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初级中学)数学

温柔似野鬼°
711次浏览
2021年02月27日 18: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最天使)


2019


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 br>5


分,共


40


分)



1.


下列选项中,运算结果一定是无理数的是()



A.


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和

< p>
B.


有理数与有理数的差



C.


无理数与无理数的和


D.


无理数 与无理数的差




x

< br>


a


cos


2

< br>t


,



2.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由参数方程



y


a


sin


2

t


,



0



t



2


< /p>



所确定的曲线的一


< br>z



a


sin

< br>2


t



般方程是()

< p>



x



y



a


,


x



y



a


,


A.



2


B.



2< /p>




z



2


xy



z



4


xy


2

< p>
2


2


2


2


2




x


y



a


,




x


< /p>


y



a


,


C.



2


D.



2



< p>



z



2


xy



z

< br>


4


xy


3.

< br>已知空间直角坐标与球坐标的变换公式为



x

< p>



cos


< p>
cos



,


< p>







y



cos



sin



,




0,








,







,则在球坐标系中,


< br>



2


2



3




z




sin




示的图形是()


< br>A.


柱面


B.


圆面



C.


半平面


D.


半锥面



4.



A



n


阶方阵,


B



A


经过若干次 初等行变换得到的矩阵,则下列结论正


确的是()


< p>
A.


A



B


B.


A



B



C.



A

< br>


0


,则一定有


B



0


D.



A



0


,则一定有

< p>
B



0



5.


已知


f



x






1



n



1



n< /p>



1


1


2


n



1


< p>


x



,则


f(1)=


()




2


n



1

< p>


!


A.-1B.0C.1D.

< br>




1



1


1




有三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2



A


的二重特征


x


4


y


6.< /p>


若矩阵


A



< /p>






3



3


5

< p>




根,则()



A.x=-2,y=2B.x=1,y=-1


C.x=2,y=-2D.x=-1,y=1


7.


下列描述为演绎推理的是()



A.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B.


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C.


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推理



D.


通过观察猜想得到结论的推理


< /p>


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 1


年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课程目标,这个


四个目标是()



A.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 感态度



B.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问 题解决、情感态度



C.


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



D.


知 识技能、问题解决、数学创新、情感态度



二、简答题(本大题 共


5


小题,每小题


7

< br>分,共


35


分)



9.


一次实践活动中,某班甲、乙两个小组各


20< /p>


名同学在综合实践基地脱玉米粒,


一天内每人完成脱粒数量(千克 )的数据如下:



甲组:


57,59, 63,63,64,71,71,71,72,75


75,78,79,82,83,83,85,86,86,89


乙组:


50,53,57,62,62,63,65,65,67,68


69,73,76,77,78,85,85,88,94,96


问题:(

< p>
1


)分别计算甲、乙两组同学脱粒数量(千克)的中位数;(


2


分)




2


)比照甲、乙两组数据,请你给出


2


种信息,并说明实际意义。(


5


分)

< br>


10.


试判断过点


P


1


(2



0

< p>


1),P


2


(4



3



2),P


3


(-2



1



1)


的平面


< /p>


与平面


1


x


< /p>


2


y



7


z



3


< p>
0


的位置关系,并写出一个与平面



垂直的方程。



2


11.< /p>


已知方程


x


5


+ 5x


4


+5x


3


-5x


2


-6x=0


的两个实数解为


1



-2


,试 求该方程的全部实


数解。



12.


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步骤?



13.


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请列举四种不同类型的评价 方式。



三、解答题(本大题


1


小题,


10


分)


< /p>


14.



R


2< /p>


为二维欧式平面,


F


< br>R


2



R


2


的映射,如果存在一个实数



,0





1



使得对于任意的


P



Q



R


2


,有


d(F(P),F(Q))




d(P,Q)


(其中

d(P,Q)


表示


P,Q



点间的距离),则称


F


是压缩映射。



设映射


T



R


2



R


2




< br>1


1



T




x


,


y






x


,


y



,




x


,


y



< br>R


2





2


3




1


)证明:映射


T

是压缩映射;(


4


分)




2


)设


P

< p>
0


=P


0


(x

< p>
0


,y


0


)



R


2


中任意一点,令


P


n


=T(P


n- 1


)



n=1,2,3,


…,求


lim


P


n



n





< p>
6


分)



四、论述题(本 大题


1


小题,


15

分)



15.


函数是中学数学课程 的主线,请结合实例谈谈如何用函数的观点来认识中学


数学课程中的方程、不等式、数列 等内容。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


1


小题,


20


分)



16.


案例:


< br>甲、乙两位数学教师均选用如下素材组织了探究活动,如图


1

所示,这是一个


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高分别为


50cm



25cm



15cm



A



B


是这


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端点,

B


点上有一只蚂蚁,想到


A


点去吃 食物。请你想一想,


这只蚂蚁从


B


点出 发,沿着台阶面爬到


A


点,最短路线是什么?

< br>



(图


1




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甲教师: 用大屏幕展示问题情境,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开始读题,教师巡视过


程中看到有的同学把 台阶画出来,与教学预设不符,立即中止了大家的讨论,


指着题目说:“同学们请注意读 题,是‘沿着台阶面’,你们把这张图画出来


有什么用?”


< /p>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教师又遇到新情况,有的学生画展开图,却把尺寸弄错了,

< p>
于是教师终止思考。



乙教师:展示情境,将问题 进行分析,出示了一张台阶模样的纸片,边说边将


纸片拉直,如图


2


所示,然后让大家研究。很快,有同学说出答案,教师解释


了下,同学们都明白了。




(图


2




甲、乙教师课后交流:两个教师在教学中均有探究。



问题: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


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 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请说明两位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要求。(

< br>6


分)



2


)两位教师组织的探究活动各自存在什么问题?请简要说明并简述理由。



6


分)


< p>


3


)组织数学探究活动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请说 明。(


8


分)



六、教学设计题(本大题


1


小题,


3 0


分)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附录中给出了两 个例子:




1


:计算


15


×


15

< br>,


25


×


25

< br>,…,


95


×


95


,并探索规律。




2


:证明例


1


所发现的规律。



很明显例


1


计算所得到的乘 积是一个三位数或者四位数,其中后两位数为


25


< p>
而百位和千位上的数字存在这样的规律:


1


×


2=2



2


×


3=6



3


×


4=12


,…,这


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尝试用语言符号表达规律,


实现“提出问题”,进一步实现“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请根据上述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


)分别设计例


1

、例


2


的教学目标;(


8


分)




2

< p>
)设计“提出问题”的主要教学过程;(


8


分)< /p>




3


)设计“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教学过程;(


7


分)




4


)设计推广例< /p>


1


所探究的规律的主要教学过程。(


7< /p>


分)



2019


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数学学科知识写教学能力试题


(


初级中 学


)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①有理数与有理数的和、差、积、商(除数不为


0

< br>)均为有理数。


②一个有理数和一个无理数的和、差均为无理数;一个非零有理数 与一个无理


数的积、商(除数不为


0


) 为无理数。③无理数与无理数的和、差、积、商可


能是有理数,也可能是无理数。故选< /p>


A





x



a


cos


2


t


,


< p>
2.B


【解析】由



y< /p>



a


sin


2< /p>


t


,


可得


x+y =acos


2


t+asin


2


t=a




z



a


sin


2


t



z


2



a


2


< br>2sin


t


cos


t

< p>



4


a


sin


2


t



a


cos


2


t



4


xy


,所以将参数方程化 为一般方程为



x


< br>y



a


,




2


z



4


xy



< /p>


2



1


x




cos



,




2

< p>


x




cos



cos


< p>
,




1




3.D


【解析】将




代入到



y




cos



sin



,


得到



y




sin



,



联立①②消


2


3



z




sin



,





3


z




,


< br>



2






2



4



x


2



y


2



,由于




0


,所以




2


x


2



y


2


,将其代入③中得


z


< /p>


3


x


2



3


y


2


,而


z



3


x


2



3


y

< br>2


是由


yOz


平面上的射线


z



3


y


(z>0)



z


轴旋< /p>


转得到的,它表示以原点为顶点,以射线


z



3


y


(z>0)

< br>为母线,以


z


轴为中心


轴的半锥 面。故选


D




4.C


【解析】初等变换不改变矩阵的秩,故若


A

< p>


0


,则一定有


B



0



C

< p>
正确。


矩阵的初等变换包括以下三种:①互换两行(列);②以数乘某一行 (列);


③用一个数乘某一行(列),加到另一行(列)上。若方阵

A


经过初等变换化


为方阵


B


,则经过变换①,


A




B


;


经过变换②,


A



k


B

;


经过变换③,



A



B



D

< br>均不一定成立。故选


C




A



B



5.B


【解析】根据


sinx

< br>的泰勒展开式,




x


3


x


5


x


2


n



1

< br>x


2


n



1


n



1


n


cos



x


n



1


2


n



1


sin


x



x





L





1



< br>



1



x






1



3!


5!


2


n



1


!


2


n



1


!







2

< br>n



1



!



n



1



n



1


所以


f



x





< p>


1



n



1


1


2

n



1




x




si n



x


,


< /p>


f



1




sin




0


。故选


B





2


n

< p>


1



!


6.C


【解析】


A



3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且




2



A

的二重特征根,所以


属于




2


的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有


2


个,即方程组



2


E



A



x

< p>


0


有两个线性无


关的解 ,则有


3



r



2


E



A< /p>




2,r


< /p>


2


E



A




1


< p>
1



1




1


1


1




1


1


1



1


< /p>




x


2


y



,要使




2


E


< p>
A





x



2


y


,则


,解


r

2


E



A



1




< /p>





x


2


y



3

< p>



0


0


0



3


3







x=2,y=-2


。故选


C




7.A


【解析】演绎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


等),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故选


A




8.A


【解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 段数


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


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二、简答题



9.

【解析】(


1


)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可知,甲组同学脱粒数量 (千克)的中位数



75


< p>
75


68



69



75


,乙组同学脱粒数量(千克)的中位数是



68.5




2


2



2


)甲组同学脱粒数量(千克)的平均数


x




74.6



极差为


89-57=32




乙组同学脱粒数量(千克)的平均数


x




71.65



极差 为


96-50=46




根据分析可知:①甲组同学脱粒数量的平均数大于乙组,故甲组同学脱粒速度


更快;②根据两组数据的情况与极差可以发现甲组数据更稳定,而乙组数据波


动大,从而 可知,甲组同学的脱玉米能力差不多,而乙组同学的脱玉米能力存


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 可以理解为,甲组同学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要高于乙组。


u


u


u


u


r


u


u


u< /p>


r


10.


【解析】由题意知,

< p>
PP


1


2




2,3,1



,


PP


1


3


< p>



4,1,0



,则平面



的法向量


i


u


u


u


u< /p>


r


u


u


u


r


n



PP


1


2



PP

< p>
1


3



2


1


3


1




1,



4,14



。平面


x



2


y


7


z



3



0


的法向量


2



4


1


0


j


k


1



1



m




,2,



7





2


n


,故


n



m


。又点


P


1


(2



0



1)


不在平面


x



2


y



7


z

< br>


3



0


2



2



1


上,故平面



与平面

< br>x



2


y



7


z



3



0


平行。



2


设与平面



垂直的平面为



1


,其法向量为


n


1



< p>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p>


r


u


u


u


u


r



由向量积的定 义可知,


PP


1


2

,


PP


1


3


均与


n



PP


1


2



PP


1


3


垂直,则


n


1


=


PP


1


2


为平面


1



一个法向量,故可设



1


的方程为


2x+3y+z+d=0


,将点


P


1


(2



0

< p>


1)


代入可得


d=-5



所以平面



1


的方程为


2x+3y+z-5=0




11.


【解析】由原方程易知


x=0


也是其解,则方程


x

< br>5


+5x


4


+5x


3


-5x


2


-6x=0


存在实数



0


,< /p>


1



-2


,故多 项式


x


5


+5x


4


+5x


3


-5x

< br>2


-6x


能被


x(x-1)(x +2)


整除,作除法运算可


得原方程等价于

x(x-1)(x+2)(x


2


+4x+3)=x(x-1 )(x+1)(x+2)(x+3)=0


,故可得原方程


的全部 实数解为


-3



-2

< br>,


-1,0,1



< p>
12.


【参考答案】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完整


过程,在统计活动中,学生要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数据分析这些活动,这


些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制作扇形统计


图、画频数直方图;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抽样的方法和必要性、掌握用扇形统计


图 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而且能让学


生掌握抽样与 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1


)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实际问题,由实际问 题抽象出数学模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