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精品文档

玛丽莲梦兔
566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01: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成版人抖音)


1949―1965


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1952-1953


年,人教社对这套教材进行修订。这次修订属于


小修订,教材体例和大部分课 文保持不变。变化仅三点。




< /p>


一是削减课文数量,增删部分篇目。初中每册


16-20


课,共


110


课,高中每册

16-18


课,共


104


课。这比 上一版减少了


51


课,占课文总数的近


20%


。减少的课文既包括鲁迅《鸭的喜剧》


《风筝》《给颜黎 明的信》、张天翼《华威先生》、叶圣陶《蚕


和蚂蚁》


等现代文 学经典作品,


也包括从国统区开明书店教科书


中沿袭来的《织女 星和牵牛星》《詹天佑》《最先与最后》等课


文,


还包括加里宁


《使组织性和文化成为共产青年团工作底基础》


《波兰驻我国大 使布尔金向毛主席呈递国书》


等少数政治性、



效性强的作品。


这版教材也增加了一些新发表的文学作品、

领导


讲话、新闻通讯等,比如老舍发表在


1951



1



25

< p>
日《人民日


报》上的《我热爱新北京》,华山发表于


1952



1


11


日《人


民日报》上的《清川江畔》,

< br>1952



10



3


日《人民日报》发


表的宋庆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 和平会议开幕词》等。





二是加强了文言文的教学,两版教材在初中都没有文言文,


1950- 1951


年版从高中第三册起,


选若干篇文言文,


篇数总计


37


篇,


占到了高 中课文总数的


30%



1952


年版高中课本从第一册就


开始学习中文言文,共


31


篇,占


33.6%


< p>




三是将课后的“ 思考


?


讨论


?


练习”改为“提示”,


平均每课


提示十余项,大多数是关于思想 内容的引导和提问。





在这一阶段的教科书中,编者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


认为这一元素 “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


“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


想政治教育的 任务,


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


一种思想内容或


一个政治道理,


可以用一篇说理的论文来表达,


也可 以用一篇小


说,一首诗歌,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一个自然科学故事来表

< br>达”[1]。可以说,无论哪种文体,在这一阶段教材中的主要功


能都是“思想政 治教育”。


具体来讲,


是培养学生对新政权的认


同、


新的劳动意识和道德情操以及共产主义的国际意识。


也就是


说,主要表现两个主题,一是新社会如何好,旧社会如何坏;二


是苏联如何好,美国如何坏。





这一阶段课本中以


20


世纪中国为题材的课文,可以鲜明地


分为两类:


一类 是反映国统区的作品,


另一类是反映解放区及新


中国成立初的作 品。





有关国统区的作品数量不多,


突出了统治的黑暗和人民的反


抗。 比如鲁迅《故乡》《祝福》《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纪


念刘和珍君》,茅盾《春蚕》


《林家铺子》,老舍《骆驼祥子》,


叶圣陶《夜》


《多收了三五斗》


《一篇宣言》等。编者在《春蚕》


课后提示说:“这是一篇反映旧中国农村破产的作品。那时候,


封建势力的重重剥削,< /p>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逼得广大农民喘不


过气来;


九一八以后,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更加速了中国农


村经济的崩溃。”“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推翻封建统治,赶走帝


国主义,他们就能彻底翻身的。今天,土地改革后的中国农村已


呈现了崭新的气象,就是 有力的证明。”[2]编者认为,《多收


了三五斗》反映的是“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力压迫下的痛


苦”,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无孔不入,< /p>


不但把大量工业


制成品倾销到中国来,


还 把大量农业产品倾销到中国来。


从这里


可以看出那时候中国社会 的半殖民地的性质。”[3]如果说上述


两篇主要涉及经济剥削和压迫的话,鲁迅《祝福 》和老舍《骆驼


祥子》则主要表现为人身压迫。编者认为,


《祝 福》中的“主人


公是受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迫害而死的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


作者详细叙述了她的半生,


这里面充满了血泪交流的事迹。


作者


的用意是可以了解的:


在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统治 之下,


妇女的生


命不值一钱,像祥林嫂这样悲惨牺牲的,实在到 处都有。可是封


建制度和旧礼教是什么人支持的呢?这自然有它的阶级基础。

< p>


果不挖出根来,


这些受害者将永远找不出真正的


?


词郑


?


找不 出致


死的原因。这一篇命名为《祝福》,作者着重描绘鲁四老爷的架

子和他的家庭的排场,使我们认清祥林嫂就是死在这个人手里。


只要地主阶级存在,


吃人的旧礼教就会继续维持下去,


劳动人民

的生命――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生命就绝没有保障。


我们能体会到

这一点,才可以认识作者思想的伟大和深刻。”[4]老舍描写了


祥子的悲惨生活并 对此表示同情,


这一点编者很认可,


但编者进

< br>一步指出:


“反动统治阶级不断地给我们制造灾难,


如不 明白指


出这灾难的根源,


号召人民反抗,


只是单纯地对受害者表示同情,


仍然是不够的。”[5]





上述反映国统区生活的作品数量不 多,


这部教材中大多数课


文都是以解放区和新中国之初的斗争和 生活为题材。


这些课文包


括既解放区的领袖讲话,小说、报告文 学、新闻通讯等,也包括


建国初《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工人日报》上的作品。按


题材分类,这些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课文跟中共领袖有关,


或是他们的作品,


或是歌颂他


们的作品。跟 毛泽东相关的有《毛主席和工人》


《毛泽东同志的


青年时代》《 毛主席的话》以及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词》



跟中共其他领袖有


关的包括朱德


《母亲的回忆》



苏联费列根诺夫著、


乌兰汉译


《给


朱德总司令画像》,李庄 《任弼时同志二三事》,黄既《关向应


同志在病中》等。




第二类课文属战争题材。教材大量选


入从长征到解放战争期间的大量战争题材的作品,


表现中共的革


命战争历史。反映红军长征的有陆定一《老山界》以及选自《红


军长征记》的《三渡天险 》;反映抗日战争的有孙犁《荷花淀》


《白洋淀边》



孔厥、


袁静


《这样的战士》


管桦


《雨来没有死》



刘白羽等


《海上的遭遇》


反映解放战争的有卢耀武


《渡淮河》


华山《英雄的十月》,《进军西藏日记》等等,在这些课文后,


编者着力说明这些战 争的正义性,塑造战争中的英雄形象。





第三类课文反映了解放区和新中国成立初的土地改革、


阶级


斗争及新的劳动和婚恋观念。比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李有


才板话(节选)》《田寡妇看瓜》、康濯《我的两家房东》、马< /p>


烽《第一次结婚》、谷峪《新事新办》、刘绍棠《青枝绿叶》、


束 为《第一次收获》、李庆番《拖拉机开进高家村》等。





从国际局势来看,


在两个阵营的世界 格局中,


中国坚定地站


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培养学生对苏联的热爱、


对美


国为首的资本主 义的憎恶和共产主义的国际意识,


成为这一阶段


中学语文课本的 一项重要任务。






1952-1953


年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


选苏联作品和反映苏


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的作品多 达


36


篇,占课


文总数的近

< p>
33%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列宁斯大林的作品以及歌颂

和赞美他们的作品。比如列宁《论共产主义者团的任务》,歌颂


列宁的


《见列宁去》


《星期六义务劳动日》


《列宁在学校里 》


《列


宁给青年的教训》等,斯大林的《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 代表大


会上的演说》



歌颂斯大林的有 朱子奇


《献给斯大林同志的寿礼》



冯 至


《在斯大林时代里》



雅可福列夫< /p>


《伟大而质朴的人物》


等。


在这些作品的 课后提示中,


编者对苏联领袖致以相当的敬意。



如编者在《伟大而质朴的人物》课后提示道:“斯大林同志是全


世界人民的领 袖和导师,


领导着人类走向幸福的前途。


不只他的


丰功伟绩令人崇敬,


就是他的工作作风和日常生活也是我们的榜


样。”[6]编者在冯至《在斯大林时代里》课后说:“这篇文章


的主题,< /p>


可以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说明:


‘只有斯大林指示的

< p>
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7]歌颂


这两位领 袖时,编者时时联系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比如在《列


宁给青年的教训》课后,编者认为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最


高理想。


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经过 有步骤的斗争。


苏联社会主义


革命成功,


已经向着这个理想迈进。


我们中国推翻了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 ,


正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


也正是要向着社会主义社


会,共产主义社会一步步地前进。列宁给苏联青年的这些教训,


也是我们 中国的青年应该接受的。”[8]





还有相当一部分课文反映了苏联的战争和工农业生产。


反映


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课文包括:


根据提尔 斯基


《管水路标的小孩


子》改写的《红领巾》,根据卡泰耶夫《 团的儿子》缩写的《团


的儿子》,改写自彼


?

< br>里多夫《丹娘》的《丹娘》,选自格洛斯


曼作、茅盾译《人民是不朽的》中的《辽 尼亚和他的祖母》。反


映苏联工农业生产及其理想的有:


萨巴林 作、


符其译


《自动工厂》


< p>
冯明《一个向自然索取的人》,卡西尔作、汤


?


之 译《缺席者的


故事》,波列伏依作、林石译《挂号包裹》《苏联煤矿的劳动保

< p>
护》等。在这些课文后,编者引导学生树立符合当时意识形态需


要的战争和 劳动观念,向苏联人民学习。比如《自动工场》的课


后提示说:


“苏联的劳动人民,


在科学技术上已经有了辉煌的成


就,


可他们还不满足,


他们还要求高度使用机器解放劳动力来创

< p>
造更多的价值。这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也是一个努力的方


向。”“资本主义 社会的科学研究是垄断在资产阶级的手里的。


他们的科学研究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并不以 增进人类幸福为目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