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教案

余年寄山水
594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06: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宝藏阁)


2013


年泸县高中体育教研课





水平五













课题: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



执教者:刘建





位:泸县四中



时间:


2013



12


< p>
19










(一)指导思想: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p>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结合人类动作发展< /p>


的相关理论,努力从水平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教学;最后结合选项教学的有关理念,充 分挖掘


田径项目的健身价值,锻炼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年龄为< /p>


16



17


岁左 右,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的青春期,朝气蓬勃、


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求 知欲、表现欲,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他们热爱运动,


身体素质好,这 些都为本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三)教材分析:



跳高的腾空是指起 跳离地后身体重心成抛物线运动,空中采用身体动作顺利越过横杆的技术。


背越式跳高的 过杆技术应包括:



1


、身体倒向横杆 后,头部后仰,肩下潜的动作使髋部展开,同时两腿下垂、两膝稍张开的补偿


动作维持杆 上身体姿势的平衡。



2


、当上体过杆 后,完成低头、屈髋落腰动作的同时,以两腿伸膝上举作为补偿。


学习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的过杆技术,主要是起跳后腾空过杆的倒肩、挺髋。经过初中阶段的


学习,学生已具有丰富的用于“跳高”的运动经验,本课的学练,是接下来杆上技术和杆后技术学


习的基础。鉴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了解背越式跳高的杆上技术的动作原理。



2


、通过学练,学生能基本掌握背越式跳高的杆上技术(倒肩顶髋),能注意控制身体平衡,安


全的进行运动。



3


、 学生学习气氛浓,乐意接受指导,能勇敢的进行尝试练习。



重点:腾空后身体倒肩顶髋的方法



难点:控制身体平衡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引起动机激发欲望”



阶段——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模仿、提问、尝试练习。


< /p>


2



“学习体验培养能力”



阶段——教法:启发、示范、分析、分层递进、积极评价法等。学法:


体验总结、观察、反复练习、自评互评。



3


、“放松身心评价总结”阶段——教法:引导、示范、积极评价法。学法:观察法、模 仿练习


法。




2


(五)教学组织策略


< p>
为使学生尽快的掌握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课中设计了三个学练阶段。



在“引起动机激发欲望”



阶段,首先 安排了“找朋友”游戏,目的让学生在游戏之余进行热身


和多种单脚跳的练习,同时帮助 学生建立空间意识、规则意识、与人交往意识和安全意识。其次,


教师通过提问、总结、 安排强化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以及控制身体平衡的方


法。



在“学习体验培养能力”


< br>阶段,主要安排了四个方面的练习。首先,引导学生在运动场面改变


的情况下,< /p>


体验空中旋转动作。


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用力方法和掌握 控制身体平衡的方法。


其次,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腾空后身体沿垂直轴旋转的方 法。目的在于:


1


、进一步掌握控


制身 体平衡的方法;


2


、知道放脚对完成空中身体沿垂直轴旋转动作 的作用;


3


、知道弧线助跑对完


成空中 身体沿垂直轴旋转动作的作用。第三,安排了两个提高练习,弧线助跑起跳后身体沿垂直轴


旋转至背对横杆,并在最高点分别用手掌和手背击打羽毛球拍。目的在于:


1


、使学生起跳后身体沿


垂直轴转体至身体背对横杆;

2


、体会手臂的引领作用和适当的倒肩动作,为背越式跳高学习服务。


最后安排了“信任背摔”游戏。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倒肩顶髋,体会“背弓”动作,为下节课的杆


上动作学习进行铺垫。



在“放松身心评价 总结”阶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身心放松,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集体的


模仿练习。< /p>



(六)教学特色:


< br>1


、从“学生的已知”展开教学。针对高一学生认知能力强的特点,课中注重动作 原理的讲解,


让学生知道



“这样练习”的缘由。



2

< p>


课中关注过程性评价,


如落在垫子上、


三步以内助跑是评价动作成败的标准;


提高练习的


“笑


脸”评价等等,尝试以评价引领学生的练习。



3


、关注个体差异,关注进步幅度,力求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运动课题, 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


有基础上获得进步。



五、课时教案:










3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