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余年寄山水
591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15: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一霎的拼音)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亲 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激发学生的


朗读兴趣,可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







1


,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


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恰当地,


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


发展思


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


朗读也是一种艺 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 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


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理


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 婉„„


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



且与作者的心灵 相通。


”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


同悲,


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欲望。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


领悟能力低,


但模仿 能力强。


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课文朗读时,

先让学生听录音,


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 句子读好。如


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


2


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


“啊


!


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


”读出作者在太空中 看到中国


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这时,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3


,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 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

望。


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


尤其是低年 级的学生。


如果老师


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


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朗读


效 果。如一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


而且还读出 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


“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

比不上你


!


谁也能像他那样读。


” 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







4


,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1


、朗读首先要正确。






“正确 ”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


不颠倒、不唱读,能 读出轻声和儿化韵。现在有些孩子咬字含混不清,



这样不


但不能发展语言,


还会养成讲话时含混不清的毛病,


要注意纠正。


有些孩子读书


不会读轻声,特别是像


(


慢慢地”




“鲜红的旗”



“跳得高”中的“的、地、


得”


,词尾的“子”

< p>



“呢”等,还有些孩子朗读是拉长声音,或一 字一顿、一


词一顿形成唱读,


都是要注意纠正的。


朗读正确,


是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比较难

< p>
达到的要求,


稍不注意,


就会出错,


有些孩子读错字音是因为不认识,


或是不理


解或理解 不正确,


这时要先理解内容,


把字认准,


要读得正确,


必须培养孩子认


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 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2


、在读 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







流利指 的是不断读,


不读破句,


不重复字句,


要做到流利地读,


就不能够看


一个词读一个词。


要做到流利地读,


就不能够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


要 做到嘴


里读这个词的时候,


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以致几个词,< /p>


嘴里读这句话时,


眼睛就


看下面一句话。 教师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孩子,在朗读实践中训练这种技巧。








3


、朗读速度要适中








现在有些孩子朗读速度慢,有人曾对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作 过测查,发


现平均朗读速度在每分钟


99



115


字,而标准的朗读速度应是每分钟

< br>150


字左


右,


速度是阅读能力 低的表现。


也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流利就是读得快,


常常一


口气读下来连标点都不停,像开机关枪,这样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来不及思索,


读完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


速度过快过慢都不利于理解内容,


这样的


毛病必须纠正。







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停顿,


标点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

< p>
它表示了句子的




同语 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正确




读出标点的停顿,


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


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再读课文,每个




然段间也应有停顿。








4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理解是朗读的实质,


也是朗读的目的,


如果 朗读的正确、


流利、


速度也合适、


停顿 也正确,


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


等于白读。

要让孩子知道语文课的朗读是为


了读懂课文,


朗读一定要边 读边想,


可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


教师听学生

< p>
读完课文后要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孩子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


易举的事。

< p>
因为小学生阅历浅,


知识面窄,


感悟能力差,


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


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


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


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

< p>
高昂的,


还是平缓的、


低沉的,

< br>给学生以遵循。


因此,


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


增强了针对性,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再加上 摹仿是


儿童的天性,


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

< br>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


的“原汁原味”


。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


步形成了。


当然,


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


把自己融入作品 之中,


运用声调、


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 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


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是讲前范读 ,


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



《十


里长街送总理》


,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这时教 师进行精彩的范


读,


能一下子接近学生与总理的距离,


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景,


这时再指


导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


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二是讲中范读,

< p>
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


的或重要的句段,


多在理解课 文的基础上进行。



《咏华山》


中老头 的话:



“好



!


好诗


!


”这句话是老人听了寇准咏 华山的诗后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开始学生把


握不准,


我的范读起 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读得更精彩,


更具韵味,

< p>
使课堂


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是讲后范读。


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


品味性,


有利于< /p>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要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夕阳真美》

< br>,范读


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


静静地感受,


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


达到一种境界,


提高学 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要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随着年级的变更,


语文能力的提高,


对有感 情的朗读要求提高了,



“能初


步表达 课文的思想感情”


。因为朗读要达到能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首


先必须很好的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这就促使孩子读懂课文,

< br>而通过这样的朗读


又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内容的理解,由此可知让孩子朗读出课 文的思想感情,


主要目的是促进孩子去深刻地理解课文,


而不是 表演给别人听。


同时,


有感情的


朗读课 文时,


孩子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在有感


情的朗读课文时还可激发想象,


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 。


另外,


也要看到朗读既


是手段,


也是目的,


它本身就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p>
那么怎样才能


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呢


?






1


、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在要求读出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


特别是要能正确的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是比较高的要求。


不能要求小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就能读得有感情。< /p>


因为对文章的理解有个由不懂到


懂、由不深到深的过程。在孩子反 复朗读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正确、流利的水平,


理解也随之深入,


才能进一步要求读得有感情。


孩子练习读得正确、


流利的过程,


也是熟悉课文语言的过程,


因为课文的书面语言和孩子们平时说 话的习惯不尽相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