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复习资料
-
2019
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资料
6.
中学素质教育
< br>(
1
)中学素质教育的
一般性质
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中学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
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
/p>
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
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
的教育。
(
2
)中学素质教育的
特殊性
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初中:人的自我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高中:形成三观的关键阶段,进入为人的终生发展奠基的关键阶段。
7.
素质教育目标
< br>(
1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
p>
(
2
)心理的成熟化
(
3
)造就平等的公民
(
4
)培养个体的生存
能力了和基本素质
(
5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
6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 br>(
7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8.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
1
)面向全体学生(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p>
(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p>
(
4
)促进学
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
5
p>
)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9.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
1
)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p>
(
2
)优化结
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教师团队
(
3
)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 br>(
4
)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 br>
(
5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
(二)学生观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
和谐、充分的
发展,
还包括人
的道德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
“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就是以学生
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 br>“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2.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p>
(
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a.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b.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c.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
2
)学生是发展的人
a.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
、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b.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a.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b.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
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1)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2)
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3)
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
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p>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
/p>
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1.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
应当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
是入学机会均等;
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2.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2)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3)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4)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5)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三)教师观
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1.
教师职业与专业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
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
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
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
传道者的角色
(2)
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
示范者的角色
(4)
管理者的角色
(5)
朋友的角色
(6)
研究者的角色
3.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
2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①因材施教。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
3
)主动
性和示范性
(
4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
5
)长期性和间接性
(<
/p>
6
)个体性和群体性
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p>
(
1
)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 br>
a.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
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b.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
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d.
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
2
)教师行为的转变
a.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b.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c.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d.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