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玛丽莲梦兔
966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17: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情谜)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第一片区第一组



何春艳



角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



在学生以前认识了长方形,< /p>


正方形以及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学生在学习前面的几 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这位


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


同时,


教材只是把角的认识放在


初步的水准上, 这就要求教学时,既要巧妙的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


示出角的本质属性,


为中高年级学习角和其他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面我就 本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希望能为大家更好的组织教学提供一


些 启示。



一,说目标



1.


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分类、性质探讨等过程,掌握图形

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思考:


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


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




问题解决: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


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同时体 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对身边的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


能参与数学活动。

1




在他人的帮助下,感受数 学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了解数学可


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 密切联系。



2.


内容标准



数学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


领域的内容,


其中图形与几何又包括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


图形的

< br>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


图形基本性质 的证明;


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本章内容属


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一部分,


主要让学


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3.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发现角、知道角,初步认识角;学

< br>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和操做等具体活动中,初步认识直


角、锐角和钝角。使学 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


力,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


使学 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特点



本套教材力求突出小学数学课程的基础性,


普及性和发展性,



向全体学生。


课程内容选择充分考虑每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


心理


特点,注意体现各领域内容的核心。


内容的安排关注了数学知识的


2




整体性,既注意数学知识的发生、 发展的逻辑顺序,更关注低年级学


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内容逐级递进 ,螺旋上升。


内容的呈现展示了重要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的过程,


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




1


)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出发。让学生经历角和直 角的抽象过程,


逐步建立角和直角的表象。


在初步认识角时,< /p>


教材提供了了小朋友做


手工的情境图,图中有三角尺纸工、闹钟、 剪刀,以及五角星形、正


方形和三角形纸片等学生熟悉的物品。


教材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


面,结合交流及时抽象出角的图形,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在初步



认识直角时,继续选择上述实物中的三角尺、纸工袋 、正方形纸片等


物品,引导学生继续经从这些实物的面上抽象出直角的过程。这样,


引导学生经历由其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有利于学生从丰富的实例中


逐步形成有关角和直角的清晰表象,


初步获得角和直角的概念,


并在


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br>



2


)重视操作在学生认识图 形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摆、折、拼


画等活动中不断丰富对角的认识。


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


操作活动感知角的特征,

不断积累通过操作探索和研究图形特征的经


验。认识角时,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做成一个活动角,并通过旋转


角的一条边,


感受角的大小,


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它两条边叉开的程


度有关


;


通过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丰富对角的大小的


感知。在认识直角时,通过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折出一个直角,进

一步感知直角的特征,


通过想象钟面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


3




角,并画出相应的时针和分针,巩固对直角的认识。



上述活动,


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还可 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


的操作活动经验,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在辨别、比较中提高学生运用概 念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单元无论是认识角,还是认识直角 ,都只要求直观认识。教材并没有


给出这些概念的抽象定义,


而 是在引导学生观察典型实物抽象出基本


图形的基础上,


呈现角和 直角的各种变式,


促使学生在辨别和比较中


逐步完善认识。


认识角时,


教材从实物的面上抽象山了三个大小不同


的角,认识直角时,教材呈现了不同放置方式的三个直角。这样,学


生对角的认 识,就经,历了比较、归纳这些变式的共同点的过程。这


些变式既丰富了学生头脑中关于 角的表象、


同时也使得概念的形成过


程成为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 过程。




4


)在判断和推理中发现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基本方法。



教材在 “想想做做”和练习中都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根据已


经形成的表象进行简单的判断和 推理。


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


会角和直角的本质特征,< /p>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


认识儿何图形的一些< /p>



基本方法。



2.


教材的编排体例



包括以下几点:标题,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思考题,动


手做



教材安排例题,


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景中抽 象出角的知识,


试一试


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


4




实践操作能力。想想做做和练习题 主要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思考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难度稍大的数学问题 ,


体现了因材


施教。


并且让学生初步体 会分类计数,


有序思考的学习方法。


动手做,

< br>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提高操作能力的 同时,积累


一些拼图形的经验,发展初步空间观念。



3


、本章内容与结构



本单元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包括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以及对直角、


锐角和钝角 的初步认识。


这些内容分两学段三个课时编排,


先教学关


于角的一般知识,再教学直角和比直角小的锐角、比直角大的钝角。



第一课时,第


84


< br>85


页的例题、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


学角的初步认识,学习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







第二课时,第


86



87


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直角的初步


认识,学习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第三课时,< /p>



88



89< /p>


页练习九,


进一步巩固对角与直角的认识。



结构:从总体上,先认识角,再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从部分来说:第一课时



:先从实物抽 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


——


再做


角并认识 角的大小


——


最后体会角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

< p>
第二课


时:



先从实物抽 象出直角


——


再与直角比大小判断锐角和钝角小



4.


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新旧版本教材的比较



首先,新旧版本教材在编排思路上都是一样的。



1.


旧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更注重角的动态定义呈现。


比如,


在认识角时,


5




旧教材要求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这样把钟面上的角就赋予了一


个动态的过程;


而新教材把钟面 上的角只当作一个习题,


让学生直观


的去辨认。


习题第三题要求打开或合拢扇面,


也动态的演示了角的大


小。而现行教材把这部分只渗透在试一试制作活动角这个练习中。


< br>2.


旧教材加入了在钉子版上画角的内容,而新教材没有涉及。

< br>


3.


但新教材跟旧教材相比练习量加大,练习设计围绕 教学重难点有层


次、有坡度展开。



通 过以上对比,教师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去拓展,借鉴


本教材没有的内容,以 此让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



纵向整合:



本单元是在以前学过的平 面图形基础上进行的,


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


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归纳概括:



内容上,由一般到具体; 由整体到部分;由常见到抽象;层层上升,


环环相扣





方法上,先抽象,再认识;先操作,再比较;



在判断中推理,再巩


固中升华。



三、说建议



教学建议



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 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


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 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


学生通过实践、思考、 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


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