党有过接触,曾任国民党延安城
防司令,
解放战争后期在四川率部起义;
1951
年曾随慕生忠
进藏,组建运输总队初期一直负责购买骆驼。慕生
忠很了解
他的办事能力,告诉他:
“我给你一辆汽车,你直接坐
到兰
州再转张掖,在那一带招收几十名民工,拉到敦煌,从敦煌
往南修路,穿过当金山口、柴达木盆地和察尔汗盐湖,把车
开到格尔木来。
”
慕生忠的这个打算是很有战略眼光的。那时青海省尚未
通火车,修通敦格公路后,将来可从兰(州)新(疆)铁路
线的峡东站
或柳园站装货进藏,这要比从兰州装货近一半
路,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
齐天然深感责任重大,问:
“什么时候完成?”
慕生忠
回答:
“在我通车拉萨的时候,希望你能通车格
尔木!
”
“好,一言为定!
”两人咕咕地灌了一瓶酒,
握手道
别。
齐天然没有辜负慕生忠的期望,<
/p>
1954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他带领
40
多人,果然从敦煌沿着他们开辟的公路,开车走
进
了格尔木。从此,格尔木向东至西宁、向北至敦煌、向南
至拉萨的交通格局基本定型。<
/p>
不久,公路修到了沱沱河。
沱沱河原名乌兰木仑河,是万里长
江的源头,其下游叫
通天河、金沙江。由于工程队被它套在这里达
40
多天,拖
住了后腿,所以开始有人叫它套套河、拖拖河,
后来慕生忠
一锤定音,定为沱沱河。工程队之所以被拖住不能前进,是
< br>由于这里不但河宽流多,而且水深流急。刚开始,张永福、
李景民等骑着马涉水探
路,结果连人带马被冲倒卷走,大家
追了几里地才救了上来,接着有人骑骆驼试着过了几
次,却
被河底的淤沙深深陷住,骆驼被冲得东倒西歪。面对滔滔河
水,慕生忠的急暴脾气又上来了,为了尽快探明水情,他仰
头咕咚咕咚灌下半瓶烧酒,
拿绳子系在腰间,叫人牵住另一
头,不顾大家的阻拦,扑腾一声跳进河水,向中间探去。
9
月天气,在内地还很热,但在海拔
4
700
米的沱沱河却已是
冰水刺骨。慕生忠在水中泡了几个小时
,不但探出了一条比
较好走的河底路,而且弄清了这条河的大体情况:河床宽约
1060
米,河槽宽
280
多米,水深
1.5
米。
这么宽
、深的河,要想使汽车开过去,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建大桥,这根本不可能;二是等冻冰
后再过,这不但等
不及,而且也不保险。慕生忠发动大家想办法,工程组张炳
武提出了修“过水桥”
,也叫“水下桥”的方案,得到了大
家的赞同和慕生忠的同意。
这个施工方案分两步走,第一步是
“导水分流”
。就是
在上游先筑起一道道堤堰,挖开一条条沟渠
,把河水分成许
多支流引向别处,以减少主河道的水量,为施工创造条件。
9
月
4
日,张炳武和王德明
带领工人在上游约
3
公里处,奋
战
p>
5
天,完成了分流任务,使主河道最深处水位降至
< br>1
米以
下。第二步,在工兵连副连长王鸿恩的组织下,装
袋沉石。
就是在河里划定一条线路,按一定宽度向水中填石垫底。马
珍带领他的工程队,
用骆驼从七八里外运来石块,
装进麻袋
,
沉入水底。为了把扔下的麻袋摆下垫实,丁成山、傅天德等
人
,脱光衣服,钻入水下作业,大家都戏称他们为“光屁股
潜水兵。
”
为了把沉重的石头麻袋运到河中间,他们使用了兰州一
带常用的
羊皮筏子。开始筏子老被水打翻,他们便在两边用
长绳牵引着,旁边用人顶着,终于获得
成功。
水下石路从两边向中间慢慢合龙。经过
45
天的战斗,
填进
5000
多麻袋石
头,
10
月
10
日这天,
水下石桥终于修成。
宽
5<
/p>
米,长
400
米,桥淹在水下,离水面约
三四十厘米。这
样既不会阻挡水流,又不会淹没汽车,桥两边插上标竿作标
志,使车不致走偏。汽车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顺利地通过水下
石桥,而水仅仅湿
了轮胎的一小半。长江源头就这样被英雄
们抛在了身后。
当第一
、第四工程队奋战沱沱河时,其他几个工程队在
任启明及邓郁清等人的带领下,已先后于
8
月上、中旬开到
了青藏公路的制高点
唐古拉山区,于
9
月上旬展开了唐古拉
攻坚战。
唐古拉山口,海拔
5300
米,是青藏公路必须经过的关
口,
也是公路能否
及
?r
通到拉萨的关键。
当地牧人告诉
他们:
这里每年只刮一次风――从年初一刮到年三十;这里每年只
有一个季节―天天是寒冬。
有记载说,
1937
年马步芳派了两
个骑兵团护送九世班禅进藏,行至唐古拉山下时遭暴风雪袭<
/p>
击,致使全军覆没。任启明在探路时,亲眼看到一群大鸟想
飞过唐
古拉去,却被大风刮得跌落在地。为此,他曾赋诗一
首:
唐古拉山非等闲,
岭上积雪不知年。
峰峦入云罡风紧,
飞鸟欲越翅难展。
但慕生忠告诉大家:马步芳的队伍
算什么,雄鹰算什
么?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能钻地能上天,一定要把唐古拉
踩在脚下。
施工队刚到山上,唐古拉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半夜
里,呼啸的大风把许多帐篷刮上了天,致使不少班组只好露
营雪山,人
冻得整夜展不开腿,不少人的头发和胡子上都冻
上了白霜。有的人干脆不睡了,跑出去在
工地上抡大锤,这
一方面可以驱寒,一方面也为了赶进度。
p>
在最初的
一段时间里,由于沱沱河没有通车,粮食物资运不上来,吃
的东西发生了恐慌。为了保持体力完成施工任务,有的工程
队就
抓高原上那特有的又肥又大的地老鼠来吃;还有的找到
山上的湖泊,在水里捕来无鳞鱼填
肚子。
慕生忠深为大家的精神所感动,他派人带着银元到山下
的藏民部
落里去购买青稞和牛羊,以解燃眉之急。后来,又
发现了去年运粮队因骆驼死亡而丢弃在
路边的面粉,这些都
为解决施工队的给养帮了大忙。
唐古拉
山的土石都冻得梆硬,一镐下去只有一个白点。
从
5
月到现在,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每个人手中那两尺长的
十字镐磨得剩下了拳
头大,铁锹则磨成了月牙铲,使很大劲
才能挖下一块。稀薄的空气使人稍微一动便气喘吁
吁,心口
里像塞了一堆乱草,憋闷得慌。为此,有的工人便干脆丢掉
工具,跪在地上刨石渣,抠土块,一双手冻麻木了还在干。
慕生忠
盼着由彭总批准的西北军区的
1000
名工兵早点
到来,好为打通唐古拉出一把力,但却一直没有音讯。可他
却等来了一份令人
十分气愤而难耐的电报。电报是报务员交
到他手里的,内容为:西北局派工作组到运输总
队,追查骆
驼大量死亡的责任,请速回总队作检查。
慕生忠
知道有人打了自己的小报告,气得把电报撕得粉
碎,对到报务员吼道:
< br>“回电:工程正紧张,不能回去,一
切责任由我负责。
”
p>
说罢,他跑到一个正在打锤的民工旁,一把夺过大锤,
叫民工掌好钢
钎,发疯似的抡锤砸下去。一下,两下,三
下……在缺氧的高山上,这么玩命是要出问题
的,几个人劝
他住手,他根本不听;打到
30
< br>几下时,大家喊来了任启明,
任启明拉下脸劝他,他仍不理睬。直打到了
80
下,打得火
星飞溅、顽石破裂,这时有人从
背后抱住了他的胳膊,他才
停了下来。吼道:
“怕什么,死,也要头朝拉萨!
”
慕生忠
的精神震撼了不少人的心。
“死,也要头朝拉萨”
成为大家共同
的口号。有人在山壁上写下了这样的誓言:
举起铁锤山打颤,
脸上红光映雪山,
为了藏胞得幸福,
誓把公路修上天!
这一天,在海拔
< br>5300
米的雪山上,他们使公路延伸了
2300
多米。
为了不至于窝工,他们除两个队主攻山头外,其余力量
分布在南北两坡施工。
10
月<
/p>
20
日这天,唐古拉山口终于被打通,筑路英雄们
用秃秃的铁镐铁锹在世界屋脊奏响了一曲响彻云霄的胜利
凯歌。
慕生忠立即向军委和党中央发报,报告了这一喜讯。声
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段
路。为表示喜悦的心情,慕生
忠激动地吟成小诗一首:
唐古拉山风云,
汽车飞轮漫滚,
今日镐锹在手,
铲平世界屋顶。
接着,他发出命令:向藏北重镇黑河(那曲)进军!
10<
/p>
月下旬,
西北军区支援的
100
辆卡车载着工兵二团千
名指战员终于赶来了。两路大军会合一起,进度大
大加快。
11
月
10
< br>日,他们正式通车黑河。国家交通部和青海省都派
来了慰问团,两个慰问团的几十
辆大小汽车都是从新修的青
藏公路上开过来的。他们对慕生忠和英雄的高原筑路工,都<
/p>
表示了由衷地敬佩和赞誉。
用七个月时间修通了青藏公路
他成为第一个坐着汽车进拉萨的人
青藏公路出黑河以后,进展比较快
,每天以几十公里的
速度前进着,这中间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羊八井大石硖。
< br>现在以地热资源闻名全国的羊八井,位于拉萨西北部约
70
公里的地方,
是青藏公路要通过的咽喉要道。
但千万年来,<
/p>
这里被一座
15
公里长的石山堵塞,满眼
巨石林立,犬牙交
错。原来仅有的一条小道是藏胞用干牛粪把石头一块块烧
烫,然后立即浇上冷水,一点点炸出来的。不知经过了多少
岁月,流了多少血
汗,才炸出了一条勉强可过牦牛的崎岖小
道。
12<
/p>
月初,慕生忠调一个工程队,挤过石硖小道,叫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