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高斯求和
-
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
3
讲
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
上学时,
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
同学们计算:
1
+
p>
2
+
3
+
4
+…+
99
+
100
=?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
案等于
5050
。
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
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
+
100
=
2
+
99<
/p>
=
3
+
98
p>
=…=
49
+
52
=
50
+
51
。
p>
1
~
100
正好可
以分成这样的
50
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
/p>
这道题巧算为
(
1+100
)×
100
÷
2
=
5050
。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
真是聪明极了,
简单快
捷,
并且广泛地适用于
“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
为
数列
,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
其中第一项称为
首项
,
最后一项称为
末项
。
后项与前
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
等差数列
,
后
项与
前项之差称为
公差
。例如:
(
1
)
1
,
2
,
3
,
4
,
5
,…,
100
;
(
2
)
1
,
3
,
5
,
7
,
9<
/p>
,…,
99
;(
3
)
8
,
15
,
22
,
29
,
36
,…,
71
。
其中(
1
)是首项为
< br>1
,末项为
100
,公差为
p>
1
的等差数列;(
2
)是首项为
1
,末项为
99
,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
3
)是首项为
8
,末项为
71
,公差为
7
的等差
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
和
=
(首项
+
末项)×项数÷
2
。
例
1
1
+
2
+
3
+…+
1999
=?
p>
分析与解
:这串加数
1
,
2
,
3
,…,
1999
是等差数列,首项是
1
,末项是
1999
,
< br>共有
1999
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
=
(
1
+
< br>1999
)×
1999
÷
2
=
1999000
。
注意
: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
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
否构成
等差数列。
1
我们一直在努力!
例
2
11
+
12
+
13
+
…+
31
=?
分析与解
:这串加数
11
,
12
,
13
,…,
p>
31
是等差数列,首项是
11
,末项是
31
,
共有
31-11
+
1
=<
/p>
21
(项)。
原式
=
(
11+31
< br>)×
21
÷
2=441
。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
数
。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
=
(末项
-
首项)÷公差<
/p>
+1
,
末项<
/p>
=
首项
+
公差×
(项数
-1
)
。
例
3
3
+
7
+
11
+
…+
99
=?
分析与解
:
3
,
7
,
11
,…,
< br>99
是公差为
4
的等差数列,<
/p>
项数
=
(
p>
99
-
3
)÷
p>
4
+
1
=
25
,
原式
=
(
3
+
99
)×
25
÷
2
=
1275
。
例
4
求首项是
p>
25
,公差是
3
的
等差数列的前
40
项的和。
解
:末项
=25
+
p>
3
×(
40-1
)
=
142
,
和
=
(
25
+
142
)×
40
÷
2
=
3340
。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求项数和末项的公式,
可以解决各种与等差数列求和有
关的问题。
例
5
在下图中,
每个最小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
12
厘米
< br>2
,
边长是
1
< br>根火柴棍。
问:
(
1
)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整个
图形由多少根火柴棍摆
成?
分析:
最大三角形共有
8
层,
从上往下摆时,
每层的小三角形数目及所用火柴数
p>
目如下表:
由上表看出,各层的小三角形
数成等差数列,各层的
火柴数也成等差数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