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科书里的中国

萌到你眼炸
812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01: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ppt)


美国教科书里的中国








美国教科书里的中国



李博



按:外国人的中国观是如何形成 的?专家说,教育和媒体的


影响最为重要。那么,外国历史教科书中怎么写中国?会不< /p>


会颠覆我们过去所学?对这样的疑问,


《环球》杂志记者求


诸书本,一是为了解外国教育界灌输给学生的是怎么一个中


国,二来也 可寻找外国人对中国的各种看法由来的答案。



美国历史书中的台湾、贸易、人权



美 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


联》的教材,供

< br>10



12


年级


(


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


年级

< br>)


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


1000< /p>


页内


容里有


60


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


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 就是从这本书开始


认识中国的。



首先 ,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


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 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


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


们不会把


“台湾”



“中国大陆”


对应,


也不会补充一句


“中


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


图”


,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


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


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 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


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


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


绸制作过 程的秘密。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


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中国卖给他们 丝绸、茶叶、瓷器,


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

< p>
1793


年,


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


被乾隆皇帝拒绝,


他说:


“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 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


划归


“集权政府”


一类,


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 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 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


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


年代 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历史书注重讲史方法



《世界历史与当 今世界的关联》一书也有许多值得中国教科


书编纂者借鉴之处。


书中非常注重历史与当今的联系。


比如:


唐宋的机械钟表与今天 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钠和木


炭混合制成火药至今被用于制造武器和烟花;天花疫 苗引发


免疫学的产生,活版印刷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印刷。



这本书还注重国家间的横向对比,通过一些表格和图形,让


学生对同 一时期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先进、落


后一目了然。




书中提到中国的孔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几< /p>


乎是同一时代的。通过这一横向对比,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


当时的 世界思想家辈出,在不同文明中闪光。这或许是历史


的巧合,或许是不同文明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必然。



对于中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教科书也大书特书 。从“丝绸


之路”


的产生到葡萄、


无花 果、


黄瓜、


核桃从西亚传入中国,


从意 大利商人马可波罗


1271


年来到中国再到郑和下西洋从


非洲带回长颈鹿,书中颇下笔墨。书中摘录了《马可波罗游


记》中关于 忽必烈皇宫的描写:


“宫殿屋顶很高,大厅都由


金银镶嵌,墙壁 上雕刻着龙、鸟、牧马人和各种野兽以及战


斗的场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满眼都是黄金 和图画。厅很


宽很长,可以容纳


6000


人的宴席。




书中还格外重视妇女 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地位,几乎各个章节


都有特别提到。其中说,考古发现证明商朝时期的 贵族妇女


社会地位很高,有土地,还领导自己的军队;汉代贵族妇女

穿着漂亮的丝绸长袍;唐代,中国出现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


一的女皇武则天,她召贤 纳才,对诗人骆宾王不计前嫌;在


唐宋初期,妇女地位较高,她们主持家务,负责理财和 管理


佣人;在“五四运动”中,妇女参加了示威游行,她们反对


包办婚姻、裹脚,呼吁提高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


过,书中也有中国女婴被遗弃 的描述。



与此同时,美国历史教科书还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脉 络。它


称公元前


500


年左右编辑成册 的《诗经》是当时最伟大的文


学作品,


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书上翻译了


《诗经》


的第


100



(


丈夫外出 打仗


)



122


首、


124


首和


127



(


士兵


思乡


)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代,


书中翻译了唐朝诗人


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


的一段。



课本还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 独立思考能力,在评论历史事件


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历史人物在 历


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开元盛世”为参照,让学生


思 考究竟是“英雄造时世”


,还是“时世造英雄”的辩证问


题。再 比如说,书中讲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教人正确的价值观


和行为规范,同时又向学生提问“你 认为今天的老师应不应


该教这些,为什么?”




一位在美国高中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说:在美国上历史课和中< /p>


国不同的是,老师会把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讲给学


生听, 然后鼓励同学们讨论,通常不会主观对此事件定性。


即使对于二战这样的重要历史事件, 也由学生自己来评价历


史责任。



美国教科书点评近代中国



对近代的中 国,这个课本讲得稍多。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国共合作、


“中国内战”


、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


“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

< br>、尼克松访华、邓小平倡


导改革开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绍了孙中山、蒋介石、毛泽 东


等人物及红军万里长征等事件。



在 讲到为什么共产党能在中国兴起时,课本说是因为西方列


强侵入中国,使中国蒙受羞辱, 许多年轻人不相信西方民主


国家,


转向马克思主义;

< p>
在分析共产党打败国民党的原因时,


书中认为毛泽东获得了农民、妇女的支 持,采用了游击战术


的致胜法宝;讲到美国为什么不承认新中国时,该书认为是


由于当时冷战已经开始,美国将中国看作苏联集团的一部


分。但对新中国 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叙述,则负面


多,正面少。



在评价毛泽东时,教科书认为尽管他犯了“许多”错误,但


他仍是结 束外国占领、恢复国家秩序的英雄;邓小平提出的


建设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吸收外国投资和先


进技术、设立经济特区等政策主张也得到积极评价。



对于美国这个只有


200


多 年历史的国家而言,学习别国历史


可以吸取精华,寻找捷径,避免走很多弯路。不过,我 们从


美国教科书中所看到的美国标准,也不能不让人提高警惕。



《环球》


2007-03





1




俄罗斯教科书里的中国



卢涛



俄语中的“中国”


(Kitay)


一词实际上是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


族 “契丹”的谐音,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中国”


在俄语中还有另外一个称呼,


直译过来叫做


“天下”



如果说前一个称呼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中性词,那么俄罗斯

< p>
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词称呼中国时,包含着的尊重与称


赞之情不言而喻 。



中国与俄罗斯联邦互为近邻,


交往 渊源已久,


而且利益攸关。


应该说,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谓 不广泛,这一民族的文


学、音乐、芭蕾、绘画、电影等等,都曾给中国人留下深刻


的印记。那么,中国在俄罗斯人眼中生着一副怎样的“面


孔”?俄罗斯 人如何理解过去和现在的中国?



让我们不妨走进俄罗斯学校教 材中,看看他们的普及读本怎


样向本国青少年灌输关于中国的概念。


俄罗斯学校——俄大学前教育无中、小学之分,只分为


1 0



11


个年级——使用的教材并非由 国家统一标准,所以版


本较多。由阿斯特列里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对中国


的介绍比较详细,也最有代表性。这本书是俄联邦教育部推


荐教材,供


10


年级和


11


年纪学生使用。



《世界文明史》课本中只对几个国家单独开 辟章节进行介


绍,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中,中国所占篇幅最多。



精细的古代中国描述



《世界文明史》 第四章名为“古代中国”


,共分三节,分别


是“古代中国的国家 制度”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


、< /p>


“中华


文明的成就”


< br>


该章开篇就对中华文明赞誉有加,写道:


“中华文明是 世界


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历经数千年仍然完好地保持了文化


传统的延续性,这真是个奇迹。




对 中国文明的介绍始自黄河和长江流域,书中称这两大流域


是“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


。然后从商代开始对古代中国的


方方面面进行浮光掠影的描述。



对于商代的青铜器等出土文物,文章称其工艺精巧,形神兼


备,这些数千年前的物件已经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待事物的


态度:


“任何事物的材料、造型与内涵都必须和谐一致。


”和


谐一致性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的基础。在中国人看


来,生活中的一切 看似混乱驳杂的现象,实际上都只是事物


多样性的表现,实际上它们都保持着一种内在的 平衡与和


谐。



书中还引用了俄罗斯著 名学者康拉德的一段话:


“中国很少


发生极端的现象,中国社会 在多元对立的历史文化形态中保


持着平衡。


”教材中写道:


“难怪古代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


‘中国’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这一节中,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制


度沿革进行了概括。 对诸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奠定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官僚体制特征等内容作了介绍 。书中对


科举制度着墨颇多,认为这一应试制度是一种以能力为标尺

的公平竞争机制,为国家举贤荐能,


“穷人们也可以通过努


力晋升为官”




详解“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



中国古 代的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誉,这


一观念在书中得到充分验证。俄罗斯 的教材编纂者们对中国


古代文化倾注了不少笔墨,其文采也如描写对象一般熠熠生


辉。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一节开篇写道 ,欧洲和中东国家的


古代文明都曾因为宗教、社会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而发


生大的断裂,但是中华文明是一个例外:


“在最为艰难的历


史时期,


‘天下’总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价值体系中寻找出

< br>路——她从不从旁模仿,也不盲目吸收外来经验”



书中 介绍,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华文明对待“异


己”总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 孕育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


文化。有别于欧洲人对理性和行动的重视,中国人更看重情


感、直觉、沉思与无为;欧洲人经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


关联,但 是中国人却能洞察事物内里蕴含的秩序与规律。



书中对中国古 代哲学中的“阴”


“阳”哲学进行了介绍,不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