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单元说课稿
-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
第
40
页到
42
页。
2.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下)
第
40
页“比例的意义”。
它是在学
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在认识比例、
应用比例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
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
正确判断两
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
/p>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
步的观
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
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
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p>
(
4
)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
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
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
、教学重、难点: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
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因此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组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发
展学
生的思维,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5
、教学准备:
在教学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
美国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
但
是你决
不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
然”。基
于本节课的特点,
我紧紧扣住生活实例采用合作教学法
,
探究教学法、
快乐教学
法等多种教学
方法的优化结合,
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到
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
识。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我
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国
著名教育家陶
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
学。”因此,在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
猜想、验证、归纳、合作、交流
、总结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我注重对学生逻辑思
维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新课标中指出:
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
富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p>
教师:同学们,老师外出旅游时拍了一张风景照,现在我把这张照片放大,
< br>这是放大前后的两张照片。
课件出示例题中的两幅图
教师:请大家先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并把这两个比化简或算一
算比值,然后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
这样由照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
活价值。以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这样设计,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
又让学生体会
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自
然地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
:
自主探究
有效地数学学习内容,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这
是小学数学新课标
中倡导的理念,
因此理解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能够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
比能否组成比例就成为本节课
的重难点所在,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设计了以下
五个步骤。
1.
比较发现。
先由学生独立写出后,汇报。
教师板书:
6.4:4
9.6:6
或
6.4/4
9.6/6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p>
学生可能回答“求
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2.
明确概念。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师:
这
两个比相等,
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
写成一种新的
式子,
如:
6.4:4=9.6:66.4/4=9.6/6
然后教师揭
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板书)学生读
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
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3.
学以致用
师提问:
(
1
)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
(
2
)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
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
再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以住的经验,
学生可能会出现这种
情
况:学生算也不算,就简单的跟着说能成比例,原因:因为本课这两张照片就
是按比例放
大的,学生意识到肯定能成比例,没有研究的热情了。
教师适
时引导,
数学知识是严谨的,
到底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
必须
进行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学生的验证既是对新知的
巩固,
又给学生渗透
了数学知识的严谨性。
(
3
)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
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它们能组成比例吗?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
既让学生学以致用,
又加深了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活学活用。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
再写出两个比,
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说出为什么能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组成比例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
通过让学生自己编写两个比组成比例,
进
一步加深
了学生对比例的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
回顾反思。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
/p>
使学生明确:
化简后的比相同或比值相等。
【设计意图】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的意义
,
整个环节力求
体现学生自主探索、
独
立思考、
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
能力。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
设计意图】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认
知规律,
本着趣味性,
思考性,
综合性
相结合的原则,
由易到难,
由浅到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
,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我设计以下几
组习题:
1.
金牌小裁判“练一练”
刚才大家在写比例的时候,有些同学写出了这样的
两个比,你来判断一下对吗?看谁是金牌小裁判。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
几个题目<
/p>
2.
做练习九第
3
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
p>
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小
狗卡通的问题,先独立完成,再同桌说一说。
p>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
< br>数学
六年级
下册
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功感。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如果学生只从知识的掌握方面总结,我会引导
学生从学习方法和情感方面进行总结。
四、学习评价
最后,
来给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
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
< br>力,
合作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评价,<
/p>
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
励作用。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
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既突出了重点,
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积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面积的变化》
是一个实践活动课,
内容安排在苏教版六年级
数学下册
《比
例》
这一单元。
主要是研究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边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
通过教
与学,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应用”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
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分两部分安排。
第一部分,
p>
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p>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把平面图形按
< br>n
:
1
的比放大,放大后的面积
与放大前的面积比应该是
n
:
1
。
第二部分,
引导
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呈现了某小学的校
园平
面图,
要求学生从图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
测量并算出它
的实际占地
面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内容,确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
后面
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平面图中实际面积的计算问题。
2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增强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
习
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与学法
<
/p>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
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 br>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运
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
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
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通过猜测、验
证、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
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强化学生合作
学习、
自主思考。
拟为学生选择如下的学习方法:动手操作法、猜测
验证法、讨论交流法等。
在动手测量、
计算及比较的过程中,<
/p>
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
这样学生可以获取
到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在此的基础上逐步地展开探索,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的目标及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我将整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
部分。<
/p>
2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
的一半,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一堂课成功的
p>
起点。课一开始,我从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入手,以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第二部分:初探规律
叶圣陶先生曾说
:“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
能放手就放手。”初探规律这
一部分我设计了测量、猜测、验证、交流四个环节。
在学生通过测量得出长方形是按
p>
3
:
1
放大后,<
/p>
让学生猜测大小方长形面积的比。
【设计意图】
由于学生刚学完图形的
放大与缩小,
在这儿让学生猜测大小长
方形面积的比,
学生的猜测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让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碰撞,
激
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以过渡到下面的“验证”、“交流”环节。
p>
在验证、
交流的环节中,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并在
全班交流。
< br>
由此小结:不管怎样验证,都可以得出长方形边长的比是
3
:
1
,而面积的
< br>比是
9
:
1,9
也就是
3
的平方。
【设计意图】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
,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
合作者,设计时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时间与
空间。让
学生在测量、猜想、算算和画画的验证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
后面积变化的规律
。
第三部分:自主探索
谈话激趣:我们
已经知道了,把一个长方形按
3
:
1<
/p>
的比放大,放大后面积
和放大前面积的比是
9
:
1
,也就是
32
:
1
。
那如果把其它的平面图形也按比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