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
-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
术迅猛发展的年代,
信息量激增,
科学技术
发展异常迅速,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
而小
学生正处
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
由于认知水平、
个性发展和自我调控能力的
限制,
对一些自然现象、
社会现象或自身身心发展变化等缺乏正确的
认识,易产生心理困
惑,形成某种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心理健
康的关注,
协助
他们处理好个人发展和学校适应中的种种困惑,
全面
实施心理健
康教育
,
帮助小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不仅是教育本质
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br>
最近有这样一个报道:常熟某校两位初中男学生因学习压力大,
相约喝下剧毒农药百草枯,
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压力,
结果现在
还在医院中抢救,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面对仅有的学习压力,就选
择放弃生命,
这就说明现在的孩子感情是比较脆弱的。
他们在获得小
小成功时往往沾沾自喜、
骄傲自满,
p>
在遇到一点点失败时就垂头丧气、
一蹶不振,
有的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
此,实施“幸福”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应该提高学生
的认知能力,运用抑制
能力、克服危机的能力、能重建心理平衡的能
力。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培养勇敢和坚韧的
精神,调整自身需要的能
力、抗诱惑的能力,防止出现胆怯、冲动等不良意志,让学生具
有活
泼、乐观、开朗的性格,从小有理想、有抱负,防止自卑、抑郁、孤
独的不良个性品质,使学生时时充满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
质。。
二、小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心理问题成因
(一)根据观察、座谈及问卷等多方面多方位的调查,发现目前
很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乐观:
一方面,
他们冷漠、
孤僻、
自傲、
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们又自卑
、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当前
小学生心理现状:
1
、厌学情绪普遍化。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但不少小
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每逢节假日结束
进
来上学,校园里总有几个学生是被父母拉进学校,赶进学校的。孩
子则在那里赖在地上,
哭天喊地不想上学。父母则是满脸无奈,不知
道孩子问题处在哪里。老师和家长面对孩子
的厌学,束手无策,只能
强拉进教室作罢,但是孩子人在教室心在外,哪里有心思读书呢
。一
些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
会感到厌烦。
有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
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拖拉作业等等
。另外学生对
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
科,于是逃课,赖作业成了常态。另外有学生成绩不好,总感到老师
讨厌
自己,导致学习成绩愈加差,恶性循环。据调查,小学生一提起
学习即心烦意乱的厌学情
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2
、
自卑心理作怪多。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
件的限制,再加上很多教师自
身素质的问题,面对一些思维慢,成绩
不够优异的学生十分冷漠。使得有一部分学生,始
终认为自己“不优
秀”、“不如人”。特别是差生,自卑感特别重。在他们的心理,失<
/p>
败的阴影笼罩着;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他们把失败归
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有些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
能正确对待批评、
委屈、挫折,甚至经常常表现出“逆反”
、
“小气”
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3
、人际交往弱化。
现在的小学生,
以独生子女居多,
家中的
“小太阳”
、
父母的
“心<
/p>
肝宝贝”使不少小学生,其表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
虚荣心强等不良现象。
家庭的溺爱,
社会的包容,
使得孩子娇蛮任性,
难以相处,一些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
心,什么事都
要顺自己的心才满意,从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私、冷漠,逐渐他
们的人际交往就会出现了问题。
人际交往的弱化,
让很多孩子找不到
朋友,
缺少友谊的关爱,
于是孤独成了这一代孩子十分有代表性的心
理问题。
孤
独是心理上的屏障,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
的封闭
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之
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
、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亲近,也得
不到真正的友谊。
很多
研究表明,
小学生的孤独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
著差异。
(二)影响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位的,主
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现状:
1
、个人生理的因素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人的基因组合排序,
对下一代的影
响是很难
改变的。比如学生父母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对下一代
有一定的遗传;
另外,
小学生身体发育状况的不同
程度也会影响他们
的心理健康,比如脸部长胎痣,个子太矮等等,在某种特定场合可能<
/p>
会受到别人的嘲笑,
这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 br>造成心理障碍。
同时,
小学生也可能由于自身疾病等方面
的因素,
造成不能参加正常的一些
集体活动,
< br>从而极易产生孤独心理,
影响同学的和睦及今后的人际关
系。
2
、学校环境因素
< br>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是直接导致小学出现心
理问题、心理障碍
的主要原因。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新型的
教育观、学生观、
质量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学校往往用单一的学
习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
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
行严
重脱离,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
看重。考试指挥棒依然左
右着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
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教师劳累,学生
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
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
另外,
小学生的主要时间在学校,
< br>学校的环境和教师采取的教育
态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
神”,教师的言
行举止,
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以模仿和借鉴的
榜样。
教师个人的素
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
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
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健康向上的教师有
之,
消极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
人。教师的思想境界、执教方法,
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一些教师方
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变相体罚,对小学生
的心灵无疑是
一种摧残和伤害,部分学生产生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
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
世上本无差生,如果属于“差生”的话,那根
源不在孩子本身,而在“教的人”——老师
。
“我们的教育总是把
目标定在天上
”,导致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弱,自主能力弱,人际沟
通弱,休闲娱乐弱。由于一些教师
头脑中没有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
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对学生不注意观察,
师生容易产生
沟通障碍,
不自觉地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小
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3
、家庭因素
常言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说明了父母对孩子
的重要影响。孩子背后是父母,是家庭,是关乎孩子成长的环境。作
为父母,要承担一
定的社会责任,需要履行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
他们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
听话、有出息。但是事实上,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
“施爱
”
的技巧,
孩子们无法体会
“被爱”<
/p>
的温暖。另一方面,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家长为了面子,在孩子的
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
逼迫孩子放弃休息时间,
周末参与各种
兴趣小
组,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一
边是新华书店教辅用书脱销,一边是学生愁眉苦脸吃不了。
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
在学业上高度关注,
大有
p>
“子女成绩好,
大人品位高”之境界。而小学生则处于被教育、被保
护的地位,他们
的要求很容易被忽视,
父母的溺爱常常被他们看
成枷锁。
加之现在的
家庭,几乎是三代组合,长辈无微不至地“
孝敬”晚辈,“隔代亲”
现象比比皆是。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
诸多
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
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另外有些父母认为“一好遮百丑”,孩子只要成绩好,其他都是
次要的。一些父母能
与邻居团结友善,对孩子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健康的种子,<
/p>
对今后的成长、
发展十分有利。
反之,父
母不务正业,经常搓麻将、打架,恶习很多,谈起领导骂领
导,提及邻居怨邻居,在孩子
前面逞威风,心情不好则经常打骂体罚
孩子,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心理
造成巨大的障碍。
有的家长娇惯、溺爱、放任,把孩子当成家庭中的“皇帝”,使孩子<
/p>
养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坏习惯。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快,离婚
率一直居高不下,
父母的纠结让孩子很受伤,
从而导致很多离
婚家庭
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足见家庭因素是当前小学生心理问
题突出的另
一个诱因。
4
、社会因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
响难以形成合力,
p>
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
社区氛围不一致,
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
试成绩极为
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
题,社会上每到高考中考,到处充
斥着的是“状元”的信息,邻里之
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
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
社区建立了
大人的健身场地,缺乏孩
子们的“健心”场所,孩子在社会这个大圈
子里无所适从,黑网吧、游戏城、老虎机等等
到处林立。社会大教育
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是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另一个原因
。
三、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论支撑
<
/p>
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
p>
域,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
段
,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积极
心
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
在我们的这个课题中,
它要求
我们的心理教师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
学生的潜
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
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
它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
式,当然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
的。让教师了解这一理论,
教
会教师和学生能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
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
极的、建设性的情
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本课题着重于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
主
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教育部
2002
年
9
月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
心理
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个别差异。
尊重学生心理,
p>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
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对少数有心理
困扰
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p>
使他们尽快摆
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
能力。
2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和
个人发展的需要。
积极心理学认为,
人的生命系统是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
有潜在的自我冲突,
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
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
究学生的心理
健康,
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帮助小学生应
对和消除心理问题,用小学生内部的积极潜力唤醒人内在的积极需
求。从
而教会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应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
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的影
响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
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学生的心理现象,
以此来激发每个学生身上固有的某些积极品质
和积极力量,
以活动为
载体,给孩子们带来自信、
智慧和特长,把欣赏的阳光洒向每一个稚
嫩的心灵,
把希望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田,
启迪和激发雪深身上的
积极品
质和积极力量,
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走向自己的幸福
彼
岸。
3
.建设一支幸福的教师队伍。
p>
按照“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探索实践
为重
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积极健康的活动为抓手”,促
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营造幸福的校园,
让教师在学生心头播下
“幸
福”的种子,提高认识幸福、感受幸福等能力,倡导积极心理品质理
念引领下的“幸福校园、幸福老师、幸福学生”的教育理念,扎实开
展小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
培训师资,指导教研,督促实施,尽快
拥有一支过硬的心理教师
队伍,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形
成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研组——骨干心理教师——班主任——
< br>全体教师——家长社区委员会这一心育系统,
负责制定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计划的主导、推动和实施。
培养学生积极心理
品质,
倡导学生做幸福的人,
首先要教师具有
< br>职业幸福感。因此,利用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开展多样
化的心理活动
,
让教师教育的过程变成享受,
幸福的教育需要幸福的
教师,才能有幸福的教学,幸福的学生。所以,对教师进行积极心理
学的
培训,提升教师的事业幸福感,是课题研究计划的前期工作。
4
.符合当代小学生心理发育和人格品质发展的需要。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
中心的
心理。
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p>
引导、矫正、治疗,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可以利用晨
会、班队课、心理课、活动课等各个时间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活
动探究,教会学生
调整心态,为自己制定一个积极向上的大目标:做
一个幸福的人。
这个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
自信,引
领孩子走向幸福人生。伴随着大目标的确定,一系列小目标
就诞生了:学会珍爱生命,学
会帮助别人,学会宽容,学会合理安排
时间,学会与人沟通等等,
总之,许许多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小目标摆
在了学生面前,使得学生有了方向感,克服消
极情绪,形成积极心理
品质。
仅有积
极的心态和积极的目标还不够,还要引领学生积极地行
动。
积极
心理学也叫正向心理学,
主要思想就是让人们用一颗感恩的
心去
对待他人,用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因此,
榜样教学必不可少。例如
可以开展讲故事比赛等,感受海伦凯勒、张
海迪等了不起的人物,
学会有尊严地活着,
有了好榜样就有了前进的
动力。开展多种
团体心理活动,和身边的同学分享阳光心态,共同感
受快乐、悲伤,
对父母学会感恩,对每一个关心自己的人真诚道谢等
等。
把
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和重点
来抓,让学生积极感受和提
升自身的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学生乐观、
向上的心理品质。
从小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培养他们勤学
苦练、坚韧不拔、
积极向上的上进心,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