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 br>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
2
~
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
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
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
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
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
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
方法,
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进而
养成尊重事实、
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 br>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
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
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
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
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3
课时
1
.数据收集整理
............
........................2
课时
2
.练习
...........
..................................1
课时
p>
1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
2
页的例
1
和练习一的第
1.2
小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
2.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
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
学会
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
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
4
种颜色,出示例
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
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
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
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
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
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
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2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
、起立、画
√
、
○
作记号等
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
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
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
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
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
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
是呀,
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
都要做到不重复、
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 br>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
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
数,好吗?
【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p>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
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
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3
师:你看懂什么?
生:…
4.
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
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
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
/p>
(
1
)全班共有(
)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
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
即
9
+
6
+
15
+
8
=
38
(人)所以全班共有
38
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
2
)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
19<
/p>
>
9
>
8
>
6
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
/p>
(
3
)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
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 br>
生: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
最多,
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
色的人数
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
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
4
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
你们敢挑战吗?
1.
完成练习一的第
1
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4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
/p>
2.
完成练习一的第
2
< br>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下表。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
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
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
数据有举手、
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
知道收集完
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
可以告诉
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统计数据的方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
3
页的例
2
及
做一做
和练习一的第
3.4
小题
教学目标
:
1.
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
/p>
3.
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统计数据的方
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
们已经学习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这节课我
5
们继续学习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
揭示课题【统计数据的方法】
二、新授
问题导入: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怎样选呢?出示教材第
3
页的例
2
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
明明
票数
菲
陈
p>
小
(
1
)根据统计
结果
应该选(
)参加比赛
(
2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1.
理解题意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师: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记录结果的方法。
2.
选举方法
师: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
< br>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生: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
3.
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
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p>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
正
p>
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
人名下打
√
的方法来统计,也
可以用画
○
的
方法来统计
......
我们就选用画
正
字的方
6
法来统计吧!
生:参与一起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
整理数据
师: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王明明
得到
15
票,陈小菲得到
22
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
正
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
,每个
正
字代
表五个数据
王明明一共得了
3
个
正
字,所以是
15
票,陈小菲得到
4
个
正
p>
字还多了
2
票
<
/p>
所以是
22
票。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
完成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姓名
票数
王明明
15
陈小菲
22
6.
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
1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陈
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
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 br>(
2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
,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
明明得
15
+
2
=
17
(票)
,仍然比陈小菲少,所
以
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
加比赛。
生:
如果他
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
另一人投给陈小菲,
那么王明明得
p>
15
+
1
=
16
(票)
,
陈小菲
得
22
+
1
=
23
(票)
,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
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们真会思考问题,是呀,
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
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
加比赛
三、巩固练习
7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
要用到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一起来看一
看。
<
/p>
1.
完成第
3
页
的
做一做
,调
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
然后汇报,并用画
正
< br>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整理数据
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
完成第
4
页练习一的第
3
小题
学生根据画
正
字的统计表完成第(
1
)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
再分别解决第(
2
< br>)小题和第(
3
)小题,对于第(
3
)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
完成第
5
页练习一的第
4
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
成第(
1
)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解决第(
2
)小题
对于第(
2
)小题如果再观察
10
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
想法,让学生明白:
10
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
32
辆,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
通工具
p>
所以如果再观察
10
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
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
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
正
< br>
字、打
√
、画
○
p>
的方法,其中采用
画
正
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
< br>
正
字代表
5
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
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课后反思
8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
5
~
7
页练习一的第
5.6.7
小题
教学目标
:
1.
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2.
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
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难
点:
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1.
简单的统计表
< br>师: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统计表的作用
又是什么吗?
生: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生
:<
/p>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
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我们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集和整理
< br>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
生:收集和整理
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
正
p>
字、打
√
、画
○
的方法。其中
采用画
正
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 br>生:用画
正
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
正
字代表
5
个数据。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还真不错,那你们能运用学会的知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吗?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p>
1.
、完成第
5
页练习一的第
5
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第(
1
)
、
(
2
)和第(
3
)小题,对于第(
3
)小题图书室
要新买一批
图书。你有什么建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
/p>
2.
完成第
6
页
练习一的第
6
小题
9
学生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吃的一
种水果后再进行调查,再完成统计表并解决问题
对于第(
p>
3
)小题班里要开联欢会,请你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
理?让学
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
/p>
完成第
6
页练习一的第
< br>7
小题
师:告诉学生这其实是
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
:自由汇报,特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
1
份《电视报》
,涂了几个格子就表示有几份
《电视报》
,学生
独立完成第(
1
)
、
< br>(
2
)和第(
3
)小题,再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你的
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想调查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生:自由发言
课后反思
10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例
1.
例
2
(
8
-
9
页)
。
内容解析
:
本节包括两个例题,例
1
认识“平均分”
,例
2
学习“平均分”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学生<
/p>
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平均分”
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是多
种分法中的一种。除
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
。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
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
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
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第
9
页例
2
是“平均分
”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鼓励
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在
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
生充分经历
“平均分”
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
不但关注
“分”
的结果,
“分”
的过程,
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
,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
中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
分”的含义,掌
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
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识与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1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
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
法。<
/p>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6
个圆片、
18
根小
棒、
10
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
.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
天气里,光明小学二(
1
)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
参观科技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
了哪些物品。
(课件出
示主题图)
,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
/p>
对低年级来说,
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
大障碍。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在情绪
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节课以二(
p>
1
)班学生参观科技馆活动的情境引
入,自
然有趣,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
】
p>
2
.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
可以吗?(课件出示
分糖果要求)
,
“
把
6
块糖果分成
3
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出学具
6
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
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p>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
< br>(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
累经验。
】
3
.我们去看看
光明小学二(
1
)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
法一样?
(课件出示教材第
8
页分糖果
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 br>4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
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
么叫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设计,让学生不但在直观上认识“平均分”
,而且会
用语言表达
“平均分”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5
.完成“做一做”
第
1
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
12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p>
【设计意图:
通过此环节,
使学生加深对<
/p>
“平均分”
直观表象的认识。
通过分析汇
报
“为
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注重让
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和
理解。
】
6
.练习
:说一说。课件
3
个
3
个地出示胡萝卜图,
3
个一份,一共
< br>5
份。出示问题一共
有(
)个胡萝卜,每(
)个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
1
个
p>
1
个地数,可能
3
个
3
个地
数,
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
)
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
份?平均分成了几份?
(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
“每份”
“几份”的概念。
)
7.
独立完成“做一做”第
2
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述概念,在“做一做”第
2
题的基础
上又加练了一道类似的题目。此环节,教师必须舍得时间让学生充
分地去说,通过动作
和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每
份”
“几份”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
基础。
】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
/p>
.谈话引出例
2
。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
1
)班的同
学把
6
块糖果平均分成了
3
份,每份分得了
2
块。他们
还准备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6
p>
份,
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
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
1
)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p>
。
(
2
)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
(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
3
)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
子的方法。
(
4
)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
、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
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
求,同时还锻炼了学生
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
动,使学生体验到平
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
“每份
”
“几份”概念的理解。
】
13
2
.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
1
)完成教材第
9
页的“做一做”
。
①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
平均分成
2
份”是什么意思?(把
10
盒酸奶分成
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
操作:用
10
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
:把
10
盒酸奶平均分,分成
2
份,每份有
5
盒酸
奶
。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
2
)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
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
子,然后指定学生说。
(如: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分成
6
份,每份有
3
个;把
6
颗糖果平
均分成
3
份,每份
有
2
颗……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同时又锻炼学生
的口头表达能力。
< br>】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
.完成教材
11
页练习二第一题
。
(
1
)学生独立完成。
(
2
p>
)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
(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
3
)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甄别第
2
和第
3
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
,为什么第
3
种分
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
“几份”的概念
。
(第
1
种分法,突出是
4
份,但没有平
均分;第
3
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
2
个小朋友—
—份数、每份没分清)
。
2
.练习二第
2
题。
<
/p>
(
1
)明确题目要求。
< br>
(
2
)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
正。
(
3
)
课件演示验证。
3
.练习二第
3
题。
(
1
)
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14
(
2
)
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
3
)课件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
< br>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就为认识
“除法”
< br>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
利用教材编排的练习题,
引导学
生通过“判一判”
“分一分”
“画一画”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又达到
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
】
4
.联系生活实际:列举
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
的话题)
。
【设计意图:把平均分
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教师组织
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视
角和语言说一说课堂所得所获,锻炼学生能够抓住课堂
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总结。
】
第
2
课时
<
/p>
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第
10
页例
3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
/p>
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
,经历包含分的
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
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
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p>
教学重点: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
12
个圆片。
教学问题诊断
学习包含分之后,学生
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
,教师应注重加强两种分情况的对
15
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
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
师:春天到了,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瞧,动物王国要开春季运动会
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出示课件:苹果,桃子
师:哇!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怎样分呢?我们一起瞧一瞧。课件出
示:猴子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分桃子【设计意图:结合春天要开运动会的情景,引出本节
课探究的新知,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
二、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
(一)分果冻
1.
提出问题
师: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课件出示问题:
8
个桃子
,每
2
个分给一只小猴,
可以分给
p>
(
)
只小猴呢?
学生活动:留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
2.
动手操作
师:
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听
。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
3.
全班汇报
(
1
)学生活动: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
(
2
)教
师点拨,理解含义。
师:
刚才小老师
在分小棒时,
同学们都看到了他一共要分多少根
?(
一共要分
8
根
)
小老师
又是怎么分的?(两根两根地分)结果怎样?(分给了
4
只小猴)这样两个两个地分,
数一数
8
里面分了(
)个
p>
2
?(
8
里面有<
/p>
4
个
2
)
教师总结:也就是把
8
根小棒,每
2
根一份,分成
4
p>
分;还可以说
8
里面有
4
个
2
。
(多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二)分苹果
师:大象伯伯也准备了
12
个苹果分给运动员,它想请同学
们猜一猜:它是把
12
个苹果
每(
p>
)个一份,分给了(
)名运动员。
16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汇报交流,得出多种答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以春季动物运动会,小动物分果冻、分苹果的情景为载体,通
过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借助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方法、理解含义,即直
观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
< br>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另外,通过分苹果,鼓励学生拓展思维,
得出不同的分配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包含分”数量关系的
理解:要分的总数相同,每份数不同,所分的份数也不同。在此环节中,充分展示学生
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
三、加强对比,理解“包含分”的意义
(一)延续分苹果的情景,师:大象伯伯是这样分的。课件出示:
12
个苹果平均分给
4
名运动员,每名运动员分(
)个?学生汇报
(二)比较:与刚才的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小组交流——互动评价
教师小结:虽然采取的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每份同样多,也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情况的平均分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方法虽
然
不同,用图表示分的过程也不同,但结果相同,都是平均分,加深理解两种活动的数量
关系。
】
三、
联系生活,应用提升
(一)找一找生活中包含分的例子
(
二)练习二第
5.6
题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师:六一艺术
节,我们班要选
16
个同学参加朗诵。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
知识设计一
下队形:想一想每(
)个站一排,可以站(
)排。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
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探
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包含分”就在我们的身边中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
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目标检测设计】
小小梳理之星: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17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
p>
13
页例
4
及相关
知识。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等分)
,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2
.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p>
3
.渗透模型化思想,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问题诊断:
例
4
是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而除法含义的本质就是“平均
分”
,学
生在前面例
1-
例
3
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认识了平均分的两
种不同情况,并能用语言准确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所欠缺的就
是把这一类问题概
括化的表示出来,因此本节课探索的重点就是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
分(符号表征)
,
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并
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首
先要让学生体会到是平均分的活动,然后再学习
用除法表示,并结合“÷”的使用加深
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
教学准备:
18
多媒体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一)谈话引入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
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看看它是谁?出示大熊猫图片,可爱的大
熊猫遇到了一些困难,
想寻求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大熊
猫说:
“我想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p>
4
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呢?”
师:你们能帮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师: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生:是“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
p>
师:
“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同样多。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
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
(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
p>
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得出: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
3
个。
(二)语言描述平均分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分竹笋的结果?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
3
个。
然后图文结合,再让学生说一说。
【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接着用语
言描
述平均分,明确除法的含义,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了基础,也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
式的含
义和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作了充足的准备。
】
19
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一)引入除法
师:刚才我们帮助大
熊猫解决了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p>
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
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师: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
盘子里,每盘放
3
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计算。
(二)介绍除号
师:加法、减法、乘
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
”
、
“
-
”<
/p>
、
“×”
,除法也有自己
的运算符号“÷”
,读作除号,板书指导除号的写法。
师:除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介绍除号的由来。
师:
1695
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
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你知
道除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
“÷”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p>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
的兴趣】
(三)介绍除法算式
1.
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p>
师:请大家试着将“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
3
个”这件事用一个除法
算式表示出来。
生:
12
÷
4=3
。
师: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引导得出
:
因为÷表示平均分,
所以把
12
p>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
就可以用
12
÷
4
,
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
3
个,所以最后等于
3
。
<
/p>
师:这个算式读作
12
除以
4
等于
3
。
学生读。
2.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
12.4.3
分别表
示什么?
20
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师:除号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通
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
(四)在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1.
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2
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 br>2.
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p>
3
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3.
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6
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四、深化练习
(一)出示做一做的第
1
题
1.
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
动手连一连并写出除法算式。
3.
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分一分,填一填(做一做第
2
题)
p>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3.
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4.
还有什么事也能用
10
÷
2=5
表示呢?
(三)读出下列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0
÷
2=5
;
< br> 18
÷
6=3
;
16
÷
8=2
;
15
÷
3=5
。
p>
(四)练习三的
1-3
题。
< br>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
目标检测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21
第
4
课时
<
/p>
教学内容:
教科书
14
< br>页例
5.14
页做一做、练习三
4.5.6
。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
能
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
.使
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2.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境明标
(一)复习导入
分小圆片:教师拿出
8
个小圆片。
师: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
2
个,可以
分给几个同学
?
接着教师让
学生注意观
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
教师把小圆片先拿
2
个分给一个同学
(
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
2
个小圆片<
/p>
分给另一位同学
)
,
再拿出
2
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
最后拿出
2
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
同学
。
也就是每
2
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
分完后问学生:
分给了几个同学
?
p>
学生观察出:
8
个小圆片,每个同学
2
个小圆片,可以分给
4
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
< br>?
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明确学习目标
22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除法。
【设计意图:直接明确学习内容,通过观察老师分圆片强化平均分的意识,为进一步学
习除法奠定基础。
】
二、互动探标
(一)导入
分竹笋情境。
出示例
5
。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熊猫想把
20
个竹
笋,每
4<
/p>
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
(二)感知除法
1
.平均分活动
(
1
)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
/p>
(
2
)分的要求是什么?
(
3
)每
< br>4
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
每一
份是
4
个竹笋
)
(
4
)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动手摆一摆
20
个竹笋,按每
p>
4
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
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 br>)
。
2
.汇报交流
(
1
)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
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
4
个
放一盘,也就是每
4
个为
一份
)
(
2
)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
?
分
的结果是怎样
?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
4
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
?
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
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
【设计意图:思考分法,再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学生用学具按照提示分一分。引发
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
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
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
3
.探讨新知
我们能把刚才分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
(
用除法表示)
。
23
(
1
)
竹笋的数量是
20
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
4
个放一盘,就是
每份是
4
,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
5
盘,
5
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
20
÷
4
=
5
。
(
2
)让学生说一说除
法
20
÷
4
=
5
表示什么意思
?(
< br>表示有
20
个,每
4
个分一份,分成了
5
份
)
。
(
3
p>
)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让生说一说,由谁来分别做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平均分的意识,让学<
/p>
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写出算式后
p>
再让学生结合操作完整的说出
20
÷
4=5
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
各数的对应关系。最后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
三、概括梳标
小结:今天我们继
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
份,用除法来计算。
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反馈评标
(一)教科书第
14
页的做一做的第
1
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
?
每堆几个小圆片
?
可以分成几堆
?(
先让学生动手圈一圈
)
怎样列除法算式
?(
要摆的小圆片是
< br>12
个,除号前面写
12
做被除
数;每堆
6
个,除号后
面写
6
做除数;可以分成
2
堆
,等号后面写
2
是得到的结果做商。
)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
个除法算式。
(1
2
除以
6
等于
3)
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
示什
么
?(
把
12
按照每
6
个一份可以分成
2
份
)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二)教科书第
14
页的做一做的第
2
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
:
“做一做”对例
5
的内容进行巩固。第
1
题通过让学生用圈一圈的方式,
得到平均分的结果以及除法
算式的结果。第
2
题巩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强化对
p>
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
24
(三)完成教科书第
15
页练习三的第
4
题
。
要分的灯泡有几个
?
那被除数应该写几
?
每个灯座装几个灯泡,表示什么
?(
做的时候让学
生把每
2
个用铅笔圈一圈
)
除数应
该写几
?
可以装几个灯座
?
商应该写几
?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
(四)完成教科书第
16
页练习三的第
5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
16
页练习三的第
6
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分析后再列式。
【设计意图: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
造学习气氛维持
学习新知的兴趣,深化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
五、互惠提升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第
5
课时
<
/p>
教学内容
:
人教版二年级下第册教科书第
18
页例
1
用
2
~
6
的乘
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
2
< br>~
6
的乘法口诀和初步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
教学目标
1
.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
.感受
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的使用
2
~
6
的乘法口诀求商。
3<
/p>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到探究的快乐。
学生已经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物体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时应着重使
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25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主动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问题诊断
教材上没有直接告诉学
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情境,应用已有
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究结果
,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并交流各自的方法,进行算法优化,引导学生
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
最终得到共识:即采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最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
一)填空。
2
×(
)
=10
3
×(
)
=9
4
×(
)=
8
(
)×
4=12
(
)×
3=18
(
)×
5=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
/p>
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猴妈
妈带孩子们到山上摘桃子,他们摘了
12
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兴
高采烈地回到
家,猴宝宝都特别想吃,猴妈妈想给每只猴宝宝分
3
个。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教师把问题
完整的出示出来:
12
个桃,每只猴子分
3
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设计
意图: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因此,在
新课伊始,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并把它编成了一个小故事:猴妈妈分
桃子,
学生听到故事时,都特别兴奋,精神都高度集中了起来。】
(二)引出算式
请一名同学读题。
问: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
12
÷
3
。
26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三)探究方法
师:究竟能分给几只小猴呢?各小组来讨论,说一说怎样求商。
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案例
(四)汇报交流
生
< br>1
: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有
12
个桃,分给第一只小猴
3
个后还剩下
9
个,分给第二只
猴个后还剩下
6
个,分给第三只小猴后还剩下
3
个,最后把剩
下的
3
个桃分给第四只小猴,
正好分完
。
生
2
:我
们组是这样想的,
1
只小猴分
3
个,两只小猴就分
6
个,
3
只小猴就分
9
个,
4
只小猴分的正好是
12
个
挑。
生
3
:
我们组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因为“三四十二”,所以
12
个桃可
以分给
4
只小猴。<
/p>
【设计意图: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
算法的多样化。】
(五)优化算法,点明课题
师生共同梳理三种算法:边说边演示课件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
12
÷
3=4
,哪种方法更简便快捷?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通过刚才我们
的计算,同学们发现用乘法口诀很快就能算出商。
这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用
2
~
6
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
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
握理解,这样的教
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
高了课堂教学效
率。】
三、巩固练习
(一)填一填。
2
×(
)
=8
3
×(
)
=9
5
×(
)=
10
8
÷
2=
(
)
9
÷
3=
(
)
10
÷
5=
(
)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
÷
6=
6
÷
2=
12
÷
4=
27
8
÷
2=
9
÷
3=
10
÷
5=
(三)看谁算得有对又快。
10
÷
2=
12
÷
6=
8
÷
4=
5
÷
5=
4
÷
2=
9
÷
3=
6
÷
2=
12
÷
4=
8
÷
2=
10
÷
5=
12
÷
2=
6
÷
3=
(四)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
)÷(
)
=
(
)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
,巩固求商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四、目标检测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可以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我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
法最
简便。我还知道了乘法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用
2
p>
——
6
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9
页例
2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
2
~
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
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
商的方法。
28
3.
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用
2
~
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
2
~
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
p>
理解用
2
~
6
p>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 br>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12
÷
6
=
10
÷
2
=
12
÷
4
< br>=
5
×
7=
6
÷
2
=
p>
8
÷
4
=
9
÷
3
=
5
×
6=
4
×
8=
2
.
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用
2
~
p>
6
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
.教学例
2
师:同学们,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来看看他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数学信息?请仔细观察(课件出示教材第
19
页主题图例
2
)
学生可能回答:
每屉有
4
个包子,有
6
屉。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
(1)
每屉有
4
个包子,
6
p>
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2)
一共有
24
个包子,可以装
6
屉,每屉多少个包子?
(3)
一共有
24
个包子,每屉
4
个,可以装几屉?
师:
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能独立解答这三个问题吗?
师:好,请你们尝试解答并思考以下问题:
< br>(1)
你是怎样解答的?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生生互动)
(2)
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师:组内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探究过程(生生互动)。
29
学生可能回答(师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及时评价——多鼓励):
(1)
每屉有
4
个包子,求
6
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
4
×
6=24
(个),
我是这
样想的,
要求
6
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就是求
6
个
4
是多少,
所以用乘法计算,
p>
想口诀:
四六二十四。
(2)
一共有
24
< br>个包子,可以装
6
屉,要求每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
p>
24
平均分成
6
份
,
求每份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
24
÷
6
=
4(
个
)
,想:(四)六二十四。
(3)
一共有
24
个
包子,每屉
4
个,要求可以装几屉?就是求
24
里面有几个
4
,所以用除
p>
法计算:
24
÷
4
=
6(
屉
)<
/p>
,想:四(六)二十四。师: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算式之间有什
么
联系?学生可能回答(生生互动,并及时评价)
:
(1)
p>
它们都用同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得数。
(2)
第一题求总数用乘法计算,后两道是求每份数和份数所
以用除法计算。
(3)
我们还可以根
据第一道乘法算式来计算后两道除法算式的得数。
2.
练习应用
(1)
完成教材第
19
页“做一做”
第
1
题做完后交流汇报求商方法
(2)
完成教材第
19
页“做一做”第
2
题做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
求商的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应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
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
系,并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
/p>
三、巩固提升
1.
完成教材第
21
页第
5
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说说:
你提出什么问题?你又是
怎样解答的。
2.
完成书第
21
页
的第
6.7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求商的方法。
3.
游戏:同桌完成书第
21
页的第
8
题。
一人
说一句乘法口诀,另一人说出相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然后思考:在所学过的乘法
口诀中
,哪几句口诀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设计意
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
识解决实际
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渗透函数的思
30
想,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p>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教学反思
第
7
课时
教学内容
《
2013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P23
例
3
。
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
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
P23
页例
3
p>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
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
2
~
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
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
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
点是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
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
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
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
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
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
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
解。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
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
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
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用乘除两
步运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
际问题。
2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
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出发在生活中的作用。
31
3
.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
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12
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我来分一分。
< br>(1)
把
12
块糖,平均分成<
/p>
3
份,每份几块?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
:怎样列式?(
12
÷
3=4
)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把
12
平均分成了
3
份
,求一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计算。)
(2)
把
12
块糖,每份分
4
块,可以分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算式?(
12
÷
4=3
p>
)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求<
/p>
12
里有几个
4
?所以用除法计算。)
2.
看图说话列式。
算式:□○□
=
□
引导学生表述图
意:把
8
个
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几?
32
引导学生表述
图意:
8
个
算式:□○□
=
□
【设计意图:让学生
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建立起动作表征,在图形表征、动作
表征、语言表征中让学
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同时,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图与题之
间的联系,为下面的
比较学习做好铺垫。】
3.
揭题:我
们已经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和“求一个数里有几个
几”都是用除
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
.
教学例
3
左图
(1)
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已知条件:
15
只蚕宝宝,平均放到
3
个纸盒里。
所求问题是什么?(生:
每个纸盒放几只?)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2)
画图理解题意。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将<
/p>
15
只蚕宝宝平均放在
3
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将
15
平均
分成
3
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
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
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
列式解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
15
÷
3=5
(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
15.3.5
分别指什么?(
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33
,每
2
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15
÷
3=5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
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
(5)
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p>
“每盒放
5
只,
3
盒一共
15
只,上面的计算结果正确”
。
2
.
教学例
3
右图
(1)
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已知条件:
15
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
5
只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要
用几个纸盒?)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2)
画图理解题意。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求要
用几个纸盒,就是求
15
里面有几个
5
,用除法计算。
(3)
课件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
列式解题。
< br>15
÷
5=3
(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
15.5.3
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
学生回答)
15
÷
< br>5=3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
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
(5)
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请学生画一画。
师:我们解答的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34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p>
“
3
个纸盒,
每个
纸盒里放
5
只,
一共
< br>15
只,
同问题中蚕宝宝的总只数相等,
计算正确”
。
3.
比较两题的异同(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
请小组汇报:
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完善答案。
师生小结:
(1)
不同点:
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
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
相同点:
①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 br>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
=
份数;总数÷份数
=
每份数。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练习五第
1
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
.练习五第
2
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请学生进行讲解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
/p>
3
.练习五第
8
题。
(1)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列
式解答。
(2)
请学生说出这
3
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4
.出示图(见课件)。
请学生观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四、总结评价,谈谈收获
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35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单元教学内容
p>
:图形的运动(一)第
28
~
36
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
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
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
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
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
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
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 br>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 br>: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
轴对称制作复
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
: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
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
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
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
教学难点
:
正确判断、
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
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
4
课时
36
第一课时
认识对称现象及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
P28
~
29
页例
1
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
习七的第
1
~
3
小题。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
/p>
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p>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
称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识
、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
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
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
1.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就能发现许多的
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P28
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
(学生自由回答)
3.
(出示第
28
页的主题
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
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
学习的知识——对称。<
/p>
【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
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
1
)
、看书第
29<
/p>
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
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37
(
2
)
、引导
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
< br>3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p>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 br>
天安门城楼图:
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
/p>
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
4
)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
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2.
认识对称现象,理解“对称”的含义。
像图中的树
叶、
蝴蝶、
天安门城楼这样,
沿某一条
直线对折后,
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
形,就是对称的。
3.
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
1
)
、生活中的对
称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例说说。
(
2
)
、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
3
)
、欣赏对称的图形。五角星、京剧脸谱、蜻蜓、亭子、雪花、苹果、民间剪纸……
4.
教师小结。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
称等多种形式。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
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创设故事情境。在引出“对称”的概念
后,
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了学生对对称
图
形的感性认识。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1.
出示例
1
。动手操作,剪一件上衣
。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
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
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
/p>
(
1
)
、折一折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
2
p>
)
、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
3
)
、剪一剪:沿
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
38
2.
剪其他图形。松树、桃心、葫芦。
(
1
)
、现在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
既会动脑又会
动手。
(
2
)
、学生操作,集体评价。
3.
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p>
(
1
)
、像上面这
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图形中间的那条折
痕所在的直线就是
图形的对称轴。请看屏幕。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请看课件
演示画对称轴的
方法。
(
2
)
、学生在自己刚才剪出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
3
)
、交流评价。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
样的”这一本质特
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了让学
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的
活动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这样的过程,帮
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
右两边是一样的”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
上升到精细化。
(三)小结知识。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
/p>
轴对称、
中心对称、
平移对称、
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
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
均衡的美感。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的对称现象。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
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我
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1.
p>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
P29
页例
1
下面的“做一做”
。
<
/p>
(
1
)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
2
)全班交流,说明
判断的理由。
2.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
P33
页练习七的第
1.2
小题。
(
1
)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
2
)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
P33
页练习
七的第
3
小题。
39
(
1
)学生观察、自己连一连。
(
2
)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4.
补充练习。
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分别有几条?
(
1
)请你折一折、画一画
< br>
。
(
2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
p>
3
)教师小结。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
一条,有的有两
条,有的有无数条。
5.
欣赏教材
P31
页的“生活中的数
学”——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感受生活的中对称图形
的美。
<
/p>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对称现象,并能找出它们的多条对称轴。
四、归纳总结。
1.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
!
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
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
扮得更加美好
!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材
P 30
、
31
页例
2.
例
3
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
4
~
6
小题。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平移或旋转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40
教学重点
:认识平移或旋转现象。
<
/p>
教学难点
:根据平移或旋转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
教学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
一、
谈话引入。
1.
同学们,游乐场里,除了有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外,还有很多的游乐项目。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书第
30
页。
2.
你看到了哪些游乐项目?(学生汇报)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
变化相同吗?(不同)
。
3.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4.
教师小结。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观光梯、高空缆车、小火车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
现象叫做平移。而摩天轮、钟摆、旋转飞机,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
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
。
< br>(齐读课题)
二
、
探索新知。
1.
认识平移现象。
(
1
)
、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
现象。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
沿直线移动。在生活中,你见过
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
答。
(
2
)
、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
同学们说得
真棒,瞧,观光梯是沿着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高空缆车是沿着水平方向
做直线运动的
;推拉门是沿着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些
物体都是沿
直线运动的,物体本身的方向不发生变化)
(
3
)
、认识平移。
像缆车、观光梯、推拉门这样的运动现象,无论是水平方向的运动,还是竖直方向的运
动,物体本身的方向不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
线移动,就是平移。
(
4
)
、学生再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后教师小结。
41
是呀,生活
中平移现象很多,如电梯的升降、滑滑梯上小朋友的移动……都是平移。当
物体或图形沿
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平移有这样的
特征:平移
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
判断平移后的图形。教学教材
P30
页的例
2
:移一移。
<
/p>
(
1
)亲身体验平移现象。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
p>
2
步,向右平移
2
步。真棒!请坐。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移一移。出
示例
2
,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p>
(
2
)分析题意
。
要知道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先要根据平移
的特征去判断。平移时,可
以一次平移,也可以两次平移。
<
/p>
(
3
)先观察,再判断。
①给每座小房子编号后,学生先观察,再交流。
②汇报,评价。
你认为哪几座小房子
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你是怎样想的?哪几座小房子通过平移
不能相互重合?为什么?
从左往右看,小房子的房顶都朝上的三座房子(编号分别是①
④⑥的)可以通过平移互
相重合。比如:图①可以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或先向下平移
,再向右平移到图⑥的位置
与图⑥重合;图①可以先向上平移,再向右平移或先向右平移
,再向上平移到图④的位置与
图④重合。
③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房子说说它们经过怎样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
4
)教师小结。
p>
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相互重合,关键是要根据平移的特征来判断:一是运动的路
线是一条直线,可以是水平方向的,也可以是竖直方向的,还可以是倾斜方向的;二是物体
p>
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
5
)
、学生完成教材
P30
页下面的“做一做”
。
学生自己完成后汇报并展示,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2
3.
认识旋转现象。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
< br>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出示
P31
页的例
p>
3.
(
1
)观察
物体的运动现象。
请同学们看书第
3
1
页。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物体,你发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摩天轮
是绕着它中心的轴做圆周运动的;旋转飞机是它中心的轴做圆周运动的;飞机的螺旋桨是它
< br>中心的轴做圆周运动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
轴做圆周运动的)
(
2
p>
)认识旋转。
像摩天轮、旋转飞机、飞机
的螺旋桨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
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想一想:物体在旋转时,大小和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位置
和方向呢?
(
3
)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旋转现象后,教师小结。
是呀,生活中旋转现象也有很多,如
汽车轮子的转动、吊扇的转动、汽车方向盘的转
动……都是旋转。当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
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
为旋转。旋转有这样的特征:旋转时,
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
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
4
)亲身体验旋转现象。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
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体
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
2
圈,右转
2
圈。旋转可真有意思,
你能用你周围
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教师在学生中巡视。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现在就让
我们一起运用今天的学习的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
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
P33
页练习
七的第
4
小题。
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颜色。
p>
(
1
)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
2
)全班交流,说明自
己是怎样想的。
2.
学生独立完成教
材
P34
页练习七的第
5
小题。
43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
1
)
、学生观察、自己
连一连。
(
2
)
、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
P34
页练习七
的第
6
小题。
(
1
)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p>
(
2
)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引导学
生讨论,明确平移是直线运动的,只有第
2
幅图是由所有图形平
移而成,所以应该是第
2
幅。
4.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p>
5.
课外作业。
请学生完成教材
P31
页例
3
p>
下面的“做一做”
。
四、全课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你想对老师和
同学说些什么呢?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材
P32
页例
4<
/p>
和练习七的第
7
~
11
小题。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出的图形,找出规律,加深对平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剪纸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
/p>
创造力。
教学重点
: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44
教学难点
:发现图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层次教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请你完成下面的练习。
1.
学生完成教材
P34
页练习七的第
7
小题。
(
1
)
、学生独立判断。
(
2
)
p>
、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
p>
学生完成教材
P34
页练习七的第
8
小题。
谈话:你瞧
,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
转,老师这里
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
12
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
之间吗?
(
1
)
、学生独立完成。
(
2
)
、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探索新知
。
看来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来解
决问题。
学习例
4<
/p>
。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
4
个小人
吗?
1.
知道了什么?
< br>学生读题、观察后交流。看图可知: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要剪出并排排列的手拉
手的
4
个小人。
2.
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共同探索后汇报交流。
(
1
)先剪出
1
个小人。怎样剪呢?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
,在对折线这一边,也就是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
开,展开就是
1
个小人。注意:中间的折痕不要剪开,否则这个小人是断开的。
p>
(
2
)再剪出手
拉手的
2
个小人。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
45
手的
2
个小人。注意:一是小人的中线一定是折痕这一边,否则剪出来的就会出现两个半人
的小人;二是小人的胳膊要画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否则剪出来的小人就不能连到一起。
(
3
)最后剪出手拉
手的
4
个小人。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三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
的
4
个小人。
3.
尝试剪一剪,体验成功。
根据刚才同学的汇报,自己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功?
4.
汇报交流经验。
同学们,你在剪连续的手拉手的小人的过程中,你们从剪
1
个小人→
2
个小人→
4
个小
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化繁为简。那在剪连续的手拉
手的小人时要注意什
么?(学生交流)
对!剪出的连续小人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5.
教师评价后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解决了剪出手拉手并排排列的小人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
每个小人平移就是下一个小人;然后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
边画出图形的一半,沿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
都需要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1.
p>
学生完成教材
P35
页练习七的第
10
小题。
用教材第
121
页中的学具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案。
(
1
)学生在小组内拼一
拼。
。
(
2
)各小组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组的想法。
2.
学生完成教材
P35
页练习七
的第
11
小题。
拿正方形的纸,按下面的方式折一折、剪一剪。指出不同剪法展开后分别得到的图案。
(
1
)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折一折
、剪一剪。
(
2
)学生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3.
学生完成教材
P35
页练习七的第
9
小题。
用学具卡片中的圆片制
作一个数字转盘。
两人一组,
每人各转两次,
< br>计算出两个数的积,
46
比比谁的积大。
学生弄懂题意后,教
师先用课件演示,跟学生一起玩转盘游戏。再让学生在课后制作转
盘并玩一玩。想一想:
如果两次转出的数的积大的那个同学获胜,谁获胜的可能性大?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
P36
页练习七的第
12
~
14
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
巩固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
特征,熟练画出对称轴。<
/p>
过程与方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能准确地识
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
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
,培养想象力和
创造力。
教学重点<
/p>
: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准确地识别出
轴对称图形;
根据平移、
旋转的特点,
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现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47
一、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请大家一起回忆回忆。学生交流。
二、复习梳理、板书本单元的知识。
1.
复习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p>
(
1
)复习对称现象。
像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具有
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
2
)复习轴对称图形。
<
/p>
①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
p>
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
/p>
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②判断轴对称图形
要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判断。
③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
3
)完成教材
P36
页练习七的第
13
小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
/p>
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
(课件演示)
p>
,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
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
,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
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
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
么
,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2.
复习平移和旋转。
(
1
)复习平移。
①平移:
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
而本身
的方向不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
< br>②平移的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
变了。
(
2
)复习旋转。
48
①旋转:
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
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②旋转的特征:旋转
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
生了改变。
(
3
)完成教材
P36
页练习七的第
14
小题。
下面哪一幅图是由(
1<
/p>
)平移得到的?在序号上画“√”
。
<
/p>
①学生认真观察后,独立完成。②学生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3.
复习解决问题。
(
1
)剪出连续图形的方法:根据图形的对称性,
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
画出图形的一半,燕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
样的图形。
(
2
)剪出的连续图形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
3
)完成教材
P36
p>
页练习七的第
12
小题。
< br>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吗?
①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动手试着剪一剪,可以在小组内先交流想法再操作。
p>
②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③学生再次动手独立剪一剪。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漂亮的轴对
称图形,
能判断平移和旋转。
下课后,
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
去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知识,
做生活的
小主人。
教学反思
49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第一课时
7.8.9
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8
—
39
页的例
1.
例
2
和“做一做”<
/p>
。
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用
7.8.9
的乘法口诀求
商的算理,初步会用
7.8.9
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
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复习
7.8.9
的乘法口诀。
p>
2.
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