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提纲(重点版)
-
2020
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
知识
复习提纲(重点版)
一、教育学
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
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
的主要思想
有:
“不揠苗助长”
、
p>
“不陵节而施”
(
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
则
)
;
“道
而
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
;
“教学相
长”
p>
(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
。
3
、捷克夸美纽斯
1632
年
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
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
、美国杜威的《
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
,提出了“做中
学”的方法
,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
5
、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
/p>
出发点与归属。
6
、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
学方法。
7
、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
《把整个心
灵献给孩子》
,其
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
科全书”
。
8
、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
< br>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 br>
10
、
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
“四书”
(
《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盂子》
)
;
“五经”
(
诗、书、礼、易、春秋
)<
/p>
。其贯穿了儒
家思想。
11
、
遗传
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
着决
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
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
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
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
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
技术教育。
14
、
“双
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
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
质。
17
、蔡元培于
1912
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
18<
/p>
、美育的任务:
(
1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
知识与能力;
(2)
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心
灵美和行为美。
19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
1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
/p>
动态度和习惯;
(
2
)
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
、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
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
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
性教育。
21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
、教师劳动的特点:
(
1
)复杂性、创造性;
(
2
)时间上的连续性、
空间上的广延
性;
(
3
)长期性、间接性;
(
4
)主体性、示范性。
24
、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
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
/p>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
尊师爱生;
(2)
民主平等;
(3)
教
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
活动。
28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
学校的中心工作,学
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
、
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
过程,
教学中教师起
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
办代替。
30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
、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
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 br>
32
、
知识不等同于智力,
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
< br>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
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
式教育论
(
英国洛克
)
p>
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
(
英国斯宾
塞
)
都
是错误的。
33
、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
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
”激发
学习动机;
(2)
感知教材,形成表
象;
(3)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
中心环节;
(4)
巩固知识;
(5)<
/p>
运用
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
、主要的教学原则:
(1)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
p>
理论联
系实际的原则;
(3)
直观性原则;
(4)
启发性原则;
< br>(5)
循环渐进原则;
(6)
巩
固性原则;
(7)
因材施教原则。
36
、
两种
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
式,
反对注入式。
37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
、常用的教学方法:
(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
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
④读书指导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
p>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
法;
④实践活动法。
(4)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
以情感陶冶
(
体验
)
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
;
②情境教学法。
39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 br>备课;
(2)
上课
(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
;
(3)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
课外辅导;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
”教学目的明确。
(2)
内容正确。突出重
点,难点,抓住关键。
(3)
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
、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
方
法恰当。
(5)
语言艺术。
(6)
p>
板书有序。
(7)
态度从容自如。
41
、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
教育四个
基本方面。
42
< br>、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
情、意、
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知、情、意、
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p>
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
也是衡
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
素都可以作
为品德培养的开端,
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
即德育
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
动
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
43
、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
、德育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
统一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
束相结
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
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
、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
、德育的途径:思想
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
经常、最基本途径。
47
、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
/p>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
、
全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
中观
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
0
、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
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
情绪、情感过程;
(3)
意志过程。
53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
p>
(
倾向
)
,包括需
要、动机、兴趣、信念、
世界观等;
(2)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
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
、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
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
性、主观能动性、
社会制约性
、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
的协同性。
57
、
心理
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
交叉
学科。
58
、需要的种类:
(1)
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p>
(2)
根据对
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
59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社交需要
(
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
)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
、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
6l
、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
、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
(
p>
又称指向性
)
、广博性、稳定性
(
又称持
久性
)
、效能性。
63<
/p>
、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
作业难
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
惩。
(4)
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
织学习竞赛。
(5)
正确指导结果归
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
动机
。
65
、
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
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
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
、
成败归因理论认为,
学生常将
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
能力、
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p>
67
、创设
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
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
映。感觉是知
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
9
、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
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
、注意的的特点:指
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
、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
p>
(
无意注意
)
、随
意注意
(
有意注意
)
< br>、随
意后注意
(
有意后注意
p>
)
。
73
、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
规律的间接、
概括的反
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
征。
74
、思维的种类:
(1)
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
形象
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
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p>
(3)
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
求异思维
)
。
75
、
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
比较、
抽象与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
76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
、推理。
77
、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
提出问题
< br>(
发现矛盾的过程
)
。
(2)
明确问
题
(
p>
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
。
< br>(3)
提出假设
(
以假设形式找
到解决问题方
案
)
。
< br>(4)
检验假设
(
通过理论和实
践形式检验假设
)
。
78
、
启发
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解决问题起到启
发作
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
心理倾向
亢又称心向。
80
、
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
影响。
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
如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
、
理解
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解是学生
掌握
知识的中心环节。
82
、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 br>想象是一
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
原因和动力。<
/p>
83
、想象
的种类:
(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
p>
想象:
(2)
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
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3)
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
/p>
广阔性与深刻性。
(2)
独立性与批判性
。
(3)
逻辑性。
(4)
灵活性和敏捷性。
(5)
创造性。
< br>
85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
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
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
入住处的编码、储存、
提取的过程。
86
、记忆的分类:
(
”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
绪记忆、动作记忆。
(2)
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
时记忆、长时记忆。
87
、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
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
与回忆。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遗
忘进程不均衡,
有
“先快后慢”
的特点
。
89
、
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
(
空间、时间上的接近
)
、相似性
联想
(
p>
性质上相似
)
、对比律
(
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
)
、因
果律
(
因果
关系
)
。
9
0
、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
/p>
指能否
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p>
)
。
91
、
技能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练习是操作技能
形成
的基本途径。
92
、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
、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
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
象。
94
、
能力
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知识、<
/p>
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
、
“
熟能生巧”
,才能促进能力的
发展。
95
、
抽象
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
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形式
。
96
、
超常儿童:智商在
130
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
70
以下。
97
、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
绪按强度的
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
、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
特征。
99
、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
避式冲突、多重趋避
式冲突。
100
< br>、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
与气质类型刑·应
: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
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
弱型为抑郁质。
101
、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
心理特征。
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
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
、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
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
标准、
“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
、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
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
人本主义
y
< br>:
f
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
、青少年异
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 br>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8
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
为三个阶段:
(
”酝酿准备阶段
(1999
年——
2001
年
6
月,制订了
p>
18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20
个学科计
49
种教科书
)<
/p>
;
(2)<
/p>
试点实验阶段
(2001
年
9
月,
38
个实验区,高中
2003
年秋进入
)
< br>;
(3)
全面推广阶段
(200
4
年与
2005
年全面展开
)
。
2
、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
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
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 br>
(2)
课程结构的创新,强
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
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
教学的创新,强调
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
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关注体验性教学,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
用。
’
<
/p>
(5)
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
发展,
关注教师的成长。
(6)
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p>
3
、基础教育
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 br>4
、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
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
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
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
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
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
独特性和具体性。
(3)
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
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
发展。
5
、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
”
,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
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
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
低年级综合,高年
级分
科
)
、均衡性
(
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p>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
)
< br>、选择性
(
地方课程
与校本课程
)
的三个原则。
6
、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
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
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
多样性、选择性。
(2)
逐
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
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
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
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
育。
(3)
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
10
%一
12
%
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
程的开发与实施,
形成国家课程、
地
方
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
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
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
2)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
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
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
、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 br>。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
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
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
互动性与互惠性。
9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
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
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
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
促进发展为核心,
发挥
评价的检查、
诊断、
导向、
反馈、
p>
激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
、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
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
(
国家、地方、学校
)
。
(2)
开辟“自
*F
而上”的课程
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
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p>
(3)
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
、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
计者、创造者。
13
、
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
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
实践能力的培
养。
14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7
、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
大众教育”
。
18
、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
的双向交流。
19
p>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
多
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
任务。
20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
、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
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
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
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2)
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
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
组织课程资源;
(3)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
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
(4)
教学内容的
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 br>
22
、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
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
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
p>
、
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
是指教师或其他
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
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
结
论的过程。
24
、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
(1)
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
p>
精深的专业知识。
(3)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 <
/p>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
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
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
相统一的规律。
3
、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
p>
(1)
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
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
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
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
消
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
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
起遗忘。
(5)
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
意力
?
(1)
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
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
任务;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
求学生。
(2)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
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
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
死板。
(3)
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
、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
良好的思维品质。
(1)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
事求是地
看问题。
(2)
< br>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加强言语训练。
(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
势的消极作用。
(5)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
< br>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
些
?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
尊师爱
生。
(2)
民主平等。
(3)
教学相长。
7
p>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与家
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
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
划和总结。
8
、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 <
/p>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
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
、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
(1)
自我实现。
(2)
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
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
、
依据
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
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的—
些具体措施。
(1)
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
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
(2)
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
水平。
(4)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 br>(5)
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
继续努力。
11<
/p>
、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
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
p>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
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
、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 <
/p>
(1)
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
观手
段。
(2)
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
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
掌握知识。
13
、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
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
/p>
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
/p>
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
来。
14
、怎
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
(1)
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
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
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
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
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
学生的个别差异。
。<
/p>
15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1)
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 br>
(2)
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
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
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
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 br>
16
、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
?
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
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
(
无意注意
)
;随意注
意
(
有意注意
)
;随意后
注意
(
有意后注意
)
。
17
、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
(1)
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
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
忆的保持特征。
(3)
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
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
.怎样帮助学生
1)
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
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
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
担忧。
(2)
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
过高,都会使学习受
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
,不要
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
放松
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主导作用
?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
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
学校有专门负责
教育工作的教师。
20
、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
(1)
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
划,编
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
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
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
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p>
(3)
具备
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
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
面;
(4)
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
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
度。
21
、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
限制和克服消极因
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
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
康成长,
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
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
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
扬优点,克服缺点。
22
.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
(1)
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
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
掌握评分的
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
.什么是注意
< br>?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
.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
(1)
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
社会特征:人们能
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
定其社会角色,
然
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
确定其对于我
们的意义,确
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
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
/p>
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
.
请阐
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
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
际交
往教育
?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
行为、
< br>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
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
他们开始评价教
师的好坏,
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
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互相接纳,
社会交换,
维护自尊,
情境控制。
p>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单项选择题
1.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
B.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
< br>在
17
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
,从而奠
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
北欧的尼德兰
;B.
捷克的夸美
纽斯
;C.
法国的斯图谟
;D.
德国的福禄培
尔
3.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
进,这是因为
(
)
。
A.
学生只有机
械记忆的能
力
;B.
教师的知识、
能力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
人的身心发
展的一般规律
;
D.
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
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
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
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
合作研究,
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研
究方法
(
)
。
A.
观察法
;B.
读书法
;C.
文献法
;D.
行动研究法
5.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
题上坚持
(
)
。
p>
A.
劳动起源论
;B.
生物起源论
;C.
心理起源论
;D
.
生物进化论
6.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
。
p>
A.
十五大
;B.
十四大
;C.
十三大
;D.
十二大
7.
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
式、<
/p>
层次结构、
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这是指
(
)
。
p>
A.
教育制度
;B.
学校教育制度
;C.
教育体制
;D.
学校领导制度
8.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
。
A.1985
年
;B.1986
年
;C.1987
年
; D.2006
年
9.
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
/p>
1981
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
学
制实验是
()
。
A.
六三制
;
B.
双轨制
;
C.
分支型
;
D.
五四制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
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
。
p>
A.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
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
开展网络教育
;D.
高
等学校扩招
11.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
。
A.
认识活动
;B.
教师教的活动
;C.
学生学的
活动
;D.
课堂活动
12.
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
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
说,
(
)
。
A.
是同时的
;B.
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p>
;C.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
时间
早
;D.
说不清楚
13.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
、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
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p>
( )
。
p>
A.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
体
; <
/p>
C.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
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
。
A.
并不重要的时期
;B.
非常重要的奠基
时期
;C.
没有效果的时期
;D.
p>
最不
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
。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
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
表
p>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
在
1
951
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
)
。
A.
赫尔巴特
;B.
瓦
?
根舍因
< br>p;C.
怀特海
p;D.
克伯屈
17.
在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
)
。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
B.
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
C.
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
并进
;
D.
要看情况而定
18.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共同认识的
()
。
A.
主体
;
B.
客体
;C.
教的主体
;D.
学的主体
19.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
“给我一
打健康的婴儿,
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
的环境,
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
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
,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
何,
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
何,
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
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
、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
这是
(
)
。
p>
A.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
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
儿
童决定论的观点
20.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
)
。
A.
杜威
;
B.
怀特海
;C.
布鲁纳
;D.
克伯屈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C 2
、
B
3
、
C
4
、
D
5
、
A
6
、
B
7
、
C
8
、
D
9
、
D
10
、
A
11
、
A
12
、
C
13
、
C
14
、
B
15
、
B
16
、
B
17
、
C
18
、
B
19
、
B
20
、
C
多项选择题
1.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
)
。
A.
认知领域
;B.
日常生活领域
;C.
情感领域
;D.
动作技能
;E.
安全领域
2.
文化
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
。
A.
内容的丰富
;B.
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
控制权
;
C.
课程结构的更新
;D.
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
课程改革由受教育
者完成
3.
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
)
。
A.
幼儿教育
;B.
初等教育
;C.
中等教育
;D.
高等
教育
;E.
学历教育
4.
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
,这“三艺是指
( )
。
A.
四书
;
B.
文法
;C.
修辞
< br>;D.
辩证法
;E.
论语
5.
教育活动中
要注意“三结合”
,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
的三种教
育是
( )
。
A.
家庭教育
;B.
道德教育
;C.
班级教育
p>
;D.
学校教育
;E.
社区教育
6.
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
)
。
A.
方法科学
;B.
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p>
;C.
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
文
p>
化学习
;
D.
不
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
结合中小学
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
组织教师进修时,
一般是
(
)
。
p>
A.
以业余为主
;B.
以自学为主
;C.
以长期为主
;D
.
以短期为主
;E.
以国外
学习为主
8.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
)
。
A.
无歧视原则
;B.
提早自立原则
;
C.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
< br>儿童利益最佳原
则
9.
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
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
发展趋势的是
(
)
。
A.
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
重视课程
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
C.
重视基
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
重视能力的培养
< br>;E.
重视个别差异
10.
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
)
A.
核心课程
;B.
融合课程
;C.
潜在课程
;
D.
活动课程
;E.
广域课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
ACD
2
、
AC
3
、
ABCD
4
、
BCD
5
、
ADE
6
、
BCDE
7
、
ABD
8
、
ACDE
9
、
BCDE
10
、
ABE
名词解释
1.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
发展有
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的
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
或阶级
)
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的身
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
或阶级
)
所需
要的人的活动。
解释之二: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
的身心发展、
改变人的身心素质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
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
在现代社会,
学校教育构成
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
而学校教育是由专
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
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
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