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教师要对“研究性学习”有清楚、全面、正确的认识
1
.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它要求学生在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
中选择研究专题,采取类似于
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并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研
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把现存结论
告诉学生,
而是鼓励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获得结论。
倡导学习要将知识、
技能、态度、情感融为一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使科
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
思维方式和谐统一,革除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
视发现和研究,以致压抑学
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思维和智力发展的弊端。
2
.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1
)
p>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是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
p>
活中选择和确定他感兴趣的研究专题,
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p>
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供的,
也可以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可以是
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中自
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
可以是纯思辩性的,
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
可以是
已经证明的结论,
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
2
)研究
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由于
学生要研究的问题多数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
以
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
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
环境中。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更多
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并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一定的感性
< br>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开放性的学习还将培养学生们开放性的思维,使他们突破“只有一
个标准答案”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
(
3
)研究
性学习课程是自主型课程
它既赋予
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学生一旦认识到
课程的
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都取决于自己或小组的努力,感到
背负
着一种责任时,其主观能动性就会调动起来。
(
4
)研究性学习课程重结果更重过程
和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
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课
程要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宝贵的感受和体验,
学会关注社会、与人合作、提高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因此实施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
总而言之
,
研究性学习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过程性;要<
/p>
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学习方
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明确“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
动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
会、融入社会,深入认识学习的
价值,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达成以下目
标:
1
)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
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
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而不再仅仅是高高在上
的老
师,更多的是指导与合作,发现学生的潜能,感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构建新型的、教学
相
长的师生关系。
2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
主要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主观能动性被抑制,
不利于
个体创造力的提高。
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将着力于改变这种被
动的、
“克隆式”
的学
习方式,为学生
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开放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
习态度和良好
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将学习的园地从课堂拓展到了课外,学习
的对象从书本拓展到了更广泛
的社会生活,学习的规模从“单兵作战”转变为“集团作战
”
,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将带给学生
实实在在的收获,促进综合素
质的提高:
a
.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直接体验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它能帮助学生逐步
形成质疑、求证、动手、求知
的积极态度,产生乐于动手、乐于求知的积极情感,激发创
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增强科
学精神。
b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设计
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调查研
究,形成结论并将它完整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能体验科学研
究的全过程,学习和掌握科学研
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学会多渠道
获取信息,培养对信息进行处理、利用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围绕主题主动、多渠道地收集相关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甄别、加工、
处理,提出质疑,并进行求证,促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使收集、分析、利
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d
.培养合作精神与能力
现代社会,合作往往比竞争更重要。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小组
学习的形式进行,创设了有利
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
重要性,增强合作精神,培养与
人合作的能力。
e
.促进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
要求学生认真、
踏实地探究,
实事求
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成果,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f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研究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生活,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社会调
查与实践,将促使学生关心国
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
人生态度。
g
.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增强自信
学生的能力是存在于多方面的,研究性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
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大舞
台,后进学生能发现自己潜在的长处,从而使师生重新认识
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习优秀的
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强紧迫感。
4
.熟悉我校“研究性学
习”的实施流程
流程如下:动员与
培训阶段——选题、组合与方案初拟阶段——开题论证阶段——实施阶段
——总结、撰写
研究报告阶段——结题答辩阶段——课题成果评审、交流阶段
二、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
挑战
1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权威受到挑战
长期以来,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是知识的占
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
识的惟一来源。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一状况发生了根
本性的改变:学生希望研究的很
多问题都超出了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老师专业范
围内,也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
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
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吸
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得多元:教材、参考书、杂志
、互联网、有关专家等,教师不再是学
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许多
老师在这时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
如知识结构单一、
知识面狭窄、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认识不足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
< br>强烈愿望,这正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2
.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征,学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即允
许学生自由地在全年级甚至在
全校选择自己的课题指导老师。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前所
未有的挑战。
3
.教师由个体走向合作
学科教学要求教师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
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
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
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知识。对
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完成指导任务,
所以就需要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
学会合作。
(二)
角色变化
为应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巨大挑战,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角色发生新的变化,概括起来有:
1
.
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教师要经
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2
.
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组长管理能力的差
p>
异会导致各组活动质量的不同,小组中还会出现矛盾和情绪波动等,所以,教师还要作好学<
/p>
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如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研讨活动,组内出现
问题时找学生谈话,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保持激情。
3
.
共同指导学生的合作者
许多研究任务的指导,已不是一个教师单独能驾驭的,必须与同事合作,既充分展示自己的
才华,又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这样做,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调,是教师职业责任心和
学术胸怀的体现。
4
.
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去寻找、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教师要把握“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的几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