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钱守旺
-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
钱守旺
第
1
篇
新课程理念下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思
时间过得真快,从
2001
年
9
月开始,各种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首先在全
国
38
个国家级实验区
开始实验,至今新课程实验已经有
3
年多了。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大教师
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是: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
的教育教学行为,
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为
了使老师们更好地用好新教材,从本期开始,我将利用《教育在线》这一平台,以《新课程理念
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为题撰写一系列文章,
帮助正在使
用新教材和即将使用新教材的老师们一步
一步地走进新课程,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新的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新,
就像医生治病一样,
只有找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存
在的弊端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所以我的第一篇文章,
就
是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一下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刘兼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指出:
今天
中国的数学教育最大的悲剧有二:
第一,
学生的学习生涯
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社会所关注;第二,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部,
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这是数学教育的
两大
悲剧
。不
可否认,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
和激
情,变得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三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
惯,变得低能;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对照新课程理念
反思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概括起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教定学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
p>
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
特别是有人听课时,
首先考虑的是
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
怎样
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出来,
教师的
主角意识浓厚
,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
一定程
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
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 br>由于教师课前忽视
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
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
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所以课上老师显得非常紧张、
被动。因此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
我们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
生命活力的课堂。
2
、以本为本
我们以前讲公开课总是忠实地执行
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
课本”
。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
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
< br>
1
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
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3
、教路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
,是照本
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
活动计划性、
预设性的影响,
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
教师
不敢越出
“教案”
半步。
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教师总是希望学
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
每当学生的思
路与教案不吻合时,
教师
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
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
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
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
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
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
。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
“
死的”教
案成了“看不见的手”
,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
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
剧”出演的“舞台”
,
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听众„„
4
、学法单一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
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
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经
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
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
状
态,
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
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
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
状态。
学
生缺少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
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在传统
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
学关
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
“双边
活
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教代替了学。
5
、目标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
< br>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
人的生命
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
甚至被
窒息的人。
为了完成认
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
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
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
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
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
过程。
“重结
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
所谓
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
教学的结果,
忽略
知识的来龙去脉,
有意无意
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
。
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应该如何将知识讲
清楚
、讲明白、讲透彻。所以六年学完,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给他们留下的只是消
极的体验,甚至有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甚至产生终身不再学习数学的念头。
6
、问题单一
多少年来,
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
采用一连串的追问,
牵着学
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
、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
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
教师便会立即抓住,
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
于是,
p>
2
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
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但常常又不能
p>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
造性的培养与发展,
致使学
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
模仿性和依赖性。
p>
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
教师好像是导游,
拿着旗子在前面喊,
一队学生跟着
走,无法停下来
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
7
、评价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
交给的数学知识,
会做题,
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
学校对
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
传
统的教学评价,
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
对过程的评价
,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
反思自
我,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受到了极大影响。
概括起来讲,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下面八多八少:
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
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
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
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
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
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
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
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找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我想,我们的新课程改革
才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老师们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 br>可以给我打电话、
写信或发邮件,
我将非常愿意在这里<
/p>
就老师们关心的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和探讨。
我们下一个将要探
讨的话题是:
新课程理念下教
师如何用好新教材。
第
2
篇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
是实现课程目标、<
/p>
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新教材
与以往教材
相比,
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科学合理
的教材结构、
富有儿
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
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为教师
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所谓
“用教材教”
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
而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
者。
一、理解编者意图
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
教师除
了平时学习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
课前与教材对话。
能否领会编者意图,
是衡量教
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编者意图领
会得越深,越能
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3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
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
从教
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
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
理教材。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以把握新、
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
多问几个
为什么。
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
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
经过这样一
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
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p>
例如,
过去线段是在直线的基础上认识的,
由于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
教学中无法借助实例
帮助学生理解直
线的含义,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新课标教材在二年级
只让学生认识线
段,而且采取直观和描述的方式。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不要任意拔高要求
,可在学习长度单位和
测量实物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先去量线段,
再让学生认识到像这样直的、
可以量出长度的图形叫线
段,使学
生在测量的活动中体验线段的性质。
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
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
识的意义。
对小学生来说,
一次完整的
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
到课堂学习目
标之间
的认知发展过程。
就这一过程而言,
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
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
程的距离的长段。因此,在教师选择认
知起点的时候,学生课堂学习的距离空间就被设置了。显
然,
距
离空间过长或过短都不是好事。
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才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所必需的。
p>
这样,
我们在教学中就遇到了一个问题,
那
就是该如何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
对小学生来说,
小学数学
p>
中的许多知识并不是“新知识”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旧知
识”
。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
免不了与“数”和“形”打交道,
就会积累许多数学知识。
p>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一课,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
/p>
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
学生
通过分一分、
摸一摸、
说一说等活
动来认识四种几何形体的形状特征,
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
观
念。
又如,
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课,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
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
的经验,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
活经验为基础,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
和升华,不
能作为“全新”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了小朋友一天的生活
情境
。
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
答,
教师再利用钟表或结合
课件进行演示,同时让学生进行操作
,使学生明确:钟表上有
12
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
p>
针;分针指
12
,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p>
三、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观察、
操作、
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
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
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教学中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材这一优点,
p>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向
学生提供充分从
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
一般来说
,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当教材中呈现的
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
活实际相差较远时,
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
生熟悉的事物;
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
数据信息等与
4
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
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调整;
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
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
科书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
合理、
有效的利用,
p>
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
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目
的,
避免形式化的倾向。
创
造性地使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
是课程标准、
教科
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
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第
3
篇
什么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课
新课
程的课堂教学要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认
为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具备“新”
“趣
”
“活”
“实”
“美”的特点。
一、新
p>
就是不步人后尘,
不因循守旧,
不照搬别人
的教案,
不复制别人的思路,
努力把课讲出新意,
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
(一)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
诸行动的信念,
它既是一种观念,
也是一种行动。
观念是
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
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
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
关键。
新课程的知识观:学生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新课程的的人才观:
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
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
的教学观:
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的学习方式,
建立
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
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上。
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
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
的数学知识与技
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
p>
新课程的学生观:
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
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是
发展的人、学生
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
<
/p>
新课程的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
p>
5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
生的学习
和改进教师的教
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
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
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
动中所表
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
教师应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利用和开发
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社会。
< br>
(二)思路新——即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
40
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
学效果却大不相同。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课时,是这样引入的:
p>
吴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开始了知识的学习。
“有
p>
4
个桃子,平均分
2
个人,
每人得到几个?”
“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
回答了问题。
“有
2
个桃子,平均分<
/p>
2
个
人,每人得到几个?”
“啪”吴老师不仅不慢地说:
“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
2
个人,每人得到几
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
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右手心,
“半
个”
p>
,
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
表示<
/p>
“半个”
。
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
们的注意力,
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
“半个”
。吴老师继续说:
“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
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
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
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
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吴老师认真地看
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
己心中的“一半”
。
在这里
,吴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
生体
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新颖的设计,
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
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
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
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三)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入课堂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
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
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
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
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
方法的改革发展开
辟了广阔的天地。
p>
例如,
在全国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上,
江苏的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
径的关系时,就两次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计
算机辅助教学。
p>
第一次:
用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
分
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
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
动一周,得到三
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三个圆的周长。观察:圆的直径越短,它的周长也就越短;
圆的直径
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第二次:屏幕上出现大小不同的圆,各滚动一周,得到三个圆
的周长。再用每个圆的直径分
别去度量它的周长。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
3
倍多一点。再让学生任选一圆,并在屏幕
6
上加以验证。令听课的老师大饱眼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电化教学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有诸多便利,
但也决不能排斥或代替
其它的教学手段,
黑板该用还是要用的,
必要
的版书还是要写的,
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
用到位,
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趣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
,孔子也曾说过:
“知之
者不如
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
学习,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
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
措施。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
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时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
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
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
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
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
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
理平衡,
使学生很快
进入学习状态。
为此,
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
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
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
等方法导入新课。
p>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
/p>
占优势等特点,
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
诱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在学习过程中,
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也需要对
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
要学”
。为了保持学生学
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1
、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
学活动之中。
2
、
营
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通过让学生不断体
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
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
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
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
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
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
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
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
使练习有趣味性。
低年级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
小小运动会、打数学扑克、评选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
夺红旗、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开数学医院、
摘苹果、
< br>开火车、
接力赛等。
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
教师可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 p>
7
跃。高年级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
三、活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课堂
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回丢失已
久的“自我”
,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
“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经
验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
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
活。
“
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
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一)教学方法灵活。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p>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
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学
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
/p>
多法配合”
,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
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
用何种方法,
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
教学,
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
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都要
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
,而不是一种“负
担”
。
(二)把教材用活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要想教得好,
全在于运用;
要想运用得好全在
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
/p>
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关于这一点,我在第二篇文章中有专门论述。
p>
(三)把学生教活。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就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
动,有数学思考。
p>
袁振国教授在他的新作《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这样写道: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孩<
/p>
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
“今天的作
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
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世
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
那就是以色列民
族
。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
“你今天在学校向老
师提
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
“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
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
”那家长会
像孩子一样的得意,
p>
会喜形于色。
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会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
师难住
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
“你逞什么能!
”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提问?
造成目前孩子不愿提问题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
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筋的
“时空”
是一大
原因。另外,我们平时只重视“答”的训练而忽视“问”的培养与指导
,也是一个原因。更主要
8
的是,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很大程度上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那种用教师
的“问”代替学生的“问”
,用教师的“问”剥夺学生“问”的做法,实际上扼杀了学生
的创新
萌芽。
实际上,
学生们上课不愿意主动提问
发言,
是儿童的主动参与权实现不充分的结果。
我们的
学生,
在课堂上的表现会受到各种限制,
既要受
到老师标准答案的限制,
又要受表达方式方面的
苛求,
如必须声音洪亮、
口齿清楚、
利落等,
那些不符合要求者可能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
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
增长,
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谨小慎微,
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
不提问题的
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
此外还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p>
一是教师以滔滔不绝的讲解和层出不穷的问题
占据了课堂教学中近
2/3
的时间,
学生作为听众只能被动
地接受、
反应,
而无时间进行独立深入
的思考。二是学生在课堂纪律的束缚下,即使有问题,也不能及时提出,因为他不能用问题打断
< br>其他人的发言,无论正在发言的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师则不同,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言,他可以
< p>将发言权暂交给学生,也可以随时将发言权收回。三是教师的态度使学生不愿意提问。例如,在 p>
提问的时间上学生难以把握,
问题既不能问得太早,
否则教师的回答很可能是
“我们后面会讲到
这个问题”
;也不可太晚,否则教师会说“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
。同
样,问题的难度也难于
控制。太难,教师会闪烁其词,避重就轻;太易,又会引起教师的
轻视和其他学生的嘲笑。这样
一来,
学生本能地觉得只有三缄其
口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四是教师以自己的提问代替了学生的提
问
,学生很少有机会、有时间思考并提问。
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提问?
首先,
教
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
宽松、
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不以权威者、
裁判者、
命令者、
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
中去。
教师要
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 br>,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
< br>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于积极的肯定,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要鼓励
< p>和欣赏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敢于求异、求新。
其次,
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
。
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
对学生的质
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
使学生由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渡到理性问
题的质疑,
进而提高学
生的质疑能力。
再次,
教
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
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
以及如何引导学
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
好问、会问”上做文章。
p>
第三,要欣然面对学生的“发难”
,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
维的活跃性。
p>
第四,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不要害怕被学生问倒;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了,这不是老<
/p>
师的耻辱而是老师的荣耀。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应该成为基本意识。
因为,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
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
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那么,教师的“教”才能见成效,学生的主体地
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p>
关于数学课上要有数学思考,
有学生的思维活动,
< br>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数学课要有
“数
学味”
。
9
四、实
实——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
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
学要“到位”
< br>。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一)教学内容充实
主要指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 br>明确教学的重点、
难点和关键;
合理安排教学的
顺序。要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改变过去
掐头去尾只烧中
段
的做法。让学生感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
*
p>
知识本身的魅力来
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
延伸
。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
导方法
延伸
。
二是由传授
知识向渗透情感
延伸
。三是由传授知识
向发展智能
延伸
。
(二)课堂训练扎实。
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
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
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三)教学目标落实。
就是一节课下来,
看一看自己所定的
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
一下评定: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学
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美
(一)
风格美——一名优秀的教师与
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
教学风格。
所谓教学风格,
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适
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
观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
表现。
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
一
个不争的事实:没有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就很难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
一般都要经历下面几个阶段:模仿教学阶段——独立教学阶段—
—创造性教学阶段——有风格教学阶段。
(二)氛围美——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
p>
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才会勇于表现自我,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得到发挥。
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
氛中学习,
才能心情舒畅,
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
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
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
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
效果的前提。
民主、
和谐、
宽松、
p>
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
教师要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诚、坦率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