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的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科书里,结合“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两个领域的知识教学,
学生经常进行比较、分类、计数等学习活动,经常通过画图、操作等活动来解决
问题,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统计的知识与方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提出三点要求:①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
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
p>
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②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
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
并能
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
果。③
通过对数据的
简单分析,体会
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本单元的
主要内容与要求是:
教学一些简单而常用的统计方法,
使学生初
步学会根据适当
的标准,选用适宜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调查,收集并随时记录、整理信
息,用
自己能够使用的方式呈现得到的数据;初步利用数据进行描述、交流,
体会数据
能够反映或说明情况,
体验统计活动能够
获得需要的数据,
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
种有效方法。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
组织学生开展统计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
容练习编排例
1
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类整理教材呈现的情境图里的信息,
用
自己的方法记录信息,
获得数据,
在交流中回答问题。
例
2
根据需要解决
的问题,
在小组内分类调查,及时记录信息、获得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练
习十
运用两道例题里收集、
整理数据的方法,
为解决简单的问题而开展统计活动,
< br>初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
基于统
计教学观念的变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
,
小学数学着重制作统计图、
表的教学。
因为那个时期,
统计图表确实是数据的主要载体,
而且统计图
表的制作大量地依
靠手工劳动,
这必然导致统计教学以教会学生
看懂图表、
制作图表为主要内容和
重要任务。
< br>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据逐渐
成为统计的核
心。人们的统计活动围绕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利用而展开,
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和计算机代替手工,
精致地做出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
促
使统计教学重心发生转移。
本单元教学内容
的设计,
还基于统计教学的开放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
p>
中,
“统计与概率”可以作为一个领域,但决不是完全独立、与其他
数学内容相
割裂的。
尤其是一些统计活动,
它们和其他领域的学习活动也是相通的。
正如统
计需要分类
、比较、计数,而这些活动在“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
学中早已应用。
所以,统计的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大量的统计活动也是学生
p>
曾经经历过的,是他们能够想到、能够实施的活动,未必都需要“新授”
。
本单元编排的两个例题是有层次的。
< br>从数据信息的来源看,
例
1
的数
据存在
于教材的情境图里,是已经确定的,
学生可以从教科书里
获取;
例
2
的数据存在
于学生身上,是不确定的,需要通过调查才能获取。从记录信息的方法看,例
1
的分类简单,符号也简单;例
2
则比较
多样,分的类多,记录方式多,可用的符
2019
年
4
月
28
日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
号
也多。
从回答问题看,
例
1
只要说出数据就够了,
例
2
还要对数据作些简单分
析才能说清楚。
1.
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情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合
理分类,放手
让他们独立进行统计活动,经历统计全过程。
<
/p>
例
1
是小学数学第一道教学统计的例题。
教材适当把起点放低一些,
便于全
体学
生都进入统计学习。例题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里面有学生、有教师;有人
在看书、有人
在下棋、有人在做游戏。教材安排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
1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发统计动机。
人们为什么统计?是为了解决问题。
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 br>统计
活动应该由问题引发。
例
1
在学生初步看过情境图,
浅层次了解
图画内容以后,问他们“你还想知
道些什么?”鼓励学生就情境图里的事情,继续提出一
些问题。从大的方面说,
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之
一,
数学教学应
该这样做。从小的方面说,
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图画内容的愿望,
才会开展统计
活动,
学习统计知识。
情境图里的内容比较丰富,
< br>学生能提出的问题也多。经过交流,大致可以归
纳成两种:
一种是关于校园活动的问题,
即有哪些活动?各有几人参加?哪种活
< br>动的人数最多……另一种是关于校园里有哪些人的问题,
即有几位教师?几名学<
/p>
生?教师和学生相差几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学生需要进一步观察情境图,
仔细收集其中的信息,统计活动由此而引发。
(
2
)
指导学生合理分类,设想如何在情境图里收集信息。
“分类”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统计方法,稍复杂些的统计,都需要分类。所
谓“分类”
,是把一个整体,按某一种确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分类以后,
就能对各个部分分别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整体的全面把握。
学生在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时,
早已进行过分类活动。
p>
他们对分类不是很陌生,
而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所以,教材问学
生“要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先把图中
的人分类整理,
你打算怎样
分类?”
以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他们自己分类。
怎样分类?一要符合所解决的问题,
二是有明
确且不变的标准,
三要不遗漏、
不重复地涵盖所有对象。
为了知道参加各项校园活动的人数,
应该按活动的形式
分类。情境图里有看书、下棋、做游戏这三项活动,就应该把校园里的教师和学
生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为了知道教师、
学生各有多少人,
就
应该把校园里的
人物按教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
3
)
p>
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
记录和呈现数据。
每一名学生为解决一个问题,
选择一种标准进行分类,
并表示出分类的结果,
与同
伴交流记录的形式和得到的数据。
上面的教学,
已经从情境图里提出了两类不同的问题,
教材接着要求学生解
决其中的一个问题。这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安排。如果让每人都解决两个问题,
2019
年
4
月
28
日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
两种分类很可能
相互干扰,导致分类混乱,信息重复或遗漏,数据错误。教学时
应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想
要解决的问题,并把握住相应的分类。
分类整理得到的信息,
需要及时记录。学生作记录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分类
记,既然是
分成两类或三类进行统计的,
那么就要分两类或三类记录。
二是
利用
符号记录,即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人。至于用什么符号,不必统一规定。一个圆
p>
在学生作记录前,应该提醒他们“分几类记录”
< br>“用什么符号记录”
。有了思
想准备,记录才不会混乱。
在学生记录以后,应交流各种记录,在突出“分类记录”
p>
“用符号记录”的
同时,交流所用符号的多样性,以发扬个性、激发
兴趣。
(
4
)
利用数据回答问题,实现统计的目的。
围绕情境图的内容所提出的问题,
都与数据有关,都需要用数据回答。学生
通过分类统计,获得了有关的数据,教材要求他们“根据分类的结果,回答同学
们提出的问题”
。
教学时应该引
领学生感悟如下三点:第一,提出的问题是通过统计解决的,
所以说,统计是解决问题的
一种方法。第二,数据能够说明问题,不同的数据能
说明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需要用
不同的数据来回答。第三,
利用统计得到的
数据,
还能产生新的数据。
例如,
从老师
< br>3
人、
学生
12
人,
可以想到一共
15
人,<
/p>
学生比老师多
9
人。从
< br>5
人看书、
4
人下棋、
6
人做游戏,可以知道做游戏的比
下棋的多
p>
2
人,做游戏和下棋一共
10
人……
(
5
)
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获得对统计活动的体会。
数据虽然回答了问题,
但统计教学还没有结束。
因为
统计教学的目的不仅在
于问题的答案,更是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开展统计活动,逐步学会
统计,
掌握一
些常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对统计产生积极的情感态
度,愿意参与统计活动,
增强
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学生对统计的情感体验,
是无法从外部输入的,只
能发自个体内部,而且各
个人的体验不会完全相同。回顾所进行的统计活动,反思其做法
、效果、要领以
及收获与教训,是获得体验、积累经验的重要渠道。
例题把“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体会,激发积
极情感,积累有效经验。教学时不能向学生“索要”体会,而应该引导他们产生
并总结体会。例如,在情境图里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
的
?两个问题各分成几类统计的?不同分类得到的数据怎样?对分类还有什么
想法?……学
生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议论,说出来的就是他们的体会。
(
6
)
“想想做做”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配合例
1
的“想想做做”编排
3<
/p>
道练习题,教学要求比例题更加高些,主要
表现在三个方面:
p>
第一,
每一道题都要求每一名学生用不同
标准进行分类活动,
获得不同的数
据。例
1
提出不同问题,选择不同标准对校园里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获得了较
2019
年
4
月
28
日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
多的数据,比较
深入、全面地了解情境图中的教师和学生的校园活动。但是,每
一名学生只为解决一个问
题,
按一个确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
获得一个问题的
有关数据。
而另一个问题以及按另一个分类标准进行的统计,
只是在交流中有所
了解。学生只能初步感受分类标准影响分类方法和分类结
果。事实上,
这部分内
容还要求学生按不同标准分类统计,
p>
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分类标
准与结果的相关性。
p>
即:
相同的分类标准,
获得相同的数据,<
/p>
能解决相同的问题;
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不同的数据,能回答不
同的问题。
为了防止两种分类的相互干扰,
< br>教学时要提醒学生先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统
计,把得到的数据表示出来;
再按另一种标准进行分类统计,
并表示出得到的数
据。
第二,
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分类
的标准。
例
1
的两种分类标准是学生集
体讨论
决定的,
“想想做做”
第
1
题的两种分类是题目规定的,
但第
2
、
3
题只是提出
p>
“按
不同标准分一分”
,至于按什么标准,
要学生自主确定。
第
2
题呈现的邮票,面值不同,根据面值可以按
80
分、
100
分、
200
分三类
统计;图画的内容不同,根据图案可以按人物、器皿、建筑、花卉分四类统计
。
学生还可能想到别的分类标准,只要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都可以采用。
第
3
题按不同标准把小
组里的同学分一分,比例题和前面两道习题更加开
放。学生会想到一些分类标准,如按性
别分类、按年龄分类、按爱好分类……他
们通过这些分类统计,
能够了解到一些原来并不知道的情况,
这就是统计活动的
价值。
第三,统计结果的呈现多样化。例
1
的数据,是学生回答问题时说出来的。
“想想做做”第
1
题的数据,填写在教材的表格里。第
2
、
3
题的数据,则要学
生想办法表示。他们可以采用表格形式,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如××有多少、
××有
多少……逐点陈述等。
2.
通过调查获得数据,通过分析利用数据。
例
2
在例
1
的基础上教学。
一方面像例
1
那样仍
然按不同标准分类统计,
另
一方面要通过调查获得信息,
还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想到并不回答更多的
问题。
(
1
)
统计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数据具有随机性。
许多幼儿园和小学都有为儿童检查龋齿,进行牙齿健康教育的制度。所以,
很多
学生都知道
“蛀牙”
,
也知道自己有没
有蛀牙,
有几颗蛀牙。
例
2
问学生
“你
有蛀牙吗?有几颗?其他同学呢?”<
/p>
与之相配合的插图,
创设了学生交流蛀牙情
况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相互交流、了解他人蛀牙情况的愿望。
学生中,各人的牙齿健康情况不同。有人无蛀牙、有人有蛀牙;有人的蛀牙
颗数少,
有人的蛀牙颗数多。
交流的都是真实情况,
交流之前并不知道别人的蛀
牙颗数,
交流之后才
相互有所了解。
数据的真实性和随机性,
体现出统计活动的
p>
价值,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
(
2
)
p>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调查,了解每个同学的蛀牙情况,分类统计,自主
2019
年
4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