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观察报告

绝世美人儿
855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11: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缘由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 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


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



有效的课堂提问



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六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内容是《做一个 最好的你》



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全体教师。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1.

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


容、确定观察工具、确 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


理解,


认为



提问的有效性



应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有效的,


包括铺垫型、


思考型、


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 、表述含糊的;


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


2.


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


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现场阶段。


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


本次观察研究中,


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


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


教师的理答情况,


以备课后 作出更客观准确


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


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 。


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


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 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分 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


我们将进入课


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 行分工,每二人一组,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


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 /p>


集中记录课堂提问;


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

< br>析方法;


四是对比观察法,


以观察本校教师的一堂语文课 为主,


再辅以观察特级


教师老师的课,两相比较研究,更为客观 。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我们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



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给


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




1.


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几十个问题,平均每分


钟达


1


个问题之多。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让上课老师大吃一惊。教案上 只


写有


15


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 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




< /p>


2.


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


36


个,占



57.14%

,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



1


题为多。低效问题


25


个,占


39.6 8%


,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



效问题


2


个,占


3.2%< /p>


。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


掉低效 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


36


个问题,是否恰当?这是第 二个困惑。




3.


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


5

< br>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


平均每个核心问题要化解成


8


个左右。


其中第二个五分钟时段原本只有一个问题,


可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


13


个问题 。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细小的问题来支撑一个


核心问题呢?这是困 惑之三。



请看上课老师当晚在学校博客上写下的教学日记:





上周接到了一个

< br>“


秘密任务


”——


下周一开一节 课


——


开课目的不详。


心中总


惦记着这次



空降式



的开课任务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这


谜团



总算是


< br>拨


开乌云见青天


”——


原来是进 行一次关于有效的课堂提问这一主题的课堂观察活


动。





课上完后,


我先回了办公室。


直到下节课都快开始,


老师终于完成了相关 统


计也回来了。于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讨论


……

< br>




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 /p>


可这回那真是越讨论越迷糊了。


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


性实在是让人困惑。


不说别的,


就说说什么样的问题 才算有效吧。


在进行教学设


计时,


老师 们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


这些问题不仅串联起了

整个教学过程,更是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那么,


这些 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我们且用数学中的假设推断法来


论证一番吧。< /p>





教学现象 之假设一: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


来,学生们发言踊跃,对 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





推断论证: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 老师的引导、


纠正,


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 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


效提问了吗?


——


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课堂现象之假设二:


教师提出了设计 好的问题,


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


答出


精髓。


于是老师便耐心地引导。


终于,


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有了更加深刻的


感悟,答出了更加精彩的内容。





推断论证:

< p>
在老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


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


无形中添加


了很多个问题。


这样一来,


首先提问的数量就多了。


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


在增加,


这样的课堂不就是在向



满堂问



发展了吗?那么,


那些预设的问题是否



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