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基本知识
-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定义
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由于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所以大家都有直
观
的基本认识,但要是谈到对它的全面而理性的把握,其情形就因人而异了。它其实是一门
内容较为丰富而细密的学问,真正要弄通,还是要付出大量劳动的。
《现代汉语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
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
、
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这一定义显然是有缺陷的。首先,对联和它的载
体没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可以出
现在任何可能的物体上,例如瓷器、石器、铜器、电脑
上;甚至它可以不依赖物体而存在
,
例如你口头上说出个上联<
/p>
,
他对出个下联
,
并没有经过记录
,
也必须说已经产生了一副对联。
其次,修辞学上关于“对偶”的规定是相对
宽松的,尤其没有字音的讲究;而对联
的要求则是“对仗”,其内容比“对偶”丰富而严
格。例如王勃
《滕王阁序》
中的“老当益
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个“对偶语句”,但它却并不能算是
对联。
《汉语大词典》给“
对联”的解释是:“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一
般张贴、悬挂或镌刻在门、
厅堂及柱子上。讲究对仗工整贴切,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
字声调必平
。
根据位置与性质的不同
,
可以分为门联
、
楹联
、
寿联
、
挽联
、
春联等
。
也称‘对’
、
‘联’、‘对句’、‘对子’。”
p>
这一介绍也是有缺陷的。一些失误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的一样。介绍了对联
尾字的声调讲究而不介绍对联用字的其它声调讲究
,
就显得挂一漏万。
“楹联”在今天已经
成了“对联”的同义词
,其地位不能和“门联”等同。例如“中国楹联学会”,其工作范围
并不限于“柱子上的
对联”,而是包括一切对联。
笔者斟酌情况,拟给“对联”下一个新的定义: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
间讲求对仗。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
文学体裁。它形成于中古,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明清时期臻于全
盛。文人们大都参与对联
的创作,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有其创作理论和技巧的研究工
作,是一种完全可以和
诗、词、赋、文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今天,由于对联尚有其独特的社
会需求
(例如春联、挽联、贺联、厅堂联
、商业用联等)
,
反而比其它的文学样式更有市场。
对联的结构是固定的,无论其长短,都由上联和下联两个部分组成,上下两联的字
数要
完全一致。
对联讲究“对仗”。
对仗的讲究是从律诗中移植发展出来的。有关对联中对仗的具
体要求,下文都会讲到。<
/p>
对联的基本特点
1.
字音的要求
最早的对联,可能对字音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在长期的创
作实践中,受律诗对仗
的影响,也形成了关于对联字音方面的一些具体要求。所谓字音要
求,只是关于字的声调的
平仄类别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平仄”问题作些介绍。
p>
字音的平仄
汉字的读音有声调的类别。汉代以后,出于对文字作品诵读
的音律美感的追求,人
们开始重视对汉字读音声调的分类,也开始重视对诗文作品中字音
声调的调配。
在汉字中,有一类
字的声调是平稳而没有升降变化的,这种字被叫作“平声字”。
还有一些字的声调有起伏
变化或发音短促等特点
,
可以根据其情形再分为几个小的类别。
由
于这些小类的字的发音具有“非平声”的特点
,
就将所有非平声的字归为一个与“平声”相
对立的类
别,叫作“仄声字”。有规则地调配使用平声字和仄声字,可以获得诵读的音律美
感效果
。
古代的汉字被分为平声、上声
、去声、入声四个小类,凡平声读法的字归平声类,
其上声
、<
/p>
去声
、
入声三类字都归仄声类
。
每个汉字在古代时是什么声调
,
最终要凭专门的“韵
书”来确定。
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许多汉字的声调类别与古代不同了。尤
其是古代的入声字,是
一种发音短促的字,在普通话中已经改变了它们的音值,发音已经
不再短促了。它们的声调
有的成了平声,有的成了上声,有的成了去声。这种情况叫作“
入派三声”,就是说古代的
入声字类别消失,这一类别的字分别归入了原来的平声、上声
、去声三个类别中了。另外一
个情况就是普通话的平声字有“阳平”和“阴平”两个类别
,而古代的平声字只是一个类
别。
在今天的汉语方言中,有的地方还完整保留了原来的入声字的读音类别,有的方言
中则只是能体现出原来的入声字的读音痕迹。
如此一来,汉字的“四声”就有了两个系统。一个是古四声
:平声、上声、去声、
入声;一个是今四声:阴平
、阳平、上声
、去声。论其平仄
,古四声是“平声”字归平声类,
其“上声
、
去声
、
入声”字归仄声类;
今四声是“阴平、
阳平”
归平声类
,
其“上声、
去声”
字归仄声类。
《
太平广记》卷
247
《诙谐》三记载了出自《谈薮》的一段文字
:
重公尝谒高祖,问曰:“天子
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天保
寺刹。”出逢刘孝绰,说以为能。绰
曰:“何如道‘天子万福’?”
《梁书·沈约传》也有一段类似的文字:
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
”然帝竟不遵用。
按照古四声的
标准,“天保寺刹”、“天子万福”、“天子圣哲”的声调正好都是
“平上去入”,“刹
”和“福”、“哲”都是入声字。“天子圣哲”有助于人们体会古四声
的面貌。
有人用“猪油炒菜”、“希奇古怪”、“
三国演义”等字样来作为今四声的代表字,
也能收到和“天子万福”类似的举例效果。<
/p>
在对联的创作中,古音的标准和今
音的标准都可以使用。如果选用的是古音的标准,
就要按照古四声的读音规定用字
。
如果选用的是今音的标准,
就要按照今四声
的读音规定用
字。在同一副对联中,不可以混用古四声和今四声两套标准。
入声字歌诀
由于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经解体而归入了其它的调类,所以
母语是普通话的人辨别
入声字就比较困难,而阅读和写作格律诗词和对联却都是需要能够
辨别入声字的。为此,笔
者编制了两则《入声字歌诀》,可以帮助人们记住一些入声字,
找找入声字的感觉:
(一)
六伯黑,不白皙,忒龌龊,没出息。
贷谷麦,织竹席,毒剥削,逐什一。
啬吃喝,食苜蓿,恶服饰,益积蓄。
欲窃物,掘穴窟,昨日暮,跖入屋。
猝突兀,魄觳觫,怕失色,匿帛幕。
急雀跃,脚踬跌,逸角落,鼻憋厥。
忽觉察,戟割截,血沥漉,卒殁绝。
(二)
七叔俶,击羯狄,越朔漠,伐弑逆。
啜冽雪,齧菽粒,历代北,踏石砾。
执节钺,发矢镝,克貊国,若霹雳。
馘魅傑,裂畜腹,抉敌目,酷杀戮。
力搏毕,贼殪斃,得匹駃,值百镒。
复失域,立业绩,获爵禄,锡玉璧。
疾杂学,悦墨翟,执木铎,习八佾。
这两则歌诀中所有的字都是入声字。另外,根据汉字的规律,与这些字声符相同的
字也是入声,所以读者可以类推而知道更多的入声字。当然,要鉴别所有的入声字,最终要
p>
依赖字典来确定。
字音的三点一般要求
对于对联的字音,有下列三点要求:第一,上联尾字用仄声字,下联尾字用平声字
< br>。
第二,字音的平仄,一般两两交替使用,在次序为一、三、五的位置上可以随便
。第三,上
下联偶数对应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反。例如:
说文解字,研神理而设教;
琢凤雕龙,缘道心以敷章。
p>
这副对联题咏的是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联体现其语言文字学的特色,下联体
现其文学的特色。用上述关于对联字音的第一点要求来检核,可以发现:上联尾字“教”是
仄声,下联尾字“章”是平声。
晋地花开,善美品行为世范;
中华栋起,精深学问作人师。
<
/p>
这副对联是为晋中师范学院题写的,首尾嵌入了“晋中师范”四字。其平仄的模式
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用上述关于对联字音的第
二点要求来检核,可以发现它符合平仄“两两交替使用”的规定。由于次序为一、三、五的
p>
位置上字音平仄可以随便,所以“品”字位当平而仄。“学”是入声字,本来就是仄声。
p>
文源三晋,永沐人文辉舜地;
化泽八埏,长流圣化灿尧天。
<
/p>
这副对联是为网易“三晋文化交流”博客圈子成立两周年的庆祝活动题写的,联中
散嵌了“三晋文化”四字
。
史称尧都平阳
,
舜都蒲坂
,
都在山
西境内
,
所以用“舜地”
、
“尧
天”来代指山西。联中让“文”与“化”在句首和句中两次相对,强调
了这个博客圈子的
“文化”主题。“源”与“泽”、“沐”与“流”都是带“水”旁的字
,“辉”与“灿”是
带“火”旁的字,也是一种刻意的安排。这副对联的平仄模式是“平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