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

巡山小妖精
598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03: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节礼日)




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注释


]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 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


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

< br>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 序倒装,意思


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 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


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 敌人。





[


译文


]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


鉴赏


]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


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


空间悬隔而感到


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 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


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 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


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


在后,


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


那不是汉兵,


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


次 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


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

山”,


这里存在两种误解:


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


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 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


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 雪山;


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

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


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 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


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 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

< br>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


跟当时民族 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 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


一镇兼顾西方、


北方两个强敌,



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 p>
“青海”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 整个西北边陲的


景象,


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


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


方向的 强敌,


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


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 海与玉关。


与其说,


这是将士望中所见,


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


写景的同时 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 负的


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


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


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 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



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 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 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


冠以“黄沙”二字,


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 至“穿金


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


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 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


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p>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


豪壮的 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


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


这一句便越显得铿


锵有力,


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


境界阔大,


感情悲壮,


含蕴丰富;


三四两句之间,


显然有转折,

< p>
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

< br>但整个形


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


而不是低沉伤感 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


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 、


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


深沉的誓言,



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 ,


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 br>可以说,


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


的抒情,

< p>
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


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

< p>


>


王昌龄及其《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的诗和高适、王之涣








齐名,有“诗家天子”之美誉。其绝句成就尤高。风格清丽,气魄雄浑,形

< br>象鲜活。明王世贞曾把其七言绝句与李白








之作同列“神品”。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一般用以写军旅战争事 。唐太宗到玄


宗时,对外用武颇盛,有抗击外族入侵之战,亦有开疆拓土之战。因此盛唐 诗








人描写边塞的诗很多。

< p>
边塞诗有反映积极立功、


保家卫国的作品,


这对于 抗


击外族入侵之战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反映思乡厌战情绪的作品


,


这种对开疆拓


土之战中朝廷过分的穷兵黩武的反对,


无疑也是合理的——尤其是对身当其境的


战士,更是如此。这种复杂的 心理,在王昌龄这一组诗中得到忠实的反映。既有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心和民族 自豪感,


又有“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征人


夫妇别离之苦、思念之 情。一至三首是后者


,


四至六首是前者,第七首则是对塞


外战场景色的白描!


在同一以军旅战争为主题的作品中,


能够充分注意到题材的


复杂性,


用多样的不同的手法 描写,


表明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和艺术技巧的纯熟


高超。





其一:烽火城 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


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 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


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 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


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 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


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 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


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 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


踪。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