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数学课堂观察量表

萌到你眼炸
517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11: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无锡一日游)


“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



观察量表的基本构成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板块:


< p>
自变量控制观察:自变量的控制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针对主题问题主动预设的各种教学策略 ,包括具体的


学习形式采用,学习方法指导,有意识的强化训练、有针对性地拓展延伸等 ,每一个具体的步骤都指向主题问题解决的。


在课堂观察中,自变量控制观察主要是针对 教师具体教学行为的观察、记录。



因变量变化观察:因变量变 化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变化,表现为可观


察 的兴趣、情感、态度以及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在课堂观察中,因变量变化观察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包 括


学习兴趣、行为以及学习效果的观察,记录。



数据分析归因、描述。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归因,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研究的最终 结果,也是


教学研究最基本的意义所在。相关性越大,越能够积极有效地指导教师调节教 学行为,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自变量与因


变量之间也会出现我们预料之外的结论,二者没 有相关性或相关性甚微,这样的结论将引导我们尝试以新的途径解决问


题。



自变量控制观察、因变量变化观察、数据分析归因、描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部分,需要授课教师与课堂观察教师共


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更是依赖教师群体 的综合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才能有针对性地预设策略,细致


入微地观察,真实准 确地记录,有理有据地归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能科学地设计“课堂观察量”便是走出


了校本教研至关重要的一步。



下面提供课例研究的一组“课堂观察量表”供参考。



课堂教学观察表一(学生活动等级量表)



时间、





观察者资料



观察中心





姓名





地点





年龄





教龄





单位





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1


、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2


、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3


、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察记录



4


、对教师态度。


< br>5


、能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网络、资料袋)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 、能否“发现”


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6


、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7


、合作学习中,能否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8


、学习中,能否对老师和同学提出 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9


、学习 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10


、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5


分制: 优:


5


分;良,


4

分;好,


3


分;一般,


2


分;尚好,


1


分。



课堂教学观察表二(教师行为等级量表)



时间、





观察者资料



观察中心





姓名





地点




年龄





教龄





单位







课题


< /p>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得分























1



教学态度是否沉稳、愉快



2


、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是否浅显易懂



3


、对教室秩序的管理是否到位



4


、学习前是否就学习目标与方法与学生讨论




察记录



5


、能否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控学习气氛



6


、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对学生反应的注意



8


、对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的处理



9


、能否通过恰当评价引导对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



10


、能否学生的意见,并与学生平等交流






课堂教学观察表三(师生互动等级量表)



时间、



地点





观察者资料





姓名







年龄




教龄




课题





单位





效果评价



观察内容



次数



A


1


、描述性问题



教师提问类型



2


、判断性问题



3


、论证性问题



5


、理解性疑惑




察记录



学生提问类型



6


、判断性疑惑



7


、实证性疑惑



8


、师生互动



互动类型



9


、生生互动



10


、师班互动



教师对互动过程的


推进



11


、以问题推进互动



12


、以评价推进互动















































B
























C
























D
























E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