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神话演变过程新论
-
本文章来源于:
/
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在中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民间广
为流传,至今
在笔者的家乡甘肃省泾川县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还有盛大的庙会,
从北宋天宝戊
辰年
(968)
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可见这一
神话在在民
间的影响力。不仅如此,它对于后世的神话传说和作家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西游记》
即为一例。
学者们也非常重
视对西王母神话的研究,
分别从民俗学、
历史学、地理学、人类
学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丁谦《穆天子传地理考证》、章炳
麟《馗书·序种姓》、刘师培《穆天子传补
释》、顾实《穆天子西征讲疏》,岑仲勉《中
外史地考证》、小川琢治《昆仑
与西王母》等,这些讨论基本都是从地理角度出发的。岑
仲勉《
<
穆天子传
>
< br>西
征地理概测》和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从中西交通角度来研究,此外还<
/p>
有鲁迅、茅盾、闻一多、吴晗、吕思勉等都有这方面的论述。这些学者大都没
有就西王母神话做专题性的研究,
只是著作中关联于此,
而做的附带性的论述,
但由于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论述扎实严谨,理清了一些基础
问题,给进一步
研究打下了基础,他们的工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建国后的研究文章更是
数不
胜数,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理论化,角度非常独特、新颖,取得了可喜的成
就。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没能很好解决,如西王母究竟是国名、部落名、部落酋
< br>长名还是女神名
?
是女性还是男性
?
西王母神话来自西方还是中国本土
?
这些疑
问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研究中,西王母神话的演变一直是关注点之一。茅盾在《神
话研究》中论述
神话的演变时就以“西王母神话”为例,
将西王
母神话的发展演化分为三个阶
段:
第一阶段,
< br>西王母由
《山海经》
中半人半兽的凶神向
《淮南子》
中手持“不
死药”的吉神的转变
;
第二阶段,西王母手中执掌之物由“不死药”化生为
“桃”;第三阶段,到了魏晋年间,西王母已经“完全铺张成为群仙的领袖”,
西王
母神话的修改增饰至此己告完成。[①]此一分法,影响深远,后来学者们
对西王母神话
演变的看法基本和茅盾一致。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史》中对于
西王母神话的演变也做了
梳理。首先是在《山海经》内部。因为《大荒经》成
书最早,《西次三经》次之,《海内
北经》最晚,根据这三部分所描述的西王
母的形象,所以“《山海经》刻绘的西王母的形
象,凡经两度演化。[②]”,
之后“一变而为《穆天子传》中雍穆的人王,是西王母形
象的一大演变„„到
《淮南子·览冥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又
是一大演
变„„流传演变到
《汉武故事》
《汉武帝内传》
„„终于大体上完成了。
[③]”
这一梳理和茅盾的分法类似,只是更加细化,引人注意的是从《山海经》内部
本文章来源于:
/
本文章来源于:
/
对其演变的分析,尤其可以看到作者的功力。张勤博士在博士
论文中论述“历
史中的西王母”时以先秦、两汉、魏晋为时间段[④],也明显受到茅盾
分法的
影响。此外也有从神话的流变特征方面来探讨西王母神话的演化阶段,如有的
p>
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神话,“人王”化,仙话化[⑤];有的分为四个阶段:神
格多样化、世俗化、中原化、宗教化。[⑥]这些都很有启示意义,但我们也明
显感觉到前一种仅以西王母形象的变异为根据的分法包容性不够,
没有注意到
地域和民族
;
而后一种虽然注意到它的特征,但
又不能很好地表现出西王母形
象的历史演变。基于以上的认识,综合考虑文化、地域、民
族和流变特征,笔
者认为西王母神话传说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西部民族形象阶
段二、
过渡阶段
三、中原文化形象阶段。
一、西部民族形象阶段
有关西王母神话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山海经》,总共有三处,
分布在全书不同
的地方: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
,
是西王母之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
,
豹尾虎齿
而
善啸
,
蓬发戴胜
,
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
《山海经
·西次三经》)[⑦]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
,
其南有三青鸟
,
为西王母取食。
(
《山
海经·海内北经》
)[⑧]
西南之海
,
流沙之滨
,
赤水之后
,
黑水之前
,
有大山
,
名曰昆仑之丘
,
有神
,
人面
虎身
,
有
纹有尾
,
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环之
,
其外有炎火之山
,
投物趣燃。有人
p>
戴胜
,
虎齿有豹尾
,
穴处
,
名曰西王母
< br>,
此山万物尽有。
(
《山海经·
大荒西
经》)[⑨]
《大荒西经》成书时间最早,可注意的有三点:状如人、虎齿
有豹尾、穴处。
从这部分描述可以看到一个头戴装饰,长着虎齿豹尾,住在土室的像怪物
一样
的人。
到了
《西次三经》
中,
西王母的外形没变,
还是虎齿豹尾,
但不再是“穴
处”的怪人,
而已经是“司天之
厉及五残”的凶神了。
到了最晚的
《海内北经》
时,虎齿豹尾已经隐没,而是“梯几而戴胜”,“梯”郭璞注:“梯谓冯也”。
《康熙字典》
中解释“几”:
“
《说文
》
踞几也。
徐曰:
人所凭坐也。
《诗·大
雅》或肆之筵,或授之几。《周礼·春官》五几,玉几,雕几
,彤几,漆几,
素几。刘歆《西京杂记》汉制,天子玉几,冬加绨锦其上,谓之绨几。凡
公侯
皆竹木几,冬则细
为橐以冯之[⑩
]。”可见“几”所体现出的人文色彩,这
本文章来源于:
/<
/p>
本文章来源于:
/
与“穴处”时大异。从所引的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西
王母已经非常
“人化”了,
那种凶神恶煞的暴戾之气已不可寻,
“隐然有了雍穆和平的景象。
[
⑪
p>
]
”这是西王母形象在《山海经》内部的演变。我们可以注意到,虽
然西王
母形象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她
[
⑫
]
却始终在“西方”,
文献记载如
《山海经·大
荒西经》:“西有王母之山
”;《尔稚·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
下,谓之四荒。”“西王母”在这里指
地域方位,表示西方
;
《史记·大宛列
传》:“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穆天子传》卷三:“弇
山,„„曰
西王母之山。”;《汉书·地理志》:“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
室。”;《淮南子·地
形训》高注引《地理志》:“西王母石室在金城临羌西
北塞外”。
西王母作为“西方”之神,
与中原开始发生联系表现在
《穆天
子传》
中,显示出了从西部形象向中原文化形象过渡阶段的特征。
二、过渡阶段
《穆天子传》是西晋人发现的,记载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
记录,其中关于
西王母有很重要的一则材料:
吉日甲子
,
天子宾于西王母
,
乃执白圭玄璧以见
西王母
,
好献绵组百纯,□组三
面纯<
/p>
,
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
,
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
曰:“白云在天
,
山陵自出。道里悠远
,
山川
间之。将子无死
,
尚能复来。”天子
答
之曰:“予归东土
,
和治诸夏。万民平均
,
吾顾见汝
,
比及三年
,
将复而野。”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
/p>
,
爰居其野
,
虎
豹为群
,
於鹊与处。嘉命不迁
,
我惟帝女。
彼何世民
,
又将去子。
吹笙鼓簧
,
中心翔翔。<
/p>
世民之子
,
唯天之望。
< br>”
天子遂驱升于弇山
,
乃纪名迹
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
,
眉曰西王母之山。
[
⑬
]
——《穆天子传》卷三
在这里西王母虽然还在“西土”,但中原天子周穆王已
“执白圭玄璧以见西
王母”,《史记·赵世家》中也有“造父幸于周穆
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
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
西王母,乐之忘
归。”的记载。
《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尽管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
从和周穆
王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到这至少是一位温婉的女子,知书达礼,已
经完全不同于《山海
经》中的怪物和凶神,而且在这里看不到西王母作为神所
具有的法力和超能力,更多的是
作为人的“西王母”,她在接受周穆王所献之
本文章来源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