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第一周
平均数(一
)
专题简析
:
把几个不相等的数
,
p>
在总数不变的条件
下,
通过移多补少
,
使它们完全相等
,
求得的相等的数就
是平均数。
平均数
=
总数量÷总份数
p>
总数量
=
平均数×总份数
< br>
总份数
=
总
数量×平均数
例
< br>1:
有
4
箱水果
,
已知苹果、梨、橘子平均每箱
42
< br>个,梨、橘子、桃平均每箱
3
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
p>
箱3
7
个。一箱苹果多少个?
分析
:
①
:1
箱苹果+1箱梨
+1
箱
橘子
=4
2
×
3=
13
6(
个)
;
②
:
1箱桃+1箱梨+
1
箱橘子
=3
6×
3
=
108(<
/p>
个)
③
:1<
/p>
箱苹果
+1
箱桃
=3
7×
2=74(
个)
由①、
②可知:
1
箱苹果比
1
箱桃多
1
2
6
-
108
=
18(
个
)
,
再根据等式③
,
用和差关系求出
p>
:1
箱桃有(
74
-
18
)
÷2=2
8(
个)
,1
箱苹果有2
8+
1
8
=
46(
个)
.
试一试1
:
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
丁三人共重
1
20千克,甲、丙、丁三人共重
126
千
克,丙、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
4
0千克。求四人的平
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
例
2
:
p>
某
3
个数的平均数是
2
,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
为4
,
p>
平均数就变成了3。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
分析:
原来三个数的和是2×
3=6,
后来三个数的和
是
3
×3=9,
p>
9
比
6
多出了3,
是因为把那个数改成
了4。因此
,
p>
原来的数应该是
4
-3
=1
。
试一试
< br>2
:
有五个数
,
平均数是
9
。如果把其中的一
个数改为1
,
那么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为
8.
这个改动的
数原来是多少?
p>
例3:
五一班同学数学考试平均成绩
9
p>
1
.5
分,事
后复
查发现计算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9
8
分误作
8
9
分计算了。经重新计算
,
p>
全班的平均成绩是
91
。
< br>7
分,
五一班有多少名同学
?<
/p>
分析
:
9
p>
8分比8
9
分多
9
分
.
多算
9<
/p>
分就能使全班平
均每人的成绩上升
91<
/p>
。
7
-
9
1。
5=
0。
2(<
/p>
分
)
。
9
里面
包含有几个
0
.
2
,五一班就有几名同学。
试一试
3:
某班的一次测验
,
平均成绩是
9
1
.3
分.
复
查时发现把张静的
89
分误看作
97
分计算
,
经重新计算
,
该班平均成绩是91。
1
分。全班有多少同学?<
/p>
专题二
平均数
(
二)
专题简析
:
平
均数
=
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
=
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
=
总数量×平均数
< br>例
1
:
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
均成绩是8
4
分
,
这次
要考
1
0
0
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
86
分。问这是
他第几次测验
?
分析:<
/p>
每次应多考
:8
6-84=2
(分)
。1
00
分比
p>
86
分
多14分,1
4
里面有
7
个
2
分
,
所以
,
前面已经测验
了
7
< br>次
,
这是第
8
< br>次测验。
试一试1
:
一位同学在期中测验中
,
除了数学外
,
其
它几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
9
4分
,
如果数学算在内,
平
均每门
95
分。已
知他数学得了
100
分
,
问这位同学一
共考了多少门功课?
p>
例
2:
小亮在期末考试中
< br>,
政治、语文、数学、英语、
自然五科的平均成绩是
p>
89
分
,
政治、<
/p>
数学两科平均
91
。
5分
,
政治、英语两科平均
86<
/p>
分,语文、英语两科平
均分
84
分,英语比语文多
1
0分
.
小亮的各科成绩是
多少分
?
p>
分析:
因为语文、英语两科平均分
84
p>
分,即语文+
英语
=1
6
8
分,而英语比语文多
1
0分
,
即英语-语文
=10
分
,
所以,语文:
(
16
8-
10
)÷
2=79
分,英语是
79+10
=8
9
分。又因为政治、英
语两科平均
86
分,
所以政治是
86
×2
-8
9
p>
=8
3分;而政治、数学两科平
均分91。
5分
,
数学
:
9
1。
5
×2
-83=10
0分
;
最后根
据五科的平均成绩是
89
分可知
< br>,
自然
:
89×
5
-(7
9
+
8
9
+
8
< br>3+100)=
94分。
试一
试
2:
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8
2
,甲、
乙两数的平均数是
8
6,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7
7
。
乙数是多少
?
甲、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
例3
:
两地
相距3
60
千米,一艘汽艇顺水行全程需
要
10
小时
,
已知这条河的水流速度为每小时
6
千米。
往返两地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分析:
用往返的路程除以往返所用的时间就等于往
返两地的平均速度。顺水速度
=
3
6
0
÷<
/p>
10=36
(千米)
是,顺水速度=汽艇
的静水速度与水流速度的和,所
以
,
静
水速度是3
6-6=30
(千米)
。<
/p>
而逆水速度
=
静水速
度-水流速度
,
所以汽艇的逆水速度是
30-6=2
4(千
米)
。
逆水行全程时所用时间是3
60
÷2
4=
1
5(
小时
),
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360
×
2
÷
(10+15)=28
。
8(
千米)
。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
/p>
试一试
3
:
一艘
客轮从甲港驶向乙港
,
全程要行
165
千米。
已知客轮的静水速度是每小时
3
0
千米,
水速每
小时
< br>3
千米.现在正好是顺流而行
,
行全程需要几小
时?
例4:
幼
儿园小班的2
0
个小朋友和大班的
30
个小
朋友一起分饼干,
小班的小朋友每
人分
1
0块
,
大班的
小朋友每人比大、
小班小朋友的平均数多2块
.
求一共
分掉多少块饼干?
分析
:
只要知道了大、小班小朋友
分得的平均数
,
再
乘
< br>(
3
0+20)
人就能求出饼干
的总块数。因为大班的小
朋友每人比大、
小班小朋友的平均数多
2
块
,
3
p>
0
个小
朋友一共多
2
×
30=60
(块
< br>)
,这
60
块平均分给
20
个
小班的小朋友,每人可得
6
0÷
20=3
(块
)
.因此
,
大、
小班小朋友分得平均块数是10
+3=
1
p>
3
(块)
。
一共分
掉
1
3×
(3
0
+2
0)=65
0
(块)
。
试一试4
:
两组同学跳绳,
第一组
有
2
5人
,
平
均每
人跳
80
下
;
第二组有
20
人
< br>,
平均每人比两组同学跳的
平均数多
5
下,两组同学平均每人跳几下
?
例
p>
5
:
王强从
A
p>
地到
B
地,先骑自行车行完全程的
一半
,
每小时行
12k
m
。剩下的步行
,
每小时走4
km
。王
强行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
/p>
km?
分析
:
求行完全程的平均速度,
应该用全程除以行全
程所用的时间。由
于题中没有告诉我们A地到
B
地间
的路
程,我们可以设全程为
24km(
也可以设其他数
)
,
这样
,
就可以算出行全程所用的时间是
12
÷
12
+
12
÷
4=4(
小时)
,
再用2
p>
4
÷
4
就能得到行
全程的平均速度
是每小时
6km
。
p>
试一试
5:
运动
员进行长跑训练,他在前一半路程
中每分钟跑
150
米,后一半路程中每分钟跑
10
0米。
求他在整个长跑中的平均速度。
第
3
讲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专题简析:<
/p>
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
×
2,
正方形的周
长
=
边长×
4
。表面上看起来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图
形的周长
,
需灵活应用已学知识,掌握转化的思考方
法,
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标准的图形
,
以便计算它们的<
/p>
周长。
例
1:
有
5
张同样大小的纸如下图
(a)
重叠着
,
每张纸都
是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
重叠的部分为
边长的一半
,
求
重叠后图形的周长。<
/p>
分析:
根据题意
,
我们可以把每个正方形的边长的一
半同时向左、右、上、下
平移
(
如图
b
)
,转化成一个
大正方形
,
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和原来
5
个小正方形重
叠后的图形的周长相等。因此,所求周长是
1
8
×
4
=
72
厘米
.
试一试
1
:
下图由
8
个边长都是
< br>2
厘米的正方形组
成,求这个图形的周长
.
例
2
p>
:
一块长方形木板,
沿着它的长度不同的两
条边
各截去
4
厘米
,
截掉的面积为1
92
平方厘米。
现在这
块木板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
分析
:
把截
掉的
192
平方厘米分成
A
、
B
、
C
三块
(如
图)
,
其中
AB
的面积
是1
92-4
×
4
=
p>
17
6
(
平方厘米
)
。把
A
和
B
移到一起拼成一个
宽
4
厘米的长方形
,
而此长方形的长就是这块木板剩下部分
的周长的一
半。
176
÷
4=4
4
(
厘米
)
,现在这块木板的周长是
44
< br>×
2=88(
厘米
)
。
试一试
2
:
有一个长方形
,
如果长
减少4米
,
宽减少
2
< br>米
,
面积就比原来减少
44
p>
平方米
,
且剩下部分正好是
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例
3
已知下图中,甲是正方形,乙是长方形
,
整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
分析<
/p>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整个图形的周长由六条
线段围成,其中三条横
着,三条竖着
.三条横着
的线段和是(a+
b
)×<
/p>
2,三条竖着的线段和是
b
×
2.
所以,整个图形的周
长是(
< br>a+b)
×2+
b
×
2,
即
2
a+4
b.
试一试
3
:
p>
有一张长
40
厘米
,
宽
30
厘米的硬纸板,
在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后准备做一
个长方体纸盒
,
求被剪后硬纸板的周长.
例
4:
如下
图,阴影部分是正方形,
DF
=
6
p>
厘米
,AB
=
9厘
米,求最大的长方形的周长。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
,
最大
< br>长方形的宽就是正方形的边
长
.
因为
BC=EF
,
C
< br>F
=DE,
所
以
,AB+BC
+
CF
=A
p>
B+F
E+
ED=
9+6
=15
(厘米
),
这正
好是最大长方形周长的一半
.
< br>因此,
最大长方形的周长
是
(9
+
6)
×2
=
30
(厘米
)
。
试一试
5:
下面三个正方形的面积
相等
,
剪去阴影部
分的面积也相等,求
原来正方形的周长发生了什么变
化
?(
单位
:
厘米)
专题
4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专题简析
p>
:
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边长。
当已知条件比较隐蔽、图形比较复杂、不能简单
地用公式直接求
出面积的题目时。
要利用
“割补”
、<
/p>
“平
移”
、
“旋
转”等方法
,
使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普通的求长
< br>方形、正方形面积的问题
,
从而正确解答
.
例
1
< br>:
已知大正方形比小正方形边长多
2
厘米,大正
方形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
40
< br>平方厘米。
求大、
小正方
形的面
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
从图中
可以看出,大正
方形的面积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
出的4
0
平方厘米,可以分成三
部分,其中A和
B
的面积相等。
因此
,
用
40
平方厘米减去阴影部
分的面积
,
再除以
2<
/p>
就能得到长方
形
A
和
B
的面积
,
再用
A
或
B
的面积除以
2
就是小正
方形的边长。求
到了小正方形的边长
,
计算大、小正方
形的面积就非常简单了。
试一试1:
有一块长方形草地
,
长
20
米,宽
15
米。
在它的四
周向外筑一条宽
2
米的小路
,
求小路的面积。
p>
例
2
:
一个大长方
形被两条平行于它的两条边的线
段分成四个较小的长方形
,
p>
其中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如
下图所求,求第四个长方形的面积
.
分析
:
因为
A
E
×
C
E
=6
,
DE
×
E
B=
35
,把两个式子
相乘
A
E×
CE
×
D
E×
E
B
=
3
p>
5
×
6
,而CE×
E
B
=14
,
所以A
E
×
DE=35
×
6
÷1
4=15
。
试一试2
:
下图一个长方形被分成四个小长方形,
其中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
24
平方厘米、
30平方
厘米和3
2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p>
例
3
:
把
2
0分米长的线段分成两段,并且在每一段
上作
一正方形
,
已知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差
40
平方分
米
,
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
p>
分析
:
我们可以把小正方形移至大正方形里
面进行
分析。
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差
40
平方分米就是图中的
A
和
B
两部分,
如图。
如果把<
/p>
B
移到原来小正方形的上
面,
不难看出
,
A和
B
正好组成一个长方形,
此长方形
的面积是
p>
40
平方分米
,
长
2
0
分米
,
宽
是
4
0
÷2
0
=
2(
分
米<
/p>
)
,即大、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差
2<
/p>
分米。因此,
大正方形的边长就是(2
0
+2)
÷
2
=
11(
分米
),
面积是
11
×
1
1=
121(
平方分米)
试一试
3
:
有一个正方形草坪
,
沿草坪四周向外修
建一米宽的小路
,
路面面积是
80
平方米。求草坪的面
< br>积
.
例
4:
有一
个正方形
A
B
C
D如下图
,
请把这个正方形
的面积扩
大
1
倍,并画出来。
分析
:
由于不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所以,也
p>
没有办法计算出所画正方形的边
p>
长或面积。我们可以利用两个正
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正
p>
方形的四条边为准
,
分别作出4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
如图中虚线
< br>部分
,
显然
,
< br>虚线表示的正方形的
面积就是原正方形面积的2倍。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p>
试一试
4
:
四个完
全一样的长方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组成了一个大正方形
,
如果大、
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
49m
2
和
4m
2
,
求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宽。
例5:
有一个周长是
72
厘米的长方形
,
它是由三
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拼成的。一个
正方形的面积是多
少平方厘米
?
分析
:
三个同样大小的正
方形拼成的长方形
,
它的周
长是原正方形边长的
8
倍
,
正
方形的边长为
7
2
÷
8=<
/p>
9
(
厘米
)
p>
,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就
是
< br>9
×
9=
81
< br>(
平方厘米
)
。
试一试
5:
五个同样大小的
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
6
厘米,求每个正方形的面积
是多少平方厘米?
专题五
尾数和余数
专题简析
:
自然数末位的数字称为自然数的尾数
;
除法中
,
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积的差叫做余数。
p>
尾数和
余数在运算时是有规律可寻的
,
p>
利用这种规律能解决
一些看起来无从下手的问题。
< br>
例题1:
写出除2
13
后余
3
的全部两位
数。
分析
:
因为2
13=21
0
+3
,
把
210
分解质因数:<
/p>
210=2
×
3
×
5
×
7,
所
以,符号题目要求的两位数有
2
×
5=
1
0,
2×
7
=
14,3
×
5=
1
5,3
×
7=21,5
×
7=3
5
,
2×
3
×
5
=30
,
2×3×
7=
4
2
,
一共有7个两位数
:10
、
1
4、
15
、21、35、
3
0、
42
。
试一试1
:
17<
/p>
8除以一个两位数后余数是
3
,适合
p>
条件的两位数有哪些?
例题
2:
(1
)
1
2
5
×
125
×
1
25
×……×
1
2
5[
1
00
个
2
5]
积的尾数是几
?
(2)
(
2
1
×2
6
)×(
21
p>
×
2
6)×……×(
21
×2
6)[100
个(2
1
×
26)
]积的尾
数是几
?
分析
:
(
1
)
因为个位5乘
5,
积的个位仍然是5,所
以不管多少个
125
相乘,个位还是
5
;
(
2)每个括号里
21
乘
26
积的个位是
6
。因为个位
6
乘<
/p>
6,
积的个位仍然是6
,
所以不管多少个
(
2
1
×
2
6)
连乘,积的
个位还是
6
。
试一试
2:
①
1.5
×
1.
5×
1
.
5
×……×1。
5[200
个
1.5]
积的尾数是几
?
②
(12
×
63
)×
(12
×6
p>
3)
×
(
12×<
/p>
63)
×……×
(12
< br>×
6
3)
[
10
0
0
个(
12
×6
3
)
]积的尾数是几?
例题3
:
9×
9
×
9
×
…×
9[51
个9]积的个位数是几
?
分析
:
我们在计算乘法时会发现:
p>
对“积的个位”
有
影响的是“因数中的个位
”
,只要找到“个位乘个位
时积的变化规律”就可以了.
因数中个位的数量
积的个位
1个
9
9
2
个
9
1
3个
9
9
积的尾数以“<
/p>
9
、
1
”两个数
字在不断重复出现。
51
÷2=
25<
/p>
……
1,
余数是
1
,说明51个9本乘积的
个位是
9.
试一试
3:
(
1
)
2
4
×<
/p>
2
4×
24
×…
×
24
[2
001
个
24],
积的尾数是多少?
(2)1
×
2
×
3
×…
×
98
×
9
9
,
积的尾数是多少
?(
提示:
任何数和
0
相乘积都是
0)
例题
4
:
把1
/7
化
成小数,
那么小数点后面第
100
位上
的数字是多少?
分析:
因为
1/
7≈
0.
p>
1
428571
4
285
7……,化
成的小数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循环节“
p>
142857
”共
有6个数字
.
由于
100
÷
6=16
……
4,
所以,
小数点后面
的第
100
位是第
1
7个循环节的第
4<
/p>
个数字,是
8
。
试一试
4:
把
1/1
1化成小数,
求小数点后面第
2
001
位上的数字。
专题六
一般应用题
(
一)
< br>专题简析
:
在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
< br>:(1
)可以从
条件出发,逐步推出所求问题
(
综合法
);
(2
)
可以从问
题出发,找出必须的两个条件
p>
(
分析法)
.
实际
解时
,
根
据题中的已知条件
,
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
例
1:
某车
间按计划每天应加工
50
个零件,
实际
每天
加工
56
个零件。这样
,
不仅提前
3
天完成原计
划加工
零件的任务,而且还多加工了
120
个零件。这个车间
实际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
分析
:
如果按原计划的天数加工,
< br>加工的零件就会比
原计划多
56
×
3+1
2
0=288(
个
)
。
为什么会多加工2<
/p>
88
个呢
?
是因
为每天多加工了5
6
-5
0=
6(个)
。因此
,
原计
划加工的天数是2
8
8÷6
=48
p>
(天
),
实际加工了
5
0×
48
+
1
2
0
=
1
5
20(
个)零件
.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试一试
1:
小明骑车上学,
原计划每
分钟行
200
米
,
正好准时到达学校
,
有一天因下雨
,
他每分钟只能行
120
米
,
结果迟到了
5
分钟。他
家离学校有多远
?
例
2
:
p>
甲、乙二人加工零件。甲比乙每天多加工
6
个零件
,
乙中途停了15天没有加工。
40
天后,乙所
加工的零件个数正好是甲的一半。这时两人各加
工了
多少个零件
?
分析:
甲工作了
40
天
,
而乙停止了
15
天没有加工
< br>,
乙只加工了2
5
天,所以他加
工的零件正好是甲的一
半
,
也就是甲<
/p>
20
天加工的零件和乙
2
5天加工的零件
同样多
.
由于
甲每天比乙多加工
6
个
,20
天一共多加工
6
×
20
=12
0(个)
。这
12
0个零件相当于乙2
5
—
2
0
=
5
(天)加工的个数,乙每天加工
12
0
÷(
25
—2
0)=24(
个)
。
乙一共加工了2
4
×
25
=
600(
个)
,
甲一共
加工了60
0
×
2=1200(
个
) <
/p>
试一试
2:
甲、乙二人加工一批帽子,甲
每天比乙
多加工
10
个
.
途中乙因事休息了5天
,20
天后
,
甲加工
的帽子正好是乙加工的
2
倍
,
这时两
人各加工帽子多
少个
?
例3
:<
/p>
服装厂要加工一批上衣,原计划
20
天完
成任
务。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加工
60
件
,
照这样做了
15
天
,
就超过原计划件数
35
0件。
原计划加工上衣多少件?
分析:
由于每天比计划多加工
60
件
,
15天就比原
计划的
p>
15
天多加工6
0
×
15=9
00
(件)
,
这时已超过
计划件数
3
p>
50件
,9
0
0<
/p>
件中去掉这
350
件
,
剩下的件
数就是原计划(
2
p>
0-
1
5)天中的工作量
< br>.
所以
,
原计
< br>划每天加工上衣
(90
0
-35
0
)÷
(20-
1
5
)
=110(
件)
,
原计划加工
110
×20
=
2200
(件)
。
< br>
试一试
3:
汽车从甲地开往乙
地
,
原计划
10
小时到
达。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
1
5千米,行了
8
小时
后,发现已超过
乙2
0
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
米
?
<
/p>
例
4
:
王师傅原
计划每天做6
0
个零件,实际每天比
原
计划多做2
0
个
,
结果提前
5
在完成任务.
王师傅一
共做了多少个零件?
分析
:
按实际做法再做
5
天<
/p>
,
就会超产
(
6
0
+
2
0
p>
)
×
5
=
4
0
0(
个
)
。
为什么会超产
400
个呢?是因为每天多
生产了
20
个
,400
里面有几个2
0,
就是原计划生产几
天。
4
p>
0
0
÷
20=20
(
天
),
因此
,
王师傅一共做了
60
×
20=1
2
0
0(个)零件
。
试一试
4:
造纸厂生产一批纸,
计划每天生产
13
。
5
吨,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
1
。
5
吨,结果提前
2
。
5
天完成了任务.实际用了多
少天?
主题七
< br>一般应用题
(
二)
专题简析
:
较复杂的一般应用题,往往具有两组或
两组以上的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但是,再复杂的应
用题都可以
通过“转化”向基本的问题靠拢。因此
,
我们在解答一般应用题
时要善于分析
,
把复杂的问题
简单化<
/p>
,
从而正确解答。
例1
:
工程队要铺设一段地下排水管道,
< br>用长管子铺
需要
25
根,用短管
子铺需要
35
根。已知这两种管子
的长
相差2米
,
这段排水管道长多少米?
分析:
因为每根长管子比每根短管子长
2
米
,
2
5<
/p>
根
长管子就比
25
根短管子长
50
米。而这5
0
米就相当
于
(3
5<
/p>
-
25)
根短管子的长度。
因此
,
每根短管子的长度
就
是
50
÷
(
3
5-25
)=5
(米
),
这段排水管道的长度
应是5×
35=
1
75
(米)
。
试一试
1:
一班的小朋友
在操场上做游戏
,
每组
6
人。
玩了一会儿
,
他们觉得
每组人数太少便重新分组
,
正好
每组<
/p>
9
人
,
这样比原
来减少了
2
组。
参加游戏的小朋友
p>
一共有多少人
?
例2<
/p>
:
甲、乙、丙三人拿出同样多的钱买一批苹果
,
分配时甲、乙都比丙多拿
24
千
克.结帐时
,
甲和乙都
要付给丙
24
元
,
每千克苹果
多少元
?
分析:
三人拿同样多的钱买
苹果应该分得同样多的
苹果。
2
4×<
/p>
2
÷
3=16(
千克
),
也就是丙少拿1
6
千克苹
果
,
所以得到2<
/p>
4
×
2=48
元
.
每千克苹果是4
8
< br>÷
16=
3
(元
)
。
试一试
2
:
春游时小明和小军拿出同样多的钱买了
6
个面包
,
中午发现小红
没有带食品
,
结果三人平均分
了这些面
包,
而小红分别给了小明和小军各
2.2
元钱。
每个面包多少元?
例
p>
3:
甲城有
1
7<
/p>
7
吨货物要跑一趟运到乙城。
大卡车
p>
的载重量是
5
吨
,
小卡车的载重量是
2
吨,大、小卡车<
/p>
跑一趟的耗油量分别是
10
升和5升。<
/p>
用多少辆大卡车
和小卡车来运输时耗油最少?
分析
:
大汽车一次运5吨,耗油
10
升,平均运
1
吨
货耗油10÷
5=
2
(
升
)
;小汽车一次运<
/p>
2
吨,耗油
5
升
,平均运
1
吨货耗油
5
÷
2=2
。
5(
升
)
。显然,为耗
油
量
最
少
应
该
尽
可
能
用
大
卡
车
。
1
77
÷
5=3
5
(
辆
)
……
2
吨,余下的2吨正好用小卡
车运。因此
,
用
3
5
辆大汽车和
1
辆小汽车运耗油量
最少。
试一试
3:
< br>用1元钱买
4
分、
8
分、1角的邮票共
15
张,那么最多可以买
1
角的邮票多少张?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例4:
有一栋居民楼
,
每家都订
2
份不同的报纸,
该
居民楼共订了三种报纸
,
其中北京日
报
34
份,江海晚
报3
0
份
,
电视报22份.那么订
江海晚报和电视报的
共有多少家
?
分
析:
这栋楼共订报纸
34
+
3
0
+22
=8
6
(份
),
因为
每家都订
2
份不同的报纸,所以一共有
8
6
÷2
=
4
3
家。
在这
43
家居民中,
有
34
家订了北京日报
,
剩下的
9
家居民一定是订了江海晚报和电视报。
试一试4:
五
(
1)<
/p>
班全体同学每人带2个不同的水
果去慰问解放军叔叔,全班共带了
三种水果,其中苹
果4
0
个
,
梨
32
个,桔子
26
个。那么
,
带梨
和桔子的有
多少个同学
?
例
5
p>
:
一艘轮船发生漏水事故
,
立即安装两台抽水机
向外抽水,
此时已进水
800
桶
.
一台抽水机每
分钟抽水
18
桶
,
另一台每分钟抽水
14
桶
,
50分钟把水抽完。
每
分钟进水多少桶
?
分析:
50
分钟
内,两台抽水机一共能抽水(
1
8
+<
/p>
1
4)
×
5
p>
0
=160
0
(<
/p>
桶
)
。
1600
桶水中,有
800
桶是开始
抽之前就漏进的
,
另
8<
/p>
0
0
桶是
5
p>
0分钟又漏进的,因
此
,
< br>每分钟漏进水8
0
0÷5
0=1
6(
桶)
。
试一试5
:
一个水池能装
8
吨水,水池里装有一个
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两管齐开
,
2
0
分钟能把一池水
放完。已知进水管每分钟往池里进水
0
。8吨
p>
,
求出水
管每分钟放水多少吨
?
专题八
一般应用题(三
)
专题简析:
解答一般应用题时
,
可以按下面的步骤
进行
:1
,弄清题意
,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
2
p>
,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
,
找
出解题的
途径
;
3
,
拟定解答计划
,
列出算式,算出
得数
;
4
,
检验解答方法是否合理
,
结果是否正确,
最后写出答
案。
例
1:
甲、
乙两工人生产同样
的零件
,
原计划每天共生
产
70
0个。由于改进技术,甲每天多生产
1
0
0
个
,
乙
的日产量提高了1倍
,
这样二人一天共生产
10
2
0
个。
甲、乙原计划每天各生产多少个零件?
<
/p>
分析
:
二
人
p>
实
际
每
天
比
原
计
划
多
生
产
1
< br>0
2
0
-
700=320
(个)
。这
320<
/p>
个零件中
,
有
1
0
0个是甲多生
产的
,
那么3
2
0-
100=
2
20
(
个
)
就是乙日产量的1倍
,
即乙原来的日产量
,
甲原来每天生产
700
-
220=
4
< br>80(
个)
。
试一试
1
:
甲、乙两人生产同
样的零件,原计划每
天共生产
80
个.
由于更换了机器
,
甲每天多做4
0
p>
个
,
乙每天生产的是原来的4倍,这样二人
一天共生产零
件3
00
个。甲、乙原计
划每天各生产多少个零件?
例2
:<
/p>
把一根竹竿插入水底
,
竹竿湿了
40
厘米,然后
将竹竿倒转过来插入水底
,
这时
,
竹竿湿的部
分比它的
一半长
13
厘米。求竹竿的长
。
分析
:
因
为竹竿先插了一次
,
湿了
40
厘米,倒转过来
再插一次又湿了40厘米,所以湿了的部分是
4
0×
2=80(
厘米<
/p>
)
。这时
,
湿的
部分比它的一半长
1
3厘米
,
说明竹竿的长度是
(
8
0-13
)×2
=1
3
4
(厘米)
。
试一试
2:
有一根铁丝
,<
/p>
截去一半多
1
0厘米
,
剩下的
部分正好做一个长8厘米
,
宽
6
厘米的长方形框架。
这
根铁丝原来长多少厘米
?
例
p>
3
:
将一根电线截成
15
段。一部分每段长
8
米,
另一部分每段长
5
米。长8米的总长度比长<
/p>
5
米的总
长度多
3
米。这根铁丝全长多少米?
分析<
/p>
:
设这
15
段中
有
X
段是8米长的
,
< br>则有(1
5
-
X)
段是5米长的。然后根据“
8
米的总长度比
5
米的
总长度多
3
p>
米”列出方程
,
并进行解答。
试一试
3:
食堂里买来<
/p>
1
5袋大米和面粉,
每袋大米
2
5
千克
,
每袋面粉
1
0千克。已知买回的大米比面粉
多
165
千克
,
求买回大米、面粉各多少千克
?
例
4:<
/p>
甲、乙两名工人加工一批零件,甲先花去
2
。
5
小时改装机器,因此前
4
小时甲比乙少做
4
00个零
< br>件
.
又同时加工
4
小时后,
甲总共加工的零件反而比乙
多4
200
个。甲、乙每小时各加工零件多少个
? <
/p>
分析
:
(
1)<
/p>
在后
4
小时内,
甲一共比乙多加工了
4200+
4
00
=4
6
0
0(个
)
零件
,
甲每小时比乙多加工
460
0
÷
4=11
5
0
个零件。
p>
(
2)在前
4
小时
内,甲实际只加工了
4-2
。5
=1<
/p>
.
5
小时
,
p>
甲
1.5
小时比乙
1.
5小时应多做11
50
×
1.
5=
1
7
25
个零件
,
因此,<
/p>
17
2
5+400=2
< br>1
25
个零
件就是乙
2.5
小时的工作量
,
即
乙每小时加工2
1
2
5
÷2。
5=850
个,甲每小时加工8
5
0
+1
1
< br>50
=
2000
个。
试一试
4:
师徒二人生
产同一种零件
,
徒弟比师傅早
2
小时开工
,
当师傅生产了
2
小时后
,
发现自己比徒弟少
p>
做
20
个零件。
二
人又生产了2小时,
师傅反而比徒弟
多生产了
< br>10
个。师傅每小时生产多少个零件
?
例
p>
5
:
加工一批零件,单给甲加工需
10
小时
,
单给乙
p>
加工需
8
小时。
已
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做
3
个零件
,
这批
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
< br>分析
:
因为甲每小时比乙少做3个零件,
8
小时就比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乙少做
3
×
8=24(
个)
零件,
所以
,
2
4
个零件
就是甲
(10
-8
)
< br>小时的工作量。
甲每小时加工
24
÷
(
1
0-
8)=12
(个
),
这批零件一共有<
/p>
1
2×
10=12
0(个)
.
试一试
5
:
快、慢两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
,
行完
全程快车只用了
4
小时<
/p>
,
而慢车用了
6
。
5
小时。已知
快车每小时比慢车多行
2
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
少千米<
/p>
?
专题九:
周期问题
专题简析
< br>:
周期问题是指事物在运动变化的发展过
程中
,
某些特征循环往复出现,
其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
的时间叫做周期。周期问题解答步骤和技巧
< br>(
1)
先确定
1
个周期里有几个对象。
(
2
)总数÷周期里的对象数
=
周期数……
余数
(
3)
没有余数最后
1
个对象就是周期里的最后
1
个对
象。有余数,余几最后
1
p>
个对象就是周期里的第几个
对象。
例题
1
:<
/p>
将奇数如下图排列
,
各列分别用
A
、
B
、C、
D
、
E
为代表,
问:
20
0
1
所在的列以哪个字母为代表
?
A
B
C
D
E
1
3 5
7
15
13
1
1
9
17 1
9
21
2
3
31 29 27
25
…
…
…
…
…
…
…
…
分析
:
这列数按每
8
个数一组有规律排列着。
20
0
1
是这一列数中的第
1
00
1
个数
,1001
÷
8=125
……1,
即
2
0
01
是这列数中第
126
组的第一个数
,<
/p>
所以它所在
的那一列是以字母
B
为代表的
.
试一试
2
:
把自然数按下列规律排列
,865<
/p>
排在哪
一列?
A
B C
D
1
2
3
6
5
4
7
8
9
12 11
10
…
…
…
…
…
…
例题:
2
:
888
……
8[1
0
< br>0
个
8
]÷
7
,当商是整数
时
,
余数是几
?
分析:
从竖式中可以看出
,
被除数除以
7,
每次除得的余数以
1
、
4
、
6
、5、2、
0
不断重复出现
.
我们可以用
10
0<
/p>
除以
6
,观察余数就知道所求问题了。<
/p>
1
00
÷
p>
6=16
……
4
余数是
4
说明当商是整数时
,
余数是1、
4
、
6
、
5
、
2
、
0
中的第4个数
p>
,
即
5.
试一试2:
4
44
……
4
[
10
0个
4]
÷
6
当商是整
数时
,
余数是几?
专题十
盈亏问题
专题简析:
盈亏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
盈
+
亏
)
÷两次所分之差
=
人数
;
还有一些非标准
的盈亏问题
,
它们被分为四类:
1,
两盈:两次分配都有多余;
2,
两不足:两次分配都不够
;
p>
3,
盈适足
:
一次
分配有余
,
一次分配够分
;
4
,不足适足
:
一次分
配不够
,
一次分配正好
.
一些非标准的盈亏问题都是由标准的盈亏问
题演变过来的。解题时我们可以
记住
:
1,
“两亏”问题的数量关系
是
:
两次亏数的差
÷两次分得的差
p>
=
参与分配对象总数;
< br>2
,
“两盈”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两次盈数的差
÷两次分得的差
=
参与分配对象总数;
3,
“一盈一亏
p>
问题的数量关系是:盈与亏的
和÷两次分得的差
=
参与分配对象总数。
例
1:
某校乒乓球队有若干名学生,
如果少一名女生,
增加一名男生
,
则男生为总数的一半;
如果少一名男生
,
增加一名女生,则男生为女生人数的一半。乒乓球队
共有多少名学生
?
分析
:
(1
p>
)由“少一个女生
,
增加一个男生,则男生
为总人数的一半”可知:女生比男生多
2
人
;
(
< br>2)
“少一个男生,
增加一个女生”
后
,
女生就比
男生多
2+2=4
人
,
这时男生为
女生人数的一半,
即现在
女生有
4
p>
×2
=
8人。原来女生有8
-1=
7人,男生有
7-2=
5
人,共有
7
+
5=1
2人。
试一试
1
:
操场上有两堆货物,如果甲堆增加
80
吨,乙堆增加25吨
,
则两堆货物一样重
;
苦甲、乙两
堆各运
走5吨,剩下的乙堆正好是甲堆的
3
倍。两堆
< br>货物一共有多少吨
?
例
p>
2:
幼儿园老师拿出苹果发给小朋友。如果平均分
< br>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给小朋友
,
则少
4
个
< br>;
如果每个小朋友只发给
4
个,
则
老师自己也能留下
4
个
.
有多少个小朋友?共有多少
个苹果?
分析
:
如果平均分给小朋
友
,
则少
4
个
,
说明小朋友
人数大于
4
;如果每个小朋友只发给
4
个,则教师也
能留下
4
个,说明每人少
拿若干个,就少拿
4+4=
8个
苹果<
/p>
.
因为小朋友人数大于
4
,所以,一定是每人少拿
1
个,
有
8
÷1=
8
个小朋友
,
有8×
4+
4=
3
6个苹果
.
试一试
:
老师把一些铅笔奖给三好学生。每人
5
支
则多4支,每人
< br>7
支则少
4
支。老师有多少支铅
笔?
奖给多少个三好学生
?
例3
:
幼儿园老师将一筐苹果分给小朋友。<
/p>
如果分给
大班的学生每人
5
个余
1
0个;如果分给小班的学生
< br>每人8个缺
2
个。
已知大班比小
班多
3
人
,
这
筐苹果有
多少个?
分析
:
如果大班减少
3
人,
p>
则大班和小班的人数同样
多.
这样
,
大班每人
5
个就多余
3
×
5
+
p>
10=25
个.
由于
两班人数相等,小班每人多分3个就要多分(
25
+
2)
个苹果
,
用
(
25
+
2)
÷
(8
-
5)
就能得到小班同学的人数
是
9
人
,
再用
9
< br>×8
-2
就求出了这筐苹果有多少个。
< br>
试一试3
:
老师给幼儿园小朋
友分糖
,
每人
3
块还
多
10
块
;
如果减少
2
个小朋友再分
,
每人
4
块还多7
p>
块。原来有多少个小朋友
?
有多少块糖?<
/p>
例
4
:
p>
幼儿园教师把一箱饼干分给小班和中班的小
朋友,平均每人分得
p>
6
块
;
如果只分给
中班的小朋友
,
平均每人可以多分得
4
块
.
如果只分给小班的小朋友
,
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
分析
:
这箱饼干分给小班和中班的小朋友
< br>,
平均每人
分得
6
块
,
如果只分给中班的小朋友
,
平均每人可多分
4
块。说明中班的
人数是小班人数的
6
÷
4
=1。
5
倍。
因此
,
这箱饼干分给小班的小朋友
,
每位小朋友可多分
到6×
1
。
5=9
块,一共可分到
6
+
9=15
块饼干。
p>
试一试4
:
甲、乙两组同学做红花,每人做
8
朵,
正好送给五年级每个同学一朵。
如果把这些红花让甲
组同学单独做
,
每
人要多做4朵。
如果把这些红花让乙
组同学单独做,每人要做几
朵
?
例
5:<
/p>
全班同学去划船
,
如果减少一条船,
p>
每条船正好
坐9个同学
;
< br>如果增加一条船
,
每条船正好坐6个同
< br>学。这个班有多少个同学
?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
:
每船坐
9
人
,
就能减少一条船,
也就是少
9
个同学
;
< br>每船坐
6
人
,
< br>就要增加一条船,也
就是多出6个同学。因此,每船坐
9
人比每船坐
6
人
可多坐
9+6
=
15
人
,15
里面包含
5
个
(9-6)
,
说明有
5
条
船
。
知道
了
有5
条
船<
/p>
,
就可
以
求
p>
全班
人
数
:9
p>
×
(
5-1)=36
人。
试一试
5:
< br>老师把一篮苹果分给小班的同学,如果
减少一个同学,
每
个同学正好分得5个
;
如果增加一个
同
学,正好每人分得4个。这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
主题十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
)
专题简析
:
解答稍复杂的立体图形问题要注意:
p>
1
,
必须以基本
概念和方法为基础,
同时把构成几何图
形的诸多条件沟通起来;
2
,依赖已经积累的空间观念
,
观察经过割、补后物体
的表面积或体积所发
生的变化;
3,
求一些不规则的物体
体积时
,
可以通过变形的方法来
解决。
例题
1:
一个零件形状大小如
下图
:
算一算,它的体积
是
多少
c
m
3
?
表面积是
多少平方厘米
?
(单位:
cm)
分析:
(1
)可以
把零件沿虚线分成
两部分来求它的体
积,左边的长方体
体积是
1
0
×
4
×
2=8
0
(立方厘米
),
右边的长方体的体
积是1
0
×
(
6-2
)
×
2
=
80(
立方厘米)
,
整个零件的体
积是
80
×
2
=1
6
0
(<
/p>
立方厘米
)
;
(
2
)求这个零件的表面积,看起来比
较复杂
,
其实
,
朝上的两个面的面积和正好与朝下的一个面的面积相
等;朝右的两个面的面积和正好与
朝左的一个面的面
积相等。
因此
,
p>
此零件的表面积就是
(1
0
×6+
10
×
4
+
2
×2
)
×
2=232(
平方厘米)
。
试一试:
一个长
5
厘米
,
宽
1
厘米
,
高
3
厘米的长方
体
,
被切去一块后(如图
)
,剩下部分的表面积和体积
各是多少?
例题
2
:<
/p>
有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零件
,
中间挖去一个
正
方体的孔
(
如图
),
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和表面积吗
?
(单
位
:
厘米
)
分析
:
(1)
先求
出长方体的体积,
8
×
5
×
6=
< br>2
40(
cm
3
)
,
由于挖去了一个孔
,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所以体积减少了
2
< br>×
2
×
2=
8
(
c
m
3
),
这个零件的体积是2
40
p>
-
8
=
232(<
/p>
cm
3
);
(
2
)长方体完整的表面积是
(8
×
5
+8×6
+6<
/p>
×
5)
×
2
p>
=23
6
(平方厘米
)
,
但由于挖去了一个孔
,
它的表面
积减少了一个
(2
×
2)
平方厘米的面
,
同时又增加了凹
进去的
5
个(
2
×
2)
平方厘米的面,因此
,
这个零件的
表面
积是
236
+
2
×
2
×
4=
2
5
2(平方厘米
)
< br>。
试一试2
:
有一个棱长
是4厘米的正方体,
从它的
一个顶点处挖去一个棱长
是
1
厘米的正方体后
,
剩下
物体的体积和表
面积各是
多少?
p>
例题
3
:
一个正方
体和一个长方体拼成了一个新的
长方体
,
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长方体的表
面积增加了
50<
/p>
平方厘米。
原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
方
厘米
?
分析
:<
/p>
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拼成新的长方体
,
其
表面积比原来的长方体增加了4块正方形的面积
,
每
块正方形的面积是
50
÷
4=12
。
5
(平方厘米)
。正方体
有6个这样的面,所以
,
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
2
。
5×
6=
7
5(
平方厘米
)
。
< br>
试一试
3:
一根长
80
厘米
,
宽和高都是<
/p>
1
2厘米的长
方体钢材
< br>,
从钢材的一端锯下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后
,
它
的表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例题<
/p>
4:
一个长方体
,
前面和上面的面积之和是2
09
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长、
宽、高以厘为为单位的
数都是质数.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
?
分析
:
长方体的前面和上
面的面积是长×宽
+
长×高
=长×
p>
(
宽+高)
,由于此长方体的长、宽、高用
厘米
为单位的数都是质数
,
所以有
p>
2
0
9=
1
1
×1
9
=
1
1×
(
17+2
p>
)
,
即长、宽、高分别为
< br>11
、
1
7、
< br>2
厘米
.
知道
< br>了长、宽、高求体积和表面积就容易了
.
试一试4:
有一个长方体,它的前面和上面的面
积和
是8
8
平方厘米
,
且长、宽、高都是质数
,
那么这
个
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
专题十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
(
< br>二
)
专题简析:
把一个物体变
形为另一种形状的物体;
把两个物体熔化后铸成一个物体;把一个物体浸入水
中
,
物体在水中会占领一部分的体积.
解答上述问题,必须掌握这样几点:
1,
将一个物体变形为另一种形状的物体(不计
损耗
),
体积不变
;
2
,两个物体熔化成一个物体后,新物体的体
积是原来
物体体积的和
;
3,
物体浸入水中<
/p>
,
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
体积
.
例题
1:
有两个
无盖的长方体水箱
,
甲水箱里有水
,<
/p>
乙
水箱空着。
从里面量,
甲水箱长
4
0厘米,
宽
32
厘米
,
水面高<
/p>
20
厘米
;
乙水
箱长
30
厘米,
宽
2
4厘米,
深2
5
厘米。
将甲水箱中部分水倒入乙水箱
,
使两箱水面高度
一样,现在水面高多少厘米?
分析:
由于后来两个水箱里的水面的高度一样
,
我们
可以这样思考:
把两个水箱并靠
在一起
,
水的体积就是
(甲水箱的底面
积
+
乙水箱的底面
)
< br>×水面的高度。这
样
,
我们只要
先求出原来甲水箱中的体积:
4
0
×<
/p>
32
×
20
=<
/p>
2
5
60
0
p>
(立方厘米)
,
再除以两只水箱的底面积和
:
4
0
×
p>
32
+
3
0×
p>
2
4
=2
00
p>
0(
平方厘米
),
就能得到后
来水面的高度
.
试一试<
/p>
1:
1
,有两个水池
,
甲水池长
8
分米、宽
6
分米、水深3分米
,
乙
水池空着
,
它长
6
分米、宽和高
都是
4
分米。
现在要从甲水池中抽一部分水到乙水池
,
使两
个水池中水面同样高。问水面高多少
?
例
p>
2:
将表面积分别为
54
< br>平方厘米、
9
6平方厘米和
15
0平方厘米的三个铁质正方体熔成一个大正方体
(不计损耗
),
求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
.
分析:
p>
因为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等
,
而
54=6
×9
=6
×
p>
(3
×3)
,
所以
这个正方体的棱是3厘米。
用同样的
方法求出另两个正方体的棱
长
:96=6
×
(
4×
4)
,棱长
是
4
厘米;
1
50
=6
×
(5
×
5
)
,
棱长是
5
厘米.
知道了
棱长就可以
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
,
这个大正方体的体
积就等于它们的体积和。
试一试
2
:
有三个正方体铁块,它们的表面积分别
是
24
平方厘米、
54
平方厘米和
294
平方厘米。现将
< br>三块铁熔成一个大正方体
,
求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
.
例题
3
:<
/p>
有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
5d
m、
宽
4d
m
、高
6dm
,里面注有水,水深3
dm
。如
果把一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块边长
2d
m的正方体铁块浸入水中,水面上升多少
dm
?
分析
:
铁块的体积是2×
2
×
2
=8(
立方分米
)
< br>,把它
浸入水中后,它就占了
8
立方分米的空间,因此,水
上升的体积也就是
8
立方分米
,
用这个体积除以底面
积(
5
×
4
)就能得到水上升的高度了.
试一试
3
:
有一个小金鱼缸,
长
4
分米、
宽3分米、
水深<
/p>
2
分米。
把一块假山石浸入水中后
,
水面上升
0
.
p>
8
分米。这块假山石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例题
4
:
有一
个长方体容器
(
如下图
)
,长3
0cm
、宽
20cm
、高
10
c
m
,
里面的水深
6cm.
如果把这个容器
盖
紧,再朝左竖起来,里面的水深应该是多少
c
m
?
分析:
首先求
出水的体积
:30
×
2
0
×6
=36
0
0(
立方厘米)
。
当
容
器
竖
起
来
以
后
,
水
流
动
了,但体积没有变,这时水的形
状是一个底面积是
2
0×1
0=200
平方厘米的长方体。只要用体积除以底
面积就知道现在水的深度
了。
试一试4:
有两个长方体水缸,
甲缸长3分米
,
宽
和高都是
2
分米;
乙缸长
4
分米、
宽
2
分米
p>
,
里面的水
深1
.
5分米。现把乙缸中的水倒进甲缸
,
水
在甲缸里
深几分米
?
例题<
/p>
5
:
长方体不同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为<
/p>
1
0
cm
2
p>
、
1
5
cm
2
和
6 c
m
2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cm
3
?
分析:
长方体不同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长×宽、
长×高、
宽×高得来的.
因此,
15
×
10
×
6=(
长×宽×
高
)
×(长×宽×高
p>
)
,而
15
×
p>
10
×
6=9
0<
/p>
0=30
×
3
0
。
所以
,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30
立方厘米。
试一
试
5:
一个长方体,不同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
< br>是
35
c
m
< br>2
、
21
cm
2
和
15
c
m
2
,且长、宽、高都是
质数
,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cm
3
?
专题十三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
专题简析:
解答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拼、切问
题<
/p>
,
除了要切实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熟悉计算
方法,仔细分析每一步操作后表面几何体积的等比情
况外
,
还必须知道:
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沿水平方向
或垂直方向切割成两部分,新增加的表面积等于切面
面积的两倍。
例题
1
:
一个棱长为
6
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如果把
它锯成棱长为
2
厘米的正方体若干块,表面积
增加多
少厘米
?
分析:
把棱长为
6
厘米的正方体锯成棱
长为
2
厘米的正方体
,
可以按下图中的线共
锯
6
次
,
每锯一次就增
加两个
6
×
6
=
< br>36
平方
厘米的面
,
锯
6
次共增
加
36
×
2
×
6=4
3
2
平
方厘米的面积。
因此
,
锯好
后表面积增加
43
2平方厘米。
p>
试一试
1
:
有一个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木块
,
如果
把它锯
成体积相等的
8
个小正方体
,
表面积增加多少
平方米?
p>
例题
2
:
有一个正
方体木块,把它分成两个长方体
后
,
表
面积增加了
24
平方厘米
,
这个正方体木块原来
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
把正方体分成两个长方体后
,<
/p>
增加了两个面,
每个面的面积是24÷
2
=
12
平方厘米,
而正方体有
6
个这样的面。
所以原
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12
×6
=7
2平
方厘米
.
试一
试2:
有一个正方体木块
,
长
4
分米、宽
3
分
米、
高
6
分米,
p>
现在把它锯成两个长方体
,
表面积最多
p>
增加多少平方分米
?
例题<
/p>
3:
有一个正方体,棱长是
3dm
。如果按下图把
它切成棱长是
1dm
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表面
积的和是多少
?
分析:
在切的过程
中
,
每切一切
,
就会增
加两个面。
共切
2+2+2
< br>=
6
次,
增加6×
2=12
面。加上正方体原先
的
6
个面
,
这些小正方
体的面积的和就相当
于大正方体
18
个面的
面
积
之
和
.18
×
(3
×
3)=1
62dm
3
p>
。
试一试
3
p>
:
有一个长方体,长
10
< br>厘米、宽
6
厘米、
高
4
厘米,如果把它锯成棱长是
1
< br>厘米的小正方体,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一共能锯多少个?这些小正方体的表面积和是多少
?
例题
4
:
<
/p>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
6
c
p>
m
、
5
cm
和
4
c
m
,若把它切割成三个体积相等的小长方
体
,
这三个小长方体表面积的和最大是多少平方厘
米?
分析
:
这个长方体原来的表面积
是(
6
×
5
+
6
×
4
+
p>
5
×
4)
×2
p>
=14
8平方厘米
,
每切割一刀
,
增加
2
个面
.
切
成三个体积相等的小
长方体要切
2
刀,一共增加2×
2=<
/p>
4
个面
.
要求表
面积和最大,应该增加4个
6
×5
=3
0
平方厘米的面。所以,三个小长方体表面积和最
大是
148+6
×5×4=26
8
< br>平方厘米。
试一试4:
把8个
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
大正方体,已知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 br>7
2平方厘
米
,
拼成的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
专题十四
倍数问题(一
)
专题简析
:
解答倍数问题
,
必须先
确定一个数
(
通常
选用较小的数
)
作为标准数
,
即<
/p>
1
倍数,再根据其它几
个数与这个1倍数
的关系
,
确定“和”或“差”相当于
这
样的几倍,最后用除法求出
1
倍数
.
例1:
两根同样长的铁丝,第一根剪
去1
8
厘米,
第二根剪去
26
厘米
,
余下的铁丝第一
根是第二根的
3
倍.原来两根铁丝各长多少厘米
?
分析:
由于第二根比第一根多剪去26
-
1
8=
8厘
米,所以剩下的铁丝第一根就比第二根多
(3-
1
)
倍
.
因此,
8÷(
3
-1
)=4(
厘米
)
。就是现在第二根铁丝
的长度
,
它原来长
4+2
6
=30
厘米.
试一试1
:
两根绳子一样长
,
第一根用去
6.
5米,
第
二根用去0
.
9米,
剩下部分第二根是第一根的
3
倍。
两根
绳子原来各长多少米
?
例2<
/p>
:
甲组有图书是乙组的
3
倍
,
若乙组给甲组
6
本
,
则甲组的图书是乙组的
5
倍。
原来甲组有图书多少本
?
分析:
甲组的图书是乙组的
3
倍,若乙组拿出
6
本
,
甲组相应的也拿出
6
×
3=18
本,则甲组仍是乙组的
3
倍。事实上甲组不但没有拿出1
8
本,反而接受了乙
组的
6
本,
18
p>
+
6
就正好对应着后来乙组的
(5
-
3
)
倍。
因此,后来乙组有图书(
18
+
6)
÷
(5-3)=12
本
,
乙组
原来有
p>
12+
6
=
1
p>
8
本
,
甲组原来有
1
8
×
3=
5
4
本
.
p>
试一试
2
:
原来小
明的画片是小红的
3
倍
,
后来二
人各买了
3
张,这样
小明的画片就是小红的2倍。原
来二人各有多少张画片?
p>
例
3
:
幼儿园买来
苹果的个数是梨的
2
倍。大班的
同学每
7
人一组,
每组领
3
个梨和
4
个苹果
,
结果梨正
好分完
,
苹果还剩下16个。大班共有多少个同学?
分
析
:
因为苹果是梨的
2
倍
,
每组分
3
个梨和3×2
=6
个苹果最后就一起分完。可每组分<
/p>
4
个苹果,少分
6
-
4=
2个
,
所以有
8
组同学
,
< br>全班有
7
×8=
56
人
.
试一试
3
:
高年级同学植树
,<
/p>
共有杉树苗和杨树苗
1
00
棵。如果每个小组分给杉树苗
6
棵
< br>,
杨树苗
8
棵,
那么,杉树苗正好分完
,
杨树苗还剩
< br>2
棵。两种树苗原
来各有多少棵?
例
4:
有两筐桔子,如果从甲筐拿出
8<
/p>
个放进乙筐,
两筐的桔子就同样多;如果从乙筐拿出
1
3个放到甲
筐
,
甲筐的桔子是乙筐的
2
倍。甲、乙两筐原来各有
多
少个桔子
?
分析:
根据“从甲筐拿出8个放进乙筐,两筐的橘
子就同样多”
可知,
原来甲筐比乙筐多
8
×2
p>
=16
个橘
子
;<
/p>
如果从乙筐拿出
1
3个放到甲筐
,
这时
,
甲筐就比
p>
乙筐多
1
6+
1<
/p>
3×
2=
42个。因此,乙筐里还有
p>
42
÷
(
2-
p>
1
)=42
个,
原
来乙筐里有4
2+13=55
个
,
p>
甲筐里
原来有
5
5
+1
6=
7
1
个。
试一试
4:
甲、
乙两仓存有货物,
若从甲仓取
3
1吨
放入乙仓
,
则两仓所存货物同样多
;
若乙仓取
14
吨放入
甲仓,
则甲仓的货物是乙仓
的
4
倍
.
原来
两仓各存货物
多少吨
?
专题十五:
倍数问题
(
二
)
专题简析
:
解决倍数问题的关键是,必须确定一个
数作为
标准数,找出其它几个数与这个标准数的倍数
关系
,
再用除法求出这个标准数
.
和倍问题的数量关系是
:
和数÷
p>
(
倍数+
1)
=较
小数
较小数×倍数
=
较大数
差倍问题的数量关系是
:
差数÷
p>
(
倍数-1)
=
较
小数
较小数×倍数
=
较大数
例
1:
养鸡场的母鸡只数是公鸡的6倍
,
后来公鸡和
母鸡各增加
60
只
,
结果母鸡只数就是公鸡的
4
倍
.
原来
养鸡场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
分析
:
养鸡场原来母鸡的
只数是公鸡的
6
倍,
如果公
鸡增加
60
只,母鸡增加
6
0
×
6=360
只,那么
,
后来的
母鸡只数还是公
鸡的6倍
.
可实际母鸡只增加了60
只
,比
36
0只少3
00
只。因此
,
现在母鸡只数只有公
鸡的
4
倍
,
少了2倍。所以
,
现在公鸡的只数是
3
00
÷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2=15
0只
,
原来有公鸡
150-6
0
=90
p>
只,一共养了
9
0
×
(1
+
6)=6
3
0
只鸡。
试一试
1:
今年,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
6
倍
,
再过4
年,爸爸的年龄就是小明的
4
倍。今年小明多少岁
?
例2:
有
1
80
0千克的货物
,
分装在甲、乙、丙
三辆
车上。已知甲车装的千克数正好是乙车的
2
倍,乙车
比丙车多装
200
千
克
.
甲、乙、丙三辆车各装货物多少
千
克?
分析
:
如果丙车多装2
00
千克
,
就和乙车装的货物同
样多,这样三辆车装的总重量就是
1
80
0
+
2
0
0=2000
千克。再把
2
0
00
千克平均分
成
4
份,就得到
乙车上装的货物是
p>
500
千克
,
甲车
上装5
0
0×
2
=1
0
00
千克,丙车上装有5
p>
00
-2
00=3
0
0
千克
.
试一试
2:
三堆货物共
1800
箱,
甲堆的箱数是乙堆
的2倍,
乙堆的箱数比丙堆少
20
0
箱
.
三堆货物各多少
箱?
< br>例
3
:
甲、乙两个书架
,
已知甲书架有书6
00
本
,
从甲
书架借出三分之一
,
从乙书架借出四分之三后,
甲书架
的书是乙书架的
2
倍还多1
5
0本。
乙书架原来有书多
少本
p>
?
分析
:
借出后
,
甲剩下
6
0
0
×(
1
-<
/p>
错误
!
)=4
0
0
本
乙剩下
(
4
00
-15
0
)
÷
2=125
< br>本
乙原来
125
÷
(1
-
错误
!
)
=5
0
0
本
试一试
3:
某校有男生63
0
人
p>
,
选出男生人数的三
分之一和女生人数的四
分之三去排练团体操
,
剩下的
男生人数
是女生人数的2倍。这个学校共有学生多少
人
?
专题十六
:
组合图形面积(一
)
专题简析
:
组合图形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的
几何
图形组合而成的。组合的形式分为两种:一是拼
合组合
,
二是重叠组合.要正确解答组合图形的面积
,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1
、切实掌握有
关简单图形的概念、公式
,
牢固建
立空
间观念;
2
、仔细观察
,
认真思考
,
看清所求图形
是由哪几个
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
3
、适当采用增加辅助线等方法帮助解题;
4
、采用割、补、分解、代换等方法
,
可将复杂问
题变得简单。
例
1:
<
/p>
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
最长的边是
12
厘米
,
这个三角
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
分析
:<
/p>
由于此三角形中只知道最长的边是
12
厘
米
,
所
以
,<
/p>
不能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它的面积。
我们可
以假设有
4
个这样的三
角形,
且拼成了下图正
方形。显然
,
这个正方
形
的面积是
1
2
×
12,
那么
,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
是
1
2×<
/p>
1
2÷
4=36
平
方厘米
.
试一试1:
求四边
形
AB
CD的面积。
(
单
位:厘米
)
例
2:
正图
正方形中套着一个长方形
,
正方形的边长
是
12
厘米
,
长方形的四个角的顶点把正方形的四条边
各分成两段
,
其中长的一段是短的2倍。
求中间长方形
的面
积。
分析
:
图中的两个小三角形
平移后可拼得一个小正方形
,
两个大三角形平移后可拼得一
个大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的
< br>边长分别是
1
2÷
(1+2)=
4
(厘
米)和
4
×2
=8(
厘米
)
< br>。中间
长方形的面积只要用总面积减
去这两个拼起来的正
方形的面积就可以得到。
即:
12<
/p>
×
1
2-(
4<
/p>
×4+
8
×
8<
/p>
)
=64
(平方厘米
)
试一试
2
:
< br>下图长方形
ABC
D的面积是
1
6
平方厘
米,
E
、
F
都是所在边的中点,求三角形
A
E
F
的面积.
例
3:
四边
形
ABCD
和四边形
DEFG
都是正方形,已知
三角形
AFH
的面积是
7
平方厘米
.
三角形CD
H
的面积
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
:
设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
小正方形的边长是
b
p>
。
(1)
梯形E
FAD
的面积
是(a
< br>+
b
)
×b÷2
,
三角形
EF
C的面积也
p>
是
(a+
b)
×<
/p>
b
÷
2
。
所
以
,
两者的面积相
等。
(
2)
因为三角形
AFH
的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面积=
梯形E
FAD
的面积
-
梯形
EFHD
的面积,而三角
形
CD
H的面积
=
三角形E
F
C的面积-梯形
EFH
D
的面
积
,
所
以
,
三角形
CDH
的面积与三角形
A
FH的面积相
等
,
也是
7
平方
厘米。
试一试
3
:
(1)
图中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
6
厘米和
4
厘米,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
(
p>
2)
下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重叠在一起,求阴
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
:
厘米
)
例
4
p>
:
下图中正方形的边长为8厘米
,CE
p>
为
2
0厘米
,
p>
梯形
B
CDF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p>
分析:
要求
梯形
的面积
,
关
键是要求出上
底
F
D的长度。
连接
FC
后就
能得到一个三
角形
E
F
C
,用三角形
E
B
C
的面积减去三角形
FBC
的面积就能得到三角形
EF
C的面积:
8
×
p>
20
÷
2-8
×<
/p>
8
÷
2=
4
p>
8 cm
2
。
FD
=48
×
2
÷2
0=
4.
8cm
,所求梯形的
面积就是
(
4。
8<
/p>
+
8
)×8÷
2
=51.2
c
m
2
.
试一试4:
如下图
,
正方形
ABC
D中
p>
,A
B
=4
厘米,
EC=10
厘米
,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
例
p>
5
:
图中A
BCD
是长方形
,
三角形E
< br>FD
的面积比
三角形
AB
F的面积大
6
平方厘米
,
求
E
D的长。
分析
:
因
为
三
角形
EF
D的面
积
比
三
角
形
ABF
的
面
积
大
6
平
方
厘
米
,
p>
所
以
,
三角形B<
/p>
C
E
的面积比长方形
A
BCD
的
面
积
大6平方厘米。三角形
BCE
的
面积是
6
×
4
+
6=30
平
方厘米,
EC
的长则是
3
0×
2
÷
6=
10厘米
p>
.
因此
,ED
的长
是
10-4=6
厘米。
试一试4:
如图
,
平行四边形BCE
F
中
,
B
C=8
厘米,<
/p>
直角
三角形中,
A
C=10
厘米
,
< br>阴影部
分面积比
三角形A
p>
DH的面
积大
8
平
方
厘米
.
求
AH
长多少
厘米?
专题十七
组合图形的面积
(
二)
专题简析:
在组合图形中
,
三角形的面积出现的机
会很多,解题时我们还可以记住下面三点:
1
、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其面积相等
;
2、两个三角形底相等,高成倍数关系,面积也成倍
数关系
;
3
、两个三角形高相等<
/p>
,
底成倍数关系
,
面积也成倍数关
系。
例题
1:
如图,
ABC<
/p>
D是直角梯形,
求阴影部分的面
积和。<
/p>
(单位:厘米)
分析:
按照一般解法
,
首先要求出梯形的面积
,
然后减
去
空
白
部
分
的
面
积
即
得
所
求
面积。
其实
,
只要
连接
AC
,显然
三角形A
E
C与
三角形
DEC
同
底等高其
面积相等
,
这样
,
我们把两个阴影部分合成了
一个三角形
ABC.
面积是:
6
×
3
÷
2=9
平方厘米。
试一试
1:
(1)
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2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p>
(单位
:
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