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解读《雷雨》中繁漪形象
-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解读《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 br>19
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文化史上矗立起了一块划
时代的丰碑。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
现代精神分
析学大师荣格在弗洛伊德逝世的当
年曾写过一篇相当深情且深刻的怀念文章《纪念弗洛伊
德》
。在这篇文章中,荣
格称弗洛伊德“是一个被魔鬼占据了心
灵的人”,
并且说他是“一个被赐予了一
种无法抗拒的启示之力
,并为这种力量勾魂摄魄不得逃离的人”
弗洛伊德也正
是被这种“潜在的力量”勾魂摄魄,
孜孜以求,
终将精神分析学从最初的一种精
神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发展成为探索人类精神现象的思想
体系,
精神分析学说巨大
而深刻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心理学的领域
,
而且波及到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被
广泛应用于文学、美学以及宗教史、史前史、神话、民俗学乃至教育学领域。
尤其是文学,
自从精神分析学介入文学创作以后,
文学对于人性以及人的本
质的刻画已经获得空前未有的深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不仅影响了现代文学创
作活动,还影响了现代西方文艺批评思潮,
并且,对于后者的影响更为直接、深
刻。
精神分析学说之所以对文学特别是文学批评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是因为精
神分析学说从人的思想的深层与内在去探求人的思维与活动,
而现代文学
创作正
是强调这种对人的最真实最内在的表现,
二者都强调对于
人类真实和深层表现的
还原,在这样的共同几点上,产生内在的关联与影响。我们知道,
人的活动来源
于人的心灵,而在弗洛伊德看来,我们这里所说的“人的心灵”
,则是一种深藏
在人类精神领域中的“无意识领域”
,
弗洛伊德毕其一生对人类精神活动中的
“无意识”(the <
/p>
uncousious)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其才华横溢
的研究结
果便构成了精神分析学的宏大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
最早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的,
是五四运动之后崛起的以郁
达夫为代表的一批作家,而在戏剧创作方面的代表,则是曹禺
。
曹禺是我国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在中国近代话剧史上有着
不可磨灭的地
位。我们知道,在曹禺的作品中,
《雷雨》是最为
经典的,同时关于其人物形象
的解读也始终没有中断过,
从心理
学方面入手解读是近些年来文学批评中的普遍
做法,
在以往的研
究中,
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周萍的形象,
包括他的俄狄浦斯情结、
他的内在的冲突性等等。
但是,
在
p>
《雷雨》
中,
最值得人回味、
最具有
“雷雨性”
强烈个性的其实是蘩漪。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进入蘩漪的内心,
对其形
< br>象进行解读,可以以点盖全的关照《雷雨》中诸多人物形象的内在性,提高对原
著
研究的透彻性。
通过对蘩漪的解读,
我们可以透彻地看到精神分
析学说在文学
作品中人物塑造上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出它对作家
塑造真实人物,
塑造真实人物
内心变化的影响。
弗洛伊德指出,
在人的精神活动中,
意识过程不过是极小的部分,
就仿佛冰
山露出水面的一
个小角,
微不足道;
而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难以为人察觉的绝大部
分是“无意识”过程,
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占有支配地位,
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及
其命运。
他坚定地认为
:
“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原始冲动、
基本本能以及
与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
而且主要是性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往往难以被社会
所接纳,
因为社会的法律、<
/p>
道德观念以及其它种种习俗就是为了限制和规范它们
才得以建立。
它们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
在意识领域中也没有存在的空间,
故
此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中。
后期,<
/p>
弗洛伊德对自己的“无意识”理论作了重要的
补充和修正,
这体现在他提出的三重结构的人格学说,
并成为他整个理论体系的
p>
重要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
洛伊德认为
:
“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构
成。在一
个精神健康的人身上
,
这三个
部分是统一的
,
相互协调的
,
这三个部分的相互协作
使得他能够在自己的环境里
,
进行有效的令人满意生活和工作。
反之
,
这个人就属
于顺应不良的类型。
他会对自己不满
,
对妨碍自己的他人不满
,
对现实生活乃至整
个世界不满
,<
/p>
他就会变得发狂或消沉。
”
他的这段理论
可以说切中繁漪悲剧性格构
成的主观因素。
作者也正是从心理角
度深刻地透析出人物在那个可怕的环境中是
怎样进行本我、
自我
、
超我的宣泻以及在封建势力、
宗法思想强大压力下的人格
p>
分裂
,
直至最终走向毁灭的悲惨结局。依照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相互关系原理来分析繁漪这个人物
< br>,
就不难看出
,
构成她悲剧性格
的因素以及导
致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我们来具体分析精神分析学的这些理论蘩漪身上的体现。
首先我们要认清蘩
漪本人。蘩漪是《雷雨》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她具有最“雷雨化”的性格,
这是曹禺作品所包含的众多形象中最真实,
也最动人的女性形象。
< br>蘩漪是主人公
周朴园续弦的妻子,周家的女主人,周萍的继母和情人,周冲的母亲
。作为新时
代有知识的女性,
她本来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与梦想,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
她嫁入
周家,
p>
成为周朴园的妻子,
并在周家巨大的压抑与折磨中生活了十八年之久
。
冷
漠而变异的家庭氛围,
凌乱的人际
关系,
尴尬的身份地位,
这一切让蘩漪的精神
< br>处在一种异常的状态之中,这种异常的状态可以说是致使她疯狂的最直接的因
素,
它们直接所影响的是蘩漪的精神意识与人格特征,
而她自己行为
的变化与疯
狂也同样来源于自己深层意识中的这种人格特征。
纵观蘩漪的各种表现,
我们看一看到,
曹禺对于蘩漪的描写牵连在这样几件
典型的事件当中,
即:
p>
蘩漪对周萍的疯狂的爱恋;
蘩漪矛盾的现实感受——蘩漪
生活中的压抑的矛盾;
蘩漪的最终灭亡与蘩漪的疯癫。
在对蘩漪的遭遇的这一系
列描写当中,
我们可以找到精神分
析学说的人格理论对其性格塑造的影响,
我们
可以把蘩漪的遭遇
合理的归因于这样的一种理论状态之中。
蘩漪
“本我”
的欲望、
“自我”的矛盾以及“超我”的精神压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她的
思想与行为,这
是她的“雷雨式的”性格的来源,也是她悲剧命运的最终归因。
一、
“本我”的原始表现——蘩漪的疯狂的爱
弗洛伊德告诉我们:
本我即原我,<
/p>
是指原始的自己,
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
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
社会道德
、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
乃是求得个体的舒
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这是一个
人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冲动
的总和。弗洛伊德指出,“本我”不服从任何秩序,
一味追求本能的需要和满足。
它完全无视任何道德规范,
追求快乐是它的唯一原
则。
“本我”
对蘩漪性格、
p>
思维和行为最直接的表现,
莫过于她对继子周萍变态
而疯狂的爱恋中。蘩漪和周萍的矛盾是整部《雷雨》的重要线索
,
他们的悲剧历
程贯穿全剧始终
,
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蘩漪在对待与继子周萍的不
伦关系这一点上,
p>
更多的将自己的绝望而饱受压抑的欲望投入其中,
最终导致悲
剧的发生。
“本我”的唯一功能是尽快地发
泄由于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引起的兴奋。
“本
我”遵循的是“唯乐
原则”
。
“唯乐原则”的目的就是避免痛苦
,
寻求欢乐
,
满足本
能的需要。
繁漪是个本能潜意识很强的女性
,
她年轻漂亮
,
有着女性赖以骄傲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