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转化思想结题报告
-
小学数学转化思想结题报
告
篇一: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结题报告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课题结题报告
《
<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
课题结
题报告》
数学以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自
己特定的研
究对象,
也可以说数学是研究
“
数
p>
”
与
“
形
”
及其相
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 br>而在数学教学中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
结合思想。可以
说,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范围里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源
于在数学教学世界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与应用,
我们
< br>决定以数形结合思想为研究方向,
让其成为我们学校提升教
师素质和教学行为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重要媒介。
一、课题研究背景
“
数形结合
”
可以看成是数学
的本质牲特征。
“
数形结合
”
是
1
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可促进学生形
象思维和抽象思
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
p>
它是小学数学教材
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
点,更是
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华罗庚先生说过:
“
数缺形时少直
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
,从这句话中可体现出数形结合对数
学教学起着很主要的作用,
把数形结合思想贯穿在学习数学
过程的始终,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我们的
教学实践当中,
教师对数形结合不够重视,关于数形结合教学理论缺乏,大
部分学生了解数形结合,但未能充分、广泛运用数形结合去
解决问题,这是值
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1
、促进教师教学意识及行为的转变,使教师们对数形结合
思想方法有系统的认识,明确地位、作用。
2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形成适合不同学段进行
的以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指导教学的教学策略。
p>
3
、帮助学生树立数形结合的观点,善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p>
4
、培养学生
的数学精神、思想与方法,发展抽象思维和形
象思维能力及辨证思维能力,提高对数学的
整体认识。
三、课题研究内容
2
1<
/p>
、全面认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挖掘教材中蕴含数形结合
思想方法
的内容,
分析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价
值和功能。<
/p>
2
、针对不
同的教学问题,探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教
学策略。
3
、探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
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的同时,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途径。
四、课题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文章,了解数形结
合思想的内涵、发展情
况和目前的研究成果等信息,使本课
题的研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更加明确,更加科学
。
2
、调
查研究法:运用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分析调查分
析学校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
/p>
“
数形结合
”
思
想的大致
情况,
以及学生在运用
“
p>
数形结合
”
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
题。
3
、行动研究法: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将有关
“
数形结
合
”
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
实践与研究的初步成果再应用
于实践,是教师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某个具体问题时,
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并在实践与研究中不断调
整、补
充、完善。
五、课题实施步骤
(一)
、准备阶段(
2014
年
3
月至
2014
年
5
月)
:
3
提出问题、搜集、查阅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制定课题研
究方案
,形成开展研究的主要思路。课题开题。
< br>(二)
、实施阶段(
2014
年
6
月至
2016
年
4
月)
1
、实施课题研究,促使实验教师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有系
p>
统的认识,明确其地位及作用。
2
、课题组成员对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有更多的了解,并逐渐在日常教学中尝试运用,促进自己教
学意识与教学行
为的改变。
3
、影响学生方面,随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帮助学生树立
数形结合的观点,学会运用
数形结合思想观察、分析、解决
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积累资料进行案
例分析研究,进行总结反思,调整行动
方案,深入研究。
(三)
、总结阶段:
2016
年
4
月至
2016
年
6
月,总结本
项
研究成果作好结论的描述、解释、推广,撰写论文,形成最
终
的研究成果。成果展示,课题结题。
六、课题研究成果
(一)
、促使教师从意识到行为的转变,重视
“
数形结合
”
思
想在教
学中的作用
“
数形结合
”
思想,从数学的研究对象这一角度来看可以说<
/p>
是数学学科的本质性特征。从华罗庚先生的
“
数缺形时少直
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
这句话中可见数形牵手,不仅仅是一
4
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以数解<
/p>
形,以数量的分析来呈现图形的内涵;以形论数,能使抽象
语言形
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我们进行的数形结合数学
思想问卷调查反馈得出,我们数学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
“
数形结合
”
p>
去促进与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缺失,
致使学生对
“
数形结合
”
思想的认识与运用的
匮乏和欠缺。改变教师对
“
数形结合
”
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且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实
践,理应成为课题的研究目标之一。
1
、学习借鉴各种文献资料,全方位认识
“
数形结合
”
。
课题研究两年整,在个人进行研究学习以外,大大小小的
p>
集体理论学习、讨论会举行不
下十次,内
容有从对数形结合的认识,教学策略等多方面的
内容,对课题研究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理
论基础。
2
、校内领导讲座引领,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分析与引领。
<
/p>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成员主讲的大型讲座共举办三次。这
些讲座既
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理论成果,
同时也是我们
其他课题成员
学习研究的材料。与此同时,深沪镇教委办为
我们提供了即时推广研究成果的舞台,
p>
将这三次讲座进行示
范与辐射,分别在镇级三次数学教研活动中进行
展示与交
流。这三次讲座分别为教委办教研员陈鸿平老师的《几何直
观的教学研究》
,学校教导施明算老师的《数形同存,教学
共进》
,
课题负责人黄阳斌老师的
《以
“
读
”
为法促
自我发展》
。
5
通过
以上的这些举措,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得出课题研
究的成果明显。如教学分数的乘除法
内容时,教师能让学生
在长方形纸上折一折,
涂一涂去理解分数
乘除法中蕴含的算
理,去除方式单调的知识讲解与重复练习,有了事半功倍的
教学效果。通过这些理论研究,我们课题组教师对
“
数形结
合
”
的理解与应用有了显著的
提高,更善于在挖掘教材中隐
含的有关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内容,
也能采用数形结合作为
教学策略之一去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
、
丰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
“
数形结合
”
思想的策略
研究
在经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能意识到
“
数形结合
”
思想
的重要性,
但对于具体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的措施及策略未能
有系统的认知。
理论联系实践是我们课题研究进行的主要方
式和特色所在。于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着重探讨
“
数形
p>
结合
”
的教学策略的角度来选择研讨课例。
在不同的教学内
容的专题研究中,
我们课题组研究出以下几点在
不同教学内
容中的教学策略并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实施与应用。
1
、在概念教学中运用
“
数形结合
”
演译文字内涵
,凸显概念
本质。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形成数学知识
体系的基础,
是
“
四基
”
教学的核心内容。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
数学概念是
抽象的,
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决定着学生对于每一
6
个数学概念的掌握过程是疲于接
受,或是深入理解。因此,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熟练掌握概念,教师应充分利用图形,<
/p>
将图形的形象与概念的抽象建立联系,
用恰当的图形演示数
学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从而为学生
建构数学概
念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在数与形的不断转
化,引领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理
解及概念的应用三
个阶段,
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由感性的表象发展
到理性的概括
理解。
突破概念的抽象性与概括性,教师借用大量
“
形
p>
”
的材料去
达到教学目的往往是最有效的。
例如在数小棒中或搭多边形
中认识整数,在等分图形中认识分或
小数;利用交集图理解
公因数与公倍数等等。例如在三年级《分一分(一)
》一课
中的认识分数,可借用多种图形材料去帮助学生认识分数,
理解分数的意义。
首先教师在创设情境中让学生创设符号来
表示
“
一半
”
,有图形语言,有文字语言,有符号语言(学生
已有认知:
2/1
和
1/2
)
,在对比与
交流中不仅体会符号语言表示的优越性,
同时也能借助图形
语言去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
其次,揭示概念分数之后,引用历史材料等图形
史实,展
示各个不同年代分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感受分数的产生、
发展过程,更重要的依然是用充分的
“
形
< br>”
去理解分数的意
义。
7
中国古代算筹表示法
古埃及人表示法
阿拉伯人表示法
1
2
随着后来印度人发明了
“—”
,
1/2
就成为了我们现在所通用
的表现形式了
。
最后,设计了在数轴中去寻找分
数的位置,除了巩固对分
数意义的理解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建构与完善知识体系,将
p>
分数与整数与小数的关系建立起整体表象。
在《分一分(一)
》教学当中,教师
将学生
“
创造
”
出的图形
与分数联系在一起,
以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对抽象的
分数逐
步形成表象。在引出
“
分数
p>
”
概念后,再利用图形史实,了解
分数的发
展历程,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丰富
数学学习的良好情感,更重要的是将学
生置身于分数的发
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中,有诸多关于数的概念学习,如小数、百分
p>
数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图形的特质,有如
“
< br>数轴
”
,皆
可采用,且作用巨大
。环顾小学阶段有关认识数的概念教学
过程中,理应让
“
形
”
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用
“
形
”
去阐
述
“
数
”
< br>的知识本质,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
“
形<
/p>
”
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
“
脚手架
”
,
促进学生对概念的
认知
从具体形象的层面向理性感知的层面过渡,
使学生对概念的
认知不再流于表面文字的记忆,而是真正理解、掌握概念的
8
内涵。
2
、在计算教学中运用
“
数形结合
”
阐明算理,助
学生知其然
且知其所以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计算教学,有的数学课堂中
出现了大部分
时间用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
却忽略了对于算
理的理解。容易造
成学生只会计算,不明其理,禁锢了学生
思维的发展。在运算教学的研究中我们深知,教
师应有意识
地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设计教学,
用看得见、
摸得着的实物,
直观形象地演示算理,减缓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有效快
速地
到达
“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
的境界。
p>
记得进修学校福山老师曾说过:一年级的数学课堂如果没
有小棒是不
合格的课堂。
这句话就可以从数形结合的角度来
认识一年级的数
学课堂,
只有通过这些直观的图形来辅助教
学,方能让一年级的
孩子对数学有更清晰的认知。如在《两
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实践中,课题组的
阳斌老师
是这样子教学的:在学生动手拨计数器与摆小棒后,板书用
摆小棒与列竖式并行的方式去演译
“
满十进一
”
的算理。
从个
位算起,个
位上的
9
根小棒加
8
< br>根
篇二: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
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武关驿镇中心小学
严保英
一、课题的提出:
9
积极
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
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
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
习惯、学习
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
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
不了成绩,
也不叫
素质教育。所以我们更
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培养他们良好
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
习方
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全面提高教
育教学质量是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
p>
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
量的全面提高。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他们过多
得到的是失
败的苦涩,很少尝试到成功的喜悦。面对教师的漠然置之,
< br>家长的批评责骂,同学的冷嘲热讽,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
产生了厌恶,对实现自我价值失去信
心。由此可见,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
动他们
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体会成功,与培养中、优学生同样重
要,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
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
个学困生掉队,唤醒学困生进取
的意识,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课题具有
重
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0
二、课题的界定:
1
、
本课题涉及的
“
学困生
”
是指由于各自不同原因表现为学
习上难以达到教学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与实际教学目标有一
定差距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在学业上
的困难是可
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条件下可得到转化,他
们属于
“
学业不良者
”
的一部分。
2
、本课题的研究一是要帮助
“
学困生
”
诱
发学习需要,培养
学习动机,重新唤起和稳定其学习兴趣,从中激发他们的学
习积极性;二是要让教师掌握帮助
“
学困生
”
脱困的教学规
律,并运用这种规律做好
p>
“
学困生
”
脱困工
作。
3
、
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做好转
化学困生的工作,需先弄
清学困生
“
困
”
的原因和差距所在,而后方可
“
p>
对症
”
下药。培
养
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套适合本年级实际情况乃至于
一般小学让学困生
爱学数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尊重和关爱
可以唤醒、激励每一个
学生。只要得法,没有教育不好的学
生,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让每个学困生爱学数学,使
他们由
“
厌学
”
到
“
学有所获
”
到
“
乐学
”
,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数学,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
一
)
学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
(
二
)
弄清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
1
)对数
学学习没有兴趣,不喜欢学数学。
(
2
)学生基础差,跟不上班。
(
3
)学校
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适当、不合理。
(
4
)不完整、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以及不良的学校周边环境<
/p>
和社会环境。
(三)
“
学困生
”
< br>的转化策略:
1.
培养学困生
学数学的兴趣
,
激发
“
学困生
”
的学习欲望
2.
创设条件,促其参与,为
“
学困生
”
提供展示
的平台
3.
加强
“
学困生
”
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
< br>4.
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
座位的排列尽量让中、
差生创设一
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
“
小老师
”
的作用。
5.
利用家长,
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
习。
6.
发掘闪光点
,
多表扬少批评
.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
、我校三年级的学生
2
、方法
:
运用观察法、谈话法、教学实验法、
经验总结法、
个案分析法、对比法、跟踪调查法、榜样示范法等方法进行
实验和研究。
六、研究步骤:
12
本
课题研究的时间为
2013
年
9
月
—
2014
年
p>
7
月,
其进程如
下
:
1
、准
备阶段:
(
2013
年
9
月
——
2013
年
10
月)收集有关
资料
、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对学
困生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
p>
2
、实施阶段
:
(
2013
年
10
月
——
2014
年
6
月)实施研究
方案,
p>
(
1
)分析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和心理,针对后进生的现状和
成因,设计研究措
施
(
2<
/p>
)进行培养学困生学数学兴趣的培养尝试。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召开两次学困生的座谈
p>
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3
、结题阶段:
(
2014
年
6
< br>月
——
2014
年
7
月)检测研究成
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在观察、
调查、实验、研究的基础
上,进行总结、归纳、论证,完成个案分
析、材料整理,并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研究成果
:
通过这一年的小课题研究,我了
解到学困生厌学的原因,
充分调动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向学困生撒下更多的爱,
p>
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能感受到学会数学的乐趣,掌握了一
定的方法
,有了学数学的热情,能自觉、主动的学数学。现
在我就
“
p>
如何让学困生‘厌学’转化为‘爱学’数学谈谈我
13
的做法和获得的经验。
通过观察、询
问、调查、我觉得造
成学生对数学
“
厌
学
”
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一)内部原因
1.
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上进心。
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
上课不愿听
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
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
2.
< br>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考试屡考屡败,
长期处于班
级的
“
底层
”
,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
上敏感、
脆弱、
易形成挫折感,
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
信心。
3.
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
课后完
p>
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
索性问题
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4.
依赖心理强。
上课依赖老师,
作业依赖同学,
把数学学习
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
(二)外部原因
1.
学习基础差,跟不上班。
2.
教材的原因。数学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
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
化,从而影响
数学课的学习。
3.
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由于社
会不良因素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
学生厌学、弃学等。
14
4.
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
生
病、
外出打工等突发事
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
创,使学生出现心
理偏差,
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
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
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
千丈。通过
研究了解数学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可以对症下药,让学困
< br>生爱学数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
学实践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
环境,就能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
性,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
中学习知识,在丰富的学习环
境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引导学生走上爱学的道路,以至大面
积提高教学质量。
2
、培养数学学困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心帮助数学学困生。
3
、向学困生撒下更多的爱,用爱心缩短距离。爱是人的一
p>
种基本需要,它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一个人来到
人世间,
首先得到的是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爱,使他
们健康发育成长。入学后,他们有三分
之一多的时间在学校
里度过,老师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的人物,这种现实
就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把爱的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这
时,如果爱的需
要得到了满足,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就会
缩短,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一种依恋感,就会
相应地把读书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