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诗歌,学诗歌————《赠汪伦》教案设计
-
——《赠汪伦》教案设计
唱诗歌,学诗歌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
小学
2
、学科:语文(二年级上册)
1
、面向学生:
□
2
、课时:
1
3
、课前准备:
(
1
)学生上体育课上做“原地踏步”的“踏”
。
p>
(
2
)学生在家看电景《刘三姐》
(最好是动画版的)
。
p>
(
3
)学生在家预习课文。
(
4
)
教师上网做好课件
二、教学课题:
《赠汪伦》
三、教学目标
1
.熟读全诗,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
.了解古诗的大体意思,会初步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感受
真挚友情这可贵。
3
.以“刘三姐式
”歌唱古诗,学古诗,激发学生学古诗的热情。
四、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
25
课的一首七律唐
诗。作者是唐代伟人诗人李白。
相传,汪伦非常敬佩李白的才华
,
便盛邀李白到家乡泾县桃
花潭来作客,并盛情款待,与其游山
玩水,喝酒,写诗。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临别时好友汪
伦又来“踏歌送行”,人生得一知
己足矣,李白触景生情,感动不已,写下了这千古名诗。
五、教学方法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到知识。
我根据二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以
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交学方法,通过“解题目、
讲人物、读诗句、明诗意、诵古诗、唱诗句”过程,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
的活动之中,亲自感受,快乐地学习古诗。
六、教学重点:
熟读古诗,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意。
七、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情厚谊。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上一节课刚学会的古诗
【百度搜索】贺知章《回乡偶书》朗读视频
/show/
二、开门见山点出课题,解课题
1<
/p>
、同学们在昨天学习《回乡偶书》一课中,有着出色的表现,梁老师好开心哦。今天,
p>
梁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赠汪伦》
。请打开《语文》课
本
116
页。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
.作者简介
聪明的小朋友谁认知李白,能简单的介绍一下李白吗?
【百度搜索】李白简介视频
/v_show/id_
< br>
2
.解释题目
拿起你们的手,在空中跟着梁老师写一次题目。
(板书课题:赠汪伦)
1
小朋友请请
看,题目中的“赠”就是送给的意思。例如爸爸在母亲节给奶奶买件
衣服,
送给奶奶做节日纪念。
而这一首诗就是李白赠送给汪伦的、
< br>写给他做纪念
的诗。
3
.教师范读古诗
< br>小朋友们,
李白到底为汪伦写下了怎样的一首绝妙的诗呢?有多绝妙法呢?
跟梁教师做个小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听梁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看看你的
头脑中都浮现了哪些画面?指名回答。
【百度搜索】配乐诵读
/v/b/
4
.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借助书中的拼音,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做到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5
.指名读古诗
哪一位小诗人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在讲台上朗读)
6
.指导朗读
孩子们,读一定要讲究停顿,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7
、多种形式展示读
谁想试一试?分组展示读(板书重点词做标记“将、忽、深、及”
)男生读、<
/p>
女生读。
三、细度古诗、理解感悟
(一)前两句疑难解析
1
.孩子们现在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的意思?
“舟”板画:舟的字理演变,舟就是指小船。乘就是坐的意思。例如乘车、乘
飞机就是坐车、坐飞机的意思。乘舟就是坐船的意思。
< br>2
.踏歌声:是指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节拍。
3
.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词语的意思。大家再读前两句,找出你
不理
解的字词。
4
< br>.
当李白坐船要离开的时候,
发生了什么事?汪伦一边用
脚打节怕一边唱歌
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李白送行,这能说明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
5
.重点理解词语“忽”
:
忽是什么意思?忽然突然的意思。孩子们,如
果你和你的好朋友即将分别,当
你坐在火车上,随着汽笛的鸣叫,火车马上就要开走了,
就在这时,你的好朋
友忽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
< br>
6
.指导朗读前两句
当李白忽然听到汪伦的歌声时,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大家再读前两句,用
< br>心去体会一下李白当时惊喜的心情。
7.
解释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
(二)后两句理解感悟
1
.
欣赏桃花潭图片,理解“千”尺
这就
是李白诗中的桃花潭水,
课件图片桃花潭水:
你能用诗中的一个
词来形容
一下桃花潭水吗?在这里千尺表示水很深很深。
2
.重点理解“不及”
(不及就是不如的意思。
)
3
.这两句,在诵读是一定要读出汪伦对李白的一片深情厚谊。谁想试一
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