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生批注式阅读方法及策略
-
小学生批注式阅读方法及策略
“批注式阅读”
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
所惑以文字的方式,
在文中及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
用来帮助
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
种读书方式。
“批注式阅读”是指在教师引
导下,学生通过圈点
批注,自学字词,潜心回文,调动自己的知
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进行内容理解、
情感体悟、表达鉴
赏和质疑问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交流,开展学生、文本、
教师之间的“对话”,将听说读写语文实践融于其中,达成各项
学习目
标的阅读工程。
“批注式阅读教学”将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向了以学为主,把
学生学会学习
作为教学的核心,追求“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文本“批注”学会
学习,奠定今后的学习、
发展的基础。
一、如何培养“批注式阅读”的习惯
1
、认识批注,体会作用
教师告诉学生批注式阅读是阅读的方法之一,只要在平日能<
/p>
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而要使这
种学习方法得以持久,
学习技巧十分重要
。
在培养学生批注式阅
读习惯的时候,
采用从易到难的方式,
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一
个良好的习惯养成的氛围,使学生逐步地爱上阅
读,爱上批注式阅读。
< br>
第一步:规定符号批注的种类及用法。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首先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为让
符号有统一的规格
标准,
我们借鉴资料设计一套密码——批注符
号。建议学生用铅
笔作记号,这样在合作交流后,便于修改。
○:圈出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
(
):标
出课文需要掌握的新词。(包括:生字组成的词;
词语盘点中出现的词;自己很欣赏或不
了解的词等。)
①②③……(序号):标在每一自然段前。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标在每一段末尾。
~~(曲线):划在文章优美语句下面。
△△(着重号):标在句子关键词下面。
===
(双横线):划在文章关键句子(过渡句、总起句、中
心句等)下面。
——?
(
疑问号
)
:用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末尾。
p>
第二步:了解文字批注的类型及用法。
文字批注主要类型有:评文字、释意思、析含义、议内容、
谈感
想、存疑问、类举补充、评写作方法和特色、表观点等。通
过具体课例的学习,按照由易
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训练,
重点掌握三种文字类型(评文字、评写法、存疑问)的
批注。根
据批注所处位置的不同,可以简单地分为眉批、旁批、夹批、脚
批等。
眉批为疑难问题的提出与理解,
旁批主要批内容
概括和写
作特点方面,
夹批为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语境含义等,<
/p>
脚批为对思
想内容的评价和想像的拓展。
2.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课文批注,可以安排在学习课文<
/p>
的三个阶段进行:
(一)课前预习写批
注
,
为课堂谱写必要的前奏。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
疑问最多,
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
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
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
句段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
给
他们自主阅读、
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
能使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
信息,
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
/p>
将批注纳入课前预习的要求中,
重视对一般批注方式的指导,旨在
让学生尽快养成批注的习惯。
这样,激发了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的探求新
知,
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更为课堂学习和讨论
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学习写批注,为课堂抹上个性化的色彩。
如果说批注性阅读不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搞一刀切,
齐步走,那么
,批注也就失去意义。我们提倡在批注性阅读中,
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想在哪儿批注,就
在哪儿批注,想写什么,
就写什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以下内
容作批注:
1.
感悟处
当阅读别人的文章时,往往受到触发,产生精彩
的想法,这是个
人独立思考所得,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
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是自己的东西,
也是读书笔记中
最有价值的。如
:
《冬阳童年
骆驼队》,读到“看骆
驼咀嚼的
样子,连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个细节时,她批注下自己
的感想
“作者是肚子饿嘛?不是。
作者是被那可爱的家
伙逗痴了,
看得连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歪着
脑袋的小姑
娘站在骆驼前那入神着迷的样子,真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
此处细节的描写,
恰恰是本文的重点,
学生紧紧抓住
这个细节写
下批注,不但感受真切而深刻,真正体现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2.
疑惑处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
也有句名言: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对一篇课文的
阅读,
从初读到细读,
直至有感情地研读,
必然会有不同的疑惑。
质疑力的高低,反映了对文本理解思考的程度。因
此,学生对疑
点的批注,是一种用心地探究,是一种对文本解读的甄别,它是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途径,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建构和创造。
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对文本思想价值、
构思、
表达技巧以及炼字炼
句进行质疑而做批注。如: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时,很多学生
看到题目是疑窦顿生,
他们在题边批注:
为什么
这样三个毫无意
义关联的名词,
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文题?这
样的质疑,
恰恰
是阅读本文要解决的重点。我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课文
的中心,你们的质疑也是我想要的问题。”学生
带着这个问题,
细细品读。读罢,学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冬阳童年
骆驼队向
我们展示了一幅温暖而丰厚的背景,
三个词语犹如三幅美丽的画
面,组成了林海音童年的基调,温暖,美好,新
奇……”学生在
阅读中质疑,带着质疑去细细品读,这样的过程,就是一种阅读
思考,一种阅读挑战,一种阅读探索。
3.
空白处
教材中许多内容作者不把意思挑明说透,
刻意留
下“空白”,让读者揣摩。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空
白,
指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进行批注,
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
或者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白。
这样,
不仅可以促
使学生加深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
4.
字词处
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
文章文质兼美,
具有典范性,范围广泛,题材、体裁、风格丰富
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写得生
动优美,对学生进行写
法指导很有好处;
有的则具有深刻的教育
意义,
学生读后肯定会
有很多感想和体会;
有的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有助于学
生理解和尊重多
样性文化。指导学生对这些经典词句进行批注,
可进一步加深理解,感悟其内涵。如:《
泊船瓜洲》中“绿”字
的理解,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
“绿”写出了春天
色彩鲜美,到处是各种各样的绿,浓点的,淡点的,深点的,浅<
/p>
点的;
“绿”写出了春天悄悄地来了,万物复苏,小草钻出脑袋<
/p>
了,
柳树发芽了,
一切充满了生机。
p>
……
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
品读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评价。
课堂
上,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有思想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
感悟与对流,
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
学生获得的精神滋养就会流
泻于笔端
。
同伴引发的批注,
教师诱导的批注,
自己发现的批注,
一定是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
(三)课后拓展写批注,为课堂追加精彩之笔。
<
/p>
大语文教学观告诉我们,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还要
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言有尽而意未尽”
往往是一篇好课文
审美价值的体现。
不少文章结尾处都仍有无限
悬念,
给学生留下
想象回味的余地。
我
们可以在此安排扩展性的批注,
进行适当的
练笔,延伸情节,以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就课文内容等做
简单的批注评价,写写自己的收获、希望或想
法。这样,利于学
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提高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真善美观点,更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以达到语文教学中对两项显性指标
的要求。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结
尾写道:
“我紧紧抓住他
的手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三十年后他们会再
相遇吗?如果相遇,
又是一种怎样的情
景呢?结尾余意未尽,
给
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遐想的余
地。
此时,
我让学生根据
课文内容,发
挥想象,让思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写
下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写道:
“三十年后,
老人已经一百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