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生批注式阅读方法及策略

余年寄山水
674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02: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织女洞)


小学生批注式阅读方法及策略



“批注式阅读” 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


所惑以文字的方式,


在文中及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


用来帮助


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 种读书方式。


“批注式阅读”是指在教师引


导下,学生通过圈点 批注,自学字词,潜心回文,调动自己的知


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进行内容理解、 情感体悟、表达鉴


赏和质疑问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交流,开展学生、文本、


教师之间的“对话”,将听说读写语文实践融于其中,达成各项


学习目 标的阅读工程。





“批注式阅读教学”将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向了以学为主,把


学生学会学习 作为教学的核心,追求“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文本“批注”学会 学习,奠定今后的学习、


发展的基础。



一、如何培养“批注式阅读”的习惯



1


、认识批注,体会作用




教师告诉学生批注式阅读是阅读的方法之一,只要在平日能< /p>


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 p>
而要使这


种学习方法得以持久,


学习技巧十分重要 。


在培养学生批注式阅


读习惯的时候,


采用从易到难的方式,


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一 个良好的习惯养成的氛围,使学生逐步地爱上阅


读,爱上批注式阅读。

< br>


第一步:规定符号批注的种类及用法。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首先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为让


符号有统一的规格 标准,


我们借鉴资料设计一套密码——批注符


号。建议学生用铅 笔作记号,这样在合作交流后,便于修改。



○:圈出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






):标 出课文需要掌握的新词。(包括:生字组成的词;


词语盘点中出现的词;自己很欣赏或不 了解的词等。)



①②③……(序号):标在每一自然段前。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标在每一段末尾。



~~(曲线):划在文章优美语句下面。



△△(着重号):标在句子关键词下面。


===


(双横线):划在文章关键句子(过渡句、总起句、中


心句等)下面。



——?


(


疑问号


)


:用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末尾。



第二步:了解文字批注的类型及用法。



文字批注主要类型有:评文字、释意思、析含义、议内容、


谈感 想、存疑问、类举补充、评写作方法和特色、表观点等。通


过具体课例的学习,按照由易 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训练,


重点掌握三种文字类型(评文字、评写法、存疑问)的 批注。根


据批注所处位置的不同,可以简单地分为眉批、旁批、夹批、脚


批等。


眉批为疑难问题的提出与理解,


旁批主要批内容 概括和写


作特点方面,


夹批为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语境含义等,< /p>


脚批为对思


想内容的评价和想像的拓展。



2.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课文批注,可以安排在学习课文< /p>


的三个阶段进行:



(一)课前预习写批 注


,


为课堂谱写必要的前奏。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


疑问最多, 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


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 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


句段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 给


他们自主阅读、


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


能使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


信息,


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 /p>


将批注纳入课前预习的要求中,


重视对一般批注方式的指导,旨在 让学生尽快养成批注的习惯。


这样,激发了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的探求新 知,


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更为课堂学习和讨论

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学习写批注,为课堂抹上个性化的色彩。



如果说批注性阅读不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搞一刀切,


齐步走,那么 ,批注也就失去意义。我们提倡在批注性阅读中,


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想在哪儿批注,就 在哪儿批注,想写什么,


就写什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以下内


容作批注:



1.


感悟处




当阅读别人的文章时,往往受到触发,产生精彩


的想法,这是个 人独立思考所得,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


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是自己的东西,


也是读书笔记中


最有价值的。如 :


《冬阳童年



骆驼队》,读到“看骆 驼咀嚼的


样子,连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个细节时,她批注下自己


的感想


“作者是肚子饿嘛?不是。


作者是被那可爱的家 伙逗痴了,


看得连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歪着 脑袋的小姑


娘站在骆驼前那入神着迷的样子,真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


此处细节的描写,


恰恰是本文的重点,


学生紧紧抓住 这个细节写


下批注,不但感受真切而深刻,真正体现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2.


疑惑处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


也有句名言: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对一篇课文的


阅读,


从初读到细读,


直至有感情地研读,


必然会有不同的疑惑。


质疑力的高低,反映了对文本理解思考的程度。因 此,学生对疑


点的批注,是一种用心地探究,是一种对文本解读的甄别,它是

< p>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途径,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建构和创造。


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对文本思想价值、


构思、


表达技巧以及炼字炼

< p>
句进行质疑而做批注。如: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时,很多学生


看到题目是疑窦顿生,


他们在题边批注:


为什么 这样三个毫无意


义关联的名词,


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文题?这 样的质疑,


恰恰


是阅读本文要解决的重点。我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课文


的中心,你们的质疑也是我想要的问题。”学生 带着这个问题,


细细品读。读罢,学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冬阳童年


骆驼队向


我们展示了一幅温暖而丰厚的背景,

< p>
三个词语犹如三幅美丽的画


面,组成了林海音童年的基调,温暖,美好,新 奇……”学生在


阅读中质疑,带着质疑去细细品读,这样的过程,就是一种阅读


思考,一种阅读挑战,一种阅读探索。



3.


空白处




教材中许多内容作者不把意思挑明说透,


刻意留


下“空白”,让读者揣摩。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空


白,

< p>
指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进行批注,


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


或者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白。


这样,


不仅可以促 使学生加深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



4.


字词处




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


文章文质兼美, 具有典范性,范围广泛,题材、体裁、风格丰富


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写得生 动优美,对学生进行写


法指导很有好处;


有的则具有深刻的教育 意义,


学生读后肯定会


有很多感想和体会;

有的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有助于学


生理解和尊重多 样性文化。指导学生对这些经典词句进行批注,


可进一步加深理解,感悟其内涵。如:《 泊船瓜洲》中“绿”字


的理解,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

“绿”写出了春天


色彩鲜美,到处是各种各样的绿,浓点的,淡点的,深点的,浅< /p>


点的;


“绿”写出了春天悄悄地来了,万物复苏,小草钻出脑袋< /p>


了,


柳树发芽了,


一切充满了生机。


……



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


品读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评价。



课堂 上,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有思想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


感悟与对流,

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


学生获得的精神滋养就会流


泻于笔端 。


同伴引发的批注,


教师诱导的批注,


自己发现的批注,


一定是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



(三)课后拓展写批注,为课堂追加精彩之笔。


< /p>


大语文教学观告诉我们,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 p>
还要


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言有尽而意未尽” 往往是一篇好课文


审美价值的体现。


不少文章结尾处都仍有无限 悬念,


给学生留下


想象回味的余地。


我 们可以在此安排扩展性的批注,


进行适当的


练笔,延伸情节,以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就课文内容等做


简单的批注评价,写写自己的收获、希望或想 法。这样,利于学


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提高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真善美观点,更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以达到语文教学中对两项显性指标


的要求。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结 尾写道:


“我紧紧抓住他


的手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三十年后他们会再


相遇吗?如果相遇,


又是一种怎样的情 景呢?结尾余意未尽,



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遐想的余 地。


此时,


我让学生根据


课文内容,发 挥想象,让思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写


下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写道:


“三十年后,


老人已经一百岁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