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

萌到你眼炸
729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14: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长安白日照春空)


近日,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


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 头烫身;


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殴打,并被拍裸照、视频上传网络„ „记者粗略统计,


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

20


余起。





前不久,三名中国留学


[

< p>
微博


]


生在美国因虐待同学而被控“绑架”、“折 磨”等重罪指控,如


果罪名成立,他们或面临终身监禁这样的惩罚。该案因中美两国对校 园暴力惩戒的差异引发热议。




< /p>


校园暴力频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 缺


失,使得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而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校园暴力 ”干预机制


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让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


大数据


]





不到三成涉事者负刑责





校园暴力,主要指学龄期


(7


岁至


18



)


青少年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斗殴、性侵、敲诈财物等暴力


行为。由于媒体 集中报道、网络传播发达,人们渐生一种错觉,似乎暴力正在肆虐中国校园。若单


从互联 网上看,校园暴力发生的数量和影响,正越来越大。





法制网舆情中心曾专门对


2015< /p>



1


月至


5


月发生的见诸媒体报道的


40


件校园暴力, 进行调查


并出具了报告。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


75. 0%


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


(42.5%)


比高中生占比


(32.5%)


高出

< p>
10


个百分点。而大学生


(15.0%)


、职校生


(7.5%)


及小学生


(2.5%)


占比较低。





据报告,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


55.0%


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


感 纠葛”分别以


17.5%



15.0%


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此外,另有


7.5%

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


引发。报告指出,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 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


殴打等行为。





另外,从对校园暴力处置结果来看 ,因恶性犯罪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


27.5%


,且以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广州市中院去年年底发布《广州法 院未成年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该报告没有明确


数据指向广州校园暴力犯罪呈 增长趋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微博


]


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宋雁慧透露,国内目前欠缺对校园暴力各方面的


数 据统计,根据她了解校园暴力一直存在,但几年来并没有明显增多。





[


新特点


]





女生暴力成关注焦点





记者梳理


2015

< br>年上半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现,“女生暴力”渐成公众关注的焦点。具体


而言 ,呈现出群体性,表现为“多对一、多对多”,折磨措施一般与性、身体侮辱有关。例如最近

江西永新校园暴力事件,多名女生约出被侵害者,对其实施罚跪、侮辱性殴打、扇耳光。一人施暴,


接着其他女生继续上前施暴。法制网的调查报告显示,从性别上看,“女女暴力”占比达


32.5%






2008


年,来自河南漯河医学高等 专科学校的调查显示,在该校护理专业的


563


名女生中,认为


校园存在暴力行为的有


184


人,发生 率


33.6%


。其中,


63.6%


为言语暴力,


23.9%


为躯体暴力,


12.5%


为抢夺


(


盗窃


)


财物;最常见的原因是言语不和,比重达


53.8%


,嫉妒对方的占到


21.2%

< p>
,讨厌对方


和毫无理由的分别占


17.4%



7.6%






其次,“网络暴力”流行,施暴者 将暴力事件上传网络。施暴者通过论坛、微信、微博等对受


害人进行言语攻击,或上传受 害人隐私、被侮辱的照片、视频等。此外,暴力通过网络还会达到


“二次传播”。





记者留意到, 校园女生暴力的另一个新特点是,施暴者暴力、旁观者冷漠。当看见校园暴力发


生时,围 观者不是去制止、劝阻或报告老师,而是饶有兴趣地拿起相机和手机进行拍摄,以一种娱


乐的心态看待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并且在网络中传播散发。此种冷漠举动、或纵容,给被侵害人


造成的身体、心理损伤极大。





[


如何改进


]





专家: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提前





校园暴力事件,于全球而言普遍存在,中国并非个案。在日本 ,校园欺凌一度变成了一个严重


的社会问题,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登校”


(


不进学校


)


。但为 预防校园暴力,各国的应对举


措和法律手段各有差异。





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


(bullying)


。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 ,校方会


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 他们学校的有关规


章;在校园欺凌现象严重的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 园欺凌的培训,增加了合格


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成立了检查小组,监督教育那些 无视甚至纵容校园欺凌的教师。





近期,校园暴力频发的现象引起了陕西省公安厅原副厅长、现任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 陈里


的关注。其在个人微博上转发了若干“暴力”视频,并呼吁政府、教育部门、警方介 入调查惩戒暴


力。同时他还专门设立一个微博话题“校园暴力举报台”。





陈里建议,“政法机关 、学校、共青团等部门,在全国中小学


[


微博

< br>]


开展一次阻止校园暴力的


宣传教育活动。从长远讲,应 从立法、司法、社会治安治理的角度来综合治理。”





陈里称,《未成年保护法》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 和偏轻,对于青少年的暴力犯罪


要加以惩戒,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追究刑事责任。另外由 于现在未成年人成熟得较早,因此他建议,


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该提前。





媒体报道案例





校园暴力分布图





1.


初中生


42.5%2.


高中生


32.5%




3.


大学生


15.0%4.


职校生


7.5%




5.


小学生


2.5%




校园暴力的成因





1.


日常摩擦


55.0%2.


钱财纠纷


17.5%




3.


情感纠葛


15.0%4.


偏激心理


7.5%




5.


其他


15%




校园暴力处置结果





1.


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 /p>


72.5%






2.


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


27.5%


,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数据来源


/


法制网舆情中心





整理


/< /p>


罗坪制图


/


温亮











遭受暴力的情况





1.


言语暴力


63.6%2.


躯体暴力


23.9%




3.


抢夺


(


盗窃


)


财物


12.5%




遭受暴力的原因





1.


言语不和


53.8%2.


嫉妒


21.2%




3.


讨厌对方


17.4%4.


毫无理由


7.6%


还校园一片安宁,需要依法惩处违法行为,更需要以科学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



近日,有网友爆料,在浙江省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在黑屋子里围殴一名小学生,相关视频令


人触目惊心。当地有关部门随即介入调查,并就事件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理。目前受 害


人小学生已经找到,殴打小学生时在场的四人也已经到案,均为未成年人。

< p>


一段时间以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引起人们关注。这类事件存在两个共性 ,一是施暴者和受


害者多为未成年人;二是施暴手段残忍。施暴者不仅使对方承受皮肉之 苦,还习惯于炫耀“战果”,


仿佛对方越痛苦就越有快感。这种病态的行为,尤其值得反 思。



小小年纪,为何一身戾气?本该亲密无间,何以拳脚相加 ?没有谁天生是恶人,那些未成年


施暴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贪恋暴力,他们的过错,与自身 法律意识淡薄有关,也与监护人的责任缺失


有关。依法处理违法行为,遏制学校“小霸王 ”的气焰,还校园一片安宁,是迫切的治理课题。



校园暴力, 是法治问题,更是教育问题。有句话说得好,没有问题少年,只有少年问题。根


据庆元县 对小学生被打事件的情况通报,这场暴力由一次冷饮店的偷窃所引发。一项调查显示,施


暴少年中,不少曾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亲情抚慰,享受不到家庭温暖,他们人生观最需要正确塑


造的时候,却没有人及时扶一把,他们的人生轨道偏离了,没有人及时矫正。于是他们便如荒草野


蛮生长,甚至误入歧途。



家庭教育匮乏的同 时,学校教育也没有跟得上。一些学校与学生家长存在沟通盲区,或者交


流不畅,导致孩 子学坏了也未被发现。


有的学校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精神塑造,甚


至出现一种怪状:放弃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任其荒芜。


如果把孩子比 喻成一张白纸,不涂抹上美


景,白纸就可能被乌七八糟的东西玷污。


有人说,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 ,手段是


“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


至于孩子 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


乐,没人去想。


这种 说法虽有调侃成分,但不无道理。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同时,是否关注孩子的心


理?是否关 注他们的人格成长?



有学者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十几岁少年也 正处在心理断乳期,情绪不稳定,心理上不够成熟,


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别人 认同。越是如此,越应该花大力气涵养他们的人格与心灵。扣


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需要 青少年自己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助力。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


并且不断地给我新 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用真善美涵养青少年的价值观


世界,用 科学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校园暴力的土壤。





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关卡的多重失守





近日,又有一段校园暴力的视频流 传,初中女生被同学脱衣殴打。这种暴虐行为带有一种动物


性,弱肉强食、冷酷无情。< /p>





为何校园 里屡现这种“返祖”现象?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关卡的多重失


守。





据儿童 安全专家张永将介绍,调查表明,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对象和被施暴对象总是


相 对固定。爱欺负人的“小霸王”往往来自充斥暴力因素的家庭,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受欺负的

< br>“小可怜”,家庭的行事风格往往也喜欢隐忍、沉默,容易形成受害人人格。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