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一、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本组以
“
成长的故事
”
为
专题,从不同
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让学生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
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
、本篇课文写
的是少年周恩来,
在亲眼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
无处说理的事情后,
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
中华不振
”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
少
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课位于本组教材的第一篇,意图是引导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生将自
己的学习生
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引导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
思想感情,为本组
其它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学法基础和感情基调。
二、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
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及学
生的实际,本
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目
标: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建立
“
自主、合作、探究
”
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
读,品味语
言,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
志向,
树立为国
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p>
三、
教学重难点:
< br>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
社会
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四、
说教法:
“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
”
,科学合理
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
的和谐统一,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
、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
法进行教学,从而让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
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
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
说学法: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因此在
教学中,建立
“
自主、合作、探究
”<
/p>
的学习模
式,
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
p>
让学生感知文本,
体验情感,
经过合作交流
,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在学习中渗透
“
读
——
思
—
—
议
——
悟
”
的学法。
六、教学时间及教材处理:
本文分两
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学习(
1
——
8
)自
然段,体会文章情感。第二课时
:学习(
9
——
17
< br>)自然段,深入探究,联系实际,
树立远大志向。
七、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
、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1
、孔子说过:
“
知
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p>
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
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
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
界的人也爱他,
在他逝世的时候,
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
情,
你知道他是谁吗?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
12
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
吗?
【通过教师语言情境的创设,
吸引学生的兴趣,
自然引出本文课题
“
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
】
2
、
生齐读课题,
谈谈你
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师做点拨:
“
崛<
/p>
”
是兴起的意思,
“
之
”
是
“
的
”
的意思。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因
此,在初读课文时,一、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
文的
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二、
-
观察田字格
中的字,想想:
怎么记住它最容易。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p>
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
“
嚷
”
读后鼻
音,
“
惩处
”
中
“
惩
”
读二声,
“
处
”
读三声,
“
范
”
是上下结构不
能写成左右结构,
“
巡
”
中
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的抄写,即培养了学生独立识
字的能
力,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由
“
< br>读到认到写
”
的任务】
。
2
、
生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
/p>
关段落。引导生以
“
地点、人物、事件<
/p>
”
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
< br>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
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
。
1
、
周恩来来到沈阳,
与
伯父的对话
(
1~6
p>
)
2
、
周恩来在租
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
7~8
)
3
、
周恩来在修身课上,
立下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的志向。
【这一环节的设置,
< br>让学生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三)
、初步探究,把握脉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
< br>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
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以
“
问题
”
p>
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生的思考能力。
1
、初步探究,找切入点:我抛出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
< br>“
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
”
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通过多个问题
的设置,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
p>
很快就能找出本文的关键词
“
中
华不振
”
,在文中出现
2
次,进而引导生划出句子
2
、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
“
p>
中华不振
”
有什么不同,
< br>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
第一次的
“
中
华不振
< br>”
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
“
< br>中华不振
”
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
< br>的。这一环节的设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比较
分析,进一步的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3
、
默读课文,
交流感受:
新课程标
准指出:
要让三四年级学生学会默读,
做到
不出声,
不指读。
通过让生默读课文,
边读边感受:
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
“
中
华不振
”
?划出相关句子
,
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
通过交流,
有
的同学会说:
我从伯
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女的哭
诉中感受【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让生
读课文,找句子,谈感受,加深对
“
中华不振
”
的理解,更深入
的体会当时周恩来的
心情,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
】
p>
(四)
、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
、
角色朗读,
把握
情感: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根据自己的理
p>
解,把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对学生读得不
到位的地方,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例如,当读到
“
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
”
这句
时,
要引导学生读出周恩来不解、
追问的语气,
体现他对这些事情的关注;
读到
“
为
什么中国人不能去,
外国人却可以,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
这句话时,
要
引导学生
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体现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
和思考。
【通过角色朗读,
让
学生入情
入境,
进入人物的内心,
感受周恩来第一次听到
“
中华不振
”
时疑惑的心理,
进而理解周恩来后来为什么会不听伯父的话,闯入租界,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做下铺
垫】
2
、
发挥想象,
深入体会:
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边读边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
是怎样哭诉
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物
当时的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切身体会
“
中华不振
”
的悲哀
【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最
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一环
节的设置,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
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打开学生情感的闸
门,以心感悟文本激起共鸣】
(五)
、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因为
“
中华不振
”<
/p>
,
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了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的远大志向,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体现
“
中华不振
”
的事实,并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俗话说: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
“
华
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图片,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饱受凌辱的
图片,外国人在中国
的土地上耀武扬威的图片
”
,
让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什么样的感
受?然后让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进一步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侵略
的社
会现实【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师播放的触目惊心的画面及生口中叙述出的事
实,让生多
角度、深刻地理解
“
中华不振
“
的具体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深刻
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二、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
、请学生朗读(
9~16
)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亲眼目睹了
“
中华不振
”
的事实之
后,他做了什么?
——
引导生抓住关键词
“
沉思
p>
”
2
、交流体会
:从
“
沉思
”
一词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关键是让生
体会到周恩来立下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的志
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思考
的,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引
导生抓住
“
清晰而坚定
”
进一步
体会。
3
、
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请同学们想象:
p>
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