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 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萌到你眼炸
903次浏览
2021年02月27日 21: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模仿游戏)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能在具体


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体会等差 数列与一次


函数的关系。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历史有名的高斯求和的介 绍,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第项与倒数第项


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规律;由学生 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


题,进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应用的实践操 作并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类比函数概念、性质、表


达式得到对等差数列相应问题的研究。



.情态与价值:


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 知识解决与现实有关的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 握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等差数列的


前项和与二次 函数之间的联系。



难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


关问题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



[


创设情景


]



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就成为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问题。在多年前,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被誉为“数 学王子”的高斯就曾经上演了迅


速求出等差数列这么一出好戏。那时,高斯的数学老师提 出了下面的问题:……?当时,当


其他同学忙于把个数逐项相加时,

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


()


()< /p>


……


()×



高 斯的算法实际上解决了求等差数列,



,…,

< br>,…前项的和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去求等差数列的前项的和。



[


探索研究


]


我们先来看看人们由高斯求前个正整数的方法得到了哪些启发。人们从高斯那里受到启


发,于是用下面的这个方法计算,



,…,

,…的前项的和:










()


()





()


()



可 知


1



2


< /p>


3



...


< /p>


n



(


n



1


)


< p>
n



2


上面这种加法叫“倒序相加法”




请同学们观察思考一下:高斯的算法妙在哪里?




高斯的算法很巧妙,他发现了整个数列的第项与倒数第项的 和与首项与尾项的和是相等的


这个规律并且把这个规律用于求和中。这种方法是可以推广 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



[


等 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


]







< p>


a


1



a


2



a

3



...


a


n





{


a


n


}< /p>









S

< p>
n






S


n


a


1



a


2



a


3


< /p>


...



a


n< /p>



1




思考:受高斯的启示,我们这里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求和呢?



思考后知道,也可以用“倒序相加法”进行求和。


< p>
我们用两种方法表示


S


n




S


n


< /p>


a


1



(


a


1



d

< p>
)



(


a


1



2


d

)



...


[


a


1



(


n



1


)< /p>


d


],




S


n



a


n



(


a


n



d


)

< br>


(


a


n



2


d


)



...



[


a


n



(


n



1


)


d


],




由①②,得



2

< br>S


n





a


1



a


n


)+(


a


1



a


n


)+(


a


1



a


n


)+...+(


a


1



a


n



n




n


(


a


1



a


n


)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


{


a


n


}


的前项和的公式


S


n



n


(


a


1



a


n


)



2


对于这个公式,我们知道:只要知道等差数列首项、尾项和项数就可以求等 差数列前项


和了。



2




除此之外,等差数列还有其他方法(读基础教好学生要介绍)



当然,对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有其他的推导途径。例如:



S


n


a


1



a


2



a


3


.. .



a


n


< /p>


a


1



(


a


1



d

< p>
)



(


a


1



2


d

)



...


[


a


1



(


n



1)


d


]



na


1< /p>



[


d



2


d



...



(


n


< p>
1)


d


]



na


1



[1



2



...



(


n


< br>1)]


d



na


1



n


(

n



1)


d



2


n


(


a


1



a


n


)


中,就可以得到


2



这两个公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把


a

< br>n



a


1



(


n



1 )


d


代入


S


n



S


n



na


1



n


(


n



1)


d



2


引导学生思考这 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得到: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项与


倒数第项的和等于 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内在性质。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与它


的首项、公差之 间的关系,而且是关于的“二次函数”


,可以与二次函数进行比较。这两个公

< p>
式的共同点都是知道


a


1


和,不同点是第一个公式还需知道


a


n


,而第二个公式是要知道,解题


时还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




[


公式运用


]


(课本页练习、




1




根据下 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


{


a


n


}


的前项和


.



a


1



4



a


8




18



n



8





a


1



14.5


,d



0.7


,a


n


< /p>


32





[


例题分析


]


例、年月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统治》


.


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


“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年起用年时间,在全市中小 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


.


据测算,


年 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万元


.


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 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


比上一年增加万元


.


那么从年起的未来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



⑴、先阅读题目;



⑵、引导学生提取有用的信息,构件等差数列模型;



⑶、写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并根据首项和公差选择前项和公式进行求解。



解:根据题意,从年,该市每年投入“校校通”工程的经费都比上一年增加万 元


.


所以,可以


建立一个等差数列


{


a


n


}


,表示从年起各年投入的资金,其中



a


1



500



.


那么,到年()


,投入的资金总额为



S


n



10< /p>



500



< /p>


10




10< /p>



1




50



7250


(万 元)



2


答:从年,该市在“校校通” 工程中的总投入是万元


.


例.已知一个等差数列


{


a


n


}

< br>前项的和是,前项的和是


.


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 列的前项


和的公式吗?



< /p>


引导学生分析得到: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就是一个关于


a


n



a


1


、n或者a


1



n



d


的方


程。若要确定 其前项求和公式,则要确定


a


1



d


的关系式,从而求得。



分析:


将已知条件代入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后,


可得 到两个关于


a


1


与的二元一次方程,< /p>


由此可以求得


a


1


与,从而得到所求前项和的公式


.


S


20



1220


< br>



解:由题意知



S


10



31 0




将它们代入公式



S


n



na


1




得到




n


n


< p>
1



d




2



10

< br>a


1



45

d



310


20


a


1



190


d



1220



解这个关于


a


1


与的方程组,得到


a


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