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苏教版小学数学3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
教案
(
新教材
)
特别说明:
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
(
新版
)配
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
下: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
年、月、日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第八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十单元
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
(不进位)
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
口算过程,
初
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
在具体的情境中,
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
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
难点
:
在具体的情境中,
合理选择不同
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进
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
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
1
×
10=
3
×
32=
5
×
11=
2
×
20=
30
×
3=
6
×
20=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p>
(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
2.
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p>
同学们都算得很棒,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
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
1.
教学例
1
。
(
1
)出示教材第<
/p>
1
页例
1
。
p>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
么?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
2
)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
10
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
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
(结合情境
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
①先算
9
盒,再加
1
盒。
12
×
9=108
(个)
108+12=120
(个)
②横看
,先算
2
盒,再算
5
< br>个这么多。
12
×
2=24
(个)
24
×
5=120
(个)
③竖看,先算
5
盒,再算
2
个这么多。
12
×
5=60
(个)
60
×
2=120
(个)
④把算式看成
12
个十,
十个十是一百,二个十是二十,合起来是
120
。
⑤想:把乘法算式看成
12
个十,那就可以先写
12
,再在后面添上
1
个
0
。
„„
追问:比较一下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
如果大部分学生选择最后一种方法,教师要提问简便在哪里。
(
3
)试一试。
①完成教材第
1
页“试一试”前两
题:
24
×
10=
20
×
10=
学生口答,说说口算的方法。
要求:
请大家各自出一道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题来考考其他同学。
学生出题,教师板书:
(
)×
10=
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们能总结出
两位
数乘十的口算方法吗?
师生共同
小结:一个数乘十,只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一个
0
就可以得到积。
②完成教材第
1
页“试一试”第三小题。
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指名汇报:
生
1
:可以看成
2
×
< br>3=6
,再算
20
×
30=600
。
生
p>
2
:先算
2
×
p>
3=6
,再在末尾加两个
0
就是
600
。
提问:为什么要加两个
0
?
师小结:
整十数乘整十数,
只要把
p>
0
前面的数相乘,
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
/p>
上两个
0
即可。
2.
教学例
2
。
(
1
)出
示教材第
2
页例
2
。
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根据称出的结果,你能想到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
/p>
师小结:
有的比
30
千克少一些,
有的比
30
千克多一
些。
每袋蒜头都差不多
重,而且每袋大约重
30
千克。
追问:你会估算王大伯去年大约收获蒜头多少千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交流反馈,得出最佳的方案。
引导:按每袋
30
千克估算,
60
袋一共有多少千克?
列式为:
30
×
60=1800<
/p>
(千克)
(
2
)完成教材第
3
页“想想做做”第
p>
5
题。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追问:你想怎么估算?
集体交流,<
/p>
指出: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分别把两
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
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1.
< br>完成教材第
2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
提问:这三组题有什么特点?上下两题的答案一样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一个乘数相同,另一个乘数多一个
0
,那么积也
应该多添一个
0
。
2.
完成教材第
p>
2
页“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
重点说说“
80
×
50,10
×
55,60
×
90<
/p>
”的口算方法。
3.
< br>完成教材第
3
页“想想做做”第
6
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表格,指名说说想法,再进行计算。
最后集体反馈,交流分析、思考的过程,同学之间相互评价、补充。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
(不进位)
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p>
会笔算两位数乘
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p>
2.
在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p>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自主探究
的
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
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
口算。
7
×
8+3=
6
×
6+4=
5
×
9+7=
2.
用竖式计算。
23
×
3=
21
×
2=
32
×
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
3.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
解决,
例如生活中的购物
问题里就存在着很多的数学知识。
二、交流共享
1.
< br>教学例
3
。
< br>(
1
)出示教材第
3
页例
3
主题图。
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
12
箱迷你南瓜,每箱
24
个)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一共多少个?)
(
2
)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
学生回答预设:
方法一:把
24
看成
20,20
×
12=240
(个)
方法二:把
24
看成
25,1
2
看成
10,25
×
< br>10=250
(个)
方法三:
把
24
看成
20,12
看成
10,20
×
10=20
0
(个)
(
3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明确问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估算的结果接近正确答案?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小组交流。
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学生汇报时,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并请学生说说
列式的理由。
方法一:
6
个
2
箱是
12
箱,每箱
24
个,先算
2
箱是
48
个,再算
6
个
48
是
288
个。
列式:
24
×
2=48
(个)
48
×
6=288
(个)
方法二:将
12
箱拆分成
2
箱和
10
p>
箱,每箱
24
个,先算
2
箱,
2
乘
24
得
48
个,再算
10
箱,
10
乘
24
是
240
个,相加是<
/p>
288
个。
(重点理解方法二)
列式:
2
×
24=48
(个)
10
×
24=240
(个)
48+240=288
(个)
„„
探究笔算方法。
明确: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
p>
师指出:
在把两个所得的乘积相加时,
个位
上是计算
8
加
0,0
< br>只起占位作用,
为了简便,这个
0
可以省略不写。
教师板书:
2 4
×
1 2
4 8
2 4
2 8 8
(
4
)归纳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
(不进位)
的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
字去乘
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字,
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再用
第二个乘
数十位上的数字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字,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
/p>
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
/p>
教学“试一试”
。
引导:怎样检验我们算得对不对?
(
调换
24
和
12
的位置相乘)
学生尝试计算
12<
/p>
×
24
,指名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并
提问:第二步
2
乘
12
,末尾的
4
和什么位对齐,为什么?
< br>
强调:计算的结果是
288
,
说明我们前面的计算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用调换
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平
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三、反馈完善
1.
< br>完成教材第
4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
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
正错误。
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
2.
完成教材第
5
页“想
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3.
完成教材第
5
页“想想做做”第
3
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4.
完成教材第
5
页“想想
做做”第
4
题。
学生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
5.
完成教材第
5
页“
想想做做”第
6
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第
3
课时
总第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
/p>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
口算。
42
×
4=
72
×
7=
28
×
3=
56
×
2=
47
×
4=
74
×
3=
2.
用竖式计算。
13
×
12=
22
×
33=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3.
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交流共享
1.
出示教材第
5
页例
4
。
提问:每箱迷你南瓜
24
个,
53
箱一共
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指导学生列出:
24
×
53
。
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是求
53
个
24
是多少)
课时
2.
探究算法。
师:
请同学们用已经掌握的算法试着算一算,
在计算的过程
中你会遇到什么
新的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
和之前不同的是,
计算时每一
个乘数乘两位数所得
的积都要进位。
引导思考:
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
是怎样解
决这个问题
的?
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
出示算式进行讲评:
24
×
53=
2 4
×
5
3
7 2
师:这里的
72
是哪个数乘哪个数的积?(
3
×
24
)用另一个乘数个位上的
3
乘
24
,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个位
对齐。接下来应该怎么算?(用十位上的
5
去
< br>乘
24
)所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哪一位对齐?(十位)最后
怎么算?(把两次乘得
的结果相加)
学生尝试笔算,
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如果这
个学生计算
有问题,
就多请几名学生,
然后让学生判断谁的计算过程是正确的,
并帮助计算
有错误的学
生分析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3.
归纳小结。
师:看来通过同学们的努力,都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了,
你觉得笔
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笔算时的注意事项:
(
1
)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
位乘第一
个乘数。
(
2
)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这一位对齐。
< br>
(
3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的数
相加。
提醒注意:
满几十要向前一位
进几,
前一位乘后,
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4.
检验算式。
师:
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来验算
24
p>
×
53
。
(调换乘
数的位置再乘一遍)
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
53
×
24=1272
。
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
< br>完成教材第
6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
出示题目,每组对应完成
p>
1
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步骤。
<
/p>
教师巡视时注意发现典型错例,
指名上台板演,
< br>并让学生判断板演的答案是
否正确。
< br>学生判断后,
教师引导学生把错误的题按错误的原因分成几类,
< br>并要求学生
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以及防止错误的方法。
2.
完成教材第
6
页“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组织学生反思:
计算中有没有错误?前面分析的一些防止错误的
方法在这里
的计算中是否得到了运用?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3.
完成教材第
6
页“想想做做”第
3
题。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
审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再指名说说思考过
程,并让学生
独立列出算式,用竖式计算,最后集体交流。
4.
完成教材第
6
页“想想做做”第
< br>4
题。
先指名读出商品的价格
及问题,
然后小组讨论,
让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
再
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学生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汇报。
汇报:花最少的钱选择便宜的衣服,列式:
25
p>
×
48=1200
(元)
< br>;花最多的钱
选择贵的衣服,列式:
25
×
64=1600
(元)
。<
/p>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练习一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笔算,
会用调换乘数
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乘法。
2.
在具体的情境中,
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
的密切联系。
p>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教学难点
: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p>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1.
< br>完成教材第
7
页“练习一”第
1
题。
出事题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活动,说出得数。
2.
完成教材第
7
页
“练习一”第
2
题。
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
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乘得的结果和哪一位对齐及进位。
导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基本练习
1.
< br>完成教材第
7
页“练习一”第
3
题。
让学生先阅读表格,明确题意,再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
,请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
提问:从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2.
完成教材第
7
页
“练习一”第
4
题。
先指名读题,
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再让学
生列式计算,
最后全
班共同订正。
<
/p>
3.
完成教材第
7
页“练习一”第
5
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要求学生先估计哪种球的销售额最高,
再算出每种球的总价,
比
一比,
填一
填。
指名说出每道题的估算结果和实际的计算结果。
4.
完成教材第
7
页“练习
一”第
6
题。
让学生先估算,
并把估算的结果写在算式的上方;
再竖式计算
,
用估算检验
竖式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最后指名汇报,
要求学生将错题改正在习题旁,
并让
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
5.
< br>完成教材第
7
页“练习一”第
7
题。
让学生先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要求卡车超载了没有,需要先求什么?(货物的总重量)
让学生估一估,并说说理由。
说明:超载意味着货物的总重量大于卡车的载重。
三、综合练习
1.
< br>完成教材第
8
页“练习一”第
8
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找出所求的问题。
估算:租
5
辆这样的客车够吗?
(估算
5
辆车能坐
多少人,即
5
×
48
< br>,把
48
看成
50
,大约是
250
人,不够)
提问:至少要租多少辆这样的客车?这里的“至少”表示什么?
2.
完成教材第
8
页“练习一”第
9
题。
出示图片,使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小组讨论:
(
1
)付出
4000
元,找回一些说明
了什么?
(
2
)估计哪一种砖比较合适,为什么?
(
3
)实际用了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 br>3.
完成教材第
8
页“练习一”
第
10
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
/p>
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 br>课题: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
握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
2.<
/p>
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
笔算和估算,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在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
培养主动探索、
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
树立学习
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积末尾的
0
的个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
口算。
6
×
30=
30
×
2=
60
×
5=
30
×
20=
10
×
30=
23
×
20=
口算后随机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2.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
二、交流共享
1.
< br>出示教材第
9
页例
5
主题图。
(
1
)提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整理信息,提出问题:每个足球
32
元,买
p>
30
个这样的足球要用多少元?
让学生列式再汇报,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
32
×
30
。
(
2
)探究算法。
提问:你能估一估吗?
(把
32
看成
30,30
×
30=900
,大约是
900
)
追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
32
×
30
的积呢?(口算
或笔算)
引导:
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
的方法探究算法,
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学生交流算法。
方法一:用口算。先
算
32
乘
3
的
积,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
0
。
p>
列式为:
32
×
3
=96 32
×
30=960
方法二:
用竖式计算。
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
法算出结果。
2.
优化算法。
(
1
)谈话:计算
32
×
30
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
两位数
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
这样都可以,
老师想介绍一种简单的列式计算方法
给同学们。
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第一步:列竖式
。因为
0
乘
32
还得
0
,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
< br>32
×
3
,列竖式时可以让
p>
3
与
32
中的
p>
2
对齐,把
30
中
的
0
写在后面。
3 2
×
3 0
9 6 0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32
×
3
得
96
,再在积的末尾加上
0
。注
意乘数末尾有一个
0
,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
0
。
第三步:
检验。
这样的计算方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与前面计算的结果对照
p>
一下,得数相同吗?
(
< br>2
)
(教师指着两种不同的方法)
提问:
你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列式计算?为
什么?
(
3
)小结:做计算不仅
要仔细认真,而且要动脑筋选择简单便捷的方法,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教学“试一试”
。
出示算式:
40
×
53=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汇报交流,并指名板演。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4 0 5 3
×
5 3
×
4 0
1 2
2 1 2 0
2 0
2 1 2 0
师:仔细观察,哪一种计算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得出:第二种。
提问:计算乘数
末尾有
0
的乘法,怎样算比较简便?
学生交流反馈,
教师小结:
列竖式计算
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时,
把两位数放<
/p>
在上面,整十数放在下面,可以把
0
前面
的数相乘,
0
不参加运算,有几个
0<
/p>
落
下,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
0
。
三、反馈完善
p>
1.
完成教材第
9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计算,指名板演,并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
/p>
提问:第
2
小题中乘数
< br>50
末尾只有一个
0
,而积
p>
1800
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
0
?
让做错题的学生说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2.
完成教材第
10
页“想想做做”第
3
题。
用课件逐题出示竖式,先让学生观察,再判断,并说说对错。
3.
完成教材第
10
< br>页“想想做做”第
5
题。
p>
提问:
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
(第一个乘数相
同)你能想到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
/p>
学生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题的得数,看看与原先的想法是否一致。
4.
完成教材第
10
页“想想做做”第
6
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
进一步积累对相关数量关
系的认识,
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的解题思路,
能用
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
问题。
2.
进一步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进一步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树立学好数
学的信心,
并体验成功
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
: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
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
1.
< br>谈话:
同学们,
你们都有购物的经验吗?这节课我们跟随
小明的脚步,
到
商场去走一走,看看他在购物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
课件出示模拟商场的场景图,学生根据课件给出的条件,提
出问题并解决。
课件出示:
一个乒乓
球
2
元,
一袋
5
个,
小明买了一袋,
你能提出什么问
题?
提出问题:一共要多少元?列式为:
2
×
5=10
(元)
课件出示:每袋乒乓球
5
个,有
6
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
/p>
提出问题:
6
袋一共有多少个?列式为:
5
×
6=30
(个)
2.
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很多
他在商场里遇到的问题,
你瞧,
商场里迎来了大
客户,这是体育课的王老师,他想为学校添置一些体育用品。
课件出示:乒乓球每袋
5
个,每个
2
元,王老师买了
6
袋乒乓球。那
么他需
要花多少元?
二、交流共享
1.
< br>组织探究:
你能帮王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先想一想,
然后在小组内
讨论。
2.
汇报交流。
提问: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办法?
< br>各小组自由汇报,教师边听边板书,指名学生表述自己所列式子的意义。
方法一:
5
×
6=3
0
(个)
30
×
< br>2=60
(元)
教师引导学生
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一根据“有
6
袋乒乓球”和“每袋
p>
5
个”
,先算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再根据
“乒乓球每个
2
元”
,算出买
6
袋乒乓球
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二:
2
×
< br>5=10
(元)
10
×
p>
6=60
(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二根据“乒乓球每个
2
元
”和“每袋
5
个”
,先算每袋乒乓球多
少元;再根据“有
6
袋乒乓球”
,算出
6
袋乒乓球一共
要多少元。
方法三:
2
×
6=12
(元)
12
×
5=60
(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三先算假设每袋
1
个的情况下,
6
袋
乒乓球多少元,再
算每袋
5
个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三学生比较难理解,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明列式的理由,
如果学生只
列式但说不出理由,
教师可以告诉学
生。
由于算法比较难理解,
建议不要用这种
方法)
3.
归纳反思。
(
1
)提问:你用的是哪种方法?方法一还是方法二?结果
怎么样?
虽然方法一和方法二的解题思路不同,
但结果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互相交换
方法进行检验。
(
2
)反思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师归纳: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读题,
找到有联系的条件,
想想可以算出
什么,
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
/p>
也可以用一种方法检验另一种方法
算得是否正确。
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12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读题,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算出什么,怎样算。
2.
完成教材第
12
< br>页“想想做做”第
3
题。
p>
课件演示情境图:
每层有
5
个教室,
每个教室放
6
盆花,
这幢教学楼一共放
了多少盆花?
p>
师提醒学生注意:
“一共放了多少盆花”是指这幢教学楼的所有教室
一共要
放多少盆花?
(
1
)提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先求什么?
p>
(
2
)追问:你
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教室,也可
以先算出每层教室需要放多少盆花)
(
3
)学生列式解答,交流讲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练习二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
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以及两位数乘
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
提高学生分析
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 br>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1.
口算。
40
×
20
300
×
8
10
×
70
50
×
80
70
×
50
63
×
10
9
×
200
400
×
6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
/p>
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
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
算方法。
2.
根据
13
×
2=26
,快
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130
×
2
13
×
200
130
×
20
二、基本练习
1.
< br>完成教材第
13
页“练习二”第
2
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
2.
完成教材第
13
< br>页“练习二”第
3
题。
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再找出有联系的两
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
/p>
完成教材第
13
页“练习二”第
4
、
5
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三、综合练习
1.
< br>完成教材第
14
页“练习二”第
6
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评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
p>
并指明说
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
完成教材第
14
页“练习二”第
7
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
.
完成教材第
14
页“练习二”第
p>
8
题。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
:要求“买
5
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么
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通过复习,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p>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3.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
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地掌
握口算的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p>
: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第一单元即
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入:这
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
完成教材第
15
页“复习”第
1
题。
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师
小结:
(
1
)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
先算
0
前面的数的乘积。然后数一下
两
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
0
,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
。
(
2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并注<
/p>
意进位。
2.
完成教材第
15
页“复习”第
2
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
1
)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
位数去乘第二个
乘数的个位数字,
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
;
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
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
p>
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
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
/p>
2
)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学们
注意什
么?
3.
完成教材第
15
页“复习”第
3<
/p>
题。
指名估算,
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法:
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
整百
的
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
整百的数来算。
一般是先找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
再把
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将全班分成四大组,
每组完成一题,
再互相检验,
看看和估算的结果是否接
近。
4.
完成教材第
16
页“复习”第
8
题。
p>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5.
完成教材第
16
页“复
习”第
10
题。
(
1
)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
下两题之间的联
系。
(
2
)
出示第二组题,
先让学
生独立计算,
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
3
)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
下两题的联系。
6.
完成教材第
p>
16
页“复习”第
11
题。
(
1
)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
纳规律:
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
3
的
p>
1
倍、
2
倍、
p>
3
倍„„时,
积分别是
111
、
222
、
333
„„
(
2
)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 br>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
7
的
1
倍、
2
倍、
3
倍„„
三、综合运用提升
1.
完成教材第
15
页“复习”第
4
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
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单价×数量
p>
=
总价
2.
p>
完成教材第
15
页“复习”第
5
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
学生汇报交流:
不可能是第一种,
第一种是
48
元,
48
×
< br>19
大约是
1000
元,
超过
800
元,
可能
是第二种
38
元的篮球,
38
×
19
大约是
800<
/p>
元,
且低于
800
元,第三种是
28
元,
28
×
19
大约是
600<
/p>
元,不需要付
800
元,所以是第二种篮
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
完成教材第
16
页“复
习”第
7
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少台”需要
先求什么。
4.
完成教材第
17
页“复习”第
12
、
13
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
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
想想可以算
出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
p>
完成教材第
17
页“复习”第
15
题。
让学生先根据学
过的方位知识,
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系。
然后再
p>
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
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
律进行一些计算。
2.
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通过比较,
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
法,
培养
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
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
/p>
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
并学会运用规
律。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得的规律
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
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
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
探究乘数是
11
的乘法计算。
(
1
)出示
题目:
24
×
11
53
×
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
p>
11
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 4 5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p>
提问:
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
< br>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
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
< br>24
×
11=264
,
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
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
是
4
;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
是
2
;积十位上的数,等于
原来两位数
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
2+4=6
。
②
53
×
11
=583
,
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
和原
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
是
3
;
p>
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
5
;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
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
5+3=8
。
(
2
)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
62
×
11
的积。
提问:猜一猜
62
×
11
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
11
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
“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
(
3
)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
×
11
16
×
11
43
×
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
4
)出示题目:
64
×
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
什么百位上的数“
6
”变成“
7
”
,多了
1
是从哪里
来的?
(
5
)试一试:
59
×
11
67
×
11
2.
小结:一个两位数与
11
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
上的数字写在
积的百位上,
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
p>
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
十位上的数如果满
10
,要向百位进
1
。
p>
3.
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
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
< br>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
10
的两位数乘两位
数乘法。
(
1
)出示题目:
22
×
28
35
×
35
56
×
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
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
像这样的算式,
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
即
22
×
28=616
、
35
×
35=1225
、
56
×
54=3024
p>
,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
3
)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
4
)
追问:
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
它们有什么特点?
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
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
之和为
1
0
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
< br>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
1
之和的积。
2.
试一试。
<
/p>
(
1
)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
竖式计算验证。
15
×
15
43
×
47
69
×
61
(
2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和同学交流。
24
×
26=
44
×
46=
74
×
76=
25
×
25=
45
×
45=
75
×
75=
3.
< br>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课题:认识千米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
在丰富的操
作活动中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
1
千米=
1000
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能解决
< br>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
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
算。
< br>
教学难点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
< br>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
比划并说说
1
米、
1
< br>分米、
1
厘米、
1
毫米的长度。
2.
出示:
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
18
(
)
一枚
1<
/p>
元硬币厚约
3
(
)
学校跑道一圈长
< br>250
(
)
课桌长约
10
(
)
3.
课件
出示教材第
20
页例
1
。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
180
(
)?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
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p>
5.
教师出示教材第
20
< br>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
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
可以用字母“
km
”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
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
1
)师:
1
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
(出示
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
)——(
)大约是
100
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 br>明确:像这样的
100
米,我们走
10
次就是
1000
米,也就是
p>
1
千米。
(板书:
1
千米
=1000
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
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
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
下。
提问:<
/p>
1
千米里面有几个
100
米吗?(
10
个)
追问:
走
100
米你花
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
1000
米要多长时间?走
1000
米的感受和
100
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
/p>
2
)完成教材第
21
页“想想做做”第
3
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
3
)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
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
是
1
千米?
p>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
< br>200
米,
5
圈是
1
千米。
②一圈
250
米,
4
圈是
p>
1
千米。
③一圈
400
米,
2
圈半是
1
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
1
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 br>
2.
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
我们刚才感受到的
1
< br>千米是个环形的,
如果我们把
1
千米的跑道
拉直,
会有多长?想一想,
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
1
千米?向北?向东?向
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
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
儿大
约是
100
米,要走
10
个
100
米,该从学校
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
现在我们已经
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
1
千米,
你能
说一说从自己家
到学校有
1
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21
页“想想做做
”第
1
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
老师家离学校约有
5
千米的路程,
如果你是老师,
会选择什么交通工
具去上班?请简
述理由。
2.
完成教材第
21
页“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
完成教材第
21
页“想想做做”第
4
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
1
)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
2
)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
解决问
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课题:认识吨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
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
通过想象和
推理初步建立
1
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
力。
2.
知道并掌握
1
吨
=1000
千克,学会吨
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
1
吨
=1000
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
学难点
:建立
1
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
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
1.
< br>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克、
千克)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 br>师板书:
1
千克
=1000
p>
克
2.
谈话:<
/p>
同学们,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
谁愿意把你
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
22
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
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
这些集装箱,
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
重的或大宗的物品,
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
(吨)明确:吨可以
用字母“
t
”表示。
指出:
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
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
/p>
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
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
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
1
)课件出示一袋
100
千克的大米。
谈话:
一袋大米重
100
千克。
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
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
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
100
千克、
2
00
千克地数,贴满
10
张。
提问:每袋
100
千克,
10
袋多少千克?(板书:
1000
千克)
指出:
1000
千克就是
1
吨,即:
1
p>
吨
=1000
千克。
(板书:
1
吨
=1000
千克)
2.
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p>
(
1
)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
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
25
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
25
千克,
4
个学生的体重约是
100
千克。<
/p>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
4
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
100
千克重
不重?想象一下,
如果把
40
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
会怎样?
1000
p>
千克重不重?
提问:
估算一下,
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
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
1
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
2
)实物出示装有
10
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
?这是
10
千克的水,
10
桶这样的水是
100
千克,多少桶这
样的水是
1
吨?
(
3
)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
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22
页
“想想做做”第
1
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
1
吨,各
有多少?
总结汇报:
一头牛重
500
千克,
有
2<
/p>
头牛刚好是
1
吨;
一袋水泥重
50
千克,
20
袋水泥重
1
吨;一头猪重
100
千克,
10
头猪重
1
吨;一桶油重
200
千
克,
5
桶油重
1
吨。
2.
完成教材第
22
页“想想做做”第
4
题
。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
的过程。
3.
完成教材第
22
页“想想做做”第
6
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课题:练习三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单位间的换算。
p>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1.
< br>提问:
同学们,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和质量单位?
(板书:
千米
吨)
2.
举
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千米?什么情况下使用吨?
3.<
/p>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p>
周末,
我和小精明约好上动物园参观。<
/p>
我一起床就冲到卫生间,
在牙刷上挤
上<
/p>
2
千克的牙膏开始刷牙,
并洗了脸。
p>
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杯
250
千克的牛奶和一
个
400
千克的面包。我吃完早餐,来
到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呀!有重
45
吨的小羊,
p>
4
千克的大象,
80
克的小熊猫,真可爱!我们还看见一辆满载约
4
克粮食的大货
车正在动物园门口卸货呢!
引导: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
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基本练习
1.
< br>完成教材第
24
页“练习三”第
1
题。
出示题目,
< br>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
最后集
体订正。
2.
完成教材第
24
页“练习三”第
2
题。
(
1
)说一说: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师归纳: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
1000
。
板书:
1000
米
=1
千米
1000
千克
=1
吨
(
2
)填一填:让学生将结果填入括号内。
3.
p>
完成教材第
24
页“练习三”第
3
题。
(
1
)让学生看图,读题。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
p>
问题?
(
2
p>
)让学生依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4.<
/p>
完成教材第
25
页“练习三”第
4
题。
先出示图,让
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
列式的理由。
三、综合练习
1.
p>
完成教材第
25
页“练习三”第
5
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
p>
2.
完成教材第
25
页“练习三”第
6
题。
先让学生看懂题意,
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
从不
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然后
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
3.
完成教材第
2
5
页“练习三”第
7
题。
先让学生读题,
重点理解
“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
指的是哪些
路程。再让学
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4.
完成教材第
25
页“练习三”
第
8
题。
先
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课前了解到的黑龙江、
黄河、
长江和珠江的
长度,
并
填写表格,再指名汇报。
<
/p>
5.
完成教材第
25
页“练习三”思考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分析题目
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
生连贯、有序、有层
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
提问:
如果你有
100
元,
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
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
< br>教学例
1
。
< br>(
1
)出示教材第
27
页例
1
情境图。
p>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
300
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
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
让学生认真观察
画
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
有多
种选法。
购买不同价
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
2
)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
300
元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
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
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
一共要用多
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
一共用去多少元?
130+85=215
(元)
②剩下多少元?
300
-<
/p>
215=85
(元)
< br>(
3
)想一想:如果买
3
顶帽子,付出
100
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p>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①最多用去多少元?
24
×
3=72
(元)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
100
-
72=28
< br>(元)
2.
思考:回顾解决问
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
< br>师小结:
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
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
中的条
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
< br>完成教材第
28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
1
)出示问题(
1
p>
)
,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
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
2
)学生独立分析问题(
2
)
,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
条件。
教师强调:
< br>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
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确
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完成教材第
28
页“想想做做”第
p>
2
题。
让学生观
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
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
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
要求足球组的人数,
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
再将总人
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
完成教材第
29
p>
页“想想做做”第
3
题。
< br>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p>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
会通过画线段
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
题。
2.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联系,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心,初步形成独立
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谈话:
同学们,
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买过吗?今
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
< br>教学例
2
。
< br>课件出示教材第
29
页例
2
p>
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
/p>
1
)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
2
)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
3
倍,买一套
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
它的名字
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
(在黑板上画出
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
48
元
裤子
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p>
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
3
倍,要画这样
的
3
份。
(指名板演)
48
元
裤子
上衣
(
3
)列式解答。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么列式的?先算什么?再算
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①方法一:先算买一
件上衣要用多少元,
48
×
3=144
(元)
;再算买一套衣服
要用多少元,
144+48=192
(元)
。
②方法二:先算一套衣服一共有几个
48,
1+3=4
;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
元,
48
×
4=192
(元)
。
2.
想一想:如果
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解答?
(<
/p>
1
)提问: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元
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
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
引导思考:
在这个数量关系里,
哪一个
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
(裤子
48
元)
要先求的是哪一部分?
(上衣的价钱)
和上面一题相比,
什么不变?
(已知条件)
什么变了?(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48
元
裤子
上衣
(
2<
/p>
)追问: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
3.
比较: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解答的过程呢?(学生讨论)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相同点:
(
1
)
已知条件相同,
问题不同。
(
2<
/p>
)
都可以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先
算什么。
(
3
)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同,
解题的方法也不同。
(
4
)上衣的价格
不知道,都要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
三、反馈完善
1.
< br>完成教材第
31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
让学生读线段图,根据问题
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各可以先算什么。
2.
完成教材第
31
页“想想做做”第
< br>2
题。
让学生阅读小芸和小力的话,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独立填表,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
3.
p>
完成教材第
31
页“想想做做”第
3
题。
先指名说说所
求的问题是什么,
数量关系是什么,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
/p>
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
学生独立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元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练习四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灵活运用合适
的策略整理相
关信息,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
通过观察、交流、迁移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提高运用
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
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
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
行复习。
完成教材第
32
页“练习四”第
1
题。
(
1
)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
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分析:
①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
②求还剩的米数,
等于总
长度减去
8
天修的米数。
p>
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
已修的米数:
45
×
8=3
60
(米)
还剩的米数:
520
-
360=160
(米)
(
2
)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说出
问题的数量关系,
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指名列式解答。
面粉的袋数:
60
-
22=38
(袋)
一共的袋数:
60+38
=98
(袋)
二、基本练习
1.
< br>完成教材第
32
页“练习四”第
2
题。
(
1
)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
2
)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列
式解答。师板书。
(
3
)提问: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
知道什么条件?你能
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改吗?师板书。
p>
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数量关系变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完成教材第
33
页“练习四”第
7
题。
提问: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少什么条件?
出示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讨论:
①你能看懂两幅图吗?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
②小宁走了多少米?
600
-
300=300
(米)
③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00
÷
5=60
(米)
4.
完成教材第
33
p>
页“练习四”第
8
题。
出示问题(
1
)
,并提问: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式是
什么?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出示问题(
2
)
,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
完成教材第
32
页“练习四”第
4
题。
解决问题(
1
)
: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
画出线段图,
再列式解答。
解决问题
(
2
)
:在问题(
1
)的基础上,说出数量关系,更改线段图,再列
式解答。
2.
完成教材第
32
页“练习四”第
5
题。
提问:
这两题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
么?解题过程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并反馈交流:
(
p>
1
)
32
×
3=96
(页)
150
-
96=54
(页)
p>
(
2
)
40+32
=72
(页)
150
-
72=78
(页)
3.
完成教材第
33
页“练习四”第<
/p>
10
题。
出示
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怎么比?(求出每袋多少元)
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
4.<
/p>
完成教材第
33
页“练习四”思考题。<
/p>
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岁
小芳
妈妈
?岁
27
岁
师讲
解: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
27
岁,正好是小芳岁
数的
3
倍,小芳的年龄是
27
÷
3=9
(岁)
,妈妈
是
9
×
4=36
(岁)
。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
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
吗?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一)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能正确进行
计算。
2.
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
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学
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
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p>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
脱式计算。
35
-
4+27
6
×
3
÷
2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
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
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
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
< br>教学例
1
。
< br>(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34
p>
页例
1
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
(指名读读货
架上物品的
单价)
课件出示问题(<
/p>
1
)
,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
要算什么?(先要算
3
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
/p>
×
3=15
(元)
15+20=35
(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
×
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
2
)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p>
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
=
”
,再在“
=
”
p>
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
“
=
”
,在下一行写“
=
”
,并在“
=
p>
”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
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
3
)出示问题(
2
)
,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
50
< br>元里去掉
2
盒水彩笔的钱)
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
式:
50
-
15
×
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
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
5
×
3+20
50
-
15
×
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
面或
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反馈完善
1.
< br>完成教材第
35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p>
2.
完成教材第
35
页“想想做做”第
4
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
说说计算的方法。
3.
完成教材第
35
页“想想做做”第
5
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
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师强调:第(
1
)题,先算
4
张成人票的价钱,
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
式是
15
×
4+8
。第(
2
)题,先算
12
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
/p>
合算式是
100
-
12
×
8
。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二)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
减法混合运
算,
能正确进行计算,
并能用含有除法和加、
< br>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
问题。
2.
在学习的活动中,
增强学生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p>
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学习的乐趣。
<
/p>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
计算下面各题。
18
-
8
×
< br>3 4
×
5
-
10
学生计算,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揭题:
上节课我们在购物商场解决了小军和小晴的购物问题
,
这节课我们
继续解决问题。
二、交流共享
1.
< br>教学例
2
。
< br>(
1
)出示教材第
36
页例
2
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
意。
提出问题:买
1
支钢笔和
1
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
引导:
根据这个问题,
我
们要先知道什么?
(
1
支钢笔和
1
个订书机的价钱)
题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
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是
什么条件?
(
2
)思考:怎样求出一共应付多少元
?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让学生先独立列式,再交流。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40
÷
5+12
12+40
÷
5
说说每一步列式表示的是什么?
这两道算式我们都先求的是什么?(一支钢笔的价钱)
明确:
40
÷
5
p>
表示一支钢笔的价钱。
12
是一个订书机的
价钱,
相加表示一共
应付的价钱。
那么我们在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
(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先算算式
40
÷
5
)
p>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40
÷
5+12
12+40
÷
5
=
8+12 =12+8
=20
(元)
=20
(元)
(
3
)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
p>
40
÷
5+12
12+40
÷
5
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含有乘法和加、
减法混合运算,
计算时要先算乘
法,再算加、减法。今天的这两道算式是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计算时
应该先算什么?
明确:把乘法
换成除法的,计算的时候也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2.
试一试。
出示题目,
让学生先读题,
理解题意,
再列出综合算式,
最后指名汇报交流。
学生列式:
15
-
40
÷
5
。
引导:在这个算式里,
“
40
÷
5
”表示什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
追问:这道算式,既有减法又有除法,应该先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指名板演:
15
< br>-
40
÷
5
=15
-
8
=7
(元)
三、反馈完善
1.
< br>完成教材第
37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2.
完成教材第
37
页“想想做做”
第
3
题。
先
让学生估计出上下两题哪一题的得数大一些,
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再让学
生独立计算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合理。
p>
3.
完成教材第
37
页“想想做做”第
4
题。
先让学生读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p>
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结合学生错
例适当追
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根据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
在探索与交流中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并能正确计算含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p>
教学难点
:
体会
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
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
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
(
1
)出示:
56<
/p>
-
8+9= 49
÷
7
×
4=
说说这两题是什
么样的题目,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
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
算,从左往右计算)
(
2
)出示:
7
< br>×
7
-
5 77
-
42
÷
7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
再算加、减法)
2.
小明是个粗心
的孩子,他在计算
15
-
6
×
2
时,得到的结果是
1
8
,你知道
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小明的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追问:对于
15
-
6
×
2
,如果要先算
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
< br>教学例
3
。
< br>(
1
)理解题意。
出示教材第
38
页例
3<
/p>
情境图及问题。
提问:要求这个问题,
应该先求什么?(买
1
个书包后还剩多少元)
< br>
引导:怎样列式?
50
p>
-
20=30
(元)
追问:每本笔记本是
5
元,
30
元可以买几本?
30
÷
5=6
(本)
提问:刚才我们列的是分步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让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相应算式。
学生可能回答:
50
-
20
÷
5
。
p>
(
2
)学习算理。
引导:
“
50
-
20
÷
5
”
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和我
们分步列式中的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的计算顺序不同,
如何才能使这道算式先算减
法再算除法?
p>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引导:
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
算式里添上小括
号,不管小括号里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教师板书添上小括号:
提问: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并指明学生板演。
< br>师生总结:先算“
50
-
20<
/p>
”
,在“
50
-
20
”的下面画出横线,再进行计算。
(
50
-
20
)÷
5
=
30
÷
5
=
6
(本)
2.
试一试。
出示:
(
42
-
18
)×
30 95
-(<
/p>
24+50
)
让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寻找错例。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3.
归纳小结。
我们在计算混合运算时,一定要先分析,确定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像
这
样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里,不管括号里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都要先算
括号里面的
。
三、反馈完善
< br>1.
完成教材第
38
、
39
页“想想做做”第
1
、
2
题。
让学生先用线画出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2.
完成教材第
39
页“想想
做做”第
3
题。
(
1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
2
)提问:变式和原
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
完成教材第
39
页“想想做做”第
4
题。
(
1
)让学生先读题,在列综合算式。
(
2
)学生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内容包括:问题是怎么解
决的,每
一步列式的含义、列综合算式时应注意什么。
(
3
)教师适时评析错例(如综合算式时忘了
加括号)
。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练习五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巩固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2.
能通过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谈话:本单元我们学习
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
回答下面的问题。
< br>(课件出示)
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
)再算(
)
;如果算式里有括号,
要先算(
)
。
二、基本练习
1.
< br>完成教材第
40
页“练习五”第
1
题。
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2.
完成教材第
40
页“练习五”
第
2
题。
(
1
)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p>
(
2
)比较每
组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
完成教材第
40
页“练习五”第
3
题。
先指名回答每道题
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4.<
/p>
完成教材第
40
页“练习五”第
4
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引导:分析各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然后全班订正,
教师结合学
生的错例适当
追问。
5.
完成教材第
40
页“练习五”第
< br>5
题。
让学生先读题,
理解题意,
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确定先算什
么,
再算什么,
然后列式解答,指名汇报答案,教师适时作出评
价。
三、综合练习
1.
完成教材第
40
页“练习
五”第
6
题。
(
1
)先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
立计算。
(
2
)比一比每组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得数,说说发现了什么。
(
3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
一个数连
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p>
2.
完成教材第
41
页“练习五”第
7
题。
要求:不计算,比较两道算式的大小。
3.
完成教材第
41
页“练习五”第
8
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说说运算顺序。
4.
完成教材第
41
页“
练习五”第
9
题。
< br>(
1
)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要解决“平均每天看多少页?”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
< br>5
天看了多
少页)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说出解决的方案,并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
132
-
72
)÷
5
(
2
)
引导:
“如果只能借阅
9
天”
说明剩下的书只能几天看完?你能列综合
算式吗?
师根据汇报板书。
5.
完成教材第
41
页“练习五”第
10
题。
让学生观察图形,阅读题目。
引导:
从公式长方形的周长
=
(长
+
宽)×
2
中,你读懂了什么?要求长方形
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算“
24
点”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算“
24
点”的基本方法,并在游戏中巩固混合
运算的运算顺
序。
2.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算“
24
点”
的规则和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
4
张牌算“
24
点”
。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教师手持扑克牌,
p>
谈话:
认识它吗?它有几种花色?几个数字?是的,
这是
一副小小的扑克牌,
用它能玩几十种游戏,
同学们,
你会用扑克牌玩哪些游戏?
学生自由发言。
揭题:这节课我们来
玩一种和数学有关的扑克游戏——算“
24
点”
。
提问:你会玩算“
24<
/p>
点”吗?能否说说怎么玩?结合学生的介绍,教师出
示游戏规则:
(
1
)每人准备扑克牌
A
~
10
各一张(
A
表示
1
)
;
(
2
)在我们准备的
p>
扑克牌中拿出几张牌,利用学过的加、减、乘、除进行计算,使最后的结果是
24
。但要注意: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二、交流共享
1.
新手教程。
(
1
)课件出示扑克牌
3
。
谈话:加入不限定你出几张牌,我的手上有
一张“
3
”的扑克牌,你手上的
牌出几
,就能和我的这张牌计算得出
24
。
方法一:出
8
,三八二十四。
方法二:出
3
和
p>
7
,三七二十一,加
3
就是
24
。
方法三:出
3
和
9
,三九二十七,
27
减
3
p>
就是
24
。
„„
(
2<
/p>
)课件依次出示扑克牌
2
、
4
、
6
、
< br>8
、
10
、
12
,让学生说出如何算出
24
。
归纳并提问:
刚才同学们除了用上三
八二十四、
四六二十四,
还想到了其他
的一些方法,看来凑成
24
的方法还是很多的。你知道哪些数比
较容易算出
24
吗?
2.
闯关。
第一关:基础闯关。
(
1
)课件出示
3
张牌:
p>
7
、
6
、
3
。
谈话:联系这<
/p>
3
个数,哪些数能让你直接想到
24
p>
。
(
6
,因为四六二十四;
3
,因为三八二十四)
p>
引导:
根据
6<
/p>
去找
4
,
能通过
另外两张牌找到
4
吗?怎么找?根据
3
去找
8
,
能通
过另外两张牌找到
8
吗?(不能)那么,这
3
张牌应该怎样才能得到
24
?<
/p>
学生思考后得出:
7
< br>-
3=4,4
×
6=24
。
(
2
)课件出示
3
张牌:
7<
/p>
、
8
、
9
。
学生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引
导:这里有
8
,如果去找
3
,行吗?(不行)那该怎么办?
提示:如果乘不行,就用加法试一试。
学生试算出汇报,教师板书:
7+8=15 15+9=24
小结:我们在算“
24
点”时,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可以换其他方法再进
行试算。
(
3
)组织活动:分小组,用下面各组牌上的
3
个数算出
24
。
课件出示以下三组牌:
第一组:
p>
2
、
3
、
4
第二组:
3
、
p>
8
、
9
第三组:
3
、
5
、
p>
9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把各自的想法写出来,最后汇报交流
。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p>
2
、
3
、
4:
2
×
3
×
4
3
、
8
、
p>
9
:
9
÷
3
×
8
3
、
5
、
9:
3
×
5+9
(
4
)教师任意摸
3
张扑克牌,让学生
比赛算“
24
点”
,对算得又快又准的
学生予以表扬,并明确:有些是算不出“
24
< br>点”的。
第二关:挑战自我。
谈话:下面加大游戏难度,刚才我们用的是
3
< br>张牌,现在我们用
4
张牌,游
戏
规则还是一样,注意:每张牌只能计算一次。
课件出示
4
张牌:
A
、
2
、
5
、
8
提示:这里的
A
代表
数字
1
。先和同桌交流想法,然后写在本子上。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①
5+1=6
8
÷
2=4
6
×
4=24
②
5
-
2=3
8
÷
1=8
3
×
8=24
③
1+5=6
6
÷
2=3
3
×
8=24
学生还可能得出不同的
算式,如:
(
5
-
1
)×(
8
-
2
)
、
2
×(
5+8
-
1
)
、
(
5
-
2
)×
8
×<
/p>
1
等,教师应给予鼓励。
三、反馈完善
1.
< br>完成教材第
43
页“试一试”
:
你能用下面每组
4
< br>张扑克牌上的数算得
24
吗?
让学生说方法,教师适时指导。
第一
组:
8
-
7=1 1+5=6
6
×
4=24
第二组:
9
-
7=2
2
×
4=8 3
×
< br>8=24
或
9
-
7=2 3
×
4=12 2
×
12=24
或
3
< br>×
9=27 27
-
7=20
20+4=24
第三组:
6
÷
2=3 3+1=4 4
×
6=24
p>
或
6+6=12 12
×
1
×
2=24
2.
比一比。
教师讲解比赛规则:
四人一组,
各人从自己的扑克牌中任意拿
出一张,
谁先
算得
24
,谁就获胜。如果计算的结果得不到
24
,就换牌再算
。
学生进行游戏,
教师巡视。
收集学生算不出的加以展示,
并让其他学生进行
计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单元
年、月、日
课题:年、月、日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并能正确判
断大月、小月。
2.
通过年、月、日
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
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
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
、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 br>: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
< br>提问:你知道你出生的具体时间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
×年×月×日,
有的同学还知道×时×分,
你知道
这些信息里都包含
哪些信息吗?(年、月、日、时、分)
p>
2.
解题:这些都是时间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秒,这节课
我们要认
识年、月、日。
二、交流共享
1.
< br>教学例
1
。
< br>(
1
)观察、统计。
学生分组探究课前准备的
2014
年年历,把年
历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月份
1
天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p>
2
)小组交流。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指名展示统计结果,教师相应板书。
讨论:观察黑板上
2014
年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介绍:一年有
12
个月,有
31
天的月份是大月,有
30
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导:把上面表格
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观察表格,你有什么
发现?
(
3
)认识大月、小月。
介绍:一年有
12
个月,
有
31
天的月份是大月,有
30
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导:把上面表格中的大
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观察表格,你有什么
发现?
指名口答,教师适时归纳。
①大月有
1
月、
3
月、
5
月、
7
月、
8
月、
10
月
、
12
月;小月有
4
< br>月、
6
月、
9
< br>月、
11
月。
②一年中有
7
个大月,
4
p>
个小月。
③
2<
/p>
月有
28
天,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
4
)记忆
大月、小月。
提问:你有办法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归纳。
p>
①
7
月和
8
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7
月以前的单数月是大
月,
8
月以后的双
数月是大月。
②拳头记忆法:
(出示教材第
45
页拳头图)
教师边演示边口头讲解用拳头记
p>
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学。
③儿歌记忆法:
a.7
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b.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2.
试一试。
提问:
2014
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
指名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预设:
方法一:将每个月的天数加起来:
3
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
(
天)
方法二:将大月的总天数、小月的总天数和
2
月的天数加起来:
31
×
7+30
×
4+28=365
(天)
(让学生重点掌握方法二)
小结:<
/p>
2014
年全年有
365
天。
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46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
让学生先交流题中节日的具体日期,
再独立在年历上圈出来,
最后集体订正
答案。
2.
完成教材第
46
页“想想做做”第
p>
2
题。
让学生在
今年的年历上圈出六一国际儿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三八妇女
节,并说说分别是星期几
。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
完成教材第
46
页“想想做做”第
3
、
4
题。<
/p>
学生先填空,再集体交流,最后订正答案。
< br>4.
完成教材第
46
页“想想做
做”第
5
题。
让学生观察年历,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元旦是每年的第一天,也就是
1
月
1
日,今年的最后一天过完了,下一天就是下
一年的元旦。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单元
年、月、日
课题:认识平年和闰年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
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 br>
3.
能积极参与寻找、发现平年与闰年的关系,对数学
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发
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 br>: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
< br>谈话:
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
“生日树”
,
她在
12
岁生日那天种
下了
第
3
棵“生日树”
。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
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
< br>教学例
2
。
< br>(
1
)课件分别出示
2005<
/p>
~
2016
年的年历,将每年的
2
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
炼并排列起来。
引导:
这是
2015
~
2016
年
2
月的天数,
依次观察,
每年的
2
月有多少天?填
在下面的表格里。
年份
(年)
2
月的天
数(天)
2005
„„
2014
2015
2016
(
2
)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
(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
(年)
2
月的天
数(天)
2005
28
„„
„„
2014
28
2015
28
2016
29
②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
2008
、
2012
、
2016
年的
2
月有
29
天,其他年份的
2
月有
28
天)
③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
2
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
2
月只有
28
天的年份是平年,有
29
天的年份是闰年。
(板书)
(
p>
3
)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提问:
仔细观察表格,
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
意的,
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
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
“四年一闰”
p>
的规律,
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
年圈出来。
通常每
4
年
里有
3
个平年、
1
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
4
没有余数的一般是
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
400
没有
余数才是闰年。例如,
2000
年是闰年,而
< br>2100
年是平年。
(
4
)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
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
2
月
29
日。
2.
数学文化。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
很多的天
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
48
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指名阅读短文,
并让学生解释
“四年一闰,
百年不闰,
四百年又闰”
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归纳并板书:
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
必须是
400
的倍
数,才是闰年。
< br>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
如
2000
年、<
/p>
1600
年是闰年,
2100
年、
1800
年、
170
0
年是平年。
三、反馈完善
1.
< br>完成教材第
48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
/p>
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再指名回答,
最后集
体订正。
2.
完成教材第
48
页“想想做做”第
< br>3
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吗?
根据学
生回答,教师明确:一年有
4
个季度,把
12
个月平均分成
4
份,每
3
个月是一个季度。
师出示表格并追问:你能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吗?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追问: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单元
年、月、日
课题:练习六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
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
: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