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图形的认识

玛丽莲梦兔
501次浏览
2021年02月27日 19: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三顾茅庐歇后语)


人教版小学《图形的认识》领域内容的



分析及教学建议



永定县实验小学



马建瑛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分为图形的认识、


图形与位置、< /p>


图形与变换以及图形的测


量四大块,


本次 主要就“图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谈谈本人对这一部分


内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在这部分中,


有两个内容跟 大家交流,


一个是图形的认识整个内容


呈现的线索;第二就是提 出一些教学上的建议。



第一部分:内容呈现的主要线索



1


、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



为什么新课程提倡先认识立体,再认识平面,反过来再去认识立体:


< /p>


首先从孩子的认知规律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在孩子的现实生活当中 ,


他们首先接触到的


应该是立体的,比如说他们的铅笔盒,比如 说他们每天看到的黑板、桌椅这些都是立体的。


而平面图形是附着在立体上的。


学生的数学学习自然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


体现从整体到


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



再有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 ,如果我们再把它细化,应该是从立体到平面到基本元素,


之后再到平面、


再到立体,而前后的两个平面,


两个立体是有着区别的。开始学生们是从直< /p>


观上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而后来则要尝试把握这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



举一个例子,


就像我们去看一个人,


你首先是对他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你才会去关注


这个人的眉毛、鼻子、眼睛;反过来当你关注了眉毛、鼻子、眼睛以后,你再去整体认识这

< p>
个人,你就会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原因三,


新课程强调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

< p>
就是三维和二维的转


化,即从立体转换到平面,反过来由平面再转换到立体 。


对于这一点,当然可以通过观察物


体这样的素材来体现,


但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也可以体现这样一个过程:


从立体图形中


找到平面图形,从平面图形中去还原立体图形。



2


、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到应用于生活



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


然后学习了图形及其特征以后,


再应用于生活的过程,


这也是


“图


形的认识”


内容编排的一个重要线索。


在此想强调的 是,


现在老师都比较重视从生活中抽象


出图形的过程,


但是反过来将图形及其特征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师似乎挖掘的比较少。< /p>


这就


需要教师们和学生们共同思考,


如学 习了长方形、


正方形、三角形等的特征以后,


在生活中


能不能运用这些特征。


这里举一个中学课堂中的例子,

< br>我觉得对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也很有


启发。



[


案例


1]


当一个建筑工人为一个修理厂建造长方体底座时,


要判断底座表面的形状是

< p>
否为长方形。


你能为他设计一种判断的方法吗?如果他只有一圈皮尺,


能否完成这个任务?



当学生在尝试解决这 个实际问题时,


他们需要将所学的有关图形特征充分利用起来,



不仅促进了对这些特征的理解,


并且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


学生可以探索出不同的方


法。在只有皮尺的情况下,可以量 出底座表面所有边长及对角线的长度,由此进行判



断;也可以 量出底座表面的某些长度,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断直角。




当然上面的例子不能应用在小学,

只是提供一个例子希望老师们重视应用图形特征的过


程。



3


、从直观辨认到探索特征



第三条线索就要从直观辨认到探索特征。


比如一年级直观辨认长方形等平 面图形,


到一


定年级后,


需要继续探索 这些图形的特征。图形的特征既包括边的特征、角的特征,另外就


是图形的对称性的特征 。


图形的对称性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点可能以前没有受到重视。


举一


个例子,对于长方形的特征,我们不仅要探索它的边是否相 等、角是否为直角,还应关注长


方形的轴对称性。这里向大家介绍已经得到比较广泛公认 的,


荷兰


范•希尔夫妇的几何思维


水平 ,当然这个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平面图形的认识:



水平


1


:直观化



水平


2


:描述


/


分析< /p>



水平


3


:抽象


/


关联



水平


4


:演绎


/


形 式化推理



水平


5

:严密


/


元数学



从这几个水平可以看出,按照范•希尔夫妇的理论,学生通过思维水平的进步,从一个

< br>直观化水平不断地提高到描述、


分析、


抽象和演绎等复杂 水平。


这实际上也说明了从直观辨


认到探索特征是符合儿童的认 知规律的。


小学阶段对于平面图形的学习,


显然主要是上面的< /p>


第一、二、三水平,而第四、五水平呢,应该是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学习应达到的。就小


学几何和中学几何,


它们之间还是有不同的。

< br>虽然到了中学还要学三角形内角和,


还要学三


角形两边之 和大于第三边,


包括基本图形的基本特征都要重新学,


但是那时 候呢就需要从一


些公认的前提出发去证明它们。而学生对于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度等特征的一个直观认识,


或者对其证明过程 的直观积淀,


就需要在小学的时候完成。比如,对于三角形内角和,

小学


阶段学生把角撕下拼在一起,或者折一下,这些为中学的添辅助线奠定了直观经 验。所以,


老师们千万不要认为,


学习一个重要知识一下子就可 以学完,


或者说小学管小学的、


中学管


中学的,而需要以一个整体的观点看所教学的内容。



4


、从静态到动态


< br>对于图形的认识,


不仅仅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认识它,


还可 以从动态的角度去丰富对它的


认识,这是跟过去相比比较加强的。



比如对角的认识,


曾经有一个老师举过学生的一个常见错误 :


低年级学生老有一种混淆,


认为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角的两条边 的长短有关。


其实,


这对于低年级学生也是正常的,

< p>
如果


从静态上去观察一个角,


孩子比较容易关注它 的明显因素——两条边,


而相对不是那么明显



“角的张口的大小”



学生不容易观察到。

< p>
如果这时候呢,


教师鼓励学生动态地去认识角,


比 如利用活动角不断张开,学生会慢慢关注角的张口。



事实上, 利用图形的运动


(变换)


来认识图形,是一个将静态认识与动态 认识相结合的


途径。



第二部分:教学的主要建议



1


、重视图形分类的价值




图形分类不仅仅在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分类活动, 学生可以不断体会图形


的特征。因此,在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图形分类的价 值。




以前,


教师往往会在图形学习完以后,


在复习整理阶段进行图形分类的活动,


当然这还


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


在图形性质探索的初始阶段,也可以安排图形分类的活动,鼓励学


生在尝试对 图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去关注图形的边、


角等的特征。


下面提供 一个低年级渗透


图形分类的教学案例:



教师准备下面的一些物品或类似的东西:


一个橘子、


一条肥皂 、


一罐牛奶、


一顶生日帽、


一个楔子。 引导学生借助操作思考下面的问题:




哪些东西可以滑动,哪些东西可以滚动?



哪些是平的,哪些是曲的?



哪些有直的边?哪些有曲的边?



哪些面是方形的?



哪些面是三角的?



哪些面是圆的?



哪些有点或角?哪些没有?



总结一下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



第一,将图形分成平面的和立体的;



第二,将平面图形分成直的和曲的;



第三,将多边形按照边、角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



2


、重视在运动中认识图形



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静态和动态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在运动变化中 ,


去观察认识


图形及其特征。


老师们也 有这个感觉,有的图形按照标准位置放,


学生们就能认出来,


换 一


个角度学生就不认识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图形转一转、移一移、翻一翻,使图形 动起


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变化中不变的特征。这部分内容还将在图形与变换中进一步涉 及。



3


、重视从复杂图形中辨别基本图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