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文学及文化常识

巡山小妖精
860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00: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记叙文四要素)


与《国语》选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



一、《国语》简介



《国语》,又名《 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


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 ,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


辑而成的。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 鲁、齐、晋、郑、


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 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


《国 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


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 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1]




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 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


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


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


《鲁语》


二卷,则 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


面貌。


《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


《晋


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 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


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 治历史,从公元前


678


年到


公元前< /p>


453


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 《郑语》一卷记周太


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 、昭王时的历史事件。


《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


[2]




《国语 》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


上最大的 特点。



二、


《召公谏厉王弭谤》




【注释】



召公,周王朝



“卿士”





“卿士”是中国古官名。又作卿史、卿事。


< br>商代甲骨文中有卿史这个官名的记载。在西周,卿士是三公、六卿的通称,为周王室执政

< br>之官。“士”通“事”,《说文·士部》云:“士,事也。”


< br>《诗经·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师皇父:‘整我六师,以

< br>修我戎。’”又《春秋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周)平王卿士。”此处有杜预


注:“卿士,王卿之执政者。”《史记·周本纪》:“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 p>


三、


《敬姜论劳逸》“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 公九卿”中的“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据《史记》记载“闻古 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


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 以观采。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 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


书大传》

< br>、


《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 、


太师、太保为三公。


“三公”在秦朝时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 大夫。西汉初年,承秦制辅佐皇


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 ,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


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选文中



“九卿”之说,估计就是当时一个笼


统的说法,没有一个统一的指代。秦也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西汉时所谓


的“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把俸禄为二千石

以上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