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聆听,轻轻把耳朵叫醒

温柔似野鬼°
555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15: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盂兰盆法会)



聆听


,


轻轻把耳朵叫醒




—听力训练在小 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论文摘要】



美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


Bennett Reimer< /p>


)曾说过“音乐的感受是教不会的,音乐教师


的责任就是搭个桥,


帮助学生进入到音乐中去,


贝多芬、


莫 扎特会教给他们怎样去感受音乐!





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活动都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的,



让学生对节奏、旋律、速度、力度、


曲式等有更深入的了解,我 们就需要在音乐的各个学习领域中,包括聆听音乐、演唱歌曲、演奏


乐器、识读乐谱、以 及创作实践等活动中,广泛的应用相关的音乐要素进行有效教学。听力训练


的目的应该是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洞察力、和反应能力。教学的具体内容就应围绕这个目


的去组 织安排。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方法有很多,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听力训练从身


体动作参与、利用固定音型(节奏型)伴奏、采用视觉手段——图形谱等几方面展开了实践与研

< br>究。



【关键词】


聆听



听力训练



动作参与



固定音型



图形谱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 术”,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要引


导学生去倾听音乐,逐步养成 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因


此,在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听力 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听力训练是通过音乐手段训练


人对于音响的感知和了解音响的表现力 。听力训练主要是


70


年代之后,由奥尔夫的

< br>后继者按照奥尔夫的教育观念,创造性地发展的新的内容和新的方法,其中通过动作


培养和发展听力、敏锐的感知力、听觉记忆力和领悟理解力,把动作教学从原来只注


重 节奏感的训练中开拓出来,成为音乐要素,成为音乐能力全面开发的全新的音乐教


育手段 。


“音乐教育中听力的训练,通常被认为是音乐教育的中心问题。它的任务是

< p>
帮助每个孩子尽其所能地体验音响的表现力。作为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普通音乐课,


其基本任务,首先应当是帮助儿童发展体验音乐的能力,而不仅是表演和作曲。发展

音乐听力,是普通音乐课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


”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


的一环。培养音乐听力,从而使人富有感情、有洞察力、有创造力、并给人以满足,


这是普通音乐课的重心和目的所在。



我们 音乐教师都知道,


音乐课堂上相互倾听的重要性,


它是保证课堂 教学的前提,


是学习音乐知识,感受、体验音乐的基础。我们要构建良好的课堂,要提高 课堂四十


分钟的教学质量,


其中良好的倾听习惯就是关键。


但是,


我们的学生爱听吗?会听吗?



1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不管是在听教师还 是他人讲述时,很多学生


都喜欢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导致其余同学都无法听清,造成课 堂纪律混乱,还有的


教师热情洋溢地讲,学生全然没有“听”的意识,自顾自玩着,或者 不吵不闹但两眼


发呆的也不在少数„„没有“聆听”的习惯就没有良好的课堂环境,就无 法聆听美妙


的音乐。


带着一系列问题,


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听力训练,


开始了观察、


思考 、感悟,也开始记录这其中的点点滴滴。



二、听力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策略



美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


Bennett


Reimer



曾说过“音乐的感受是教不会的,


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搭个桥,帮助学生进入到音乐中去,贝多芬、莫扎特会教给他们


怎样去感受音乐!


”一首乐曲一节课听了七八遍甚至十几遍,使音乐的音 响在他们耳


朵中逐渐有陌生到熟悉,


“由一堆混乱的声音变成有 秩序的悦耳体系„„”


(雷默《音


乐教育的哲学》



。如果只用传统的方法绝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一)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的基本要素


“儿童对运动的要求和欲望,可以说是有着与饥渴同样的本能要求,在儿童(幼


儿及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中,通过结合动作进行教学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是儿


童身心发 育的特点决定的。




训练听力必须要 有动作的参与,这一点在学前阶段和小学基础教育阶段都尤为重


要。在课堂中老师想要幼 儿或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正襟危坐,要求他们坐着“专心”听


音乐是不可想象的,也是违反 听力训练以及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原理的。即使是中学


生或大学生,也是如此。而建立在 身体之上的动作反应——亲自参与的听力训练,首


先是音乐的体验需要身体动作的参与,


它可以促进听觉感受更敏锐、


更细致、


更深刻。


其次是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身体动作反应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既可以提高学 生听


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为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开拓了新的思路。< /p>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学习和了解 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


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 )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


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音乐,我


们应 在音乐的各个学习领域中,巧妙地渗透和运用相关音乐要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


效性。< /p>




1


)通过节 奏律动体验节奏的相同和不同:



课例: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六课《小袋鼠》




2


这首歌曲的节奏是头两句相同, 节奏以八分音符为主,旋律级进间插以小跳,显


得活泼又轻松,


描绘了小袋鼠


“蹦蹦跳跳”


的生动形象。


●教师唱歌前首先提出要求:


听听这首歌曲是由几句构成的?他的节奏有什么特点?教 师范唱两遍。


●教师仅唱第


一和第三句的节奏:


“请小朋友们仔细听,你们觉得老师唱得两个乐句有什么特点?


一样吗?用动作 把节奏模仿出来”


。要求要用三种动作把半拍、一拍、两拍做出来,

如:


XX XX | XX XX | XX XX | X O ||


跑跑



跑跑



跑跑



跑跑



跑跑



跑跑







XX XX | XX XX | XX XX | X



||


跑跑



跑跑



跑跑



跑跑



跑跑



跑跑



画一个大圆圈



●听老师完整地演唱歌曲,并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跟着音乐将四句连起来做


动作, 可反复做几遍。●每个人为不同的乐句编两组动作,要跟刚才的动作不一样,


但节奏要表 现出来,反复做几遍。●此时学生对歌曲的曲调已经比较熟悉了,可边做


动作边哼唱曲。 这个例子让学生通过节奏要素认识乐句的相同与不同。因为音乐发展


的重复(相同)和变 化(不同)并不再旋律上,有时会通过其它要素作为音乐发展的


手段。

< br>


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也可以单独进行节奏的练习。如:拍一个节奏型,其它学< /p>


生模仿。一般是从四拍子开始(两拍太短,不宜找到节奏型的感觉,师生的互换太频


繁会导致学生的精神紧张)


,儿童开始容易接受的是一拍,即


X


四分音符,注意一拍


的休止符在实际的奏和听 中是很自然的,一点也不难,带有一拍休止符的节奏型不但


可以克服节奏的呆板,丰富节 奏感,也可以起到调节学生心里紧张的作用。半拍即跑


跑的节奏慢慢可以加进来,但八分 休止符不要同步进来,因相对难度要大得多。由走


和跑跑组成的四拍至八拍的节奏型,< /p>


在声势练习中是基础,


训练的时间可适当长一些,


并要反复练习。





2


)通过动作感受音的高低



通过身体动作不仅可以表现音的高与低,还可以表现出旋律的走向(上行、下


行)


。如


;


将双手举过头表示高,或将 双臂平伸像小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摆动翅膀表示


高与低,还可以用站立与蹲下表示高低, 在这里用什么动作没有统一要求,只要学生


能够通过动作表示感受到的这种音响,就是最 重要的,对音响感觉得越细致就是越好


的标志,而不再乎学生的动作的技巧和美感。




3


)通过即兴 动作感受与理解旋律走向与音乐情绪的关系




3


案例:人音版第五册第五课《小白菜》



●在黑板上画


三种符号,


放录音,


让 学生听时用手随音


乐走向动。●讨论这首歌曲总的感觉符合哪种符号?(



)表现哪种音乐情绪?(悲


哀、凄凉、痛苦)


:讨论音乐情绪与音调走向的关系。●在室内各自随音乐即兴动作。


带表情地全身做大的下行动作,


如向前或向后退跑动,


同时全身 从高到低随音乐做动


作,用身体表现音乐的情绪。但每句要清楚;每一个下行旋律都要做 出来,包括四句


结束音


2 1 6 5


的音高层次也要反映出来。教师边观察,边提醒音乐的特点。●选出


几位同学为大家表演 。●听音乐,除加深对旋律的感知外,再听听是几拍子的(包括


节拍转换)


,怎样用动作反映出来。●再听音乐做一遍,可以发现又有更新很好的动


作出 来,对音乐的反应会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细,包括音乐情绪、旋律、节拍等。●


全班分小 组讨论设计动作并一起排练,把音乐的情绪、旋律、结构(乐句)


、节拍通


过动作表现出来。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主要是要求学生将感觉到的东西,< /p>


通过动作


来体验与感受音乐的特点。因为孩子都是首先通过亲身的 体验来接受任何一个概念


的。学生听到音乐后,把心中对音乐的感受,通过身体动作表现 出来,因此可以说,


动作(体态律动)是音乐的化身。




(二)通过动作学习体验曲式结构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在时间中流动,如何把握其总体框架和它的来龙去脉,对

< p>
其总体要有更清晰、更深刻的了解,这就是曲式结构教学的目的。曲式结构在基础教


育中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乐句(这是曲式结构分辨的基本方法)


、乐段、一段体、 两段


体、三段体以及简单的歌曲、回旋曲、变奏曲式等。



案例:


《大鹿》●放录音或教师范唱《大鹿》


,问这首歌曲讲的是什么内容?(叙


述故事)●用听唱法教唱歌曲(直接唱词)


。边唱边模仿大鹿走路(踮起脚尖一拍一


下,双手合掌举过头)


,唱一遍。●唱第二段时学小兔子走小碎步(八分音符)


,双手


在头顶上当耳朵。加动作可多唱两遍。●分两组,一组当大鹿唱第一段,另一组当小

< p>
兔唱第二。要求带表演演唱。●交换角色表演。●再做一遍,按乐句演唱,乐句开始


就动,乐句结束是就停。小兔组检查大鹿组做得对不对(乐句停时,动作有没有停)


反过来大鹿组检查小兔组。


●各组说自己这一段由几个乐 句组成,


一共停了几次?


(各


两次)< /p>


●交换角色体验一下是不是两次。


●教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图


:A


a


a





B


b


b


’。


这首歌曲是人音版第三册第九课中的其中一个内容,这首曲 子由大鹿段落(


A


乐段)



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