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萌到你眼炸
574次浏览
2021年02月27日 18: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超女娃娃)


第一章



1.


心理 学


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


冯特:构造主义



詹姆士:机能主义




华生:行为主义



韦特海默:格式塔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



3.


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4.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

< p>
心理过程、人格心理。



5.

心理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6


.


认知过程包括: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



7.


意志过程:


自觉的确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8.


人格心理: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的总和。包


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9.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 p>
①理论任务:揭示心理、意识的起源;为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具有< /p>


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的任务。



②实践任 务:


a.


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效率;


b.


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各种心理技术去


预测和控 制心理想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c.


心理学实践的总目标是为


实现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


d.


师范高校研究心理学的任务:为


搞好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



10.

< br>心理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


心理的实质


: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一、名词解释



意识:


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 。


具体地说,


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和自身同 客观世界关系的存在。



意识的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 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非意识:人体有些活动是从来 不可能意识到的,但这些活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处


于非意识状态。


(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



前意识:处 于意识水平的资料是储存在记忆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取出来。



无意识:处于无意识的经验比处于前意识水平的经验更难被人觉知,但它会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影


响,指意识以外进行的心理活动,如睡眠时的梦,自动化的技能等。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p>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 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狭义)或同一活动( 广义)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 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 动上


去。



注意起伏:人的感受性不能 长时间的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的加强或减弱。



注意的 分散:


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


而转向其他 的对象。


(相反状态是注意的


稳定)




二、基础知识


1.


意识的基本活动方式:


①被动的意识活动:

< p>
指意识的承受状态



②主动的意识活动:指积极的思维


活动



2.


意识的特征: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3.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①把感性材料进行信息加工 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



②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


活动,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



4.


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5.


根据人的心理活动所指向和集中的客体的性质,注意可分为:外部注意、内部注意。



6.


外部注意: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




内部注意:人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


7.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8.


注意的外部表现:①适应性运动



②无关运动的停止




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9.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



刺激物的特点① 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④刺激物的


新异性




2


)人本身的状态 ①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②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10.< /p>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 /p>



1


)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p>




2


)培养间 接兴趣




3


)合理地组织活动



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引起 和保持有意注意。②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


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③提出问题 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4


)用意志与 干扰做斗争



12.


引起注意分散的原 因:


①无关刺激的干扰




②单调刺激的长时间作用



13.


影响注意广度的主要因素:


< /p>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


围越大




②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知觉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反之,注意范围就


大;个人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反之,注意范围就小。


< p>
14.


注意分配的条件:


①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中 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存在


协调关系



15.


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



①注意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


有目的的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 /p>


一种活动合理地代替另一种活动。



②注 意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由无关刺激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


对象。



16.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因素:



①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



②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




三、简答题



1.


简述意识的基本特征。



答:意识的基本特征: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①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没有觉知性就谈不上意识,人能 觉


知到客观事物、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关系。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 ,当我们的


心理活动在语言的水平上加工时,这种心理活动就成为意识。



②能动性:人的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能动的 反映。意识的能动性


把感性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 践活动,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


世界。



③社会制约性:首先,在社会集体活动中产生的意识,一开始便是社会产物,受社会调节的制约。


其次,人的意识和语言密切联系着,有了语言,大脑才能进行抽象思维,才能产生人的意识,儿童


意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在与人们交往中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的发生、发展也表明意识具 有


社会制约性。


再次,


意识的内容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


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由于社会生产力、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实践领域的不同,


人们的意识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


最后,


个 体意识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他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他对社会上

< br>的知识、思想、观点的接受和掌握;个体的意识又影响社会意识的内容。




2.


注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注意与 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 的


事物,而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注意 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注意总是和心理过程紧


密联系的。如注意看、注意听等。上课时老师所说的“注意黑板”


“注意听课”


,并不意味着就是独


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将看黑板的看字,听课的听字省 略了。所以注意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人


们也不可能专门从事注意的意象。




3.


注意分哪几种 ?影响这几种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答: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影响条件:




1


)有意注意:①是否能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②是否能稳定的培养间接兴趣< /p>



③是否能合


理的组织活动


a.


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b.


根据任务提 出一定的自我要求,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c.

< br>提出问题加强注意④用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 p>
2


)无意注意:①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之间的对比关系、新异性 、活动和变化)②人本


身的状态



(< /p>


3


)有意后注意:①产生兴趣、熟悉过程的事


②通过意志活动,熟练后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4.


简述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 后注意的区别和联系。



答:


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


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


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 /p>


这三者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作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可 以在一


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意注意。




5.


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 p>
答:区别: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p>



联系: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度的不同,显示 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一、名称解释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阈限:


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感 觉阈限


分为


绝对感觉阈限


< p>
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阈 限


: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简称差别阈限。

< p>


感受性:


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感 觉系统的基本指标,可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联觉:

< p>
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感觉的适应:


在强度不变的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 着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



视觉后像


: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


< /p>


对比


: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 发生变化的现象。



三原色


:由三种基 本原色构成,分别是红、绿、蓝。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


的基本色 。



知觉:


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错觉:


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管歪曲的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


觉。



感觉的后效:


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


后效 。



明适应:从暗处进入到明处,在最初一瞬间感到晃眼,经过 几秒钟至


1


分钟视觉恢复正常的现象。



暗适应:指人从亮处进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恢复的现象。



双眼视差:左眼看到左边多一点,右眼看到右边多一点,从而 使两眼的视觉稍有不同,这种差异叫


双眼视差。




二、基础知识


1.


外部刺激:


由有机体外部给予的刺激

< br>



内部刺激:


由有机体内部 的变化所引起的刺激



2.


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公式:△


I/I=K


< p>


I


:差别阈


I


:原来的刺激强度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韦伯分数越小,辨别越灵敏。


< br>4.


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


380



760


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 br>


5.


听觉的适宜刺激频率


是< /p>


16



20000



/


秒的音波,即可听音。



6.


听觉的绝对阈限是


0

分贝,上阈是


120


分贝。



7.



觉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属性





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决定




音响由声波振动的强度决定




音色是反映声波混合的听觉特性



8.


皮肤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9.


知觉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0.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11.


深度知觉


:即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



12.


深度线索:人所赖以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 叫深度线索。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



13.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①个人的兴趣和情绪、态度



②感觉通道的性质




③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



14


.


运动知觉包括:


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



16


.


影响感觉的因素:


刺激强度的影响、刺激时间的影 响、感觉相互作用的影响。



17.


感 觉主要包括:


皮肤觉、嗅觉和味觉、运动觉和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三、简答题



1


.


说明知觉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答: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食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像,从而知


道它的意义。然而,事物又总是由它的许多属性组成的,只有对事物的属性感觉的越丰富,才能对


事物知觉得越完整、越准确。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第一步,人的事物的认识活动是 从


感觉开始的;知觉是感觉的深入,知觉是认知的过程,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 筛选信息、


组织信息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




2.


知觉有何基本特征?为什么?


< /p>


答:知觉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 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


由不同 部分组成,人在对它进行感知时,总把它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觉的选择性:


在一定时间


内,人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 仅仅感受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此时,注意的对象好像从其


他事物中凸显出来,其他 事物就退到后面去,前者是知觉的对象,后者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理


解性:


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具有理解性。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人总是 根据以往的知识经


验来理解和领会。


知觉的恒常性:

< p>
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


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 br>3.


何为观察力?怎样培养和提高观察力?


< p>
答: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在观察活动之前,要对所观察的事物做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



①要预先做好观察的准备,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制定进行观察的计划,掌 握观察所必须的具体方


法。



②在观察 时,必须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并要设法让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观察活动。



③必须在观察时及时做好记录。




4.


举例说明深度知觉的形成。



答:


深度知觉又称为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


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深度知觉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 现的。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


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 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


影以及熟悉物 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


生深 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

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是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

< p>
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5.


时间知觉是怎样形成的?



答: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时间知觉的信息,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于 内


部。外部信息包括计时工具,也包括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等。内部标 尺是机体内


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神经细胞的某种状态可成为时间信号 。




6.


举 例说明运动知觉的类型及其形成。



答: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



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网膜各点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 知


觉。



似动知觉:

< br>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


很快的相继刺激网膜上领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 知觉。


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



运 动幻觉:包括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诱导运动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而看上

< br>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幻觉。自主运动是指若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


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光点在不停的动来动去。自主运动又称为纱蓬特错觉或游动错觉。




7.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答:感觉和知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①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二者密不可分,人很少有 孤立的感觉存在。




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




区别


: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②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最简单的认识活动;知觉是一种比感觉复杂的认识



活动,它更多的依赖于个人的知觉经验和个性特点。




第四章



记忆



一、基础知识



1.

< br>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包括:识记、保持、重现。



2.


识记:


是识别和记住 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


: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 验的过程。


重现:


包括回忆和再认。


回 忆:


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重现回想起来。


再认


:指经验过


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


3.


从信息加工学角度,


记忆是 :编码阶段、存储阶段、提取阶段。



5.

记忆表象:


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概 括性。




表象的作用:①表象是介 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②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


起到桥梁作用。< /p>



7.


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①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②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④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8.


根据记忆活动特点分类:



①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保持时间


0.25



2


秒。



②短 时记忆:记忆保持在


1


分钟以内。


(边 听课边记笔记,


7


个容量)



③长时记忆:保持在一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忆。



9.


按再认或回忆时意识状态分类:



①外显记忆: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面的任务时的记忆。

< p>


②内隐记忆: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有影响时的 记忆。



10.


根据有无明确的目的, 识记分为:


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1 1.


无意识记:


事前没有预定识记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识记 的方法的识记。


“潜移默化”就是指


一些良好的素质可以通过无 意识记获得。



12.


有意识记:


明确了识记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



13.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



分为


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人们识记的两种基本


方法。




意义识记: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机械识记: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


16


.


遗忘:


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 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17.


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p>


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减慢,而一段


时间过后,几 乎不再遗忘了。


“先快后慢”



18.


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时间



②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③识记材料的性质



④材料的数量



⑤学习程度(过度学习)



⑥材料的系列位置



20


.


遗忘分为暂时遗忘、永久遗忘。




暂时遗忘:


指已经进入长时记忆 的内容一时不能提取,但只要有适当的条件还可能再认或回忆,


经验还可以恢复。





永久遗忘:


指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



21 .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 用。




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2.


如何正确地组织复习:


(大题)



①及时复习(晚上进行识记,第二天早晨复习效果较好)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初次识记时,


各 次识记分布应该密一些,


以后各次的间隔可以逐渐延长)



③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试图回忆是一种更积极的认知过程,要求大脑更积极地活动,


同时它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让人集中精力学习不能识记的部分和改正回忆中的错误 )



④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器官参加复习(视听结合)



⑤活动有助于记忆(把识记对象作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加活动 ,记


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23.< /p>


再认的速度和确定性主要取决于:



①对旧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



②当前出现的事物与以前识记过的有关事物的相似程度



24.


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


分为 :有意回忆(随意回忆)


、无意回忆(不随意回忆)




有意回忆:指回忆的目的任务,自觉地去追忆以往的某些经验。




无意回忆:


指没有预定目的,< /p>


任务,


只是在某种情景中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旧经验。

< p>
“触景生情,


一件往事偶然涌上心头”



25.


追忆:


在心理学中,把那种根据有关线索 ,使用一定策略,通过不断的推论和探索,


在意志努力


下完成的 有意再现称为追忆。



26.


根据回忆 是否需要中介,


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直接回忆:不需要以其他事物为中介即可提取有关信息。




间接回忆:需要以其他事物为中介,并经过一系列推理过 程,提取有关信息。



27.


遗忘的学说: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记忆之间的干扰,产生相互抑制,使所需要的材料不能提取。强调新旧材料


之间的干扰。



●消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 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已至最后消退。强调生理过程对记忆痕迹


的影响。

< p>


●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所引起的遗忘,又叫动机性遗忘。忘掉不 愉快的事情。



●认知理论:


感觉记忆 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的消退;


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消退和干扰;

< p>
长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作用。




二、简答题



1.


记忆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



答:记忆包括识记、保持、重现三个环节。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重现: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表现为回忆或再认。



2.


试述记忆的三个储存系统。



答:三个储存系统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①感觉记忆:又被称为瞬时记忆,在感觉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


0.25



2


秒。感觉记忆


中保持的材料如果受到注意,可得到识别,进入短时记忆。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很快消 失。



②短时记忆: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

< br>1


分钟以内的记忆。我们上课边听课边记笔记就是利用了短


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大致是


7


个。复述是短时记忆的重要 保持机制。信息得到复述后可以保持


较长的时间,否则很快消失。复述还可以使信息从短 时记忆进入到长时记忆。



③长时记忆: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一 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的记忆容


量很大,保持的时间长。长 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的重复加工的结果。



3.


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分析提高记忆效率的因素。



答:①记忆的材料组织的程度高,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


< /p>


②理解记忆材料的本质和内部关系,利用意义记忆,可以提高记忆效率。

< br>


③识记的目的性越强,越能集中注意,排除干扰,通过有意识记加上自己的记忆 方法将材料记住。



4.


试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答:内隐记忆:是指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有影响时的记忆。内隐记 忆是


无意识的,在再认或回忆时不需要有意识。



外显记忆:


是有意识的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


来完 成当前的任务时的记忆。


外显记忆是有意识的。



5.


遗忘的特点和原因。


< p>
答:遗忘的特点: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总结出一条遗忘的发展曲线: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 /p>


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很快,后来逐渐减慢,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忘记了。遗忘的 发展是


“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遗忘分为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暂时 遗忘:指已经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提取,但只要有适当的条件还可能再认或回忆。



永久遗忘:指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



关于遗忘的原因,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新旧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引起的。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消退引起的。强调了生理过程对记忆的影响。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引起的,例如人们对不愉快 的事情的回忆较少。



认知理论:认为感觉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 忆痕迹的消退而引起的。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痕迹和干


扰引起的。长时记忆的遗忘是由 于干扰引起的。



6.


怎样有效的组织复习?



答:①及时复习,由于遗忘一般都是先快后慢,所以及时复习非常必要。当天晚上背诵的内容,第


二天早上复习,效果最好。



②合理的分配复习的时间。



③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④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⑤活动有助于记忆




第五章



想象



1.


想 象:


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


有意想象:


是带有目的性和自觉性 的想象。



3.


无意想象


: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



4.


再造想象:


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 过程。



5.


创造想象:


是根据预定的目的,通过词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

< br>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的过程。



6.


幻想:


是一种与生活愿望想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 特殊形式。



7.


慢波睡眠:


慢波睡眠时脑电波呈同步化慢波,睡眠时眼球没有或只有少数缓慢的运动,又称为非


快速眼动睡眠。



8.


快波 睡眠:


快波睡眠时脑电波呈同步化快波,睡眠时眼球有快速运动(


50-60



/


分)


,又称为快


速眼动睡眠。



9 .


梦:


是人脑处于睡眠状态时一定时相一定部位的兴奋活动。< /p>




二、基础知识



1.

< br>想象的两个特征:


形象性、创造性。


< br>2


.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和意图,

< br>想象可划分成有意想象


(随意想象)


和无意想象


(不随意想象)




3 .


有意想象可分


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4


.


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具备的条 件:


①正确理解词和图样标示的意义



②丰富的表象储备



5.


发展创造性想象的条件:


①创造动机



②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③思维的积极活动



④灵


感和艰巨的劳动



6.


幻想有两种:


①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符合客观 规律、可能实现的,是理想。②不符合客观规


律的,毫无实现可能的,是空想。



8.


成人的慢波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打盹浅睡、中度睡眠、中度至深度睡眠、深度睡眠。


< br>10.


越接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的持续时间越长。



11.


做梦一般发生在快波睡眠期间。




三、简答题



1.


为什么说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形式?


< /p>


答: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重现 。想象


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的新形象。



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不管想象创造的新形象多么新颖,甚至


离奇,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自对客观现实的感知。


< p>
想象虽然是新形象的创造,但它的内容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是反映客


观现实的各种成分的形象之组合过程,所以说想象同样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




2.


再造想象和 创造想象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答:再造想象的作用 :①再造想象对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 /p>


②再造想象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必 不可少的条件。


掌握知识必须有


积极的想象参加。学校教授的知 识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与概念相应的形象,才能是他们理


解和掌握知识,否则学 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机械识记的水平上。



创造想象的作用:< /p>


①现在社会中,


人类不断创造出新的事物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和 物质文化需求。


许多文艺作品,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创造想象所发挥的作用。

< p>


②创造想象时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例如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 劳动,就需要创造想象。


只有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才能创造性的学,才能圆满地完成教 学任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都可以使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目标 ,拥有梦想和理想,加以实际的行动和意识的


努力后,就会成功,从而推动全社会的发展 。




3.


积极的幻想有什么作用?



答: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可能实现的幻想可称之为理想。



①积极的幻想是学习和工作的巨大动力。幻想能把光明的未来展示在人们的面 前,只有在幻想中看


到了自己还没有取得的成果,才会以无穷无尽的精力去从事创造活动 ,战胜困难,迎接胜利。



②积极的幻想也是构成创造想象的准 备阶段。


幻想常常是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先导,


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第六章



思维



一、名词解释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思维的间接性:


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以其 他事物为媒介去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


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情,以推测 事情的过去进程,认识事物的现实本质,推知事物的未来


发展。



思维的概括性:


是指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 来加以概括,也指将多次感知到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或规律。



动作思维:


是在思维过 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



形象思维:

< br>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抽象思维:


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 /p>


系的认识过程。



非逻辑思维:


是指不具有明显的逻辑形式或不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逻辑思维:


分析思维,是指有明确的逻辑形式,并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 思维。



直觉思维:


是指不经过严密的 逻辑推理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


的思维,又称灵感或 顿悟。



集中思维


:聚合思维,辐合思 维,求同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


单一的、确定答案的 思维过程。



发散思维


:分散思维,辐 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


更多新信息,使 思考者能从一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


合乎条 件的多种解答。



分析:


是在头脑中把 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



综合:< /p>


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



比较:


是在头脑中把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 征加以对比,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


同点、区别及其关系。



抽象:


是在头脑中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 过程。



概括:


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 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具体 化:


是将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以加深、加宽对各种事 物的


认识。抽象的反过程是具体化。



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反映。



具体概念:


是指人脑按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外在属性形成的概 念。



抽象概念:


是指人脑按客观事物 的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以及内在联系形成的概念。



变式:


是指事物的本质特征或非本质特征发生了改变后的呈现形式。



下定义:


指用简明的语言来表述概念的内涵。



问题解决:


是指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经过一系列有目 的和指向性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


决的过程。


< p>
迁移:


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或者是已有的问题解决经验对 新问题的影响。



启发:


是通过观察其 他事物的发展、变化,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它可以使人的认识发生飞跃。


< p>
原型


: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



心理定势:


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活动,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 性。



创造性思维:


是指以新颖独创的 方法解决问题,或者产生新颖独创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二、基础知识



1.

< br>人的思维过程的重要特征(


本质属性)


:间接性和概括性 。



2.


思维的品质:


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可逆性是思维的最核心的本质属性。



3.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


凭借物或思 维形态不同,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4 .


根据思维时是否


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思维 可分为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



5.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


指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6.


根据


思维方向性不同,思维可 分为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



7.


发散 思维的三个重要特点


:流畅性(对信息很流畅的做出反应的能力)变通性(对信息随机应 变


的能力)



独特性(对信息做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



8.


思维过程表现为


:分析、综合、比较、抽 象、概括和具体化。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