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萌到你眼炸
612次浏览
2021年02月27日 19: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邪恶漫画52kkm)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郑州市中原区育华学校




李一帆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



低龄犯罪





校园暴力




欺负弱小

< br>”


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


引起人们对小学生攻击性行 为的关注。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发展过


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小时候,孩 子不自主的愤怒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


哭闹和尖叫;慢慢长大时,这种情绪激动的、任 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


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显露,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 、咬人、骂人、顶


嘴和固执己见。家长认为在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 一个普


遍现象,不足为奇。有些教师也认为这也许只是小学生当时选择的一种发泄当


时情绪的方式。因此,孩子也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小


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


小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我校位于郑州 市的西郊城乡结合部,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


我们的每一个班级中,


都有将近


70%



8 0%


的孩子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为了


生存,这些孩子的父母起早贪黑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理教育孩子,对于孩


子存在的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认识非常肤浅,有的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是有本


事,不被人欺负。如 果被欺负了,家长就认为不还回来能行吗?在我校,我们


常可看到学生违反纪律、打架、 辱骂他人等行为,有些孩子一星期至少要发生


一两回这种事情,这些孩子常常惹事生非, 给教师、家长增添不少苦恼和麻烦,


既干扰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及身心 健康。由于同学和班组对


其采取排斥的态度,都有意回避他,不理睬他,使他成为一个被 孤立的人,而


这种被冷落在其心中转化为进一步的愤怒和怨恨,他故意惹对方生气,攻击 他


人,挑起争端,同学也因此更不愿意接近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中小学生日


常行为规范》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小学生


“< /p>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因此分析和控制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促进小


学生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其中,攻击性行


为也应该引 起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们的重视了。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认真的调查、


分析、研究,找出正 确的方法,树立一些正面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正面形象


或是通过启发小学生对攻击性行 为的理解与思考,采用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合


理方式来逐渐消除本校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使其成长为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


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调查结果


一、总体情况



(附件一)



通过对我校随机抽取


3


< br>4



5


三个年级的三个班级


198


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显示:

< p>
主要攻击行为分为:


直接身体攻击:


打、


踢、


推、


撞、


抓人、< /p>


拿走或损坏别人东



西



言语攻击:骂人、嘲讽人、起外号



间接攻击:造谣、说坏话、唆使、游戏排斥



3


年级



4


年级



五年级




受过攻击的学生



有过攻击性行为的学




当儿童受到攻击时采


取同样方式还击的学




胆小躲避的学生



愿意告诉教师的学生



91.2%



58.6%



92.2%



57.6%



94.2%



67.6%



32.1%




26.1%




22.1%




27.8%


55.6%


37.1%


54.3%


35.7%


62.2%


28.4%


13.9%


被攻击反应很难过的学生



48.1%


教师对学生的攻击行为严


厉惩罚的



与父母经常顶撞的学生



受到挫折发生攻击行为的


学生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学生



对自己学习不满意的学生



48.1%


0%



25%


60%


12.9%


2.9%



34.8%


47.8%


56.7%


0%



44.4%


55.6%


小学生在总 体上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这说明该类攻击行为在校学生中最


为普遍和频繁,其次是直接 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男生的直接攻


击多于女生,而女生更多是言语攻击和 间接攻击;更多学生不能容忍直接攻击,


例如:拿走或损坏自己的财物、骂人、起外号。 各年级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不


存在显著差异。被攻击后采取方式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更加 相信自己的能力。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此类行为的反应模式也对学生产生此类行为具有 一定的


影响。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以及对此类行为的反应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也有


少数学生缺乏处理此类事件的能力,通常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得保护自己。


行为表现为“好”的学生总调查人数的


27.3%


, 行为表现为“一般”的占调查人


数的


48%

。行为表现为“差”的占调查人数的


24.7%


。统计结果


P<0.01,


表明小


学生中语言行为 表现为”一般”的同学占大多数,这些同学虽然不时常对同伴


使用暴力语言,但是调查表 明他们存在潜在的语言伤害冲动、对其他同伴之间


的语言伤害行为缺乏积极的态度。这样 的调查结果足以说明语言伤害现象在小


学生群体中已比较严重。




行为问卷部分:


< br>1


、受过攻击的学生约占


90%


以上(其中经常受攻击的学生有


7.8%




2


、有过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约 占


60%


左右;



3


、当儿童受到攻击时采取同样方式



还击的学生约占


25%


左右,胆小躲避


的学生约占


30%


左右,愿意告诉教师 的学生根据学生年级的年级的不同所占比


例明显减少。



4


、被攻击后反应比较难过的较多,反应很难过的在三年级比较多;< /p>



5


、教师的对攻击性行为的惩罚力度在 这三个班来说都是批评、警告一下,


没有不管的情况出现,在三、四年级,教师严厉惩罚 得更多一些;学生自己解


决问题的情况随年级的增高所占比例也逐步增高;



心理问卷部分:









2


、不能正确对待父母或老师善意的 批评占


16.3


%。









3


、有< /p>


30.8


%的儿童利用网络聊天或打游戏,以消磨时光。









4


、有


31.4


%的儿童很少或从未帮助家长 做家务。









5


、有


24.7


% 的儿童遇到困难不能采取求助措施。





1


、对自己学业成绩不满意的同学随 年级增高而减少。



二、调查分析








在这些问卷中可以看出,每个年级都存在攻击性行为,其具有 普遍性。导


致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呈现多样性: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又有心理方面


的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这些不同的因素导致小学生

< p>
的攻击性行为呈现多元化。



1




生理因素



有些兴奋、冲动和攻击性强 的小学生,常常是对他们的父母特质的继承,


这种继承并不是说父母把打人,骂人这些具 体行为遗传给了孩子,他们遗传给


孩子的只是神经过程较强,情绪容易激动等自然特征, 这些自然特征遇到合适


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 的“难带型”


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有些调查结果表明,攻击型小学生父母 的


性格特征有


73.7%


具有好动、< /p>


性急的特点。


因而不能排除先天神经类型、


遗传素


质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基因并不是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 /p>


的决定因素。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对小学生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


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



2


.家庭教育因素


< br>(


1


)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 /p>


现在的一些父母在外怕孩子吃亏,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现象:当一个没有攻

< br>击意识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了另外一个小朋友的攻击,但是他没有还手,只是


委屈 的回家告诉了自己的家长,一些家长就会教导孩子:


“他要是再打你,你就


打回去,他以后就不敢再欺负你了。


”这样的教导方式在孩子的心里根深蒂固 以


后,孩子也会由没有攻击性变为好斗性格。当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也会被他视


为对自己的攻击,从而进行反击。


5


岁的强强和 明明一起玩时,强强不讲道理地


抢走了明明手里的玩具,惹得明明大哭起来。对强强来说 ,他的攻击行为的就


是玩具的占有。这时,如果不把强强手里玩具还回去,反而鼓励他, 以后他就


还会抢别人的玩具。同样,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不批评,那么,这< /p>


种不制止、不批评的态度,就会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打


人。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作为隔辈的人,他们更加宠


爱孙儿,甚至“遮丑护短”



“隔辈亲”演变成了“隔辈溺”< /p>


,导致了孙辈的任性、


骄横、恶打恶等等不良行为。




2




家长过分限制孩子。



如今许多家长“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


分限制和束缚学生,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


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儿,很少让孩子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


目 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小学生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


境下的学生, 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学校里,他们就会像放


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 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




3




家长过分放任孩子。




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


制和 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


都不加控制, 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里表现的很松散、不


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 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 冷漠拒斥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


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 养出攻击性的小学生。这些冷漠


拒斥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 漠不关心的榜样,当


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 的打斗行


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 /p>


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


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


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所以,研究 证实了这一事实。常靠体罚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


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 性的。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攻击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家 长的娇宠放纵,缺


乏严肃态度,或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是滋 生攻击


性行为的温床。



3


.社会环境因素




(1)


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小学生接触得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


例 如电视中的暴力性场面,无疑为小学生提供了攻击样板,使小学生不知不觉


地模仿,学习 了攻击性行为。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动画片《奥特曼》


,基本上是以


打斗为主,市面上也相继退出一些以格斗为形式的小学生玩具或游戏,一些家


长也因孩 子的喜欢而不停地买给孩子,小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学习


的能力却很强,在这 样的环境下,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



< p>
2


)同伴的影响



与同伴 冲突也是使小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因素。一些研究者发现,


小学生在游戏中冲突发 生次数多的,在口头和躯体的攻击性行为都表现出较高


的频率。而且在小学生社交中,< /p>


“厌恶”得分高的小学生,其攻击性强,其“厌


恶”分数与其攻击 性行为平均百分率成正比。同伴关系、社交技能对于小学生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比成人与小 学生关系的影响更大。因为幼儿园及小学是同伴


交往的集体,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 用。同伴关系差、社交技能缺乏的小


学生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被拒绝的小学生往往会对 来自同伴的信息作出错误


的归因,认为别人都是怀有敌意的,所以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攻击 手段,从而使


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小学生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 过


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


即小学生实际参与的打架、争吵等。例如,有一学生本来很规矩,从不打人,

由于他的好朋友是班里的调皮头,没事就打别人几下,他无形中就学会了,当


别人碰 到他的时候,他便抬手打了那个小朋友。



大量研究表明,有攻 击性行为的孩子,他们的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


同龄小朋友会对这种孩子持拒绝态度 ,一般会说:


“我不爱跟某某玩,因为他欺


负别人,把人家弄哭 了。


”而且,由于这类孩子爱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


序, 故而也不易受教师的欢迎。



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他人,更会妨 碍自己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


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 。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


一定关联。


心理学研究表明:


70%


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小学生期就被认定有攻击行

< br>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较难适


应社 会,甚至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



>


为孩子创设适宜的环境

< p>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的研究指出,惩罚妨碍了学生对正确行为的学习,挫伤


了小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使小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影响他们与别人

< p>
的关系,不利于小学生社会化的发展。与其运用惩罚来矫正小学生的攻击性行


为,不如通过创设环境来矫正其攻击性行为。



1


.和谐学校环境的创建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班杜拉 的社会学习理论使我们清楚,教师的言谈举止也如同父母一样在潜


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 德和行为。同时,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让我们坚信:如


果教师 对学生充满期待,满怀关爱,学生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所以


,

< br>良


好校园环境的创建需要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及氛围和谐的教师队伍


,


教师们以身示


范向青少年推荐一种尊重他人


,


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艺术


.

< br>如何使我们教师高素质:首先,关注在校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学校管理


者应体察 教师的身体状况,而且有责任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竭尽全力解决教师


超负荷劳动的问题。 同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


。其次,注重教师的


长期培训。学校不仅要给教师提供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教师“充电”

,使他


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遇事冷静,


善于克制。最后,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应客观、公正,使

< p>
教师群体形成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


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也应更全面,将教师日常行为,如用


语等也列 入考核范围之内,严格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



(2)积极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



首先 ,转变观念。现实生活中,比如说我们看到有孩子在那边讲脏话、有


不文明的行为。如果 是本班的学生,班主任可能会及时进行教育。如果不是本


班的孩子,可能就睁只眼闭只眼 也就过去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若是副科


老师,那或许走得就更心安理得了,思想教 育不是我的责任。于是,我们就要


反思,不是说教育是全民性的事情么,连国界都不分的 ,怎么科界、班界却要


划得这么清楚。所以,首先,应该使教师们明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并非是专门


一学科、一教师的工作,而是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目标。每个教育者在每时


每刻都对学生有道德教育的责任和权利,可以利用身边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

< p>
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讨论中,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


不仅要说出观点,更要说“为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道德的反思。


还有,应倡导建立充满爱心的班集体。人是一种群体的社会性动物,具有


很强的归属感。一个充满爱心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形成互

相关心、尊重和信任的气氛。当学生感到被集体接受和肯定时,更容易接受集


体的价 值观和规范。采取文明的方式,根据师生意见制定学校和班级的学生行


为规范,由集体监 督。既约束学生的行为,又使学生发展对道德规范必要性的


洞察力和承担这些规范的义务 。同时,集体中健康的舆论导向和积极向上的气


氛,也影响学生品格的发展。

< p>


因此,学校应该承诺一个崇高的道德目的:关心孩子,并且培养孩子学会


关心。



2.和谐家庭环境的创建




1


)父母自身应具有良好的修养


,


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



第一,父母要注意在家庭生 活中的言行举止举足轻重,哪怕遇到非常时刻


在孩子面前也要学会隐忍,不要互相吵骂、 打斗。第二,父母在与亲戚、邻居、


同事等交往中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 父母要做到在人格不受伤


害的情况下事事忍让,不要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人争吵,让孩子 学习你与人相


处的高贵品质并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得当。家长无 论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孩子使用暴力,因为这并非是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压


而不服。事实上,家长在平时要多鼓励孩子,多关心孩子,让儿童感觉家庭的

幸福,教育子女父母双方在讨论之后要达成一致意见。这样才能实现目标,达


到最大 效益。就像物理上的力学原理,只有分力在同一方向时合力才最大。父


母采用良好的教育 方法,并取得一致的奋斗目标必能激励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减弱其攻击性。在家里,家长 提供一些正确的行为模式供小学生选择,使他们


的行为得到满足。可以为小学生提供足够 的空间,独立的空间,各种娱乐文体


器材,有趣的书籍等等。家长还应为孩子提供机会, 观察、学习人际互助,鼓


励他们去与别人合作,通过模仿学会谦让、互助、合作等亲社会 行为,通过强


化而形成稳固的亲社会行为模式。我国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 是


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三迁其家的故事。家长可让孩子接触行为温和的孩子,并


给表现好的孩子奖励。当他看见行为温和便可获得奖励时,就会向“榜样”靠

拢,逐渐减少攻击行为。如果孩子与一个“小霸王”在一起,应尽快叫他脱离


这种关 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鼓励孩子进行情绪宣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