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精品文档
-
1949―1965
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1952-1953
年,人教社对这套教材进行修订。这次修订属于
小修订,教材体例和大部分课
文保持不变。变化仅三点。
<
/p>
一是削减课文数量,增删部分篇目。初中每册
16-20
课,共
110
课,高中每册
16-18
课,共
104
课。这比
上一版减少了
51
课,占课文总数的近
20%
。减少的课文既包括鲁迅《鸭的喜剧》
《风筝》《给颜黎
明的信》、张天翼《华威先生》、叶圣陶《蚕
和蚂蚁》
等现代文
学经典作品,
也包括从国统区开明书店教科书
中沿袭来的《织女
星和牵牛星》《詹天佑》《最先与最后》等课
文,
还包括加里宁
《使组织性和文化成为共产青年团工作底基础》
《波兰驻我国大
使布尔金向毛主席呈递国书》
等少数政治性、
时
效性强的作品。
这版教材也增加了一些新发表的文学作品、
领导
讲话、新闻通讯等,比如老舍发表在
1951
年
1
月
25
日《人民日
报》上的《我热爱新北京》,华山发表于
1952
年
1
月
11
日《人
民日报》上的《清川江畔》,
< br>1952
年
10
月
3
日《人民日报》发
表的宋庆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
和平会议开幕词》等。
二是加强了文言文的教学,两版教材在初中都没有文言文,
1950-
1951
年版从高中第三册起,
选若干篇文言文,
篇数总计
37
篇,
占到了高
中课文总数的
30%
。
1952
年版高中课本从第一册就
开始学习中文言文,共
31
篇,占
33.6%
。
三是将课后的“
思考
?
讨论
?
练习”改为“提示”,
平均每课
提示十余项,大多数是关于思想
内容的引导和提问。
在这一阶段的教科书中,编者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
认为这一元素
“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
“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
想政治教育的
任务,
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
一种思想内容或
一个政治道理,
可以用一篇说理的论文来表达,
也可
以用一篇小
说,一首诗歌,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一个自然科学故事来表
< br>达”[1]。可以说,无论哪种文体,在这一阶段教材中的主要功
能都是“思想政
治教育”。
具体来讲,
是培养学生对新政权的认
同、
新的劳动意识和道德情操以及共产主义的国际意识。
也就是
说,主要表现两个主题,一是新社会如何好,旧社会如何坏;二
是苏联如何好,美国如何坏。
这一阶段课本中以
20
世纪中国为题材的课文,可以鲜明地
分为两类:
一类
是反映国统区的作品,
另一类是反映解放区及新
中国成立初的作
品。
有关国统区的作品数量不多,
突出了统治的黑暗和人民的反
抗。
比如鲁迅《故乡》《祝福》《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纪
念刘和珍君》,茅盾《春蚕》
《林家铺子》,老舍《骆驼祥子》,
叶圣陶《夜》
《多收了三五斗》
《一篇宣言》等。编者在《春蚕》
课后提示说:“这是一篇反映旧中国农村破产的作品。那时候,
封建势力的重重剥削,<
/p>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逼得广大农民喘不
过气来;
九一八以后,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更加速了中国农
村经济的崩溃。”“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推翻封建统治,赶走帝
国主义,他们就能彻底翻身的。今天,土地改革后的中国农村已
呈现了崭新的气象,就是
有力的证明。”[2]编者认为,《多收
了三五斗》反映的是“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力压迫下的痛
苦”,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无孔不入,<
/p>
不但把大量工业
制成品倾销到中国来,
还
把大量农业产品倾销到中国来。
从这里
可以看出那时候中国社会
的半殖民地的性质。”[3]如果说上述
两篇主要涉及经济剥削和压迫的话,鲁迅《祝福
》和老舍《骆驼
祥子》则主要表现为人身压迫。编者认为,
《祝
福》中的“主人
公是受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迫害而死的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
作者详细叙述了她的半生,
这里面充满了血泪交流的事迹。
作者
的用意是可以了解的:
在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统治
之下,
妇女的生
命不值一钱,像祥林嫂这样悲惨牺牲的,实在到
处都有。可是封
建制度和旧礼教是什么人支持的呢?这自然有它的阶级基础。
如
果不挖出根来,
这些受害者将永远找不出真正的
?
词郑
?
找不
出致
死的原因。这一篇命名为《祝福》,作者着重描绘鲁四老爷的架
子和他的家庭的排场,使我们认清祥林嫂就是死在这个人手里。
只要地主阶级存在,
吃人的旧礼教就会继续维持下去,
劳动人民
的生命――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生命就绝没有保障。
我们能体会到
这一点,才可以认识作者思想的伟大和深刻。”[4]老舍描写了
祥子的悲惨生活并
对此表示同情,
这一点编者很认可,
但编者进
< br>一步指出:
“反动统治阶级不断地给我们制造灾难,
如不
明白指
出这灾难的根源,
号召人民反抗,
只是单纯地对受害者表示同情,
仍然是不够的。”[5]
上述反映国统区生活的作品数量不
多,
这部教材中大多数课
文都是以解放区和新中国之初的斗争和
生活为题材。
这些课文包
括既解放区的领袖讲话,小说、报告文
学、新闻通讯等,也包括
建国初《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工人日报》上的作品。按
题材分类,这些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课文跟中共领袖有关,
p>
或是他们的作品,
或是歌颂他
们的作品。跟
毛泽东相关的有《毛主席和工人》
《毛泽东同志的
青年时代》《
毛主席的话》以及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词》
,
跟中共其他领袖有
关的包括朱德
《母亲的回忆》
,
苏联费列根诺夫著、
乌兰汉译
《给
朱德总司令画像》,李庄
《任弼时同志二三事》,黄既《关向应
同志在病中》等。
第二类课文属战争题材。教材大量选
入从长征到解放战争期间的大量战争题材的作品,
表现中共的革
命战争历史。反映红军长征的有陆定一《老山界》以及选自《红
军长征记》的《三渡天险
》;反映抗日战争的有孙犁《荷花淀》
《白洋淀边》
,
孔厥、
袁静
《这样的战士》
,
管桦
《雨来没有死》
,
刘白羽等
《海上的遭遇》
;
反映解放战争的有卢耀武
《渡淮河》
,
华山《英雄的十月》,《进军西藏日记》等等,在这些课文后,
编者着力说明这些战
争的正义性,塑造战争中的英雄形象。
第三类课文反映了解放区和新中国成立初的土地改革、
阶级
斗争及新的劳动和婚恋观念。比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李有
才板话(节选)》《田寡妇看瓜》、康濯《我的两家房东》、马<
/p>
烽《第一次结婚》、谷峪《新事新办》、刘绍棠《青枝绿叶》、
束
为《第一次收获》、李庆番《拖拉机开进高家村》等。
从国际局势来看,
在两个阵营的世界
格局中,
中国坚定地站
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培养学生对苏联的热爱、
对美
国为首的资本主
义的憎恶和共产主义的国际意识,
成为这一阶段
中学语文课本的
一项重要任务。
在
1952-1953
年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
p>
选苏联作品和反映苏
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的作品多
达
36
篇,占课
文总数的近
33%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列宁斯大林的作品以及歌颂
和赞美他们的作品。比如列宁《论共产主义者团的任务》,歌颂
列宁的
《见列宁去》
《星期六义务劳动日》
《列宁在学校里
》
《列
宁给青年的教训》等,斯大林的《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
代表大
会上的演说》
,
歌颂斯大林的有
朱子奇
《献给斯大林同志的寿礼》
、
冯
至
《在斯大林时代里》
、
雅可福列夫<
/p>
《伟大而质朴的人物》
等。
在这些作品的
课后提示中,
编者对苏联领袖致以相当的敬意。
比
如编者在《伟大而质朴的人物》课后提示道:“斯大林同志是全
世界人民的领
袖和导师,
领导着人类走向幸福的前途。
不只他的
丰功伟绩令人崇敬,
就是他的工作作风和日常生活也是我们的榜
样。”[6]编者在冯至《在斯大林时代里》课后说:“这篇文章
的主题,<
/p>
可以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说明:
‘只有斯大林指示的
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7]歌颂
这两位领
袖时,编者时时联系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比如在《列
宁给青年的教训》课后,编者认为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最
高理想。
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经过
有步骤的斗争。
苏联社会主义
革命成功,
已经向着这个理想迈进。
我们中国推翻了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
,
正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
也正是要向着社会主义社
会,共产主义社会一步步地前进。列宁给苏联青年的这些教训,
也是我们
中国的青年应该接受的。”[8]
还有相当一部分课文反映了苏联的战争和工农业生产。
反映
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课文包括:
根据提尔
斯基
《管水路标的小孩
子》改写的《红领巾》,根据卡泰耶夫《
团的儿子》缩写的《团
的儿子》,改写自彼
?
< br>里多夫《丹娘》的《丹娘》,选自格洛斯
曼作、茅盾译《人民是不朽的》中的《辽
尼亚和他的祖母》。反
映苏联工农业生产及其理想的有:
萨巴林
作、
符其译
《自动工厂》
,
冯明《一个向自然索取的人》,卡西尔作、汤
?
之
译《缺席者的
故事》,波列伏依作、林石译《挂号包裹》《苏联煤矿的劳动保
护》等。在这些课文后,编者引导学生树立符合当时意识形态需
要的战争和
劳动观念,向苏联人民学习。比如《自动工场》的课
后提示说:
“苏联的劳动人民,
在科学技术上已经有了辉煌的成
就,
可他们还不满足,
他们还要求高度使用机器解放劳动力来创
造更多的价值。这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也是一个努力的方
向。”“资本主义
社会的科学研究是垄断在资产阶级的手里的。
他们的科学研究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并不以
增进人类幸福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