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
如何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 br>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
但学生的头脑绝不是一个被动装填
< br>知识的“容器”,
而是活生生的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
是
学习的主体。
有人说“学生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它燃烧”。
的确,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
—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
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可以说:教师是学生成长
的引导者,学生发
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
主体。
主动积
极地参与,
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
方法,<
/p>
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
在参与性活动中向自我
p>
教育的最高境界迈进。
因此,
教师要善于在
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
己去解
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只有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习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
二、<
/p>
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 br>“未来的文盲,
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
育
已经不可能为每个人准备好够他终享用的知识和技能。
当今教
育的着
力点是让学生能自学、乐学、学会终身学习,锐意进取、永不满足,
因此教师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真正把教学过程中
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小就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
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达
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那么,
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1
、
寓教于“乐”,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
积极的课堂氛围的基本特征
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
理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正常和谐,因而学生产生
满意、愉快、
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反之,消极的课堂氛围的基
本特征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师生之
间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由此而产生不满、烦闷、厌恶、恐惧
、
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人们常说儿童是情绪的“俘虏”
,
他们的喜怒哀乐通常是最真实的,
也是最强烈的,
往往直接支配他的
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学海无涯苦作舟
”观念,要为学
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变苦学为乐学,
为孩子创造幸福的童年生活,
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具有
深远的意义。
情感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
当一个人情绪高涨时,
情感趋于发
挥增力作用,而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寓教于“乐”
,正在
于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
饶有兴趣地学,
p>
这无疑有利于发挥情感的增
力作用。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也能看到:当
学生充溢着快乐学习时,往
往能使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和长时间的稳定。
观察、
记忆和思维等
活动也会朝着教学需要的方向积
极发展,
出现全身心投入的热情和克
服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的
勇气。
我在任教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时曾
做过统计:全班
40
位学生,当大家情绪高涨时,一节课中的课堂提
< br>问数多达
27
个,举手发言多达
126
人次;而情绪低落时,课堂提问
数只有
< br>2
个,举手发言仅
9
人次。这正
如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弗
.
鲍
良克所说
:
“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
”
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
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的
做法,
也是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相一致的。
p>
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
形:给成人上课,
哪怕内容枯燥一些,他们也能通过意志努力支持着
耐心听下去(当然效果不会很好)
p>
,但是给小学生上课时,一旦他们
觉得乏味,便会骚动、混乱,无法
自制。而另一方面,当学生感到快
乐时,
则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
忱甚至连小学生也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
性和坚持性。我班有个学生,语文课总是坐不住,
但他在美术课上却
异常专注,常常为了画好某一幅画而忘了下课,这就告诉我们:孩子<
/p>
愿做的事、喜欢学的知识,哪怕时间再多,他也会认为是一件乐事。
从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上看,寓教于“乐”在小学生中实施更能显示
出它在调动学生积
极性方面的独特作用。
2
、寓教
于“趣”,满足学生娱乐、求知的需要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
世界
50
0
位成功人士做调查,当问及他们成功的根源时,
80%
的人回
答是“兴趣”。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理性认知过程还不成熟,
一切
都凭感觉、凭兴趣。小学生学不进去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他对学习的
过程和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
他感到是被迫去做一些别人要他做的事。
其实,
要使一个健康的有好奇心的人对新鲜知识产生兴趣并不是非常
p>
困难的事,因为探索未知本来就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感力的过程。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
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从
而集
中注意,积极思维。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培养能力的起点。那么,
“寓教于趣”的秘密何在?我归纳为如下两点:
(一)“诱发”兴趣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规定场所
、按
规定程序、接受规定内容、
进行规定的智能操作的活动。这
一系列的
“规定”,
客观上使这种学习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这会使学生因
缺乏学习准备状态而难以完全适应由各种
“规定”
所限制的学习情境,
从而产生枯燥感或
厌烦情绪。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
组织形式上进
行趣味化处理。
上课伊始,
趣味化的出现方式能够引起
学生的新鲜感和惊奇感,
兴奋思维;
趣味化的教
学组织形式则有利于
引起学生兴致,
不知不觉地融入学习活动之
中,
从而发挥兴趣的诱发
功能,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例
如,教学苏版小语教材第八册
《黄山奇石》一文时,老师一开始说了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你们
游览过以‘奇石’而闻名于世的黄山吗?今天,
‘金色假日’旅行社
打算带你们去欣赏
‘奇石
’
一但主要是为了从你们当中选一批小导游,
谁能胜任呢?”听
了老师的话,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怎么这节课变
成了导游招聘会?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
调动起来。有趣的学习情境,
整个课堂,学生积极性很高。
3
、
寓教于“爱”,争取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
< br>热爱学生是教
师的天职,深厚的爱生感情,能促进教师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学生,
增多与学生对话的机会,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更好地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们的真正
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