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的表示方法
-
“位置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虞怡玲小学数学工作室
松江区中山永丰实验学校
宋喜艳
教
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上海版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
P83
,
数学广场——位置的表示方法
中小衔
接内容概述:
九年义务教育上海版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
P122
-128
,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
认识数对,会用有序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点的位置,并能根据数对找到方格纸
上点的位置。
2
.
了解数对的特点,初步理解有序数对与平面上的点的位置具有“一一对应”
关系;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
通过游戏情境经历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扩展过程,感悟平面内利用两个
条件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的必要性。
2
.
利用学习素材的比较进行自学,
初
步感悟体验直角坐标系建立的过程与规则;
在观察、比较、概括平面内特殊点的位置与对
应数对的特点的过程中,发展
“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相关数
学史的介绍,
感受本教学内容的丰富现实意义以及历史渊源,
体
会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有序数对表示方格
纸上点的位置,并能根据数对找到方格纸上点的位
置。
【教学难点】
数对表述中“先横后纵”的规定。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认知冲突
1<
/p>
.由“打地鼠”游戏,谈话引入——复习“数射线”
。
2
.出示情境图,请学生说一说小地鼠的位置在
哪里
(
1
)
小地鼠出现在“数射线”上。
(
2<
/p>
)小地鼠出现在“数射线”所属的平面内。
3
.揭示课题:
《位置的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数射线”
和熟悉的游戏情境
“打地鼠”
,
引导学生经历在数射线上“使用一个数表示物体的位置”到一个平面内“仅用
p>
一个数已不能确切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的认知冲突中,体验一维空间到
二维空间的扩展过程,在理清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为新知学习提供兴趣及知
识
储备的保障。
(二)自学探究,比较归纳
通过自学
材料,学习“平面内的点与有序数对建立对应关系”的规则
(
1
)介绍数学史背景——法国数学家笛卡尔
(
2
)呈现自学材料,同桌合作
完成任务一并交流
(
3
)自学完成任务二并交流
自学任务一:
同桌合作:找出左右两图的相同点。
自学任务二:
①观察平面上的
A
点,数对(
3,2
)中的
3
表示
,
2
表示
。
②思考:数对(
< br>3,2
)和数对(
2,3
)所对
应的点是同一个点吗?为什么?
纵轴
5
4
3
2
1
1
2
3
4
5
纵轴
5
4
3
B
(
2,3
)
A
(
3,2
)
2
1
横轴
0
1
2
3
4
5
横轴
0
设计意图:
平面内点的位置和有序数对的对应关系是一种规则,
但这一规则
却与学生的观察习惯“矛盾重重”
< br>。依据这一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本环节采用呈
现自学材料、学生自学的方式来进行
规则学习。通过对数对中的“数”和直角
坐标系中“形”的观察比较,初步运用数形结合
的思想方法,体会规则,即平
面内的点和数对是按照
“先横
p>
(先写横轴上的刻度)
后纵(后写纵轴上的刻度)
< br>”
的这一顺序建立对应关系的,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和板书直观呈现,
体验数对的“有序性”和“简洁性”
,进而理解并建构平面上的
点和有序数对之
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情景回归,解决问题
问题
1
:将最初的认知冲突再次呈现“如何确
定平面内小地鼠的位置”
,并
改变地鼠位置,学生运用数对进行
表示。
问题
2
:根据所给数对找出小地鼠的位置。
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
学生再次回归课前情景,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前面所形成的认
知冲突。通过两个练习“根据平面内一个点的位置用数对进行表示”和“根据
所
给数对在平面内找出所对应的点”再次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有
助于学生加深
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前后呼应式的教学设计,更突显新知特点,
同时再次展现认知的扩
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