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青田石雕的历史与发展

余年寄山水
701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15: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刺杀骑士团长)


陈墨:青田石雕的历史与发展








1


、历史溯源:从传说到实证青田石雕与东阳木雕、黄


杨木雕合称为浙江著名“三雕”。它在中国民间工艺宝库中,


占有一定地位。 有关石雕的渊源和发展,还有一段神奇的传


说。


传说女娲补天以 后,


遗下一块石头。


这块石头最先入炉,


最后出炉,所以它的色彩更加艳丽,充满灵性。补天遗石,


下凡人间降落在青田,变成 许多五彩斑斓的青田石,后来被


一个砍柴人发现带回了家,精雕细琢成工艺品流传于世。 传


说总归是传说,青田石的形成还是拜自然造化之神功,是亿


万 年前的地壳与火山运动造就了这一方有灵性的多彩宝石。


说起来,人类跟石头还真是有缘 。远古时期,在恶劣的自然


环境面前,石头或许就是先民最好的朋友。他们用石头战胜< /p>


凶险,用石头装饰生活。他们爱石情深,反映了远古时期先


民对自 然物的崇拜。因为石头就代表着“人能胜天”生生不息


的力量和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好 情愫。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


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人类的祖先从旧石器时代使


用简单的 打制石器,


到新石器时代尝试使用磨制石器


;

< br>从营巢


穴居时期简单地利用石头为建筑材料,到现代化豪华建筑中


大量应用的花岗岩、


大理石装饰材料


;


从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简


单石制饰物,到后来的精美石雕和宝玉石工艺品。各种各 样


的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逐步走向现代文明,直


至 久远的未来。在我们的基因里或许就流淌着祖先沿袭已久


的爱石情结。历史上,爱石成癖 者不乏其人,北宋苏东坡、


米元章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他们在石头的形状、质地、纹< /p>


理、色彩中,发现的不仅是具体形象,更是美的本身。发展


到后世 ,美石的名称又被加冕在青田冻石身上。它们成了历


代文人的随身珍玩、案头清供或庭院 陈设。这种爱石文化,


在世界上都是独树一帜的。玉石雕刻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品


种之一。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已把磨光的美石钻


上孔,做成 项链带在颈上,衬托人体的自身之美。这标志着


装饰艺术的起源。在距今约一万至四千年 前的原始社会新石


器时代,出现了以各种优质石料制成的各种形式的装饰品,

< p>
如环、璧、璜、珠、坠等等。浙江历史悠久,大约在七千年


前,就有原始部 落。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在当时的原始艺


术品当中,不仅有陶器、骨雕、玉雕、象牙雕 ,还有石雕。


造型简朴的石雕制品在当时是作为佩饰品来用的。


人们从“崧


泽文化”遗址中,


陆续发现并出土了大量的石器、< /p>


玉器与陶器。


像意外地出现的“青田璜”,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其 最大的可


能就是在同时期的青田就已有人居住。而显露于山表的青田

石,


由于色彩斑斓,


质地脆软,


因 而很早就被人们就地取材,


加以利用,并流传到外地。


1989


年,江西新干县出土的吴


越文化的文物——殷商时期的“石羽人 ”,系青田石雕刻,见


证了青田石雕悠远的历史。浙江博物馆收藏有六朝时的小石


猪多只,其中四只石猪石料为青田所产的黄石。在浙江新昌


19


号南齐墓中,


也出土了永明元年


(

< p>
公元


483



)


的青田石雕


小猪两只。这些石雕作品,线条精练,造型简单,据推测可< /p>


能与两汉及六朝时流行用玉猪、石猪作殉葬品有关。自北宋


中叶南 方经济开始超越北方,加之南宋建都临安,政治、文


化与经济中心转移,


青田石雕的生产加工也开始兴盛。


“图书


岩”在“制为 文房之雅具及文人所用的图章、小件玩耍之物”方


面开始派上用场,到元初赵孟頫始用青 田灯光冻石作印,经


明代文彭力倡,石印开始广泛进入文人的篆刻世界。从此,


青田石优质印材地位得以确立。清代,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


产屡被选为皇 家贡品。


其中,


1790


年,


清乾隆八旬万寿节,


大臣敬献的寿礼——青田石印章“宝典福书”、


“元音寿牒”两套



120


枚,至今仍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2


、发展演变:从实< /p>


用到欣赏



纵观人类艺术发展史,我们不 难发现,大凡可称之为艺术的


东西,都有一个由实用艺术到欣赏艺术的演变过程。音乐、


绘画、书法、篆刻无不如此,石雕也不例外。再从与石雕近


缘的 篆刻艺术来看,我国著名篆刻家叶一苇先生在其《从历


代印论看篆刻艺术的发展》


一文中提到:


“篆刻艺术是继承古


代印章而发 展的。从印史看,自三代到宋代,印章是为了实


用,可称实用艺术时期

< br>;


宋代以后,印章逐步发展为鉴赏,成


为欣赏艺术。


其中,


唐、


宋时代是过渡阶段。

< p>
文人刻印,


宋、


元肇其端,到了明代文彭,篆刻艺 术兴起,开创了流派,一


直流传至今。


”对照青田石雕,


我们可以发现,


今天的青田石


雕已经摆脱了实 用艺术阶段,走到了欣赏艺术阶段。从实用


性转变为供陈观赏,青田石雕的实用性已失去 了意义,因此


其审美价值更为突出,要求也就更高。





▲咸丰年间的石

< br>雕《五福临门》青田石雕在明代以前均处于实用品阶段,明


代开始步入具有一定艺 术观赏价值的实用品阶段。期间,因


为文人刻印始盛,青田石作为上等印材,得到众多士 人的认


可,成为士人寄托闲情逸致与个人抱负的绝佳载体,这种状


况一直延续到清代。


宋代,


青田石被制为“文房之雅具及文人


所用的图章、小件玩耍之物”,毕竟与明代文彭的“琴罢倚松


玩 鹤”这样的文人篆刻艺术品不同


;


六朝时的石猪之类殉葬物,< /p>


无论从造型、功用,还是雕刻技艺上,也当与清咸丰年间石


雕壁饰 品“五福临门”有别。


诚如吴昌硕“乘长风破万里浪”这方


印文 所言,青田石雕步入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实用品阶段,


很大程度上正是搭上篆刻艺术发展 的这艘顺风船。元、明时


期,青田石除大量制作石章外,尚雕刻笔筒、水盂等文房用


具和石碑、香炉、佛像等实用品。在山口村龙溪庙里,原有


一只用石 雕刻的香炉,体积大似谷箩,重约


100


千克,上刻

< p>
“明景泰壬申年


(1452)


春立”字样。此炉三 足齐腹鼎立,无耳


无盖,亦无花纹装饰,炉体隐约可见刀凿痕迹,但炉口、炉

< p>
腹的四周和三足均分已很精确。


1957


年,


山口修筑公路时,


发掘出明嘉靖二十二年


( 1543)


的墓志碑一块。此碑系用山口


的红色花石制成,高< /p>


48


厘米、宽


24


厘米、厚


7


厘米,碑文


< p>
270


余字,至今仍清晰可辩。在浙江博物馆藏有大明鱼篮


观音一尊,高


20


厘米,用青田紫岩雕成。雕像姿势生 动,


仪态端庄,


线条流畅,


充分显示了 当时高超的造型艺术水平。


此外,明初时还有将青田石雕刻成首饰,

“盖蜜腊未出,


金陵


人类以冻石做花枝叶以及小虫蟢,为妇 人饰,即买石者亦充


此等用,不知印章也”。可见元、明时期的青田石雕,主要制


作石章等实用工艺品,虽然圆雕技艺已具有较高的水平,但


尚处于实用 品阶段。在清代,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


发展,以及数开海禁,设立海关,组成外 贸专职机构,中外


物资交流的日渐扩大,从而促进了工艺美术的繁荣与发展。

< p>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青田石雕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有


了很大的发展。 不仅有丰富的实用工艺品,而且出现大批侧


重观赏的陈设品


;< /p>


不仅供民间选用,


而且进入宫廷为帝王享用


;


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远销海外。





▲清光绪《青田县志》清光绪《青 田县志》中有一首《方


山采石歌》写到:“方山石,石何奇,巧匠斫山手出之。大者


仙佛多威仪,小者杯勺几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虫离,顽者虎


豹熊罴狮 。


”从民歌中可以看出,


当时青田石雕既有器皿、


仿


古品,又有人物、动物


;


既有实用的工艺品,又有供陈设的观


赏品。


乾隆年间

< p>
(1736



1795)


的一件石雕


《三脚狮球香炉》



炉腹呈 扁圆形,圆周直径


20


厘米。炉腹三面有形态逼真的

< p>
荷花浮雕,


三脚下端为虎爪状,


上端饰以虎面纹。


炉腹底部、


鼎脚之间有一头立体古狮,脚踩镂空绣球,整个香炉 雕工极


为精细。咸丰年间


(1851



1861)


的石雕《五福临门》


,长< /p>


40


厘米、宽


20


厘米,是山口林姓大门台上的一对石雕壁饰。


每件雕刻一片蕉叶,上翔集五只蝙蝠。蕉 叶造型概括,线条


流畅。用浮雕手法雕刻五只蝙蝠,形态生动,布局讲究。这

< p>
些作品虽不是代表作,但说明了当时石雕产品题材之广泛,


品类之丰富,表 现手法之多样。


3


、漂泊流传:从国内到国

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西南层峦叠翠,流水潺


潺,幽深僻静。一方灵 山秀水孕育了千古奇石,但并没有给


当地人带来富庶。相反,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之 称的青田


人,为生计与生存所迫,不得不饱尝迁徙流转之苦,书写了

几个世纪的乡民出国史。据民国二十四年


(1935)


英文 版《中


国年鉴》记载:“在十七、十八世纪之交,就有少数国人,循

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经商,初期前往者以浙江青田籍人


为多,贩买青田石制品。


”当初的青田人,


正是靠一条扁担两


条 脚板,挑着青田石雕,从陆路漂泊到了欧洲。据青田县侨


联副主席朱祥亲身经历,他于< /p>


1935


年在上海用


160


元购买


得护照,


趁着苏联轮船先到海参崴,


再经二十七天到莫斯科,


以后又到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


1940


年在意大利


米兰定居下来。他沿途正 是靠出卖青田石雕,走到哪里卖到


哪里来维生。





▲1972


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特约赶制


《小象》


500


只携带回国“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人民籍丝


织品与西域、西方各国通商通 使友好往来的一条贸易之路,


那么,青田石雕就是青田人所持的“丝绸”,开创了青田石 雕


国际贸易的先河。文字史料载:


1853

年,青田石雕在南美


洛易赛会上展出。


1889

< p>
年,


青田旅法华侨获法国政府允许,


在“巴黎赛会 ”上出售青田石雕。


1893


年,石刻商人参加意大

< p>
利“都灵赛会”。


1896


年,参加欧洲万国博览 会。


1905


年,


二十位青田石雕艺术 家和石雕商人,


前往美国圣路易参加“世


纪万物博览会”,


1915


年,


美国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博览 会”,


精选青田石雕前往参展,并获最高奖项——两枚银牌奖。正


因为这些历史性的影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建交之际,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特指名要


500


只青田石雕大象。


自此,


青田石雕作为国礼,又一次成为了文化和友谊的使者。又据


《华侨经济年鉴》


载:


“清光绪年间,


到意大利定居最早者为


湖北天门人及浙江青田人……青田人贩卖青田石 。”经考证:


光绪初年


(1876)


, 青田方山乡人杨灿训,携青田石雕去墨西


哥贩销。光绪十一年


( 1886)


,青田油竹人陈时典,携青田石


雕途经莫斯科辗转至 德国。光绪十四年


(1889)


,青田山口乡

< br>石雕艺人林茂祥,携青田石雕赴美国旧金山销售。光绪二十


三年

< br>(1897)



青田小令乡人到荷兰等国经商,


携带青田石雕。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