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小学生同伴交往(低中高年级)
-
小学生同伴交往通则知识
孩子人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差异
——殷飞
一、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在交友过程中会出现问题?
人际关系那么得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指数,
我们家长要更加关注。
孩子交友过程中,
到底哪一些和家庭有关系,家长应该如何帮助?两个
方面讲,一个是被动层面、一个主
动层面。
p>
(一)被动层面:孩子所出的家庭环境为称为被动层面,孩子养成的心理能量、心
理感觉、为人处世的方式
,都是在家庭中模拟出来的。
有什么样的环境造就可能造就什么样的孩子。
你的孩子家里是温暖的、健康的、
和谐的关系(夫妻
/
老人
/
邻居朋友)
,那么的美好,你想把孩子培养歪了,难。反过来,
一个家庭如果鸡飞狗跳、夫妻矛
盾,想培养一个内心健康的孩子,难。
➔
孩子与父母、
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孩子们将来朋友交往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一个雏形。
家庭有三种单个系统:①抚养系统(辈份与辈份之间)
、②
平辈关系(夫妻关系,
夫妻情感交往、面对冲突的能力,会影响你你孩子未来解决人际冲
突的能力)
、③兄弟姊
妹关系(与孩子未来走上社会的能力交往
相关性最大)
。
孩子与家里亲人、父
母交往状态一定会影响你家孩子未来与朋友交往的方式和心
态。家庭氛围是安定的、温暖
的,你的孩子发展友谊的方向会向着温暖方向发展,也会
善解人意、体谅别人。反过来,
如果我们孩子得不到父母和其他成员的关心呵护和理解,
从小没有被爱、被理解,孩子会把
不安的情绪扭曲地表达到未来与朋友打交道,甚至与
爱人的关系。
所以,家族的婚姻状态具有遗传性,耳濡目染、从小熏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
/p>
会影响孩子。如果你仔细回忆父母的婚姻,你就能看到自己婚姻是父母婚姻的翻版,你
p>
更能预测到你的孩子未来对于自己婚姻的经营。
(二)
主动层面:孩子进入小学,如果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自由交往,适时给与
帮助和引导,
避免孩子产生不良情绪,让孩子享受与朋友成长、与朋友携手的这种喜悦
与快乐。
如果你的孩子在婴幼儿期交朋友的关系,都是在父母引导下建立,那
是正常的。我
们小时候那个年代大的社会环境是安全的,我们小时候还有很多机会和小朋
友相处。您
孩子从小到大与别人打交道都是在父母指导下完成的,好处就是孩子安全,但
缺点也很
明显就是孩子冲突少(孩子不打不闹是长不大的)
。<
/p>
幼儿阶段都是在成人帮助下被成人指导,孩子与别人打闹第一时
间会被大人发觉;
1
但到了小学,孩子要独立交友需
要独立解决交友的问题,这是一种转变,家长要有意识
地给孩子一些关心、给他一点自由
的空间、给他引导和帮助,千万不要当孩子的话是耳
旁风。孩子既然回家把问题讲给你听
,说明他遇到了困难,需要你帮助、和他讨论讨论,
需要你给他指引、支持他。
小学阶段,父母那份对孩子的爱、对孩子交往的重视,会影响你孩子结
交朋友的积
极性,如果关键的时候他没有得到你的帮助,他就可能会退缩,甚至会运用一
种错误的
表达方式,甚至变成一种野蛮不讲理的状态——因为他尝到甜头,没有人帮助他
微调、
没有人带着他照镜子,
家长需要告诉他:
“
虽然大家怕你,
但怕你不但表把你当成好朋友。
p>
”
✔
还有一种孩
子比较胆怯,家长可以鼓励他:
“
别怕,你大胆地去交往,大胆
地去表达
你的看法,别人误解你,爸爸妈妈也会支持你、理解你。
”
✔
无
论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在交友中要家长一定帮助他,避免他产生不良的问题,要
给孩子恰
当指导,让孩子享受与朋友成长、与朋友携手的这种喜悦与快乐。再次强调,
孩子的人际
关系、能力、习惯,会在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延续下去,在未来的调整可能比
较缓慢、难度
增加,希望家长能够给予高度重视。
二、如何判断孤僻与人际受挫?
现在
谈儿童本身的特点。有些家长总是反应说孩子在学校不与人交往、总习惯趴在
桌子上不与
人打交道,怎么办?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不与人交流就怕,好比《窗边的小
豆豆》里的豆
豆,总喜欢望着窗外发呆、听小鸟叫,被老师怀疑有孤独症倾向。
3
< br>事实证明,我们的孩子与人的交往和成人是一样的。是不是每个成人都喜欢喧闹的
环境?有些人一到陌生环境就能与人大得熟络,有这种人,但我就不属于这种人。比如
我
在人群中喜欢观察,
遇到关心孩子教育的我的话就比较多,
一般
情况下我都比较陈默。
对于友谊和朋友间的需要,朋友也是一
种需要,我需要不需要朋友人与人的交往,
其实有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生活中,对朋友和友谊的氛围中,有些
人需要一种空间,一种不干扰的空间,这种人是
偏内向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
的,他通过
安静
来获取
能量
。有些人获得能量需要在喧嚣的人群
中,一扎入人群就能满
血复活;有些人喜欢安静地看看书、发发呆、玩玩手机也能满血复
活。
➔
每个人疲劳和
获得能力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玩耍、空闲的时候,有些人总喜欢和别人分享,而有的
< br>孩子就喜欢一个人独立地却探索周围的世界、观察不开口。你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
这就是特点,特点不是缺点。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不仅在高矮胖瘦,还体
现在个性品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紧密程度有差异。
有些孩子喜欢群体性活动,
踢球、
运动、
唱歌;
有些孩子喜欢安静地一个人,
游戏、
< br>阅读。有些人喜欢喊来亲朋好友扎堆。所以,与人交往的参与是多种方式的。这个社会
多元文化、多元需要,要被得到多元尊重,从教育孩子的方面也要体现出来。
很多家长
2
急着推孩子去交往,这是有问题的,教育的艺术体现在:同样
的表现他的问题不同。
孩子有时候会遇到困难,我们说受挫折
是常态,障碍就不是常态。
受挫折叫发展性问题,障碍是先天性问题。
受挫折是成长的必然。
比如孩子回家
说:
“今天有同学打我了,我没做得不对,我
告诉了老师。
p>
”这是孩子在人群中正常的交往受挫的表现,你在人群中你被人抱怨、抱怨
< br>别人都是正常的。
他要提高
的是交往的技能,而不是障碍。你别怕,听到孩子说被人
打要高兴,
“我的孩子在正常交往”
,你不要紧张、也别焦虑。很多家长想帮着孩子去和
对方交往——
别!你别管!无论你能不能帮助他,他都能从受挫折中康复过来,这种
< br>康复会一种自愈能力,也是成长的力量。你老帮助他老帮助他,小学阶段什么都你帮他
解决,孩子就不会解决问题。我们说手上的老茧是锻炼出来的,老茧之前是血泡。
人
与人交
往也需要茧子,磨合、受挫、难受,这个人交往能力就在提高。
成人不会交往
就是因为从小缺少这个机会。
什么叫受伤害?倒是回来
什么都不说的孩子,既不评价朋友和不评价老师,
回来以后像真空一样,家长就要引
起足够关注。您的孩子可能不是没有问题,他可能本
身遇到障碍,可能不参与、不投入<
/p>
一个不说话的孩子,并不是不参与,
他可能会有眼
神、心态在参与,他回来和你讲
说明他有观察、有思考、有参与。那个
回来什么都不
说的,家长要多关注,特别被我们认为“好孩子”的,往往会有交往问题
。因为我们目
前的教育评价体制是“一白遮百丑”
,这些孩子不
愿意与人打交道,
甚至与人交往是
偏差的,这样的“好孩子:不在少数,一旦上了中学和大学,
要么不爆炸,一爆炸就是
大问题。
孩
子们不太开口,可能心理比较内敛的孩子,原因有哪些?第一和与神俱来的个性
有关,无
法改变,具有遗传性。第二与生活环境有关:从小在农村长大(关门教育比较
封闭)
p>
;还有明显的身理和心理发育障碍(太胖、缺陷残疾等孩子有天然的自卑感)
;从
小与人打交道少没有礼貌、不能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不会道歉死活不认错
的孩子也会
遇到问题;流动人口子女问题(留守儿童、频繁流动的孩子,没有稳定的好朋
友,没有
稳定的友谊关系)
;成长早期被剥夺成长机会(很多孩
子没上幼儿园,总和老人在一起)
。
现在中国的农村和以前不一
样了,越来越不交往了。
如何帮助孩子?如果遇到障碍性障碍
,自然交往是没有用的。如果是发展性问题,
需要你指导。比如让孩子和年龄小的孩子在
一起,给他有把控的感觉;或者放在大一点
孩子被比带着跑;或者放在腼腆孩子群里。帮
助孩子自信、勇敢地表达和讲话,
另外,
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矫正,比如
请朋友来玩,通过你的联系帮助孩子们玩起
啦,你可以借故离开几分钟,慢慢的他们的交
往能力会得到提高。
如果是
障碍式
的问题,建议带孩子及早就医,寻找儿童教育专业老师。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p>
3
问题
3
、如何区别欺负与冲突?
孩子进入小学后,孩子们最大体会就是更多的和小朋友开始交往,老师比较
忙一下
课就去办公室,所以家长就开始担忧孩子会不会被人欺负、或孩子欺负别人?甚至
有家
长认为“我宁愿自己孩子欺负别人,有不希望孩子被人欺负。欺负别人我们可以道歉
,
被人欺负我们怎么帮助呢?”
✘
<
/p>
家长非常的焦虑,这样的焦虑会经常体现在教育教学过
程中,家长
之间会有冲突。
首先谈怎么区分欺负与冲突。儿童和儿童之间
的冲突是必然的过程,也是儿童成长
过程中的好事,没有冲突孩子就得不到良好的成长和
经验。不要怕孩子有冲突,两个人
吵架、不玩、动手,都很正常。但是要区分到底是冲突
还是欺负?
第一看出发点,出发点是善意的、还是作恶的?做
大区别就是一个是对人,一个是
对事。如果做恶的,就是整个都不是对事,就是对人,嘲
笑你的弱点。比如:嘲笑给矮
个子起暗号。欺负和冲突是不一样的。冲突是双方的,欺负
是单方的,无还手之力,针
对的是你这个人(你个子矮小)
,你
根本无还手之力,也没有人可以帮忙。从某种程度来
讲,作恶事是一种本能,冲动、攻击
是一种本能,
人有一种冲动、攻击对方这是原始的
本能,每个人都有。文明和道德就是要把这种本能给扼制住。
问题来了,如果孩子没有特定对象(不是专门欺负某个人)
,就喜欢和别人
产生辩
论、争执,比较在意自己的感觉,这通常就不是欺负,而是冲突。取笑的内容是可
以改
变的,也不是欺负。比如他挖苦我的身高,我如何改变身高呢?挖苦我这个四眼,我
也
没办法。这就是欺负人。有身体攻击的、威胁别人身体、威胁别人人格、威胁别人身体
不可改变的,这些行为叫欺负。
冲突
是为某个事、某个观点辩论的冲突,哪怕有动作的
行为,也是冲突。这一点需要家长明确
判断。
何苦搞定老死不相往来?很多家长要淡定。如果有孩子
专门搞你家孩子,那对不起
一定要老师沟通,这是欺负你家孩子。
还有很多行为会演变
。比如,
2<
/p>
个人争执某件事,没有人帮助,
2
个人因
为原始本
能发生的争执,因为认知和能力的缺陷发展成欺负的行为。
“你以后不能讲这个
因为
2
个人
本来是认知的冲突、
观念不一样,
发展最后为了保护自己的观念
干起来。
小学中
< br>学生孩子吵架有一句话叫做“我造就看你不顺眼了。
”
就是从冲突变成了欺负。估计找
茬。
另外一个玩笑开过了。比如“你是
当真的?如果你是当真的我就和你拼命。
”双方
的玩笑嬉闹最后
变成找对方的薄弱环节,甚至用来弥补自己不良的情绪。吵到最后,政
客之间就开始不讲
事件本身了,开始讲成人之间的欺负。
人与人之间,成人世界
或儿童
世界都有。当我讲不过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君子动
口不动手”
。
孩子们欺负的行为源于
哪些?第一可能为了获得同一样物品,没有替代品。比如为
可争抢别人没有的玩具、卡片
,这是掠夺,就是欺负。
第二自卑。因为自己某方面比
4
较差,通过欺负别人获得所谓的自负,引起别人的注意。还有
一种孩子从小被欺负,被
同学欺负、父母欺负,能量守恒怎么办?他就开始欺负别人,变
成“你打我我打狗、你
打我我打女生。
”
第三种用欺负的方式获得领导者的地位,获得老大的感觉。
还有
因为父母家庭的环境属于暴利的
、焦虑的、父母感情不和谐的,孩子也会把不安宣泄到
别人身上。
包括观察学习,版多拉讲的社会性学习。比如通过观察看
暴利电影和电视,
老看别人打人电视上经常有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孩子看完没有分解和
分析的能力,就
会简单吸收,比如看完奥特曼后把别人当怪兽来打,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都会导致孩子
由冲突变成欺负别人。
讲这些原因是希望家长要反思,如果你家孩子打人,你不反思家庭带养环境、你再
打孩子
(比如你说“我打孩子是为了孩子不要大人”
✘
)相反,你打他
只会加大他打人的
概率和心理状态。
那么,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人欺负?①第一与别的孩子相比特别
的。比如脸型长得
比较特别,头发容易掉的,就容易别人人取笑,变成那个团体间谈论的
谈资。②第二就
是孩子自己比较脆弱,
不能跑不能跳,
动不动就哭的孩子。
俗话说
“狮子容易找软的捏
”
,
越哭的孩子越被欺负。③
另外,孩子
在家庭中被父母和年长孩子施以暴力的,孩子要么
被人欺负要么欺负别人,就是这
2
个极端。
教育孩
子是让孩子变成灵活的、有弹性的人,这才是正常的教育。糟糕的教育会让
你孩子变成<
/p>
2
种纠结的状态,要么攻击、要么被欺负,这两种都不正常。所以
说,过分
的张扬和过分的萎缩都不是正常教育要的效果。我们需要是一个游刃有余的、弹
性的、
有力量的孩子。
希望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
在小学阶段建立起恰当的与人交往的根基,
孩
p>
子外在的表现是心理健康的折射而已。
低年级同伴交往指导
小学一二年级开
始,孩子真正进入深层次的交往。家长开始担心孩子不能固定和几
个好朋友玩,怕孩子未
来形成不了稳定的朋友圈子,怀疑孩子有问题。
比如:某家长
反映,孩子最近总说和王同学关系好,家长想好了要请王同学来家里
玩,但到周末孩子又
说不想和王同学在一起玩了,父母就开始忐忑。
孩子在低年级
阶段
没有固定的好朋友,是对还是不对、正常还是不正常?
<
/p>
问题
1
:低年级孩子交友
没长性
,不稳定怎么办?
孩
子虽然从幼儿园往小学过度了,但其实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还没有到相对有固
定好朋友
的阶段,还停留在“你喜欢我、我喜欢你,我们一起玩。我们有好东西要一起
分享,你不
和我分享,我就不和你玩、不把你当朋友。
”
心理学上称低年级孩子的交往为“
互惠的交往
”的阶段
,为自我利益的交往。这阶
5
<
/p>
段好朋友交往第一不稳定;第二有目的性、想满足自我利益的。低年级孩子还没有稳定
p>
的朋友交往,还没到这个层面,家长这个阶段真的不需要焦虑。
<
/p>
只要你倾听,听听孩子这个阶段有什么样的好朋友、和谁在一起?偶尔和他一起讨
论讨论这个孩子。
如果你焦虑,反而变成拔苗
助长,让你的孩子感觉到“我应该要和这
个小朋友一起玩,但我又不喜欢和他玩”
✘
,强扭的瓜不甜。
这时候要关注孩子,但
不干涉孩子。
回来就笑眯眯地听听孩子和班级王二麻子交流的关系。
在倾听的过程
中,
你可以知道孩子最近喜欢什么,小朋友之间流行什么,他们喜欢一个朋友是因为一个
电
视剧、还是喜欢一张卡片?
这样的
一些问题,他们会产生喜好。家长多倾听、多理解、
不焦虑。
这阶段孩子交友特点:不固定,是特点不是缺点。
家长有可能的前提下,多陪陪孩子
。这阶段陪伴孩子,在不强硬干涉的前提下,孩
子会和你张口就表达他对某个人的喜欢会
表达给你。当我们不焦虑、不评价、不指责孩
子而陪伴孩子的过程中,
< br>孩子才会进入探索好朋友的阶段。
这种小猫小狗间交换
的情感,
对于孩子未来相对比较稳定的友谊,是一种能力的储备、心理的准备,也似一种
形成稳
定友谊的探索阶段。
他今天和
你好,明天和他好,好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慢慢积累了美好
的人际交往的体验和经验。
p>
在交往过程中他的能力在提升。比如心
情不好的时候发誓
“以后再也不和谁一起玩了”
,在孩子表达情
绪的时候家长不要嘲笑,因为是互惠的(今
天有就不好,过几天有了又好了)
,家长不要嘲笑孩子,会让孩子感觉“我之前说好不和
他玩,现在又在一起
玩,这样不对,很丢人”
✘
。
不需要稳定。关注、不干涉、支持孩
子探索。可以问问孩子:
“宝贝,上次你说不和张三玩,现在怎么又在一起玩了?”
孩
子会说:
“哦,上次他不给我一本书,我们不开
心。今天他又给我了。
”
帮助孩子分
析:
“哦,上次可能因为张三特别珍惜那本书,想用那本书去和别人换卡片,所以当时不
愿
意借给你。
”家长帮助孩子去梳理,让他了解到人与人的交往
是有情节的、有情绪的、有
具体原因的,这点很重要。
我们成
人很容易纠结,别人没借给他东西会怀恨在心、
忐忑不安,原因就是因为在儿童阶段未度
过这一个状态。
建议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家长要帮助孩
子去理解,同时要给孩子支持和爱,
帮助他理解那个小朋友为什么没有满足他、
允许他和好朋友的关系决裂、也允许他们再
和
好。
你既接纳他们合在一起,也要接纳他们分开。在分分合合
之中,孩子的能力在提
高、孩子友谊的基础在建立,家长大可不必在一二年级阶段强求你
家孩子一定要有稳定
的伙伴。有,很正常;没有,也正常。
<
/p>
一个班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发育发展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已经开始有稳定的朋友关
系,但总体大部分孩子都没到这个阶段,会一会把你拉入圈子、一会把他剔除小朋友圈
子,原因很简单、简单的
互惠的以自我利益为基础的关系建立。所以家长要关注不干
涉、陪伴倾听、不横加阻
拦、不横加判断评价,这就为孩子未来稳定的好朋友的关系打
下坚实的基础。
6
问题
2
:男女生交往
p>
家长反映,孩子上小学后还像幼儿园一样男女生抱在一起,玩娃娃家,说想和某某
结婚,家长担忧孩子交往没有界限,会不会有影响?(中国家长一旦孩子进小学,就不
接受孩子谈论“谈婚论嫁”的游戏话,就怕给孩子不良影响和暗示,怕影响孩子的生理
和发育。
✘
)
研究表明,低年级阶段的孩子,玩之间的性别差异是很少的,基本男女没有差异性。
< br>数字表明这阶段孩子
1
/
3
p>
的朋友是异性,
大部分有性别意识的游戏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游戏
p>
特征相似(女生谈论洋娃娃、男孩坛论男孩看的暴利飞车动画片)
,
话语少了一些,慢慢
的同性交往更多。但也有一部分孩子交友是不选择性别。
这阶段来说,异性对孩子的成长,不过是一个“玩的伙伴”
,没有特别的倾向。所以
这阶段,家长不宜紧张焦虑,特别女孩子家长容易焦
虑会责怪孩子说“你和男孩子玩太
没羞不害臊了!
小姑娘应该要
和男生保持距离感!
”
✘
其实是家长带着成人的有色眼镜看
孩子,对儿童这个阶段不了解。
建议家长:第一不要大惊小怪,把孩子间谈论男女孩的问题当成一般朋
友看待,一
二年级不宜给孩子贴上更多的性别标签。
(当然你可
以对女孩有要求,
比如穿衣服怎么穿、
头发总么扎这是性别确认
、恒长的感觉)但这阶段从心理发展角度说,没必要区分男孩
怎么玩、女孩怎么玩、男孩
女孩应该怎么玩。
✘
小学一二年级男
女生排排队手拉手很正常,
可能高年级四五年级孩子会取笑:
“
你们
是好朋友吧?你们两个以后要结婚吧?怎么还手拉手啊?”
,孩子们就会松开手,
因为他
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根本不无
所谓照玩。第一不要取笑孩子;第二不要暗示孩子将
来会怎么怎么。
小学低年级阶段往往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
这是一种性被上的
暗示和关系上的暗示。很多孩子愿意和异性接触,但又不好意思,因为环境有问题。
p>
小学老师和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起哄、
有游戏话语的时候,
可以做一些提醒:
“没
有问
题,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同学,有什么不能在一起玩的?”要把班级的氛围、把孩
子们心
理环境打开以后,他们就不会提早地进入到性别分别,因为这时候孩子多是囫囵
吞枣的,
不是真的需要。
1-2
年级男女生交往性质和
< br>3-4
年级男女生交往的性质不一样。
这阶段容易被暗示
、被起哄,压力下孩子不敢交往,因为不理解反而加重内心神秘感,
这不利于孩子之间的
交往。
首先成人不要过分紧张,要理解他们,把男女孩的交往当成普通同学间交往。男女
孩可能
会趋于安静,女孩不喜欢男孩大声喊叫,
男孩也不喜欢女孩子爱哭。
男孩可能
回家会说:
“我不希望王同学,她总
喜欢哭哭哭。
”家长不要误解孩子真的不喜欢那个女
同学,其实
他只是不喜欢这个同学的行为而已,家长要理解。
只是一个特
征的不喜欢,
不是性别的不喜欢。家长一定不要焦虑。这阶段的孩子还是两小无猜,大班
孩子和小学
7
< br>一年级孩子的心理是趋同的。二年级开始慢慢有分别,有些孩子开始不自觉地和同性间
的交往,这是一个过程阶段。
低年级阶段,家长和老师不
要带有色眼镜去观察和干涉,不要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
想法“和谁玩、不和谁玩”
。
性别交往的趋
向和感觉还不带有“性”的成分,更多是带
有特征、行为、语言、喜好,这些差异导致的
。
当然,发育有差异,比如二年级某男孩喜欢抱着很多女孩亲
亲抱抱,这是独特的个
案,要独特分析这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独特的发育状态,给予恰当
的指导:
“男孩女孩间
还是有一些交往的礼仪的。人家不喜欢你
推、搡的,你就要尊重别人,不能按照自己想
法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
(后面还会继续讲)
问题
p>
3
:孩子是否受欢迎
家长关心怎么让孩子受欢迎?家长希望孩子以后有好的人脉关系。大家都知道,在
上
流社会,人脉有时候就是机会、金钱,所以很多家长很在意这个话题。有家长从现实
角度
说,如果一个孩子在班上受欢迎就容易当三好生、班干部,那怎么让孩子成为受欢
迎的人
呢?家长想尽办法帮助孩子受欢迎,不遗余力。
什么样的孩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受人欢迎?
第一种是比较大气、愿意分享的
(
分享
物品、分享思想、分享自己好玩的东西)
。这阶段孩子是自
我利益阶段,只要我高兴和我
分享,我们就是好朋友。只要愿意和我分享就是好人。
p>
第二种是在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
高的。<
/p>
比如个子高的、漂亮的都天然被认为能力量、有思想(属于社会心理)
。儿童在班
级中的地位,比如学习好的孩子、经常被老师表扬的、有某项特长的,就
容易受欢迎。
低年级阶段,你的孩子心目中受欢迎的状态,和你心目中受欢迎的状态是不
一样的。你
给孩子钱让他去分享,不一定达到效果。
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间的关系参杂太多功利性的色彩,
儿童这阶段的交往属于
相对有些随机的。碰到能对上的,就让他们交往。
但是,如果有老师和你反映孩子某
一个问题,比如不守纪律、坐不住,那就要引起重视。因为在班级中不能守纪律的孩子,
毫无疑问会被同学排斥。
儿童现阶段的典型特征是:
老师不喜欢的,
孩子们都不喜欢。
(到
小学高年级,老师喜欢的,孩子们反而还不喜欢)
一二年级阶段,老师的评价、家长
的评价,要请家长引起足够重视,不要小瞧这阶
段孩子间的关系。
我们要反思孩子幼儿园阶段受的教育,如果幼儿园阶段家
长宠爱的、
胖墩墩的、自私的,小朋友们可能会排斥他,这是很正常的。家长要按照这阶
段孩子受
欢迎的状态去培养:
第一,
给孩子一些特长。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会没自信。如果你家孩子连鞋带都不会
系,可能会被
嘲笑。如果你的孩子睚眦必报,都会影响你家孩子在人群中受欢迎的程度,
甚至影响中高
年级。如果你的孩子在人群中不受欢迎,就会折射到自我评价,慢慢会信
8
心不足,在人群中被孤立。如果
你的孩子处于这种状态,重新建立其自信、对其他食物
的信心是很难的。所以家长不要小
瞧这阶段孩子的友谊,看起来很小,但总体有趋势的,
你的孩子是否受欢迎这件事情看起来
总体趋势引导“你家孩子是边缘化的、还是
中心化的”
。处于边缘化的孩子,
要么调皮、捣乱、希望获得关注;
要么比较内敛、退缩、
不敢表达自己;这
2
个极端化的发展都会对您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障碍。
第一不要有太功利的色彩,第二要了解这阶段孩子什么样的状态更容易受欢迎。帮
助孩子增加人际交往能力、增加自信。
问题
4
:争
抢好斗的孩子
有家长反映孩子争强好斗,每一次都要赢,发现
自己要输了就改变规则,不讲道理。
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比较明显,比如下棋悔棋,小朋
友的很多矛盾由此开始,不按规则、
约定的来。为什么?
p>
儿童低年级阶段还是通过游戏和交往获得经验,更多的是“自我利益的互惠”阶段
——“自私”
、自我为中心、我和你玩的目的是为了我自开心。这阶段的“
自私”是“以
自我为中心”的意思,没有道德的含义。虽然以争抢好斗表现,但根本问题
是想获得自
我的认同,通过和其他好朋友玩游戏在试探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规则和界
限是不是
稳定的,从而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比如:
很多孩子王通常都不是规则的最佳执行者,
很多时候是破坏者,
以此确定
“我
是老
大、我说了算”
,其他孩子想和他一起玩就说“好吧,那我们还是一起玩吧”
,是这
样的一种感觉。
家长注意,孩子间的“争抢好斗”是一把双刃剑。第一,好处是通过“争抢斗狠”
体现出
自己想在人群中出头的感觉。这一过程是确定群体地位的感觉。坏处是会以“破
坏规则而
获得利益”
,别人因为打不过他、斗不过他而屈服于他。
p>
分析:
如果你家孩子是争抢好斗的话,家长要好好思考他在成长过程
中,家庭是不
是过分纵然他?或者是不是被你们过分控制(被打击打压多以后,想在朋友
间弥补自
信)?
正确处理建议:
p>
①
家长要了解孩子,而不是简单地惩罚、打骂来代替教育。家长要<
/p>
满足孩子自我成长、自我认同的需求。②另外,要让孩子能感受的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争
p>
抢斗狠的自然后果(打不过我还躲不过你吗)
。父母不用多加干涉,
不要急着恐吓他说:
“你再这样就没人和你玩了!
”
✘
等他开始自己觉得被孤立、没人和他玩的时候
再教育。
家长不要小瞧孩子的人际协调能力,他会通过和好、拉帮结派等来体会价值所在
,很多
孩子王会变成“有一帮人喜欢他、一帮人不喜欢他”
。<
/p>
总结:
孩子成长会经历很多微妙的人际
关系,家长在陪伴过程中一旦发现孩子的这
种情况,除了理解以外,还要让孩子体会自然
结果带来的心理冲突,同时建议家长协助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