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篇)

巡山小妖精
939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05: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伤感电影)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共


7


篇)

< p>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


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1










在用法上要 区别;



2







“< /p>




字形


区别, 意义不同;



3


)指导书写

< p>


嚷、酱、唇



等生字。







2


.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



字不离


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的原则,


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

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



1.“


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





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 了,这真是意外的


惊喜。




2.“




这次为什么 会



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





穿雨衣了。




3.“


小心翼翼


”< /p>


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

< p>
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


满足、


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 问题【出示课件


6




1.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





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





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


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


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 过以下事例来


写出我的



< p>



1


)晴天穿雨衣, 热了一身汗。




2

< br>)





每天盼着


变天。








3


)看外面下雨,





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






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


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


)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


新雨衣上的样子。



2.

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






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


)要是今天雨都 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


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2



可雨点要是淋 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


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


请同学们说一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懂得 了什么?



2.


教师总结:

< p>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


一心想穿上新雨


衣的孩子。课文围绕





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


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


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板书设计:



16.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


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


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


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教学反思:







在这段 时间的学习中,


我在讲解课文时,


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我逐 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


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分析,对学生进行词句 段的


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


1.


默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


来写




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




”< /p>


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


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我 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


报,最后教师指导,向学生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 样围


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


表达中心


意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


互相


提出建议,做好修改。


< br>第


3


篇:小学语文有多重教学设计及反思







《有多重》教学设计及反思



























2009



9






《有多重》教学设计



东泥河小学



于晓烨



2009



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 br>《有多重》




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


1

< p>
千克



1


克有多重,理解


“1


千克=


1000

< br>克



,学会简单的换算。



2


.结合


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 简单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


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3


.结合操作过程,养成热情参与、认真


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 点:在活动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


“1


千克



=


1000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


质量 单位。







教学用具:各种秤、多媒体课件、


1


千克的盐等多种物品。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数学无 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处处都有数


学。


下 面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看看这个游戏中有什么数学知识?



1



游戏导入:


找三名同学玩背一背的游戏,


感受体重有轻有重。



2



实践体验:掂一掂身边的物体,感觉物体的 轻重。







教师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物体 的轻重有关的知识


《有多重》



(板书 )



3


、交流汇报:课前,同学们收集 了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信息,说


说你的调查信息。







(


教师解释:


购物的时候,


商品的好坏叫做质量;


平时我们所说的


重量,也叫做质 量。板书:质量


) 4


、揭题: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有


的用千克,有的用克,还有用公斤、斤作为单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 来认识两个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


——


千克和克。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秤:



1

< br>、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


!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几种常用的秤


(


多媒体


课件展示


)


。如台秤(盘秤)


、天平、电子秤、弹簧秤 、磅秤等。最后


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


、拿出一枚硬币和两袋盐:你会怎么选择这两种秤?

< br>


(二)建立


1


千克的概念



1


、认识盘秤,讲解用法。


观察秤面,引出千克用字母


kg


表示。



2


、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称这两袋 盐的重量,知道两


袋盐正好重


1


千克。


3


、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


量,感受


1


千克。



4


、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


几个苹果是


1


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 说说


1


千克大约有几个


苹果。


5


、找一找。你能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


1


千克吗?并称一称,掂一掂。


< br>6


、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质量常


用千克作单位。< /p>


(建立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的概念)


< br>(三)


建立


1


克的概念



1


、要秤硬币,引出台秤不适用。

< p>
认识天平,讲解用法。观察天平,


引出克用字母


g


表示。



2



称一称:


请学生用天平称一称一枚


2< /p>


分硬


币的重量,知道一枚


2


分硬币大约重


1


千克。


< /p>


3


、掂一掂:小组内每


位同学掂一掂一枚


2


分硬币的重量,感受


1


克。



4


、找一找:生活中


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


1


克?



5



说一说:


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建立称比较轻的

< p>
物体用克作单位的概念)



(四)千克与克的关系



1


、猜想千克与克的关系,小组交流。



2


、汇报,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出 现的想法)




1

)根据


1


千米


=1000


米,想


1


千克


=100 0









2


)刚才称


2


袋盐


1


千克,


1


袋盐


500



2


袋盐就是

< br>1000


克。



3


、重点引导学生用第二种方法体会理解。


(板书)



(五)


小结:


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 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


单位。


三 、巩固练习:



1


、书


20


页第一题。


(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秤:先看单位,再看指针。



2


、单位换算:



2kg


=(








g 4000g


=(








kg






7


千克=(







)克







8000


克=(







)千克



3



你知道自己大约有多重吗


?



30




30


千克)



4



填上合适的单位







老师的体重是


60






一瓶饮料的质量是

< p>
250






一个乒乓球



1










一大袋洗衣粉重

< br>1










一管牙膏重


100






5


、小结 :称较重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







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检测:



1


、单位换算



2


、选择合适的单位(选择)



3


、添上正确的单位(填


空)







《有多重》教学反思







东泥河小学



于晓烨



2009



9






教学反思:







如何组 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


?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

< p>
?



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着力思考的两个问题。< /p>







本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了食盐、硬币、 苹


果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

< br>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



模糊



初感



明晰



三个阶


段,


使之落到 了实处。


在设计本课时,


我将操作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


课前,


让学生通过调查,


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 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中,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机会,通过掂 一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


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


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



一称的操作活动,

< p>
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


体的不同质量,


体验到千克、


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 用价


值。给。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实践


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


师预定的任 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





得尽兴。







值得改进的是:



1

< br>、在天平和台秤的使用上,讲解略显仓促,学


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

< p>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


如果课前


教师能 拿出时间进行专门、


细致的讲解、


操作,


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些。



2


、如何能 让课堂教学时间更为紧凑,还有待深入反思,琢磨。




4


篇:小学语文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


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


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创设情境



1.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


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

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


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


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


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



想象畅谈



1.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

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在柏林》


这个标题看 上去很宽


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


【出示课件


1


:出示


课题】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


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


可 能


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


请大家自由发言,


所涉及的内容方


方面面均可。



3.


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

< br>而后展开


对文章的阅读。



三、


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



(一)


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


2




1.


两个小姑娘



不加思虑地嗤笑





再次傻笑起来



说明了什么?



2.


老兵所说的


在我走之前,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们的母亲



如果改为





好不好?



3.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一个老头狠狠扫 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


静了



和全 文最后一句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两个





在内


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 p>
1.


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


幼稚 粗浅。


(板书:


车厢里


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



2.“


他们的母亲



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


之间的关系,用



他们的母亲



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


楚显露无遗。


(板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



3.


第一处





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全文结尾处的





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 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


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


3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


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 意呢?



2.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


3.


教师指导:


< br>【出示课件


4








首先,


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


作者将文 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


柏林开出的列车上,


可以想见,

< p>
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


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


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


后备


役老兵抛 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


……


这是战争中一个家


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


出示问题:


【出示课件


5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


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

< br>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


提问,评点。


< br>3.


指导:


『p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 数数



一、二、三


< br>,一直到小


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



一、


二、三



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


笑,当老兵 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 战争为主题,


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


写一篇


小小的读(观)后感。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教学反思:







这篇课 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


于战争题材的小说,

< p>
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


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 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


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


让学生说一


说关于战 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


一种 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


探究标题的深意


——


逐层剖析文本


——


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


——



悟学习本课 的写作技法。


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 /p>


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 畅,


可能是学生年龄小,


对战


争方面的 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


今后教学中,


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



冷场

< p>


现象。



< p>
5


篇:小学语文猫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猫》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













小学语文《猫》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忠堡镇民族小学



王艳林



一、教学目标:



1

< br>、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



性格、任凭、贪玩、< /p>


尽职、


屏息凝视、


稿纸、


梅花、变化多端、


跌倒、开辟、


枝折花落




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


情。



2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



小猫的淘气可爱

< p>




三、学生分析:







本文是 一篇讲读课文,


基于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


分析和


概括的能力,教学本课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交流,


自 主探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句的推敲,


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理 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精


妙的写作手法;体会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 美好,感受人与动物和谐


相处的美好意境。


授课老师这节课突出 了课文学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使课堂


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 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


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内容分析:







《猫》


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


它以观察精细独道、

内容充实饱满、


语言生动有趣,


为四年级学生提供了绝好的 读写范例。


教学中我们应


从课文本身的特点出发,


学习本文具体记叙和真实表达自己思想感情


的方法,


在品味语言的运用上多下功夫,


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


能力 。作者着眼于猫的性格刻划,先写了大猫的



古怪



之状,后写了


小猫的


“< /p>


淘气



之态。


作 者写猫的



古怪



是通过



老实

< br>”




贪玩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吭




什么都怕

< br>”




那么勇猛



等矛盾


性格展现的,而猫的这些矛盾性格又不是同时 表现出来的。因此,作


者运用



古怪< /p>



一词,


无非是说猫的性格



变化不定



< p>


很难捉摸




作者


观察精细,体验独道,准确把握住猫的习性特点,用对比式的描述,


全面展示了猫的古怪性格的内涵,给人以饱满流畅、情味浓厚之感。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运用







媒体资源课件



六、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学生介绍自己认识的猫。



2


、结合插图,教师予以归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