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
必背简答题
1.
请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p>
全民多现身
(
1 )
教育的终
身
化。它包括各个年龄
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 2 )
教育的
全
民化。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
的权利。
( 3 )
教育的
民
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 4 )
教育的
多
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 5 )
教育的
现
< br>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
念的变化。
2.
请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龟速够防守
( 1 )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
规
模和
速
度。
( 2 )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体制、结
构
的变化。
( 3 )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
p>
方
法、组织形式和
手
段。
二、教育的对
生产
力的促进作用
两再一新促生产
( 1 )
教育是劳动力
再
生产的基本途径。
( 2 )
教育是科学知识
再
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 3 )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
新
的一个重要手段。
3.
请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体内两全两目的
( 1 )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
目的
的性质
( 2
)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
目的
( 3
)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
权
( 4
)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
权
( 5 )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
内
容和教育管理
体
制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政治功能
人鱼公主促政治
( 1 )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
人
才——基本
途径
( 2 )
教育促进政治民
p>
主
化
( 3 )
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社会
舆
论
( 4 )
传播一定的
政治
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
4.
请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
(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 1 )
教育具有
传
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 2 )
教育具有
传
p>
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 3 )
教育具有
选
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 4 )
教育具有更
新<
/p>
、创造文化的作用
5.
请简述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两客观,一主观,一理论
( 1
)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 2 )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 3 )
人们的教育思想
( 4 )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学说
1
6.
请简述教育制度的因素。
(建立学制的依据)
社会、人、学制
( 1
)
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文化
( 2 )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 3
)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7.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连长主动
( 1 )
教师劳动的
复
杂性和创造性
( 2 )
教师劳动的
连
续性和广延性
( 3 )
教师劳动的
长
期性和间接性
( 4 )
教师劳动的
主
体性和示范性
( 5 )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
动
成果的群体性
8.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心理能知道
( 1 )
道
德素养教师的道德素养是从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对待自己的态
度上体现的。
( 2 )
知
识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
p>
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 3 )
能
力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
能力、自我调控。和自
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
( 4 )
心理
素
养。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微观专反
( 1
)
观
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 2 )
开展
微
格教学
( 3 )
进行
专
门训练
( 4 )
进行教学
反
思
10.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p>
(
试行
)
》中师
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
一、师德为先
两爱两人
( 1 )
热
爱
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
执教。
( 2 )
关
爱
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 3 )
为
人
师表,教书育
人
,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
路人。
二、能力为重
理论实践、研究学生、实践反思
把学
科知识、教育
理论
与教育
实践
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研究
小
p>
学生
,遵循小学生成
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
专业化水平;坚持
实践
、
反思
、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11.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
/p>
试行
)
》中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基本内容。
职业修养教育学生
( 1
)
职业
理解与认识
( 2 )
小
学生
的态度与行为
( 3
)
教育
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 4 )
个人
修养
< br>与行为
12.
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墓里多组戏精
( 1 )
明确记忆的
目
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 2
)
理
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 3 )
对材料进行
精
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 4 )
运用
组
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 br>
( 5 )
运用
多
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 6 )
注重复
习
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
13.
防止遗忘的方法。
法官及时,返回分配
( 1
)
及时
复习,经常复习。
( 4 )
反
复阅读与试图
回
忆相结合。
( 2
)
合理分
配
时间。
( 5 )
复习方
法
要多样化。
( 3
)
分
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 6 )
运用多种感
官
参与复习。
14.
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环境、个性、课程
( 1
)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
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 2 )
注重创造性
个性
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
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
维。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 3 )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
课程
p>
,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5.
简述良好性格的培养。
我的三观在集体,强化榜样因材施
(
1 )
加强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
育。
( 2 )
及时
强化
学生的积极行为。
(
3 )
充分利用
榜样
人物的示范作用。
( 4 )
利用
集体
的教育力量。
( 5 )<
/p>
依据性格倾向
因材施教
。
( 6 )
提高学生的自
我
教育能力。
16.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
1 )
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p>
( 2
)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
( 3
)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17.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归家寄腌菜
( 1 )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
规
p>
范。
( 2 )
学校教育具有
加
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 3 )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
有
即
时和
延
时
的价值。
( 4 )
学校教育具有开
发个体特殊
才
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8.
简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内母猪过重,方去膘
( 1 )
p>
评价的根本
目
的在于促进发展。
( 2 )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
的
趋
势。
(
3 )
评价
内
容综合化。
( 4 )
评价
标
准分层化。
( 5 )
评价
方
法多样化。
( 6 )
评价
主
体多元化。
( 7 )
关注发展
过
程。
19.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观点。
( 1
)
知识观。知识并不准确,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 2
)
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 3
)
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3
20.
简述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心情学堂法
( 1 )
建立积极的
心
理准备状态
( 2 )
充分利用本
学
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3 )<
/p>
创设问题
情
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
( 4 )
兴趣在第一课
堂
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
5 )
改进教学方
法
,增强学生学习兴
趣
21.
简述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课堂活动中引导正强化,家长个别评价
( 1 )
发挥
课堂
< br>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2
)
课堂中正确
引导
( 3 )
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
正强化
教育
( 4 )
开展丰富多彩的
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
习习惯
( 5 )
发挥
家长
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 br>
( 6 )
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
个别
辅导
( 7 )
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评价
体系
22.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内矛盾长交往
( 1 )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
知、情、意、行
的培养提高过程
( 2 )
德育过
程是促使学生思想
内
部
矛盾
运动的过程
( 3 )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
交往
,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 4 )
德育过程是一个
长
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3.
简述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 1
)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 2
)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 3
)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24.
简述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要求。
教师
家社
德育
( 1 )
充分发挥
教师
集体的作用
( 2 )
争取
家
长和
社
会的配合
( 3 )
保持
德育
< br>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
25.
简述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
1 )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
目标
( 2
)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
队伍
( 3
)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
秩序
( 4
)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
活动
( 5 )
培养正确的
舆论
和良好的
班风
26.
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有客官叫李可
( 1
)
教
育性原则
( 2
)
客观
性原则
( 3
)
有
效性原则
( 4
)
可
接受原则
( 5
)
冷处
理
原则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