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试题
-
一、名词解释
1
、
综合实
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注重对知识
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p>
2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
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
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3
、
社区服
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
参与社区和社会
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
发展实践能力
、培养社会服务意识、
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
域。
p>
4
、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主题,
原本指文艺作品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泛
指文章的中心思
想。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指实践活动的主导价值取向,如主要问题、核心技能、
预期的
实质性成果等。
4
、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
验,密切联
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 br>5
、教师专业成长评价:是指教师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个人成长的评价,从
教师对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认识态度,指导方式与参与过程,指导结果等方面进行。
p>
6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指以学生获得
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多方面发展为目
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
的教育。
7
、典型作品评价法:是
指学生在一定标准的要求下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作品的评价。
8
、电子档案评价:通过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作品及各种学习信息,评价者(教师
、同学、
参观者)
通过信息技术查阅收集到的学习信息,
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
能全面的对学生的学习
作出判断。
9
、信息技术知识
评价:是指对学生认识、理解、应用及综合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评价。
10
、
试卷评价法:
是指通
过学生对一系列相应试题的问卷、检测和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掌握和
应用程度。
二、填空题
1
p>
、
2001
年
6<
/p>
月
8
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
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
p>
2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体系中
(结构性)
突破,
不仅意味着一
种新的
(课
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
念)的形成。
3
、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成果展示
)、(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
通过各种
途径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4
p>
、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
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个指定性学习领域。
5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
,
主要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和(人与自然)的
关系三条线索进行。
6
、
综合实
践活动除四个指定领域以外
,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
域
,
如:
(班团队活动)
、
(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
(环境教育)、(反毒
品教育)、(科技活动)等等
,
这些活动可与其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
7
p>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
3
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
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 br>,
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8
p>
、对学校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
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评价。
9
p>
、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和规划)、
(管理和指导)等方面
的能力、实效。
10<
/p>
、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
、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三、简答题
1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
/p>
答: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引导学生在积
极参与实践
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提高学生对自然、
社会和自
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
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良好的
个性品质。
2
、
7-9
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基本理念。
答: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
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
“自我反思性评价”,强
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
间对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
3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答: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个
别评价与
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
p>
通过
观察,
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
表现,
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
p>
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此外,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
以便使学生深入地
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
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4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答: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
以下三方面的联系:
第一,
学科领域的知识圄可以在综合
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
可
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第三,
在某些情况下,
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
进
行。
5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
<
/p>
答: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
爱好,
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
体,
它客观
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
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
p>
自
主反思。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6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p>
答: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基本要求:(
1
)正确处理学生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
导的关系。
(
2
)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克服形式化倾向。
(
3
)恰当处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
程中规范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4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
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7
、在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
答:<
/p>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防止综合实
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
保障。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的建立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与制定教师指导方案,增强教
师指导
的计划性;(
2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
指导常规。
8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
导的基本行为规范。
答: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
1
)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应包括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
p>
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
2
)活动实施阶段
的教师指导主要包括进入活动情境
的指导、方法论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
3
)活动
总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主要包括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
活动
过程总结的指导、
活动体验总结的
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
四、论述题
1
、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
●注重整体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
注重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
一方面,
注重对学生在活动的各个环
节进行综
合评价,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
(如研究报告、作品等)作为评价学生发
展状况的依据;另一方面,强调把评价作为师
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突出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评价。
首先,
评价主体多元。
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不仅由指导教师
来完成,
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相互评价,有效利用学生家长的评价、
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
等。
第二,
评
价标准灵活。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呈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
可以
丰富多样,不以“科学参照”为评价标准,注重学生“自我参照”为评价标准,以发展性评价
为主要标准,
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实
事求是地指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说存在
的问题。
第三,
评价方式多样。
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
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
的评价应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重视过程,
兼顾结果。
p>
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
的评价,
突出对学生活
动体验和收获的评价;
应注重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
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重视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
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
来说是失败的,
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
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
肯定其活动价值,
营造其体验
成功的情境。
2
、论
述学生信息技术领域学习活动评价。
●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
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
在对学生的信
息技术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时,
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
适当选
择和灵活运用表现性评价、
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
,
以学生在操作或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和成果作
为评价依据,
全面记录和评价学生在信息素养、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情
p>
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避免采取一次测验或考试评定学
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
的局面;评价以诊断学习、鼓励进步为主,弱化学生之间的
横向比较和分数排名。
除成长记录之外,
信息技术活动的评价主要以典型作品评价和项目型实践活动评价为主。
典型作品
p>
评价主要是通过作品,
分析学生的作品设计思路、
< br>制作过程以及技术应用的合理性,
而不能只评价
作品本身
的优劣;
项目型实践活动评价主要观察、
记录并评价学生在实践
过程中的参与意识、
交流
能力与合作精神、
加工处理信息的深度、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包括信息作品创
作过程中的个性和创
造性)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实时观察、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社会责任感、
有关价值观念和使用习惯是在实
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养
成的。教师应在学生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典型社会现象、道德
两难情景或相关案例的方式,
把握他们的情感、
态度及对有关问
题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
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行为表现
,
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将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指导自
己的实践。
对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考察不是为了给出量化分数
,而是为教师的教育引导提供依据,
教师要在
了解情况的基础上
进行必要的预防、
适时的关怀或适度的引导,
要避免对学生的情
感、
态度和价值
观进行简单量化甚至打分排名。
●避免只考察机械记忆的机考和考察死记硬背的纸笔测验。
<
/p>
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采用上机评价的方式,
考察学生实用性的技术
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信息
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难以组织上机评价时,
也可以采用纸笔式的评价,设置理解性、探究性等
面向实践的开放式问题(如
问题解决分析、项目设计、作品规划、短文写作等),考察学生是否真
正理解有关,
p>
对作品制作的设计规划和技术应用方案是否合理,
或把握学生对相关
社会问题的看法。
避免假借机考之名,实际考察对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命令的机械
记忆,杜绝通过“偏、难、
怪”的选择题、填空题来误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甚至使
信息技术教育误入“只重应试,不重
实践”的误区。
五、教学评价分析题
1
、参考答案:
【案例评价分析】
《茶文化》这一主
题活动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妥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指
定领域的关系,
指导学生把该活动主题分解为研究性学习环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环节、
劳动与技
术实践环节,并将信息技术贯穿全过程。
如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茶文化方面的小课题研究<
/p>
性学习;带领学生走进茶园学采茶,
学种茶树,开展力所能及的义
务劳动实践,
进行劳动与技术方
面教育;
鼓励学生走进社区不定期举行义务送茶活动,
让在田间干活的农民,
< br>让路边开车口渴的人
们能及时喝一口浓香四溢的凉茶,
在
为人民服务中体会做人的意义;
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
调
查、
考察和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删选和整理,
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成
果展示和答辩;鼓励学生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国
5000
年茶文化,并在校园举行有关《茶文化》成果
展示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具体的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过程中,
《茶文化》主题
活动不仅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