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
.<
/p>
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
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
.
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
是
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
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
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
.
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
甚至
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
.
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
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
生在具体
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
.
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
乘号在后面时
,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
.
所以在解决问
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
.
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
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
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
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
通过专项
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
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
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
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
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
41
,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
书写顺
序根据
41-12=29
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
12
,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
28+13-12=29
< br>,加减混合运算
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
.
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
41
”列在综合算式
里
.
和本题
类似的题还有:(
1
)
90-13=7
7
,
77+23=100
(
2
)
6
×
5=30
,
30+28=58
(
3
)
7
×
7=49
,
49-27=22<
/p>
(
4
)
7
×
9=63
,
p>
70-63=7
(
5
< br>)
16+42=58
,
6
×
7=42
列出的
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
28+12=40
,
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
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
.40
是第一步的得数,说
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
90-40=50
这个算式得出:<
/p>
90
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
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
90-28+12
,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
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
号,来改变计算顺序
.
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
< br>90-28+12
,
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
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
.
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
改变
题的计算顺序
.
出示下面的题让学
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
.
例如:
27
-19=8
,
73+8=81
;
p>
19+12=31
,
38+31=71
p>
;
14-5=9
,
9
×
6=54
;
5+3=8
,
8
×
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
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
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
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
这一单元是学生在
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
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
.
它
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
决问题
.
因此,我
在教学的过程中,紧
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任务
.
p>
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体会是:
1
、我在教学过程
(
本文
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
.
斐
.
课
.
件
.
园
)
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
p>
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
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
指导、启发,
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2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 /p>
1 / 4
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
.
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
3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
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
松、有序、和谐
.
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
4
、需要改进的问题:(
1
)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
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
.
p>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
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
(
2
)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
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
,
在二年级
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
初步的认识
.
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
的
.
旋
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
的现象
.
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
图形的旋转对于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
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
1
、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教学伊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俄罗斯方块”游戏开始让
学生们说运动的方式,这一活
动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
心和求知欲,接着,呈现三幅图通过“观察这
些旋转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此
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为之后的
用语言描述打下基础
.
2
、动手实践、
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
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
活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
1
2
到
3
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
的例题
.
由于学生们知道三整时十时针和分针所
形成的角度是
90
度,
这样为例题中指针旋转
30
度、
60
度……的认识减少难度
,
更有
助于学生的认知
.
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
要素:旋转的
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
的旋转,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
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
信息技术与学科
课程的整合
.
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观察了解
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
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明确旋转的三要素观察和操作不能达到连续
展示的效果,这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
助教学,发挥其技术优势,化“静”为“动”,
展示旋转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表象,进而突出本
课的重难点,使旋转的表象在学
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训
练到位,使学生
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
感悟不足
.
1
、学生在探索后的对旋转现象的叙述中,学生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
投入精力让
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
.
在
这一点上做的不够
.
2
、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
90
度之后的图形是本课的难
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在通过课
件演示,让学生知到了找图形旋转角度的
方法就是看图形中一条边旋转的角度
.
并且在画图形旋转之前安
排了将一条线段绕一点旋转,使学生们知道了画旋转
90
度后的先导和原有的画垂涎的方法一样,最然后
再画图形的旋转,但是
学生们画起来仍然很困难
.
之后百思问题所在,终于在之后的练
习中发现与图形的
平移可以建立起联系,设想如果课上练习图形的平移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p>
1.
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
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
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2.
要不断学习
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
3.
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
p>
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对数学学习的评
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
立信心
.
4
.引导
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
[
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
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