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方案14级小学教育综合1班

玛丽莲梦兔
536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14: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中国心)


《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方案



14


级小学教育综合


1


< br>





1404017004





邓智康



一、研究缘起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之地 ,


理应是充满和谐温馨的净土。


当前,


在小学校园中,


欺凌事件频频发生,让学校蒙上了一层灰雾。据有关统计表明,从


2016



1




2017



5< /p>


月期间发生或曝光的、


公开报道的严重校园欺凌事件达

< p>
100


多起


(



1)


。为什么孩子们寻求知识的乐园,现如今充满一些暴戾之气呢?校园 欺凌行为


发生机制到底如何,如何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为了保障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充分认识和有效解决。




1



20 16



1



- 2017



5


月较为严重的校园欺凌事 件


(


仅部分


)


序号



1


2


3


4


5


事发时间



2016

< br>年


5




2016



6



2016



9

< br>月



2016



11




2017

< p>


4




事件



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

< p>
13


岁的副班长逼迫同学喝尿吃粪



青海互助县威远学校的陶成鹏长期受到同学欺负,终不堪忍受,


选择自杀



江西南昌象湖实验学校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


5


名女生对


1


名女生连扇耳 光,不时用脚踹其身体各个部位



北京中关村二小一名学生家长 称,孩子长期遭到同班两名同学的


欺凌,被两人用厕所垃圾筐扣头



云南大理弥渡小学,一学生在校园内遭毒打,多次下跪求饶,被

打学生身体局部软组织挫伤



二、文献综述



校园欺凌系统研究源于 上世纪


70


年代末,以


Olweus< /p>


的《


Agression


in


the


Schools



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


》为开端。相比而言,我国起步稍晚,

< p>
90



代末学者张文新进行了“中小学生欺负”的 探索研究。通过查找大量资料,截至


2017



5



31


日,国内外关于小学 校园欺凌行为现状调查和预防策略的研究,


相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成果较少。在


CNKI


上,通过“主题”检索含有“校园欺


凌 ”关键词的文献在


2015


年前很少,仅有

35


篇。同样以“小学校园欺凌”为关


键词进行搜索得到的 相关的文献在


2016


年前仅有


7


篇,


并得到了以下相关数据。




2



校园欺凌研究趋势与对比



年份


/




校园欺凌


/




小学校园欺凌


/



2002


1


1


2011


2


0


2003


0


0


2012


4


1


2004


0


0


2013


7


1


2005


0


0


(续表)



2006


0


0


2015


18


1


2007


2


1


2008


7


0


2009


6


1


2010


2


0


年份


/




校园欺凌


/




小学校园欺凌


/




2014


4


1


- 1 -


2016


2017


(


截至


5



31



)



合计



107


17


90


10


250


34


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对“校园欺凌”和“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总体上较少, 但整体上是呈


现上升趋势,尤以


2015


年之后增速最快,说明这一问题突出,有待急切解决。



2.


目前关于“校园欺凌”研究较多,但直接探讨“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

< br>成果特别少,说明对“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度不够。



3.


根据上述表格信息,我们大致可以对“小学校园欺凌”的 研究分为三个


阶段:


2002


年之前, 为萌芽阶段;


2002


年至


2014< /p>


年,起步阶段;


2015


年至今


为发展阶段。



搜索与整理到的与


“校园欺凌”


相关的研究成果,


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有着


一定的联系。通过阅读归纳,可以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认识:



(一)校园欺凌概念界定未形成共识



1.


长期将“校园欺凌”


“校园暴力 ”二者混为一谈



吴桂翎,辛涛


(20 09)


在《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把“校园欺凌”认


定 为“一种低水平的暴力行为,但却是校园暴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张琼


(2014)


< p>
《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永州市


X



学的个案研究》


提出了


“学 校情境中学生间的欺凌可以普遍被看作为属于校园暴


力的范畴,并且是最为普遍的校园暴 力形式”的观点。



陶建国


(2015 )


在《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开篇第一句话叙述的是“校


园暴力”


,中间未有过渡句,第二、三句话就转而研究“校园欺凌”

,将这两个概


念等同来看。



综上 ,我们发现这些学者都未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严格区分开来,认为


校园欺凌属于校园暴 力,将前者归为了后者的范畴下,甚至将二者等同起来。


二者存在怎样的区别,未作出相 应解释。



2.


对“校园欺凌”本身的概念界定不一致



王楚婧


(2016)


在《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中认 为,校园欺凌是指由


学生实施的对其他学生暴力行为,


并造成心 理上、


精神上或身体上的巨大伤害及


痛苦。


任海涛


(2017)


在《


“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指出,校园欺凌


是在幼儿园、


中小学及其合理辐射区域内发生的教师或者学生针对学生的持续性


的心理性或者物理性攻击行为,这些行为会使受害者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



孙时进


(2017)


在《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和 治理方法:心理学的视角》提出,


校园欺凌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在校园背景下一方对另一方 进行的蓄意的、


重复的攻



(


包含身体、言语、关系、网络各个层面的攻击


)


,这些攻击行为往往会影响行


- 2 -



为参与者的身心健康。



在已有的关于 论述校园欺凌的概念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得知上述研究者


在表述校园欺凌的概念时在“ 空间


(


地点


)


、参与者


(


主要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


)



伤害影响范围”都存在差异。



3.


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及表现方式的认识存在差异


< p>
Olweus(1993)


在《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提


出了


“欺凌行为是一群或单个学生,


用某种负面行动,


重复且长期 地对待某特定


学生或一群学生”的观点。


张文新等人


(2001)


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中将力量 的非均衡性和重复发生


性作为校园欺凌行为的根本特征,


并根据 欺凌的发生方式和表现形式,


把欺凌划


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 。前者又可分为直接身体欺凌


(


如打、踢、抓、咬、推


搡以及勒索、抢夺、破坏物品等身体动作行为


)


和直接言语欺凌


(


如辱骂、讥讽、


嘲弄 、挖苦、起外号等言语行为


)


。间接欺凌则是欺凌者借助于第三 方实施的欺


凌行为,主要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和社会排斥等。

< br>


任海涛


(2017)


在《


“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认为欺凌行为特


点有“欺凌 者与受害人具有一定交往关系”


“校园欺凌具有长期反复性和对象固

定性”


“双方权力、地位不平等,且受欺凌者不得自由选择处于被支配地位”


。并


认定其多样的表现方式,人身财产伤害


(


殴打、霸占财物等


)


,精神伤害


(


谩骂、嘲


笑、取绰号或者进行孤立


)


,性侵害


(


如取笑其 性别、性取向等


)


。欺凌行为还可以


当 面进行,也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手段


(


如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网 站等散布图像


或者侮辱语言等


)


来进行 。



通过整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特征及其表现方式,可以发现 国外倾向于将


“重复发生性”作为欺凌行为核心特征,我国学者多将“力量不均衡性”作 为


其本质特征。欺凌行为呈现出传统与新型


(

< br>网络为载体


)


并存的两种方式,并且从

< br>不同的角度对其表现方式进行了具体划分。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研究



1.


小学普遍存在校园欺凌问题



张文新< /p>


(2001)


通过利用修订的


Olweu s


儿童欺凌问卷对我国


9235


名城乡 中小


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受欺凌者和欺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22.2%



6.2%


,其 中严重的受欺凌者和欺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13.4%



4.2%




孙临 美和林玲


(2009)


在调查小学校园被欺凌与欺凌现状发现, 小学生经常受


欺负或偶尔受欺负的比例达到


97.5%



经常欺负别人或偶尔欺负别人的比例也有


98 .1%




- 3 -



Chan



Wong(2015)



2015


年度 报告中总结了我国校园欺凌的现状,结果


发现,在我国大陆的不同学校中,有从


2%



66%


不等的学 生曾被欺凌过,实施


欺凌的则从


2%



34%


不等。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我国小学普遍存在校园欺凌问题,并且有一


种愈演愈烈的 态势。



2.


校园欺凌行为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



张 文新等人


(1999)


在《儿童欺侮问题研究综述》提出童欺凌 存在性别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欺凌行为,


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


凌,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凌。


张文新等人


(2001)


在《学 校中的欺负问题》指出通过对我国


9235


名城乡中

< p>
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儿童受欺凌的比例从二年级的


25.1 %


逐步下


降到六年级的


17.5%


,而欺凌者的比例保持在


4.4%-7.7%


之间。



通过对相关文献阅读整理发现,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性 别差异方面表现在男


女参与率上和欺凌方式上;在年级差异上表现为受欺凌发生率随年级 升高而呈


现下降趋势,相对于受欺凌者而言,欺凌者在各年级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三)校园欺凌的成因与危害研究



1.


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



胡春光


(2017)


在《校园欺凌行为:意涵、 成因及其防治策略》中对校园欺凌


的成因运用学理进行解释,包括“权力根源理论”



‘挫折


-


攻击’ 假说”


“社会认


知理论”


“精神技能理 论”等四大理论。



孙临美和林玲


(2 009)


在《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归因及对策》中将生理


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


(


家庭、学校、教师、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


归结为校园欺凌


的成因。

< p>


王楚婧


(2016)


在 《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认为导致校园欺凌的发生


的原因具体有:


(1)


网络社会发达,青少年过早接触暴力色情;


( 2)


我国校园安全


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性;

(3)


学校教育的欠缺,学生法律意识模糊;


(4)


家庭不睦;


(5)


学校和社会管理的缺位。< /p>



在已有的有关校园欺凌成因的文献中不难发现,研究者有的采用 了生理学


和社会学等抽象理论阐述成因,也有根据现实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归因。但都< /p>


遵循着相同的原则: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



2.


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



张文新等人


(2001)


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 》提出,欺凌对儿童身心健康及发


展具有多方面的严重危害,


在 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学生自杀。


对受欺凌者来说,


- 4 -



受欺凌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自尊心和自信心损害、情绪郁闷 、失眠、注意力分


散、逃学以及学习成绩下降等;而对欺负者来讲,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 、增加其


反社会行为等。



罗建河


(2007)


在《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认为校园欺凌 行为会


给学生身心造成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这不仅仅表现在受 害者和欺侮者身上,



表现在旁观者身上。

其会使围观者对学校感到恐惧,


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一种与


受害者相同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最终会导致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隐性遗失。



叶徐生


(2016)


在《欺凌并非暴力的子概 念》中提出,欺凌者、被欺凌者、围


观者都是有一定关系的学生,


校园欺凌给欺凌者和被欺凌者、


围观者都会带来的


长期甚至终 身的精神伤害。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欺凌行为主要会对受欺 凌者和欺凌者带来不同程度


的危害。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欺凌行为中对 第三方即“围观


者”危害的问题。



(四)校园欺凌问题的策略研究



王德 伟


(2015)


在《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教育反思》中从学校的角 度出发,认为


阻止和杜绝校园欺凌现象,必须从学校实施反欺凌教育:

< br>(1)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


境和班级文化;


(2)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3)


在学校德育中多


渗透和加强反欺凌教育。



程斯辉和李汉学


(2016)


在《 学校欺负类型及其应对策略》中提出了欺凌问题


要分类治理,并认为当下要做好:


(1)


关注性别差异,加强女生教育;


(2)


加强对


欺负行为旁观者的教育,避免学校欺负行为升级;


(3)


完善学校欺负行为的人防、


技防;


(4)


优化家庭、网络、法治环境。



王楚婧


(2016)


在《校园欺凌问题成因 及对策分析》中认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必须从五个方面着手:


( 1)


各方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


(2)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


一方面强化法律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强化对法律的敬畏心理;< /p>


(3)


做到有法可依;


行为矫正与依法惩 治两者不可偏废;


(5)


强化心理矫正和保护。



通过整理已有学者提出的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策略研究,我们发现由于研


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在具体对策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有学校层面、法律层面、


家庭层面的区别。但这些策略对的核心理念基本一致:以问题为中心,坚持以


生为本,遵循规律,防治结合。



以上文献综述是笔者根据自己 所研究的方面进行的分析,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无疑为我们全面认 识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


相< /p>


关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更加完善的地方,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


缺乏对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专门的研究,使得对这一主 题缺乏深度认识;



- 5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