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
-
《二年级上册》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初步认识角,表
内乘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认识几时几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
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
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
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
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
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
20
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
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
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
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
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
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了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
用
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
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
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直
观认识角的概念以及直角、锐角和钝角,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
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
数学广
角
”
介绍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思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归纳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
p>
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
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
合作的探究操作
活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
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
10
(
1
)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p>
(
2
)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
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
3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米、
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初步学
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
4
)初步
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认识直角、锐
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一
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
5
p>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
6
p>
)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
1
时=
60
分,知道珍惜时间;
(
7
)通过
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
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
8
p>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
10<
/p>
)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表。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
8
平均错误率
速度
表内乘法
6
%
题
4
%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
10
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如前所述,这套教材的实验教材是以《标准(实验稿)
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
》
p>
结以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在使用
1
0
年后,
2012
年在总结
10
年实验与使用经验的基础上,根
据《标准(
2011
)
》提出的新要求
,广泛听取并吸收小学数学教师和教
2
/
10
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实验教材
进行了系统、细致的修订。通过教材的修订,我们期望使本套小学数学
教材的内容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体
现数学的价值,体现时代精神与科技进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教材结构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学
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和会
用数学的信心,获得适应未来社会
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
本活动经验,初步形成发现、提出
、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教材的风格和特色更加鲜明,将数学
学科体系的严谨性与学生自主学习
的开放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
又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更加
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教材的版面设计清爽美观,图文并茂配合
切当,装帧精美,文字准确并适合于小学生阅读。
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实验教材的
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
p>
.加、减法笔算重视算理算法教学,更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00
以内加、
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
使学生达到要求。同时,实验教材
的这部分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例
如,如何让小学生很好地理解加、
减法笔算的算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教材提供的算法的必要性?本次教
材修订我们根据《标准(
2011
)
》的理念和教学实践中反馈回来的意
见与建议,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些变
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1
p>
)加强笔算算理算法的教学。一方面,仍采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编排思路设计例题;另一
方面,
结合具体算式突出笔算的要点,让学生经历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过程。例如,在
“
p>
加法
”
小节的教学中,
学生第一次接触笔算。例题的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思路:例
1
的教学要点是竖式的写法,例
2
的教学要点是
“
相
同
p>
数
位
对
齐
”
,
例
3
的教学要点是
“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p>
”
。同时,根据学生学习计算的认知规
律设计学习内容,呈现教学过程。
教材细节上的变化是教学经验的提炼,追求的是恰当与合理。例如,加
法的例
1
改用
<
/p>
35
+
2
(原为
36
+
30
)
,教学竖式的写法和对位。在这里,学生要结合小棒图思考<
/p>
“
2
应写
在什么位置?
”
为什么要与第一个加数的个位对齐?
”
这就提高了思维的含
量,让学生真正地去理解算理。
“
3
/
10
又如,学习减法时,教学例
1
之后安排了将
“
个位相减得。
”
和
“
十位相减得。
”
竖式对照
出现的练习(第
18
<
/p>
页
“
做一做
”<
/p>
第
2
题)
,使学生体会当竖式的得数是
0
时应该如何处理,进而更好地理解算理和算法,
等等。
(
2
)重视
“
笔算计算法则
”
的概括与呈现。根据实
验教材使用反馈回来的意见与建议,我们对
“
笔算
计算法则
”
的处理有了一定的变化。一是随着某一计算内容教学的进展,紧密结合算
式,分步出现所学习
笔算的计算法则。例如,笔算加法结合
3
个例题,分别出现
“
个位与个位对齐
”“
相同数
位对齐
”“
个位相
加满十,向十位进
1
”
,为后面讨论并概括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打好基础。这样的教学设计更为符合
学生数
学学习的现实,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计算法则的确定性和必要性,感受数学规律形成中
蕴含的数学思想
和方法。二是在提示让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以记录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不完全的计算
法则文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并记忆计算法则。例如,在学习完笔算加、减之后的
“
整理与
复习
”
小节(第
3
5
页)就
呈现了教师与学生一起对笔算加、减法法则进行讨论归纳的情境。这样
的处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计算法
则的来源,理解其含义,防止死记硬背法则条文;又起到促进学生对具
体计算案例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
抽象概括的作用,教给学生探索、总结规律的数学学习方法。
2
.提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丰富素材
和有效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
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
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
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
发展。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位、制作模型、设计图案
、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图形与
几何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
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
空间观念。
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标准(<
/p>
2011
)
》第一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体现了以下的编排思想。
第一,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和素材。安排了
“
长度单位
”
角的初步认
识
”
和
p>
“
观察物体(一)
”
3
个单元的内容。在每一单元中都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活
动,如观察、拼摆、
4
/
10
折纸、
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角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所得的图形、以及对所获得的图形间的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有关概
念和关系的丰富的感性经验。第一
,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例如,在认识米之前,教材
安排了探索有效地测量黑板长度的
方法;在每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之后,都安排了探索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
单问题的例题等。让学生在各种探
索性的操作活动中,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
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借助
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同时,根据实验教材的使用经验和反馈意见,我们对本册图形
与几何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
修订,使之体现整套教材的内容安排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
良好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
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修订这部分内容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对实验教材二年级的
“
图形与几何
”
的教
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教学顺序。例如:
角的初
步认识
”
单元增加了初步认识锐角和钝
角;
观察物体(一)
单元增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积木)
,
“
”
p>
将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删去了广大教师普遍认为
“
难教难学
”
的
“
镜面对称
”
的内容。
第二,对于每一部分具体内容的呈现进行了精心设计,使得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具逻辑性;
也更联系学
生的实际,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例如,
长度单位
”
单元,不仅对
“
统一长度单位
”
的例题进行了
“
重新设
计,使得新知识的呈现更具逻辑性,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渗透了数学文化。同时,还注意体现了
所学新知识与前面学习内容的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性,也使
得教学过程自然合理。又如,
<
/p>
在学生初步获得
“
统一长度单位
”
的观念后,紧接着安排的例
2
介绍了
“
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
的
‘
厘米<
/p>
’
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
这样不仅自然地引出了关于
“
尺子
”
厘米
”
的教学,并且将它们
<
/p>
的意义与作用渗透在了知识间的联系中。还有,在引进
“
线段
”
概念之前,安排了
“
拉紧的一段线
”
的直
<
/p>
观图,接着介绍
“
黑板边、桌子边、书边
都可以看成线段。
等,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自然、明了的思
”
路,并使抽象的线段概念有了生动直观的载体。
3
.表内乘法的教学体现了知识的形
成过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落实
“
双
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