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配套教案汇总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配套教
案
汇总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
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
人们进行除法计算,
或是没有<
/p>
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
步接触除法的试商,
既巩固了表内除法,
又为以后
教学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
散了难点,
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
而且,
本单元是除法计
算从口
算到笔算的过渡。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
具体安排如下。
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
例
1
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
2
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
例
3
除法的
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
上表可以看到,
本单元的教
学内容包括:
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
除法的竖式计算,
以及有余数除
法的
实际应用。
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
求商又是教学难点。
有余数
除法仍然是解决平
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
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
里
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
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
所
以教材把利用
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
起
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
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
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
循的基本规则。
教材
专门编排一道例题,
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
p>
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
此基础上,逐
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p>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
可能刚好全部分完,
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
续分。
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
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
本单元教学有
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
1
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
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
时会剩下一些,
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
然后把
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
用除
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
p>
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
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
10
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
2
支,可以分给几
人?每人分
3
支或
4
支、
5
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
教学过的,
“按每份
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
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
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
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
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
验平均分
10
支铅
笔,
有时能全部分完,
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
从而
获得分东西可能会
“有
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
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
除法算式。
学生已
经知道平均分的问
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知道除<
/p>
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
现在教学有
余数的除法算
式,
既要写、
读有余数的
除法算式,
还要完整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具体
含义,<
/p>
体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被除数、
除数、
商
所表示的内容和表内除法算式一
样,算式的余数表示还剩下的、不够再继续分的数量。<
/p>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材为学生设
计的学习线索是:
接受并理解教材所
作的示范→模仿教材写出有
余数的除法算式。
(
1
)
作出示范。
教材从学生操作以后所填
写的表格里,提取“
10
支铅笔,每人分
3
支,可
以分给
3
< br>人,
还剩
1
支”
这个事实,
写出除法算式
“
1
0
÷
3=3
(人)
……
1
(支)
”
< br>,
指出算式里的“
1
”是“余数
”
。
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了解算式中
每一个数、
每一个符号的具体意思,
整体理
解算式的含义,体会这道算式比表内除法多了“余数”
,这是由于平均分东西没
p>
有全部分完所造成的,从而知道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
/p>
(
2
)
模仿中体验。
教材要求学生根据“<
/p>
10
支铅笔,每人分
4
< br>支,可以分给
2
人,还剩
2
p>
支”
这个事实,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学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
法和读法。
学生需要模仿上面已经写出的有余数除法算式来写
,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
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的含义与表内
除法一致,只是多了“余数”
,学会在算
式里表示余数的方法,
感受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不同。
2.
< br>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在摆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发现
并理解“余
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个规律。
“余数都比除数小”
使有余数除法的结果唯一。
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应
该理解除数和余数之间的这种关系。
“余数都比除数小”
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规律,
学生理解
这个规律会有一
些困难,
他们需要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
p>
经历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认识的过程。
例
2
教学“余数都比除数小”
,安排学生
进行摆正方形的活动。创设的活动
情境是:摆
1
个正方形用
4
根小棒,摆
2<
/p>
个正方形用
8
根小棒,像这样用
12
、
13
、
14
、
15
或
16
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学生遵照教材的安排,依次用
12
、
13
、
14
、
15
、
16
根小棒摆正方
形,并不
困难。
他们根据摆的结果,
也
能在教材上填写表示各次操作过程的除法算式,
以
及反映各次操
作结果的表格。
这就丰富了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时应引导
学
生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
用
12<
/p>
根小棒或
16
根小棒摆正方形,小棒正好
用完,没有剩余;用
13
、
14
、
15
根小棒摆正方形,都有剩余的小棒,为
什么剩下的小棒根数分别是
1
根、
2<
/p>
根、
3
根?
②
用
12<
/p>
、
13
、
14<
/p>
、
15
根小棒都是摆成
< br>3
个正方形,用
16
根小棒摆成
4
个
正方形,为什么多了
1
个正方形?
③
如果用
1
7
、
18
、
1
9
、
20
根小棒摆正方形,余数可能超
过
3
吗?
随
着学生想明白这些问题,
他们就理解了这里的余数只能是
1
p>
、
2
、
3
的道理。
这样,
“余数都比除数小”就不再是一
个生硬的、机械记忆的知识,而是意义体
验的一个数学规律。
练习一给出如下表格,
要求学生计算并填表。
< br>被除数
021222324
除
数
3333333333
商余数教材指导学生观察余数的变化,
发现表格里余数那一行
从左到右依次是
0
、
1
、
2
、
0
、
1
、
p>
2
……,感受余数不会是
3
或比
3
大的原因,
又一次体会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
配合两道例
题编排了一次“想想做做”
,着重帮助学生巩固余数的概念和有
余数除法的含义,
主要包括:
根据摆小棒活动及其结果,
写出有作数除法的算式;
看着平均分物体的图画,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
式。
指导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应要求学生以“把……(什么)
,怎样平均分(每
几个一份或平均分成几份)
< br>,结果怎样、余多少”的方式,讲述操作活动和图画
意思,
并把这些内容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应引导学生注意商的单位名称以及
余数的单位名称,
体会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
余数表
示剩下的数量,
商的单位和
余数的单位有时相同,
有时不同。
如果把总数量按每几个一份地分,
商和余
数的
单位一般不同;如果把总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商和余数的单位一般相同。
这次“想想做做”
,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
数,都是由操作活动得出,或
者从图中看出来,还不能通过计算得到。
< br>
3.
教学除法竖式,让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学会求商
的思考方法,能够进
行简单的除法笔算。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要把商和除数相
乘,
要用被除数
减商和除数的乘积。
如
果把上述的这些计算写成竖式,
记忆的负担就被分散,
思
维难度就会降低。
如果用口算进行有余数的除法,
思维与记忆的难度相当大。
所
以,教材让二年级学生笔算有
余数的除法,不要求他们口算出商和余数。
计算有余数除法和
计算表内除法一样,
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但求出有余数
除法的商,
比计算表内除法难许多。
况且,<
/p>
表内除法的商与除法相乘的积刚好等
于被除数,
< br>而有余数除法的商与除数的乘积小于被除数。
因此,
本单
元例
3
教学
除法笔算,由易到难地先安
排表内除法的竖式,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
1
)
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主要介绍竖式的结构以及书写格式。
<
/p>
除法竖式和学生已经熟悉的加、减法竖式很不一样,学生较难接受。例
3
先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从解决实际问题切入:妈妈买了
12
个苹果,每
4
个放
一盘,放了几盘?学生很容易列出除法算式
12
÷
p>
4=3
(盘)
。教材告诉学生,除
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同时给出了这道除法的竖式,
并对竖式的各个部分作出解
释。教学这个竖式,要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介绍竖式的
“除号”<
/p>
及其写法,
指出被除数、
除数、
商的书写位置。
商除数)
被除数3
4
)
1
2
< br>……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写第二步,
讲述用竖式计算的过
程
,一般是“除—乘—减”三步。
“除”即利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商
3
,
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乘”即把商
3
和除数
4
相乘,把乘积“
12
”对齐着写
< br>在被除数的下面
(表示
3
盘分掉
12
个苹果)
;
“减”
即用被除数
12
减去商与除数
的乘积
12
,得到差“
0
”
(表示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
。3
4
)1
2
1
20
……商
3
乘除数
4
的积,分掉的苹果数
……
12
减
12
的差,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出
< br>9
÷
3
、
30
÷
6
的竖式,体会除法竖式的形
式、结构以及书写格式,为接着教学有
余数除法的笔算作好准备。
(
2
)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重点放在“怎样求商”上面。
例
3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时,分两步进
行。
第一步,改变上面的实际问题,从表内除法引出有余数的
除法,列出算式,
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商和余数。
例题
用图画给出
12
个苹果,要求学生每
5
个放一盘,在图画中圈一圈,得
出可以放
2
盘,还余
2
个,并填写除法算式<
/p>
12
÷
5=
□(
盘)……□(个)
,把教
学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步,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让学生体会求商的思考方法,
并注意
竖式中的余数。
学生已经知道被除数、
除数、
商在竖式中的位置,
能够写出下面的样子:
2
5
)
1
2
(这
时的商
“
2
”
是由操作得到的)
学生也知道竖式中要写出商与除数的乘积,
还
要计算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并写出差。
25
)1
2
1
02
……商<
/p>
2
和除数
5
的乘
积,表示
2
盘分掉
10
个苹果
……
12
减
10
的差,表示还剩余
2
个苹果
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
:竖式中的商“
2
”应该怎样想到。联系前面进
行的操作活动,
可以这样想:
“
12
里最多有
2
个
< br>5
,
商
2
”
,
即
12
能够分出
2
个
5
,
不够分出
3
个
5
,应该商
2
。这是例题的教学重
点,必须帮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
法的求商思考方法。
教学还要引起学生注意:
由于苹果没有全部分完,
有剩余,
所以除法竖式中
有余数。竖式中的余数,是被除数减
商与除数乘积的差。
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逐步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
为
此,
“想想做做”里有以下的安排。
①
第
1
p>
题仍然先操作学具,得出商和余数,然后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继续
体
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
这时的商,
既是摆小棒活动得到的
,
也可以是在
竖式上想“
9
里最多有
4
个
2
”
“
11
里最多有
p>
2
个
4
”而得到的
。
②
第<
/p>
2
题把有余数除法与和它相对应的表内除法组成题组,如
16
÷
4
的竖
式与
18
÷
4
的竖式为一组,
24
÷
3
的竖式与
23
÷
3
的竖式为一组等,引导学生利
用乘法口诀求有余数除法的
商,从
16
÷
4
商
4
,联想到
18
< br>÷
4
也商
4
(因为
18
接近
16
,且稍大于
16
)
;从
p>
24
÷
3
商
8
,联想到
23
÷<
/p>
3
商
7
。
(因为
23
接近
24
,
但比
24
稍
小)
③
第
3
题突出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考方法,既离开学具操作,也不过
多依
赖表内除法,直接想出有余数除法的商。让学生先思考“
2
2
里最多有几个
5
”
< br>,
然后笔算
22
÷
5
;先思考“
23
里最多有
几个
4
”
,然后笔算
< br>23
÷
4
。
④
第
4
、
5
题,
应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路
以及竖
式的书写。
练习一第
4
题,把
40
÷
6
、
42
÷
6
和
45
÷
6
三道竖式编成一个题组,把
60
÷
9
、
63
÷
9
和
64
÷
9
三道竖式编成一个题组。每组的中间一题是表内除法,另外
两
题是有余数除法。表内除法的商,利用乘法口诀很容易得出。另两题的商,可
以从表内除
法得出,如
42
÷
6
< br>的商是
7
,
40
比
42
小一些,
40
里最多有
6
个
6
,
40
÷
6
应该商
6
;
45
比
42
大一些,
45
里最多有
7
个
6
,
45
÷
6
应该商
7
。同样,
63
÷
9
的商是
< br>7
,
60
÷
9
的商应该是
6
,
64
÷
9
的商应该是
7
。
4.
结合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学,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生已经会用除法解决没有余数的平均分实际应用,
有余数除法也是解决
平
均分问题的计算。
所以,
不单独编排
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
而是结合着计算进行
教学。
教材把解决有余数实际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单元,
设计成两个层次:
一是
根据平均分
物体的情境图,
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从图画里看出商和余数
;
二
是列出除法算式,笔算有余数除法,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
第一层次的内容主要安排在配合例
1
与例
2
的“想想做做”中。其中第
p>
2
、
3
题都是看图
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联系原有的除法概念,体会“
14
朵花,每个花瓶插
4
朵,求插了几瓶、还剩几朵”
,以及“
14
朵花,平均插在
3
个花瓶里,
每个花瓶插几朵、
还
剩几朵”
仍然是平均分的问题,
仍然用除法计算。
只是现在的平均分有剩余,现在的除法有余数。
第
二层次的内容主要安排在配合例
3
的“想想做做”的第
4
、
5
题和练习一
p>
第
5
、
6
题。学生需要从图画情境里或文字叙述的题目里,找到把总数量平均分
的
数量关系,列出除法算式,笔算出商和余数;要体会所求的商是什么数量、余
数是什么数
量,
为它们选择适当的单位。
在这里,
找到平均分的数量关系是列出
除法算式的前提,而体会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是正确写出单
位名称的关键。
第三层次是练习一的第
9~11
题,重点引导学生灵活选择算法、灵活处理余
数。做
一个灯笼用
4
张纸,
30
张纸够不够做
8
个灯笼?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解
p>
答,也可以用乘法解答。
45
个皮球,每<
/p>
6
个装一盒,全部装进盒中至少要多少
个
盒子?
5
元钱买每支
6
角的铅笔,最多买几支?这两个问题都需要联系实际,
或是去掉余数,商增加<
/p>
1
,或是去掉余数,商不变。这里虽然涉及到“进
1
”或
“去尾”
的数学方法,
但只是联系实际、
联系生活经验的具体处理,
< br>不是教学
“进
1
”法和“去尾”
法。要允许部分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慢慢
地体会并掌握处理余数的方
法。
第
1
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1
)
< br>
教学目标:
1
、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p>
2
、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
数,正确
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
、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
括能力。
4
、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
老师就准备了
10
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
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
< br>10
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
1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
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
2<
/p>
)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
2
枝、每人分
3
枝、
每人分<
/p>
4
枝……)
如果每人分
2
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
3
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
么如果每人分
4
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p>
二、交流共享
1
、
(
1
)分一分:
(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
2
3
4
5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6
指导
操作。谈话:
10
枝铅笔每人分
2
p>
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
一分。分完后问:
10
枝铅笔每人分
2
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
3
枝、每人分
4
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
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
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
2
)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
10
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
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
1
)
表(
2
)
每人分几
枝
2
5
分给几
人
5
2
还剩几
枝
每人分几
枝
3
4
分给几
人
3
2
还剩几枝
1
2
6
1
4
(
3
)写算式:
①观察表(
1
)
提问:
10
枝铅笔每人分
2
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
10
÷
2=5
(人)
10<
/p>
枝铅笔每人分
5
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
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
10
÷
5=2
(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
2
)
p>
谈话:
10
枝铅笔每人分
< br>3
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
10<
/p>
÷
3
)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
几枝?这
1
枝还能分吗?
这
1
枝是剩下的,它是
10
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
3
人后
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
在除法算式里,
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
,
在
10
÷
3
=3
……
1
中,
10
、
3
、
3
分别叫什么?
1
呢?如果不知道,可
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
10
除以
3
等于
< br>3
余
1
。
④观察比较:
10
÷
5=2
、
10
÷
3=3
……
1
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
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
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
4
)
p>
谈话:你能把表(
2
)中每人分
4
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
:
10
÷
4=2
(人)……
2
(枝)
10
÷
6=1
(人)……
4
(枝)
(
5
)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
/p>
示?余数表示什么?
2
、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
2
,用
4
根小棒摆
1
个正方形,
8
根小棒摆
2
个正方形。像这样用
< br>12
、
13
、
< br>14
、
15
、
< br>16
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
1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
13
÷
4
、
1
4
÷
4
……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
么?
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p>
(
2
)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中,如果除数是
6
,余数可能是几?
如
果余数是
3
,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
1
—
3
。
1
、第
1
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
学生进一
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
、第
2
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
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
、第
3
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 br>4
、第
4
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
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
、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
如果
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
1
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1
)
< br>
教学目标:
1
、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p>
2
、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
数,正确
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
、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
括能力。
4
、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
老师就准备了
10
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
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
< br>10
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
1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
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
2<
/p>
)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
2
枝、每人分
3
枝、
每人分<
/p>
4
枝……)
如果每人分
2
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
3
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
么如果每人分
4
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p>
二、交流共享
1
、
(
1
)分一分:
(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
2
3
4
5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6
指导
操作。谈话:
10
枝铅笔每人分
2
p>
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
一分。分完后问:
10
枝铅笔每人分
2
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
3
枝、每人分
4
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
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
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
2
)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
10
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
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
1
)
表(
2
)
每人分几
分给几
还剩几
每人分几
分给几
还剩几枝
枝
2
5
人
5
2
枝
枝
3
4
人
3
2
1
2
6
1
4
(
3
)写
算式:
①观察表(
1
)
提问:
10
枝铅笔每人分
2
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
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
10
÷
2=5
(人)
<
/p>
10
枝铅笔每人分
5
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
10
÷
5=2
(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
2
)
p>
谈话:
10
枝铅笔每人分
< br>3
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
10<
/p>
÷
3
)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
几枝?这
1
枝还能分吗?
这
1
枝是剩下的,它是
10
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
3
人后
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
在除法算式里,
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
,
在
10
÷
3
=3
……
1
中,
10
、
3
、
3
分别叫什么?
1
呢?如果不知道,可
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
10
除以
3
等于
< br>3
余
1
。
④观察比较:
10
÷
5=2
、
10
÷
3=3
……
1
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
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
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
4
)
p>
谈话:你能把表(
2
)中每人分
4
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
:
10
÷
4=2
(人)……
2
(枝)
10
÷
6=1
(人)……
4
(枝)
(
5
)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
/p>
示?余数表示什么?
2
、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
2
,用
4
根小棒摆
1
个正方形,
8
根小棒摆
2
个正方形。像这样用
< br>12
、
13
、
< br>14
、
15
、
< br>16
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
1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
13
÷
4
、
1
4
÷
4
……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
么?
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p>
(
2
)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中,如果除数是
6
,余数可能是几?
如
果余数是
3
,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
1
—
3
。
1
、第
1
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
学生进一
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
、第
2
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
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
、第
3
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 br>
4
、第
4
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
、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
如果
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五、课堂作业
第
2
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2
)
< br>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
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
法。
2
、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
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桃子贴图,圆片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
1
、出示
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 br>2
、谈话: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
p>
不信,你考考老师?
3
、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
习这其
中的奥秘!
二、交流共享:
1
、教学例题
(
1
)出示例题:妈妈买了
12<
/p>
个苹果,如果每
4
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
列算式:
(
)÷(
)
=
(
)
…
…
…
(
)数
(
)数
(
)
你能尝试列出这道除法算式的竖式吗?
仔细观察老师写的除法竖式,找一找被除数、除数和商。
3
4
12<
/p>
12
0
看了这道除法竖式,你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
2
)出示
例题:如果每
5
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先圈一圈,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
12
÷
< br>5=
)等于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
个问题?(
分一分、算一算……)
(
2
)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
3
)汇报交流。
①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提问:分的结
果怎样?(放了
2
盘,还剩
2
个。
)
剩下的
p>
2
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
2
个桃,不能再分)
讲述:
12
个桃,每盘放
5
个,分的
结果是“放了
2
盘,还剩
2
个”
。
如果是
22
个桃、
32
个桃
、
42
个桃,
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
p>
5
个呢?难道我们
也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
吗?有别的方法吗?
②列竖式算一算。
谈话:
笔算
12
÷
5
竖式该怎样列,
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提问:
12
÷
5
商是几?为什么商是
2
,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想法一:<
/p>
12
个桃,每盘放
5
个,放了
2
盘,所以商是
2
。
想法二:商
2
,二五一十,
10
比
< br>12
小,商
2
;三五十五,
p>
15
比
12
大,所
以
商
2
。
想法三:二五一十,
2
和
5
相乘的积最接近
12
,又
小于
12
,所以商
2
< br>。
想法四:
12
里面最多有
2
个
5
,所以商
2
。
<
/p>
提问:
12
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
/p>
10
”表示什么?
< br>12
个减去分掉的
10
个,还剩
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
2
”表示
< br>什么?(表示剩下的
2
个,这个
2
就是余数)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板书。
(
4
)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
1
—
5
,重点引导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
、第
1
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小棒操作,联系操作过程和结果计
算相应
的式题,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理解。
2<
/p>
、第
2
题: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过的表内
除法的对比练习。通过计算和比
较,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余数
除法与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练习和区别,
更好地
掌握用竖式计算
有余数除法的思考过程和书写规范。
3
、第
3
题:是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专项练习,目的是让学
生进一步熟悉
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4
、第
4<
/p>
题:让学生应用有余数除法,尝试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
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5
、第
5
题:
25
个气球,平均分给
6
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
,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
3
课时
练习一(
1
)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进一步掌握用竖式
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
试商的方法,
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能熟练
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
、口算
7
×
7
9
×
6
21
÷
3
3
×
4
24
÷
8
12
÷
2
35
÷
7
4
×
7
6
×
9
48
÷
8
18
÷
2
56
÷
7
2
、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找到合
适的商的?(
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3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
、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
10
根
小棒。
(
1
)
10
根小棒,每
5
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
10
÷
5 =2
< br>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
2
?有余数吗?为什么?
(
2
)<
/p>
10
根小棒,每
4
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提
问:商为什么是
2
?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
2?
(3)
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
的除法?为什么?
2
、完成第
p>
1
题。
出示图
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后让学生叙述,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
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
,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综合练习:
< br>1
、练习一第
2
题
(
1
)学生独立完成左
边的一组填空。
(
2
)提醒学生利用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计算右边
4
p>
题。
2
、练习
一第
3
题
(
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
2
)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3
、练习一第
4
题
(
1<
/p>
)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
2
)反馈。
(
3
)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
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4
、练习一第<
/p>
5
题
读题后请
学生独立解题,说说算式的意义,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5<
/p>
、练习一第
6
题
(
1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
2
)独立解题。
p>
四、反思总结
:
< br>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
同时还
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
4
课时
练习一(
2
)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进一步掌握用竖式
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
试商的方法,
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能熟练
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
< br>、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
合适的商
?(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2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
二、基本练习:
1
、口算:
4
×
3 9
×
8
45
÷
9
6
×
9
32
÷
8
24
÷
4
56
÷
7
5
×
6
8
×
5
36
÷
6
35
÷
7
4
×
9
2
、口答:
25
里面最多有(
)个
6
。
48
里面最多有(
)个
7
。
36
里面最多有(
)个
8
。
28
里面最多有(
)个
6
。
3
、用竖式计算:
43
÷
6
32
÷
7
20
÷
4
36
÷
7
(
1
)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
2
)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
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被除数是多少,可以想几
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
几。
三、综合练习:
1
< br>、练习一第
7
题
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2
、练习一第
8
题
(
1
)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
小应是几。
(
2
< br>)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提问:如果除数是
6
,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
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
< br>3
)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
3
、练习一第
9
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4
、练习一第
10
题
p>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5
、练习一第
11
题
p>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6
、练习一第
12
< br>题
(
1
)
学生独立填表。
(
2
)
说说余数是怎样变化的?
(
3
)
p>
如果除数是
5
,余数怎样变化?
7
、练习一思考题(提示:除数控制在一位数的
范围)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交流解答时的想法:先想除数可能是几,再根据商和除数的情况,想出被除
数是多少。提
醒学生思考时做到有序。
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
提问:
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
定?
小结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
3
课时
练习一(
1
)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进一步掌握用竖式
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 br>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
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能熟练
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
、口算
7
×
7
9
×
6
21
÷
3
3
×
4
24
÷
8
12
÷
2
35
÷
7
4
×
7
6
×
9
48
÷
8
18
÷
2
56
÷
7
2
、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找到合
适的商的?(
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3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
、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
10
根
小棒。
(
1
)
10
根小棒,每
5
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
10
÷
5 =2
< br>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
2
?有余数吗?为什么?
(
2
)<
/p>
10
根小棒,每
4
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提
问:商为什么是
2
?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
2?
(3)
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
的除法?为什么?
2
、完成第
p>
1
题。
出示图
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后让学生叙述,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
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
,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综合练习:
< br>1
、练习一第
2
题
(
1
)学生独立完成左
边的一组填空。
(
2
)提醒学生利用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计算右边
4
题。<
/p>
2
、练习一第
3
题
(
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
2
)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p>
3
、练习一第
4
题
(
1
)学
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
2
)反馈。
(
3
)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
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4
、练习一第<
/p>
5
题
读题后请
学生独立解题,说说算式的意义,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5<
/p>
、练习一第
6
题
(
1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
2
)独立解题。
p>
四、反思总结
:
< br>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
同时还
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
4
课时
练习一(
2
)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进
一步掌握用竖式
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
试商的方法,
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能熟练
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
< br>、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
合适的商
?(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2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
二、基本练习:
1
、口算:
4
×
3 9
×
8
45
÷
9
6
×
9
32
÷
8
24
÷
4
56
÷
7
5
×
6
8
×
5
36
÷
6
35
÷
7
4
×
9
2
、口答:
25
里面最多有(
)个
6
。
48
里面最多有(
)个
7
。
36
里面最多有(
)个
8
。
28
里面最多有(
)个
6
。
3
、用竖式计算:
43
÷
6
32
÷
7
20
÷
4
36
÷
7
(
1
)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
2
)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p>
指出:看被除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
几,余数就是
几。
三、综合练习:
1
< br>、练习一第
7
题
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2
、练习一第
8
题
(
1
)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
小应是几。
(
2
< br>)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提问:如果除数是
6
,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
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
< br>3
)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
3
、练习一第
9
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4
、练习一第
10
题
p>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5
、练习一第
11
题
p>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6
、练习一第
12
< br>题
(
4
)
学生独立填表。
(
5
)
说说余数是怎样变化的?
(
6
)
p>
如果除数是
5
,余数怎样变化?
7
、练习一思考题(提示:除数控制在一位数的
范围)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交流解答时的想法:先想除数可能是几,再根据商和除数的情况,想出被除
数是多少。提
醒学生思考时做到有序。
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
提问:
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
定?
小结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二单元
时、分、秒教材分析
时间是一类常见
的量。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时间、遵守时间,应该抓
紧时间、
珍惜时间。
小学生需要知道一些有关时间的知识,
具有初步的
时间观念,
形成合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
< br>常用的时间单位主要有:年、月、日、时、分、秒。其中年、月、日是比
较大的时
间单位,
1
个单位时间都比较长,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复杂多变
。时、
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
1
个
单位时间比较短,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60
。所
以,
常用的时间单位分两次教学,
第一次是本单元,
先教学
“时”
“分”
< br>和
“秒”
,
第二次在三年级,教
学“年”
“月”
“日”
。
本单元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教学内容:
①
计量时间的单位时、
分、
秒的知识,<
/p>
包括单位名称,单位间的进率,钟面上的
1
时、
1
分、
1
秒等。②
认、读、写钟
面上的时间
,包括整时时间和非整时时间。③
1
时、
1
分、
1
秒的时间观念,体
验
1
时、
1
分、
1
秒时间实际是多长,能做哪些事情,在现
实情境里使用时间单
位。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
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
1
认识钟
面上的时针、分针,认、读、写钟面上的整时时间例
2
时、分的概念与进率,
1
时、
1
分实际有多长例
3
例
4
认、读、写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例
5
秒的概念,秒
与分的进率,
1
秒实际有多长练习二
巩固教学的
时间知识,体验时间顺序与日常生活主要活动的关联认、读、
写钟面上的时间是本单元的
重要内容,
它需要相关的时间知识为基础,
这是教材
编排例
1
和例
2
的主要目的。
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
重要任务。为此,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体
验
1
< br>时、
1
分、
1
< br>秒实际有多长,大约能做哪些事情;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
作息习惯。
1.
认识钟面上的“时
针”和“分钟”
,认、读、写整时。
钟表是计时的工具,十分普及。学生家里有,在学校和一些公共场合也能
经常看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钟表,知道钟表的用途。所以,
“要知道时间
,
就要学会看钟表”
。
例
1
教学两个内容:一是认识时针和分针,因为钟面
上的时间主要由这两
根针表示出来;二是整时的认、读、写。
(
1
)
认识时针和分针。
学生初步观察钟面
,会注意钟面上的针和数。他们知道钟面上有两根针,
一根长、一根短,很自然地把长的
针称为长针、短的针称为短针。以此为基础,
教材指出“钟面上的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
针”
。从此以后,教学中应该规范地
使用针的名称。
(
2
)
认识整时。
钟面上的整时,特点很明
显。分针指着“
12
”
,时针正好指着
某个数。像这
样,
时针指着几,
就是几
时。
教材分两步教学整时。
第一步以
8
时为例,
指出
“分
钟指着
12
,时针指着
8
,是
8
时”
,具体描述
了钟面上
8
时两根针所在的位置。
同时
还示范了
8
时的写法“
8
:
00
”
。教学时应该告诉
学生,
“:
”要写在“
8
”和
“
00
”中间偏下的位
置上。第二步“试一试”
,让学生说出和写出钟面上的几个
整时
时间,概括地体会整时的分针一定指着
12
,时针一定指着某个
数;写整时,
“:
”的左边是时针指的那个数,右边是“
00
”
。教材有意把
1
时、
6
时、
9
时、
11
时依次排列,学生顺次读写
这些时间,随着钟面的变化,感受时间是按顺序
变化的。
2.
了解钟面上的“格”
,教学
p>
1
时、
1
分的概念
。
例
2
教学
时间单位时和分,包括时与分的概念,时与分之间的进率。
(
1
)
认识钟面上的“格”
。
钟面上的“格”是为了准确表示时间,有“大格”和“小格”之分。学生
观察
钟面,一般不会仔细辨认格。为此,教材问学生“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
大格里有几个
小格?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引导他们去关注钟面上的格,
去数
钟
面上的格。
首先要区分“大格”和
“小格”
。钟面上两个相邻数之间都是
1
大格,每个
大格里有若干个点,
两个相邻点之间都是
1
小格。
然后要知道大格的个数和小格
的个数:
12
个数把钟面分成
< br>12
个大格,
每个大格里有
5<
/p>
个小格,
整个钟面有
60
个小格。十分重要的是,学生应该熟悉从
12
到某个数
之间,有几个大格,有几
个小格,这是辨认非整时时间所需要的能力。教学时,可以让学
生沿着钟面的
12
个数,在钟面图的外面,依次写出小格的个数
,并联系
5
的乘法口诀,记住
从
12
到
1
有
5
小格、到
2
有
10
小格、到
3
有<
/p>
15
小格……到
9
有
45
小格、到
10
有
50
小格……到
12
有
60
小格。
(
2
)
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
时、分是常
用的时间单位。教学时和分,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时、分的概念,
形成
1
时、
1
分的时间观念。
例题指出:
“时针
走
1
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
1
小格是
1
分”
,这是小学生
应该具有的时、
< br>分概念。
教材在钟面上用涂色的扇形表示出时针走的
1<
/p>
大格和分
针走的
1
小格,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
1
时和
1
分的概念。
学生建立时、分的概念,
应该体验
1
时有多长,
1
分是多长。教材让学生进
行
1
分钟活动,如写字,踢毽、跳绳等,利用
1
分钟能写几个字、
踢几下毽子、
跳几下绳,来感受
1
分钟
有多长。同时,让学生联系一节课和课间休息时间,感
受
1
p>
小时有多长。这些具体感受,使
1
时、
p>
1
分的概念不只是枯燥的语言讲述,
而是富
有色彩的亲身体验的时间观念。
(
3
)
理解时、分之间的进率。
1
时是多少分?例题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
在钟面上拨
< br>1
小时,
看时针和
分针分别怎样
转动,发现时与分的进率。严格地说,应该让时针走过
1
大格(
因
为
1
时是时针走
1
大格的时间)
,看到分针同时走了
60
小格,于是得出
1
时
=60
分。
但准确拨出时针走
1
大格不太容易,
比较方便的拨法是让分针走
1
圈,
看到
时针同时走
p>
1
大格,就能得出时与分的进率。
3.
认、读、写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
非
整时的认读比整时难得多,尤其是接近整时而未到整时,更容易认错。
所以,教材安排两
道例题教学非整时的认、读、写。先教学不接近整时的时间,
再教学接近整时的时间。<
/p>
(
1
)
钟面上的不接近整时的时间。
钟面上
,不接近整时的时间,时针总在两个数之间,分针总是指着某个小
格。一般来说,时针刚
过了几,分针从
12
起走了几小格,这个时间就是几时几
分。
教材没有把这个知识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
让他们看着钟面体会非整时的时针
与分针所在的位置,感受非整时的读写方法。
例
3
图呈现一小孩早
上起床、吃早饭,与妈妈道别、到达学校等四个时间
的钟面。
第一个钟面上,是
7
时,小孩正起床。
第二个钟面上,时针指在
7
和
8
之
间,分针指着
3
,
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时间是
7
时
15<
/p>
分,并写出
7
:
15
。教学这
个时间,要引导学生体会时针在
< br>7
和
8
之间,应该是
7
时刚过,
8
时还没有到
,
即
7
时多。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分针指
着
3
,表示它从
12
< br>起走了
15
小格,即
15
分。
所以,
钟面上的这个时间是
7
时过
15
分,
也就是
7
时
15
分。
写出这个时间,
应该在“:
”的左边写
7
,右边写
15<
/p>
。
第三个钟面上,时钟仍然在
7
和
8
之间,仍然是<
/p>
7
时多。分针指着
6
,表示
7
时过了
30
分。教材要求学生像这样观察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并尝试着自己
读写这个时
间。
第四个钟面上,还是
7
时多,但分针指着
9
。教材要求学生读写这个时
间,
初步认识非整时,会读写这样的时间。
< br>教学时,要让学生拨出这几个时间,在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中,感受这些时
间分别是
7
时过
15
分
、
30
分、
45
分,进一步体验
7
时
15
分、
7
时
30
分、
7
时
45
分的含义。
充分利用例题的内容,还可以把上述三个时间连起来,连续说出这小孩几
时起床、几
时几分在吃早饭、几时几分离开家,几时几分到达学校。体验
7
时几
分都是
7
时过了、
8
时不到。由于分针走的小格数不同,三个时间就不同。
(
2
)
较难辨认的时间。
接近整时的时间不
是整时,由于时针似乎指着某个数,学生往往会读错写
错这样的时间。例
4
专门为解决这个难点而编排。
钟面上,时针几乎正指着
8
,分针指着
11
,这样的时间最难认读。必须使
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个
时间还没有到
8
时。钟面上的涂色扇形表示分针走了
55
小格,是
7
时过
p>
55
分。钟面上的白色扇形,表示离
8
p>
时还有
5
分。所以,这个
< br>时间是
7
时
55
分。
钟面上,时针几乎正指着
8
,分针指着
1
,这个时间也接近<
/p>
8
时。钟面上那
个涂色扇形表示分针走了
5
小格,
应该是
8
时过
5
分,
即
8
时
5
分
。
要写出这个
时间,
“:
”的左边是
8
,右边一般写成
05
。
4.
认识秒针,知道时间单位“秒”
,体会
1
< br>秒有多长。
在教学时、分之后继续教学秒,一方面增加
有关时间的知识,另一方面可
以通过秒强化对分的体验。
p>
例
5
把认识秒分成四步进行。首先在跑
p>
100
米的场景里引出“秒”
,让学生
p>
感受秒是比较小的时间单位,
计量不到
1<
/p>
分的时间,
可以用秒为单位。
接着介绍<
/p>
钟面上的秒针,用“最长”
“最细”形象地描述秒针的特点,使学
生一眼就能识
别秒针,并区别于分针和时针。然后利用钟面上
1
小格扇形色块,介绍秒针走
1
小格的时
间是
1
秒,指出了秒的概念。最后同时观察钟面上时针和秒针的
转动,
得到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
60
。
教材安排的这四步,与前面教学时、分的过程差
不多,有利于学生把学习时、分的经验应
用到学习秒的过程之中。
配合例
5<
/p>
的“想想做做”
,着重让学生体验秒的长短。跟着钟面上秒针的走
动,每秒拍一下手,利用这种节奏,不但体验
1
秒是相当短的时间,而且体验时
间就是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的。从
1
数到
60
,比谁用的时间
最接近
60
秒,要求
学生不看钟面,<
/p>
默默地一秒一秒地体验时间,
检验他们对
1
秒时间的把握,
同时
也在体验
1
分时间有多长。了解自己做一次深呼吸、从
1
写到
20
、从教室前面
走到后面用的时间,
也是在活动中感受秒,
体会
p>
1
秒虽然很短,
但几秒就能完成
一件事情,
渗透了珍惜时间的教育。
这些活动要合
作进行,
在自己做各项活动时,
要请同伴帮助计时。如果有钟表
,当然更好。如果没有钟表,可以按
1
秒
1
秒的
节奏,通过数数计时。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时,应教育
他们尽量保持安静,困为
体验时间很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平静的心态。
5.
“动手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
本单元编排的“动手做”
,引导学生使用“立竿测日影”的方法进行一次计
时实践。
“立竿测日影”是古人的一种计时方法。
其原理是:晴天,把一根竹竿直
立在地面上,会看到它的影子
;同一天的不同时间(如上午
8
时和
1
1
时)
,同一
根竹竿的影长不同;邻近
几天的同一时间(如都是上午
9
时)
,
同一根竹竿的影
长基本相同;
如果间隔天数很多,
即使同一时间,
同一根竹竿的影长会有明显差
距。<
/p>
这次“动手做”需要的材料很简单,只要一块圆盘形硬纸板、一
小块橡皮
泥和一根稍长些的小棒。制作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把橡皮泥固定在圆盘中心,
把小棒竖直插在橡皮泥上。应该注意的是,橡皮泥和小棒所在的位置必须固定,
不能移动。否则,会使活动的结果发生错误。
活动可以安排在双休日进行,教材十分清楚地讲述了操作方法。星期六上
午,
把制作好的圆盘与小棒,
固定在太阳能够照射到的地方,
< br>分别在
8
时、
9
时、
10
时、
11
时、
12
时,把小棒的影子记录在圆盘上。学生会
发现,时间越接近中
午,
小棒的影子越短。
星期日上午,
把圆盘和小棒仍然放在昨天的地方,
在
8~12
时之间,任意选择一个时间,看看这时小棒的影子。与昨天的
记录相比照,估计
这时大约是什么时间。
如果小棒的影子几乎和
昨天记录的某个影子相同,
那么现
在的时间就是昨天做这个记录
的时间。
如果小棒影子处于昨天记录的两个影长之
间,
那么现在的时间应该在昨天做这两个记录的时间之间,
大约是几时几分就
能
估计出来了。
6.
练习二里编排了相当丰富的内容。
练
习二为整个单元的教学而配置,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习惯是练习
设计的主要目的。
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是时、分、秒的概念。第
< br>1
题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
p>
描述做这些事情各需要多长时间。
例如,
刷
一次牙大约用
4
(分)
,脉搏跳
10
次大约用
8
(秒
)
,夏天午睡大约用
1
(时)等。选择
适当的
时间单位,需要有正确的
1
时、
1
分、
1
秒的
时间观念,这些观念在使用单位的
活动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第
2
题比较每组的两个时间的大小,如
5
分○
5
秒,
60
< br>秒○
1
分,
1
< br>时○
100
分等。这些大小比较涉及到
< br>1
分、
1
秒各有多长的
观念,以及时与分、分与秒之间的进率等基础知识。第
3
题,想着钟面回答“分
针从
12
走到
7
,
要走多长时间?”
“时针从
12
走到
5<
/p>
,
要走多长时间?”
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要根据“分针走
1
小格的时间是<
/p>
1
分”
“时针走
1
大格的时间是
1
时”推想出来,是时
、分概念的一次应用。
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是本单元的
基本技能。第
4
题,要求学生分别
写出
四个钟面上的时间。
第
5
题,
要求学生根据已经给定的时间,
在钟面上画出
分
针。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学生正确辨认钟面上的时间。
教材还结
合认读钟面上的时间,进行良好习惯的教育。第
6
题要求学生在
表格里填写自己每天的起床时间、上学时间、午餐时间、放学时间、睡觉时间,
蕴含着按时作息的教育内容。
第
7
题对照着班级的作息时间表,
说说钟面给出的
四个时
间,
以及这些时间同学们在做什么,
让学生体会按时作息才能保
障日常生
活有序进行。
第
1
课时
认识时、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
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
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
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
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
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
钟面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
争朝夕。<
/p>
2
、揭示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
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
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
/p>
二、思索探究
1
、初步认识钟面
< br>说明:
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
,
把你知道的有关
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
p>
12
个数,让学生从
1
顺次读到
12
。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
时针
指给同桌看。
2
、初步认识整时
< br>(
1
)出示
7
< br>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
分别指着什么数?再
出示
5
时的钟面,
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
针分别指着什么数?
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
2
)总结:分针指着
12
,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
3
)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
.认识大格。
(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
钟面上有
1
~
12
这
12
个数;
钟面上有
12
个大格,
p>
每个大
格里有
5
个
小格,一共有
60
个小格。
)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
距离叫做
1
大格(板书:大格)
,所以
12
到
1
这两
个数之间是
1
大格,同样,
1
到
2
之间也是
1
大格。
提问:<
/p>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
(引导学生从
1
开始依次数出
12
个大
格。学生数好后板书:
12
个)
< br>
4
.认识小格。
讲述:
钟面上除了大格,
还有小格,
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
1
小格。
(板书:
小格)
提问:那么,
1
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
(板书:
5
个)
提问:钟面上一共
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
5
个
5
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
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
12
个大格,
6
0
个
小格。
5
.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
12
走到
1
是多少时间?(
1
小时)从
1
走到
2
呢?(也是
1
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
1
大
格都是几小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
1
大格,也就是
1
小时
。
(板书:时针走
1
大格是
1
小时
)
提问:
时针走
2
大格是几
小时?时针从
12
走到
4
,
走了几小时?走到
7
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
(要求:时针从
12<
/p>
出发,分别拨出
2
时和
< br>5
时)
小结:
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
我们只要看时针,
时针走了几
大格就是几小
时。
6
、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
1
小格是
1
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
1
小格的。<
/p>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
1
小格,也就是
1
分。
提问:走这样的
2
小格是几分?走
p>
3
小格呢?
7
小格
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
/p>
12
走到
1
,走
了多少分?
分针从
12
走到
4
,走了多少分?
<
/p>
分针从
12
走到
7
,走了多少分?再走
3
小格呢,一共
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
(要求
:分针从
12
出发,分别拨出
10
p>
分,
25
分)
<
/p>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
1
< br>小格就是
1
分,几小格就是
几分
。
7
、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
60
个小格。
)因此,分针走一
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
:
1
时
=60
分
8
、感受
1
分钟。
过渡:
1
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
1
p>
分钟也可以做
很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
1
分钟大约做
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p>
做“想想做做”第
5
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
在
1
分钟内完成。
< br>指名背古诗,看
1
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
1
分钟还能做
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
1
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
1
分钟,珍惜时间,在
1
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7
、感受<
/p>
1
小时。
过渡
:
1
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
1
小时又有多长呢
?
做
“想想做做”
第
7
题。
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
就是
1
小时。
三、检测完善
1
、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p>
(
1
)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
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
干什么?
(
2
)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
习惯。
2
、完成“想想做做”第
p>
2
题
先让学生在
自己的钟面上拨出
3
时,
要求学生互相
看一看拨的对不对。
再分
别拨出
9
p>
时、
12
时,同桌互相检查。
3
、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
还缺少什么针,
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
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
提醒学生注意:
画时针应该比分
针短些,
画分针应该
比时针长些。
<
/p>
4
、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
p>
5
、完成“想想做做”第
6
题
四、全课总结
1
、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
、完成课堂作业。
第
2
课时
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
/p>
2.
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
及积极的学
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p>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
教具钟、学具钟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
孙悟空又来了?上节课,
我们和孙悟空学习了什么内容?
< br>(认识时、
分)
现在,我们复习一下。
填一填:
< br>(
1
)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钟面
上一共有(
)个小格。
(
2
)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
)
分。
(
3
)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p>
( )
小时。时针走
1
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
< br>)分。
1
时=(
)分
(
4
)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
1
小时。
看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用两种表示方法)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像这样钟表上分针指着
12
,时针指着
几就是几时。
孙悟空说,他已经认识了时、分和整时,今天,
他想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
分,真
正
学会看时间,
这样,
他就不会再迟到了。
你们欢迎不欢迎他?
(出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1.
认识
7
时
15
分。
课件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告诉学生:
7
时
< br>15
分可以写作
7
时
15
分,还可以写作
7
:
15
。
2.
继续让学生认识
7
时
< br>30
分、
7
时
< br>45
分。
师:时针都在
7
和
8
之间,都是<
/p>
7
时多。
分针
从
12
起走过
30
小格,是
7
时
30
分。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
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
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2.
教学
7
时
55
分。
(
1
)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
2
)
指出:
因为时针还没有到
8
时,
那我们说快到几时了?是
8
时少几分?
(
3
)
因为时
针还没有到
8
时,
这个时刻是几时多?
多几分?
(分针指着
11
,
表示走了
55
分。
)是几
时几分?怎样简写?怎么读?齐读一下。
< br>(
4
)你能学着钟面上的样子动手拨一拨
7
时
55
分吗?拨拨看。
p>
(
5
)
7
时
55
分接下来马
上就是几时了,怎样拨到
8
时呢?
<
/p>
学生动手拨一拨并进行反馈。
(分针再走
5
分钟才到
8
时。
)
(
6
)还想拨吗?和老师一起继续拨,分针走呀走,走到数字
10
,
现在钟面
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9
p>
时对吗?为什么?(分针还没到
12
。
p>
)怎样才到
9
时呢?(结合回答,老
师再一遍演示。
)
3.
认识
8
时零
5
分。
(
1
)
(出示
8
时零
5
分的钟面)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
8
时的钟面比,发生
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
12
,时针超过
8
。
p>
)
(
2
)说说看,这时大约几时?
(
3
)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过
< br>8
时,所以
是
8
时;是
8
时过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
从
12
起走到
1
,走
了几分,
因为没有满
10
分,
中间要用
0
表示
。
(在
“
8
时
”
的后面出示
“零
5
< br>分”
)
简写怎么写?一起来读一读。
4.
练习。
(
1
)
(出示
5
时零
5
分、
12
时
30
分的钟面)
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
< br>2
)集体交流。
(
3
)说说你是怎么看钟面上的时刻?(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
三、检测完善。
<
/p>
1.
刚才,孙悟空和大家学得真认真!有没有把本领都学会了呢?
(出示想想
做做第
1
题的钟面)谁愿意
做聪明的孙悟空,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认读第二
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走到
4
?说明这时是几时多?
是
几时几分?
认读第三个钟面上的时
刻,问:时针有没有到8时?是几时多?多几分?
写
6
:
05
时应注意什么?(强调不要忘了中间的零。
)
<
/p>
2.
想想做做第
2
题。
(
1
)请小朋友看第2题,读读题目的要求。
先把时间读一读,再去连连线,生独立完成。
(
2
)出示题目,进行反馈。
(
3
)一起把这四个时间读一读
,在这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小朋友都在做些
什么事情呢?你能选一个时间来说一说吗?<
/p>
同时进行拓展:如分别说说是什么时候的
12
:
05
,分别在做什么。如中
午的
12
:
05
在做作业;夜里的
12
:
05
在睡觉。
3
.想
想做做第
3
题。
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教后反思:
第
3
课时
认识秒
教学目标:
1.
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建立
1
秒的时间观念
。
2.
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发
现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
通过
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
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有
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秒针走<
/p>
60
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
1
分
=60
秒
教具准备:
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 br>、
(播放音频“滴答”
)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
声音?
2
、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
,看到什么?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三根针
时针、分针、秒针,发现秒针走一小格发出
滴答)你知道滴答一下是多长时间?
3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
(板书秒的认识)
二、思索探究:
1
< br>(
1
)认识秒针
每一个嘀嗒,你发现秒针走了多少路?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
到
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是
1
秒。
(
2
)体会
1
秒
①
1
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
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利用时钟的“滴答
声”让学生感受。<
/p>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
1
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
,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
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师:一
秒钟
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
(做动作)
师:
(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
(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
1
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
”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
1
秒,数一个数也是用
1
秒。
1
秒的时间确
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
短的
1
< br>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
3
)
1
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
1
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
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
1
< br>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
1
秒的时间里
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
(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
飞机每秒约行
< br>250
米,
火车每秒约行
p>
55
米,
小汽车
每秒约行
20
米,
< br>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
500
米,
卫星每秒约行
7900
米,有的电脑一
秒可以计算约
3
万亿次(举几个具有说
服力的数据说明
1
秒钟的价值)
p>
所以,
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
1
秒钟,
它的作用可大了。
我们要珍惜时间,
p>
不浪费每
1
分、每
1
秒。
2
认识几秒。
(1)
秒针走一大格时间是多少呢?为什么呢?(秒针走一大格是
5
秒)
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
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
1
走
到
2
,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
1
走到
2
经过了
5
个小格,就是
5
秒。
师:<
/p>
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
秒针从钟面
上的
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
3<
/p>
走到
4
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
3
走到
4
经过了
5
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
5<
/p>
走到
8
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
5
走到
8
经过了
15
秒。
师:时间很珍贵,在
2004
年
8
月
27
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
12
秒
91
获得男子
110
米栏世界冠军
。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
13
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
名世界的飞人,
为我们祖国争了光,
如果他慢上<
/p>
1
秒,
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
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
1
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
(2)
同桌合作:
①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②跳绳
< br>20
下用(
)秒
③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
)秒
3
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
秒针走一圈是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呢?(
12
个大格,
60
小格)是多
少秒?(
60
秒)
为什么是
60
秒呢?(秒针走
1
小格是
1
秒,走
p>
60
个小格有
60
个
1
秒,也
就是
60
秒)
(
2
)现在看大屏幕,点课件仔细观察种面,秒针走
60
个小格,分针走几个
小格,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
60
个小格,也就是一圈,分
针走
1
小格,也就是
1
分
=60
秒)
1
分和
60
秒之间是什么关
系?怎么表示呢?
板书:
1
p>
分
=60
秒
p>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
12
起,走一圈,又回
到数字
12
,这时经过多长时间,
分针
有没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学生交流:
1
分
=
(
)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4
小结:秒针走
1
圈,就是
60
秒,这时分针走
1
小格,也就
是
1
分钟,所以
1
分
=60
秒。
< br>
5.
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6.
认识计量“秒”的工具
师生共同介绍生活中测量秒的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子表的跳动规律。电子表显示
8
:
15
:
59
。猜猜看,
接
下来电子表上会显示什么?为什么?电子表再显示
8
:
59
:
59
,接下来电子表会
显示什么呢?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
三、反馈检测
1.
< br>“想想做做”第
1
、
2
、
3
题
(
1
)请同学们跟着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p>
(
2
)从
p>
1
数到
60
,看谁
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
3
)用
30
秒背乘法口诀,看能背多少句。
(教师计时,学生背。
)
2.
“想想做做”第
4
题
同桌合作,完成填空。
3.
“想想做做”第
5
题
出示表格,
50
米赛跑成绩。
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跑步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跑得快,用的时间就是最少的。
4.
在(
)里添上时、分或秒
(
1
)夏天午睡大约
1
(
p>
)
(
2
)小芳吃饭大约要
25
分钟(
)
< br>(
3
)脉搏跳
10
次用了
8
(
)
(
4
p>
)一节课的时间是
40
(
< br>
)
5.
< br>一人唱一首歌要用
3
分钟,
5<
/p>
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
后试一试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
1
秒
1
分
=
(
60
)秒
教后反思:
第
4
课时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
体的事情,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
刻,也能根据时间画出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学重点:
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
用时、分、秒描述具体事情,准确填上时、分、秒。
教学准备:
教具钟、学具钟、秒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
时
=
(
)分,
1
分
=
(
)秒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同学
们已经能看钟面认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练
习。
(板书:练习二
)
二、基本练习
< br>1
.完成“练习二”第
1
题
p>
学生读懂题意,
根据生活经验,
你能正确填上时、
分、
秒吗?教师适当引导。<
/p>
2
.完成“练习二”第
2
题
你知道它们的大小吗?
3
.完成“练习二”第
3
题
谈话:
大家拿出学具钟面,
一起和老师
把分针从
12
拨到
4
< br>,
注意观察分针走
了几小格?想一想走了多长时间?如果
分针从
12
走到
7
呢?自己操作试试。
如果是时针从
12
走到
5
,走了几大格?要走多长时间?走到
8
呢?
4
< br>.完成“练习二”第
4
题
学生根据钟面,以及时针、分针的位置写出时间。
交流讨论。
小结:先看时针指的是几
,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从
12
数是几小格,就
是几分。
5
.完成“练习
二”第
5
题
根据时间画上分针,
先让学生在模型钟面拨出对应的时间,再画分针。
三、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习二”第
6
题
说一说每个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填在表格上。
2
.完成“练习二”第
7
题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出示本班上午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
说一说,钟面
上某个时间自己在干什么。
3
.完成“练习二”第
8
题
从教材所示三幅图,你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准备去干什么吗?
你能根据每幅图对应的时间,找到电子钟,并把它连起来吗?
4
.完成“练习二”思考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间,能看到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交流。
你知道第四幅钟面应该表示什么时刻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时、分、秒,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
1
、
小红早上
8
时开始上课,
一节课
40
分钟,
课间休息
10
分钟,
再过
(
)
分钟,正好过了
1
小时,这时是(
)时。
2
、老师也出几道考考大家。
填空:
(
1
)钟面上有
(
)
个大格,
(
)
个小格。
(
2
)时针走
1
大格是
(
)
时。
<
/p>
(
3
)分针走
1
小格是
(
)
分,走
1
大格是
(
)
分。
(
4
)时针走
1
大格,分针正好走
(
)
圈。
(
5
)
1
p>
时
=(
)
分
(
p>
6
)
1
时
=
(
)分,
p>
60
分
=
(
)时。
(<
/p>
7
)时针从
12
起走到
2
,要走(
)小时;
< br>从
12
起走到
9
,要走(
)小时;
从
12
起走到
5
,要走(
)小时。
(
8
)分针从
12
起走到
3
,要走(
)分;
从
12
起走到
7
< br>,要走(
)分;
从
12
起走到
11
,要走(
)分。
3
、
老师这里还有两道思考题,你会做吗?
(
1
)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①
3
时
②
6
时
③
9
时
④
12
时
<
/p>
(
2
)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p>
①
3
时
②
6
时
③
9
时
④
12
时
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教材分析
有关东、南、西、
北等方向的知识,常被用来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以及
确定行走的方向与路线。
这种方法比用上下、
前后、
左右等方位词进行描
述更加
客观,也更便于交流。过去,小学数学里很少有关于方向知识的教学。数学课程<
/p>
标准把方向知识作为“图形与几何”领域里“方向与位置”部分的教学内容,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包括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
北、西南、西北等。其中,东、南、西、北是四个主要方向,而东南、东北、西
南、<
/p>
西北可随着上述四个主要方向而确定。
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的
教学要求
是: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在这四个方向中任意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
其他三个方向;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
向。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
具体安排如下表。<
/p>
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
1
联系现
实生活空间认识东、南、西、北例
2
认识地图
和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例
3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安排三次“想想做做”没有单元练习从上表能够看
到,
四个主要方向是教学重点,
而四个辅助方向的教学要求,
要比四个主要方向
的教学要求低一些。
1.
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实现空间里认识东、南、西、北
等主要方向;
借助自己的肢体活动,辨认各个方向。
太阳从东边升起,是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的常识。本单元的教学从这里开
始。
例
1
呈
现的情境图里,一个女孩面向太阳走在上学路上。
“太阳是从哪个方
向升起的?”
意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
并由此展开对方向
知识的教学。
例题利
用小明面向太阳站立的情境图,帮助学生了
解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间的
关系。情境图里,已经分别标出了东、南、西、北,
让学生根据图画里的标注,
填写“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
面是北,右面是(南)
”
。通过这些填写,明
< br>白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是相对的。这样,学生知道了东面,就应该能指出西
面
;知道了南面,就应该能指出北面。由于小明的朝向与学生的朝向一致,他的
双臂平伸着
,
意味着左右两面的方向相对,
前后两面的方向相对,
而且情境图的
四个角上还标出了东、南、西、北,所以学生完成教材要求
的填空,体会方向之
间的相对关系,不会有困难。
学生知道方向之间的相对关系,只是初步认识方向。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他
们
在熟悉的环境里,能独立辨认东、南、西、北。在不太熟悉的环境里,只要告
诉他们某一
个方向,能辨认出另外三个方向。例如,告诉学生哪面是西,他们要
能指出东、南、北各
是哪面。达到这些要求不是很容易,
“试一试”里的活动为
此而
设计。
“试一试”在教室里开展活动,要求学生面向东站立,
右手侧平举,说出
右面是什么方向;再分别面向南、西、北站立,说说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这项活
动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个已知的方向,辨认另外三个方向。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先在教室四面分别表示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让学生右手侧平举。
面向东站立,
感受这时右面是南;
面向南站立,
感受这时右面是西;
面向西站立,
感受
这时右面是北;面向北站立,感受这时右面是东。这就是说,面对的方向按
东、南、西、
北的次序变化,其右面则按南、西、北、东的次序随着变化,后者
要比前者迟一个节拍。
学生一旦了解这个规律,就能用这样的活动辨别方向了。
第二步撤去教室三面表示的南、
西、北,只留下东,让学生用上面的办法依次找
到另外三个方向。或者撤去教室四面表示
的东、南、西、北,任意告诉学生一个
方向,让他们用上面的活动确定其他三个方向。<
/p>
配合例
1
的“
想想做做”第
1
题,把例题情境改成女孩放学回家,题目给
p>
出这时女孩的前面是西,学生可以利用“试一试”里获得的经验,找到另外三个
方向。
第
2
题里两名学生面
对面站立,
各人指出自己的前、
后、
左
、
右,
以及东、
南、西、北。从而发现
,面对面两人的前与后、左与右刚好相反,但东、南、西、
北却是一致的。由此体会用东
、南、西、北表示方向更加客观,也更便于交流。
教室、操场是学生熟悉的场地,他们应
该知道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是指的
哪个方向。第
4
题要求学生站在操场中间,看看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
p>
一方面让学生加强对这些场地四面方向的了解,另一方面为例
2
p>
的教学作准备。
2.
< br>从现实空间过渡到平面图上,教学在平面图上表示东、南、西、北,用
方向词语描
述平面图上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地图或平面图,通常按“上北
、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绘制。教学平
面图上的方向,
不仅
要使学生知道并遵守人们的共同约定,
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
规定
是合理的。
例
2
以例
1
的“想想做做”第
4
题为教学起点,先要学生把操场东、南、
西、
北四面的物体表示在图上,
体验需要在图上确定四个方向。
然后
指出地图或
平面图,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这就把现实空间的四个方向过
渡
到平面图上了。
教学时应该要求学生记住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
规则,
并具体地一
一指出平面图上的四个方向。
教材要学生在给出的平面图上表示出操场四面的主要物体。平面图的右上
p>
方用箭头表示了北面,
另外三面让学生按规则判断。
一般的平面图都是这样,
教
材以后呈现的平面图也都这
样表示方向。教学例
2
,学生可以一边填写平面图,
一边体会,
平面图上的方向与现实空间的方向是一致的:
< br>上面是北相当于前面是
北,下面是南相当于后面是南,南北两面相对;平面图和现
实空间都左面是西、
右面是东,
东西两面相对。
这就体验了平面图上的方向规定是合理的。
于是就能
把
记忆和辨认现实空间方向的经验迁移到辨认平面图的方向上。
东、南、西、北描述的是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主要有两层次意思:
一层意思是,<
/p>
甲物体在乙物体的东面,
则乙物体在甲物体的西面;
另一层意思是,
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南面,
甲物体未必
就在其他物体的南面。
这两层意思,
应该让
学生在现实的情境里获得体验。配合例
2
的“想想做做”第
2
题,在一幅学校平
面图上,教学楼在
食堂的东面,充分表示出物体“在哪里”是相对而言的。不能
简单地说“教学楼在东面”
,必须说出“教学楼在什么的东面”
。而且,从教学楼
在食堂的东面,
可以推断食堂在教学楼的西面。
在这幅学校平面图上,
实验楼在
食堂的南面,在花坛的北面。可
见,实验楼在哪面应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实
验楼在食堂的南面,但却不在操场、花坛
的南面。
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是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之一。
例
2
后的“想想做做”
第
1
、
3
、
< br>4
题为此而编排。学生首先要确认各幅平面图上的东面、南面、西面、
北面,
并在平面图上确认当前的位置以及将要去的地方,
< br>然后才能回答教材提出
的问题。
3.
以东、南、西、北四个主要方向为基础,教学东南、东北
、西南、西北
四个辅助方向。
现实生
活中,有些物体所在的位置正好在东面或者南面、西面、北面,也
有些物体的位置处于相
邻两个方向之间。
例如,
东面和南面之间,
西面和北面之
间。
为了描述不正好在东、
< br>南、
西、
北方向的位置,
需要使
用东南、东北、
西南、
西北等方向词语。
例
3
教
学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方向,呈现了一幅有九个场所(建筑
物)的平面图,教学活
动分成三步展开。首先,指出平面图上学校的北面是汽车
站,要求学生找出学校的东面、
南面、西面各是什么地方,帮助他们回忆已经学
过的四个主要方向。然后告诉学生,
p>
“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
面”
,以此引出两个新的方向词语“东北”和“西南”
。接着通过“体育场和人民
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
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主
动认识另外两个新的方向词语
“东
南”和“西北”
。
上述的三步教学,第一步确立新知识的最近发展
区。从学校看汽车站、电
影院、火车站、少年宫分别在北面、南面、西面和东面;从学校
看平面图里的另
外四个场所,都不是正好在东、南、西、北等方向上,于是产生学习新的
方向知
识的需要。如果说东、南、西、北是四个相对独立的方向,那么东北、东南、西<
/p>
北、西南与东、南、西、北密不可分,不能辨认东、南、西、北是不可能学习其
他方向的。
第二步是学生体会东北面是介于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
西南面是介
于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只有体会了“东北”
“西南”的含义,才是意义接受
了新的方向知识。第三步是学生认知迁移,
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里讲“迁
移”
,
意思是让学生类推出西面和北面之间是西北面,
东面和南面之间是东南面。
他们进行类推的思想基础是上一步对东北、
西南的体验。
这里讲
“自主构建知识”
,
意
思是“东北”
“西南”不是教材也不是他人介绍的,而是学生自己想到、自己
提出来的。尽管“建构”的空间不大,
“建构”成果的新颖性、独特性不明
显,
但能给予学生一份鼓舞和自信,
使他们对自己认出来的方向
体会深刻、
记忆牢固。
配合例
3
的“想想做做”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是第
1
、
2
题,
整理分两次教学的八个方向,
帮助学生组织新的认知结构,
整体把握所学的方向。
先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再指出东北、东南、西北、西
南,能进一步体会
四个主要方向与四个辅助方向的关系,
从而借
助四个主要方向,
记住四个辅助方
向。
在指南针的四周写出八个方向,
既让学生认识指南针,
也在整理
教学的八个
方向。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是人们辨认方向的工具。
指南针的使用
很方便,<
/p>
教材后面还要利用指南针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认识指南针是有必
要的。
填出指南针表示的东、南、西、北等方向,可以根据指南针上的针所指的方向,<
/p>
也可以依据北南相对、东西相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如果把两种填法
相融,效果会更加好些。第二层次是第
3
、
4
、
5
题,让学生在
具体情境或游戏中
使用方向知识。
教学时仍然要强调物体所在的
方向是相对而言的,
必须说清楚什
么在什么的哪个方向。
4.
“动手做”指导学生制作和使用方向板。
教学方向知识决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单纯地在黑板上画方向、在教室里讲
方向。
p>
要组织学生到现实生活的空间里去,
在他们喜欢的、
常去的地方辨认方向,
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动手做”指导学生自制“方向板”
,为辨认方向提供简易的工
具。方向板
的原理和指南针有相似之处,
成结构地表现出八个方
向,
只要把方向板对准北面,
其余七个方向就都找到了。
教材指导
学生做出方向板:先图示把一张正方形纸三次对折,折成
8
等份
;
再照样子在纸上标出北面,并写出其他七个方向,就做成了方向板。
< br>
教材安排学生在教室里使用方向板,利用它找到各个方向。由于学生在前
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教室里的各个方向,所以这里的重点是学习如何使用方向
< br>板,体验方向板指出的方向和已经知道的方向完全一致,从而信任方向板。
p>
教材还要求学生在自己家的周围,利用方向板测定方向,看看各个方向分
别有些什么,
体验方向板的作用。
教学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到
其他地方去测量方向,
如学校门口、公园里,感受现实空间里的方向,形成初步的方向感
。
综合与实践【测定方向】
这是一次操
作型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应用刚学习的方向知识,在
校园里辨认方向。通过活动
,巩固有关的方向知识,学会使用测量方向的工具,
增强辨别方向和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
能力,进一步加强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整个活动分四段进行。
第一段组织学
生讨论
“怎样在校园里测定方向”
,
通
过交流整理出两个要点:
一是利用测定方向的工具——指南针或方向板,
二是有次序地辨认方向——先找
到北面,接着依次找到东、南、西面,然后找到
四个辅助方向。
第二段是看看“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测定方向
的,他们学校的各个方向分
别有些什么”
。教材的主题图呈现了
一个校园场景,以校园内的大树为观测点,
四周有教学楼、花坛、电话亭、单杠、乒乓球
桌、篮球场、读书角等建筑物、器
械和场所,
大树下面有三个小
朋友,
其中一个男孩手里拿着指南针,
他们正在利
用指南针指出的方向,
说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为
了让学生看清楚男孩手里的
指南针,
教材把指南针放大,
画在这个男孩身边。
这段活动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
指南针确定方向:
把指南针平放在手掌上,
就能指出各个方
向;
顺着指出的各个
方向往远处看,
就
能找到每个方向有些什么。
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像图画里的小男
孩
那样,逐一描述校园四周主要物体所在的方向。
第三段是学生
分组在自己的校园里开展测定方向的活动。每个小组自行在
校园里选择观测点,
利用工具找到八个方向,
把各个方向看到的主要景物填写在
教材提供的表格里。
这段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测定方向,
提高表述物体所在
方向的能力。
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两
点:
第一,
如果要在校园里找两个或两个以
上观测点,
那么这些点要尽可能离开远一些,
使校园里的部
分景物,
在不同观测
点被测定的方向不一样。
< br>例如,
前一观测点测得××物体在东面,
后一观测点测<
/p>
得这个物体在东北或东南方向。
这样,
学
生就能体会物体所在方向受到观测点的
影响,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不变的。第二,要
让所有学生都充分活动,每个
小组的人数不宜多,
一组
3~4
人比较适宜。
如果缺少指南针,
可以用方向板代替。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校园的北面,
其他方向则由学生用方向板测定。
要帮助学生在
小组内分工,
由一人手持指南针或方向板,
其他
人都进行测定和描述物体所在方
向的活动。在充分观察与交流之后,各人在自己的数学书
上填写表格。
第四段“在小组里说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总结这次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
动经验。经过前面的三段活动,就测
定方向这个话题,学生应该有话可说。可以
说说自己对方向知识的体验,
也可以说说使用测定方向工具的体验,
说说关于测
定方
向的技巧以及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体会,
说说自己的收获、
心情
……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寻找话题,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共享成功的喜悦。
第
1
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
1.
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
地辨别这四
个方向。
2.
在用东、南、西、北四
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
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
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p>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用东、南、西、北四个方
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
其他三个方位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共享
认识东、南、西、北。
1.
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
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
右面、
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
先指一指、
说一说,
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
身来坐下,我们看图: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
天早晨,
面向
太阳站立。
你知道小明的前面、
后面、
右面、
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
(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
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
北四个方向。
(揭示认识
东、南、西、北)
2.
教学“试一试”
。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
1
)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说口令,学生
按口令做。
p>
(
2
)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
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
3
)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
< br>回答。
三、反馈检测
1.
“想想做做”第
1
题。
指名学生口答,小红面向西,她的前面、左面、右
面各是什么方向?
提问:你是怎样很快确定其他三个面的,说给同学听听。
p>
2.
“想想做做”第
2
题。
指名两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面站立,指出自己的前
、后、左、右,再指出
各自的东、西、南、北。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p>
3
、
“想想做
做”第
3
题。
出示题目插图,指名读题。
找出图中
窗户的位置,
这个位置在房间的哪一面?你能说说房间的东面和西
面各有什么吗?
指名回答。
p>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住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小组交流,指定几人说
< br>给全班同学听。
)
4
、
“想想做做”第
4
题
。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
、南、西、北各
有什么?都去观察了吗?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
2
课时
认识平面图
教学目标:
1.
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
了解平面图上
“上北、
下南、
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
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
线。
2.
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
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
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
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
拍到的画面应该是
什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
高才行。不过
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
来认识平面图。
二、探究交流。
1
、认识平面图。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
平面图,
(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
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
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
图上吗?
学生活动:
< br>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
教学楼、
篮球场
、
看台。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反馈:
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
先请这几个
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讨论:
请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
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
一问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
(定的北面不同,
你认为可以怎
样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后,
组织讨论,
形成共识:
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
的标准。
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
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
的。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
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
向。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
方向是北面。
< br>谈话:
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
有不符合要求
的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
完成后,
再把你的
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学生活动:
p>
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
使其符合规范,
并
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
的其他三个方向。
全班交流:
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
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
其他三个方向。
小结:
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
不但认识了平面图,
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
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反馈完善。
1
、
“想想
做做”第
1
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
再提问:
小红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
红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去新华书店呢?
2
、
“想想
做做”第
2
题。
出示图。
问:
如果
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
你准备怎样介绍?先在小组内说一
说。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3
、
p>
“想想做做”第
3
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从水上世界
出发到望梅阁应该怎样走?(学生讨论,交流)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4
、“想想做做”第
4
题。
出示公交线路图。
学生自己看图填空,集体订正。
5
、
“想想做做”第
5
题。
< br>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
决下面
的两个问题:
(
1
)大楼的紧急疏散图
有什么作用?(
2
)紧急疏散时,为
什
么不能走
电梯?)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
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
电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
< br>讨论:
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
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
样的路线?先在小
组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知道了什
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
的表现满意吗?
教后反思:
第
3
课时
辨认方位
教学目标:
1.
能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上辨认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
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
.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
极的思考。
3
.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
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
.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
系。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
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上课前:同学们,你们学
过哪些成语?谁来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一、先学探究: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平面图时,
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
定来绘制?
(上北、
下南、
左西、
p>
右东)
生答,师指。
“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
解?今天
,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1
、教学例题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
在学校的东
北面?(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
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
/p>
指名答。
(学生汇报时,
先问一问为什么
,
再出现
“东南”
、
< br>“西北”
和
“西
南”字,如果学
生说出如“北东”、
“南西”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
然后教师纠正:
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
但按习惯
应该说东南,
不说
南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
同桌相互说说它的
位置。
三、反馈完善:
1
< br>、“想想做做”第
2
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
东面;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有关指
南针
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这就是一个指南针的图,
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
P23
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
怎么填的。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
祖国的未
来要靠谁?所以,
我们
小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
加繁荣、富强。
2
、“想想做做”第
3
题
讲述:
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
现在要回家了你
能帮
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
、“想想做做”第
4
题
讲述:
下面老师带小朋友
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
告诉你们吧,
青山乡不
仅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
出现水库及
8
种水果的图片,
水库在中
间已贴好,
8
种水果排列在一边。
)<
/p>
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
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
植
的地方吗?
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
西南面是苹
果园;
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
桃园在水库的北面;
水库的西北面是西
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
、“想想做做”第
5
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什么地
方
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
、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我们已经能够
在平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
8
个方向,
在
现实生活中这
8
个方向
你们也能认识吗
?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
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
根据
老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平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
辨认这八个方向?
< br>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
4
课时
测定方向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
2
、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体会成功的<
/p>
喜悦,感悟集体的力量。
3
、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
生
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
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揭示测定方向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
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看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察后,指名答。
(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
p>
话中都能看出来。)
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
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三、反馈完善: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
会测定方向了,
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
方向?<
/p>
师说要求:
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
每一组带一本书、
一枝笔。
每五人一小组,
商量一下,
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
地方测定方向,
然后分工测定,
把表填好。
看哪一组测的
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回班,整理表格。
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五、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
学生认识了
100
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是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
的认识”
教
学十分重要的一段,
也是学生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
本单
元之前,
学生接触的都是比较小的数,
这就限制了他们对自然环境、
日常生活和
生产劳动的认识。
在本单元,学生将学习新的计数知识,用较大的数描述、交流
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里的事
件与现象,他们的数感会有明显的发展。
我国的计数,习惯把
数位分成个级、万级、亿级,每一级都是四个数位,
每一级上的数都是万以内的数。
p>
读、
写多位数一般都分解成两个或三个万以内数
在不同数级上进行读、
写。
从这点来说,
< br>本单元对以后教学多位数有十分重要的
基础作用。
p>
学生在
100
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万以内的
数,是一次较大的跨越:他们需
要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千”和“万”以及相应的数位,
需要学会读数和写数的
基本方法以及数中间或末尾有
0
时的读写规则,需要依据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
小,需要从数与数之间的联
系得出求近似数的方法。
万以内的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内
容。虽然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教学经
验,
但仍然存在一些教学难
点。
本单元教材遵循人类认识较大数的一般规律,
尊
重儿童的认数特点,
编排九道例题,
循序渐进地教
学万以内数的知识,
具体安排
如下表。
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
1
直观认识几百和几百几十几例
2
三位数的意
义(组成)
直观认识一千例
3
三位数的读与写例
4
认识算盘,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练
习三
练习三位数的知识,重点是数的意义和读写(续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
排例
5
认、读、写整千数,四个数位上都不是
0
p>
的四位数,末尾有
0
的四位数例
6
直观认识一万
万以内
的数位顺序表例
7
认、读、写中间有
0
的四位数例
8
比较万以内数
的大小例
9
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练习四
练习四位数的知识,重点是数的意义、读写与求近似数单元复习整理并应
用全单元教学的主要知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
因此缺乏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是他们认识大数的主要障碍。从上表里可以看到,
< br>全单元的新授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编排,例
1~
例
4
集中教学三位数,帮助学生初
步建立“千”的
观念。例
5~
例
7
集中教学四位数,让学生初步认识“万”
。例
8
和例
9
则把三位数和四位数结合起来,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与求近似数。
这种知识
结构与过
去教材相比,
有很大的不同。
把三位数和四位数的认、
读、
写分开安排,
降低了学生认知的坡度,
p>
有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
比较数的大小和求近似数,
三
位数和四位数的原理与方法是一致的,
都是依据数的
组成作出判断,
合起来教学,
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能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算盘曾经是十分常用的计算工具。发明和使用算
盘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智
慧和传统文明。
由于计算器的普及,<
/p>
珠算已越来越少,
离开小学数学教学也有较
长时间了。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要求,
本单元
编排例题帮助学生认识算盘,
并在算盘上表示万以内的数,
把传
统文化与
现代数学教学有机融合,
既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
又解决了认数教学缺少
计数器的困难。算盘的
1
个上珠表示“
5
”
,用它表示数,比计数器稍抽象些,但
更方便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有好处。
1.
教学千以内的数,
调用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
设计符合儿童认数特点的
教学线索与方法。
在前几册教科书里,学生陆续
经历了认识
10
以内的数、认识
11~
20
各数、
认识
100
以内的数等过程,
初步积累了利用数珠、
小棒、
计数器等表示数的经验,
初步形成了联系数的组成理解数的意义,
p>
以及读数与写数的经验。
这些都是教学
万以
内数认识的可用资源。
教材设计的认数教学线索与方法,
遵循儿
童的认数特
点,使已有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
1
)
p>
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三位数,用教具和学具表示三位数,让学
生
直观感受三位数的意义。
直观认识三位数编排两道例题,例<
/p>
1
里的数是整百数和几百几十几的数,
例
2
和“想想做做”里出现几百几十和几百零几的数。这是由易到
难的安排。
例
1
利用女孩量身高和介绍电风扇价钱等实例,把学生带进学习三位数的
情境中。
利用教具、
学具表示三百和三百二十四,
让学
生直观感受这两个数的组
成,体会其意义。
在教学
100
以内数时,小棒是最主要的教学和学具。因为小棒容易数、容
易摆、容易捆,
1
根小棒表示一,
10
根小棒捆成
1
捆表
示
10
个一是
1
个十,几
捆或
10
捆小棒表示几十或
一百。这种方式表示数,形象具体,有利于学生形成
100
以内
数的概念。然而,教学万以内的数,如果再用小棒做教具和学具,就不
太方便了。
为了直观表示万以内的数,
教材选择小方块为教具和学具。
具体地说,
1
个小方块表示一,
< br>10
个小方块连成一条表示
1
个
十,
10
条小方块拼成一片表
示
1
个百。
学生第一
次接触小方块表示的数,教材指出每一片都表示一百,
3
片是<
/p>
3
个一百,即三百。在教学
100
以内的数时,已经在计数器上建立了百位,并且用
百位上的
1
个珠表示一百。现在表示
3
个一百,很自然地应在百位上拨
3
个珠。
< br>学生看着
3
片小方块和计数器百位上的
< br>3
个珠,
能够体会到
3
个一百是三百。
这
就直观形象地体验了三百的意
义。
例
1
接
着呈现由
3
片、
2
条和
4
个小方块合起来的图,
要求
学生思考一共有
多少个小方块。他们已经知道
3
片是
3
个百,而
2
条、
4
个表示多少还不清楚。
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这样想:
1
片小方块平均分成
10
条,也就是
1
百平均
分成
10
分,得到
1
< br>条小方块,所以
1
条小方块表示
1
个十;
1
条小方块平均分成
10
份,
也就是
1
p>
个十平均分成
10
分,得到1个小方块,所
以
1
个小方块表示一。学生
看懂图画里
的
3
个百、
2
个十和
4
个一,
就能在计数器上拨出这
个数。
教材里
“蘑
菇”卡通的讲述“<
/p>
3
个百、
2
个十
和
4
个一合起来是三百二十四”
,是学
生对这个
数的直观认识,是对几百几十几的意义的初步概括。
例
2
在计数器上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直
观认识几百几十和几百零几的数。
在计数器上表示数比用小方
块表示数方便,
而且比小方块抽象。
所以,
例
2
直接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学生可以一边拨珠,一边说出
所表示的数。其中第(
1
)
小题是“一
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五十数到四百六十”
,所涉及的都是几百几十的
数。
教材用计数器图给出开始的三百五十和结束的四百六十,
让学生注意到计数
器的个位上没有拨珠,
所表示的数都是几百
几十。
当数出三百九十以后,
接着的
数
是多少?应该让学生多些思考和交流。
计数器的十位上再拨
1<
/p>
个珠,
这时十位
上就有
< br>10
个珠,
10
个十是
1
个百,这个数是四百。
例
1
和例
2
后的“想想做做”第
1
题,在计数器上拨珠,一个一个地从七
百八十六数到八百零五,
其中有几个数是八百零几。
认识几百零几的数,
是这道
题的主要内容。
在拨珠与数数的过程中,
七百八十九添
1
p>
是多少?七百九十九添
1
是多少?八百如何
添
1
、添
1
以
后是多少、这个数怎样说?这些都是教学要注
意的地方。
(
2
)
设计认识一千的两条线索。
一千是一
个数,
“千”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学生认识三位数以后,有条件认
识一千,他们继续学习更大的数也必须认识一千。例
2
引导学
生直观认识一千,
编排了两条认数线索,让学生体会一千有多大,学会用学具表示一千。
一条线索是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地
数,九百九十九添上
1
是一千。教材画
出的计数器上,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有
9
个珠,表示九百九十
九。如果再添上
1
,个位上是
10
p>
个珠。已有的经验是
10
个一变成
1
个十,十位上就是
10
个珠;
10
个十变成
1
个百,百位上就是
10
个珠。这就需要建立新的数位
和计数单位,
为此在百位的左边新增加一个“千位”
,这个数位
上的
1
个珠表示一千。
另一条线索是看着小方块一百一百地数,
1
片小方块
表示一百,
几片小方块
表示几百,
10
片刚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这个大正方体表示一千,
由此得出
“
10
个一百是
一千”
。
上述的前一条线索,是逐一
计数,即一个一个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有助于
学生体会相邻自然数之间的关系。
后一条线索是按群计数,
突出了计数单位以及
相
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安排这两条认知线索,使“千”的教学更加丰满。
(
3
)
p>
拨数、写数、读数融为一体,进一步强化数的概念,让学生探索读
写
数的方法。
例
3
主要教学三位数以及一千的读、写。由于读数与写数都离不开数的组
成,而数的组成
是数概念最本质的内容,所以例
3
紧紧扣住数的组成,把拨数、
读数、
写数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联系读
写
100
以内数的经验,
主动探索三位
数以
及一千的读法和写法。
学生通过
前面两道例题的学习,
已经会在计数器上表示三位数和一千。
例
3
以此为起点,在计数器上分别呈现五百、五百三十四、一千等
三个数。要求学生
在自己的计数器上也拨出这三个数,体会并讲述各个数的组成。教学应
注意到,
这里既要求学生用学具表示数的意义,
也要求他们说出
数的组成,
以表达自己对
数的理解。
“读数”是从高位到低位、依次连贯地说出数的组成。例如,5个百、3
个十、4个一组成的数读作“五百三十四”
。学生应该能读出学具上表示的数,
也应该能读出用数字写出的数。
“写
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比照着计数器上拨的珠写出相应的数,
一种是根据数的组成
写出数。
例
3
注意到这两种情况,
p>
让学生先在计数器的下面
写数,再根据数的组成写数。写数的要领是
“哪一位上有几个单位,就在这一位
上写几”
“哪一位上一个单
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
0
”
。学生
比照着计数器上
拨出的珠写数,能够体会到这些要领。他们在根据数的组成再次写出这个
数时,
对要领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一些。
5
个百是五百,
1
个千是一千,这些
整百数和一千的读写以及几百几十几的
读写,
安排在例题中教学
,
有助于学生体验读数的方法和写数的要领。
而几百几
十的数和几百零几的数,在“试一试”里读写,只要运用例题里的读数方法和写
< br>数要领。无论例题还是“试一试”
,教材都把读数与写数留给学生完成,使他们<
/p>
有条件进行这些尝试,这是因为学生有读写
100
以内数的经验可以利用。
例
3
后的“想想做做”第
1
题在数轴上整
理整百数和一千,要让学生注意
到两点:
一是
< br>1000
排在
900
的后面,<
/p>
是
10
个
100
;
二是排在
500
后面的数离
1000
比较近,接
近
1000
。第
5
题的每个数里都有一个“
3
”
,但
各个数的“
3
”所在的
数位不同。
p>
“
3
”
在个位上表
示
3
个一
(即
3
)
,
“
3<
/p>
”
在十位上表示
3
个十
(即
30
)
,
“
3
”在百位上表示
3
个百(即
300
)
p>
。要通过这道题,让学生体验十进制计数法
的位值规则。
(
4
)
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和一千。
从表示
数的角度来看,算盘和计数器有相似之处,它们上面都能确定数位,
都是用“珠”表示数
,都能直观显示数的组成。最大的不同是计数器的每一个珠
只表示
1
个单位,
而算盘的每一个下珠表示
1
个单位,
每一个上珠表示
5
个单位。
教材引进算盘表示数,一方面传承我
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多了一
件教具、学具,多了一种直观表示数的方法。让学生
认识算盘,可以体会历史文
明;让学生在算盘上表示数,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强化数的概
念。
例
4
向
学生介绍算盘,并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
①
介绍算盘的结构。算盘由框、梁、
档、珠四个要件构成。教材在算盘图
上指出这四个要件。其中,梁上面的珠叫上珠,梁下
面的珠叫下珠。
有些算盘的每档上是
2
个上珠和
5
个下珠,有些算盘的每档
上是
1
个上珠
和
4
个下珠。教材选择后一种算盘,它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
②
介绍算盘上表示数的规则。规
则之一是:算盘上记数,算珠要靠梁。即
上、下珠靠框则不表示数,上珠往下拨靠梁,下
珠往上拨靠梁,才表示数。规则
之二是:
1
个下珠表示
1
,
1
个上珠表示
5
。利用下珠能够表示
1
、
2
、
3
、
4
,利
用
上珠能够表示
5
,上珠和下珠同时使用,能够表示
6
、
7
、
< br>8
、
9
。
学生初步接触算盘,难点就在于它的
1
个上珠表示
5
,表示
6
、
7
、
8
、
9
既
需要上珠,也需要上珠
,需要上、下珠的结合使用。
③
<
/p>
在计数器上表示三位数和一千。首先要在算盘上确定数位,可以任意选
择一档作个位,
也可以把算盘最右边一档作为个位。
从个位
起,
向左依次是十位、
百位和千位。
其
次要从高位到低位表示数。
三位数一般先拨百位上的珠,
再拨十
位上的珠,最后拨个位上的数。然后在算盘上拨珠表示三位数。
教材在算盘图上分别表示出四、三十七、六十、八百零二、九百等数,里
面有一位数、
两位数和三位数。
要求学生说出算盘上表
示的这些数,
并在自己的
算盘上拨出这几个数,帮助他们逐步适
应
1
个上珠表示
5
,学会在算盘上拨珠表
示数。
“
试一试”要求这生在算盘上一边拨珠一边数数,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两、
三位数的组成,
形成在算盘上表示数的技巧。
学生进行这些活动的速度不要太快
,
应一边拨一边看,想数的组成并说出算盘上的数,在下珠已经满“
4
”
,继续添
1
< br>时,想一想怎样拨?在一档已经拨了
9
,继续添
1
时,想一想怎样拨?体会算盘
上的
“
5
个一是
1
个
5
”
“
10
个一是
1
个十”
“
10
个十是
1
个百”
“
10
个百是
一千”
。
练习三配合例
1
到例
4
的教学,着重练习
三位数的组成与读写。其中第
4
题是口算几百加几十以及相应的
减法,
应该结合数的组成思考得数。
例如,
300+20
是
3
个百与
2
个十合起来,得
320
;
320-20
是从
3
个百与
2
个十里去掉
2
p>
个十,
得
300
;
320-300
是从
3
个百与
2
个十里去掉
3
个百,得
20
。第
9
题在计数器上
拨
5
个珠表示三位数,
这是一道很有趣的题。
能表示的三位数有几百几十几、
几
百几十、几百零几等
,有一百多、二百多、三百多、四百多以及五百等。这些数
各不相同,
< br>其原因是各位上的数都不相同。
学生明白这点原因,
对十
进制计数法
就多了一分体验。
用
5
p>
个珠在算盘上能表示更多的三位数,
如果学生有兴趣,
不
妨试一试。
2.
p>
教学四位数和一万,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
给他们更大的自主
学习空间。
例
5~
例
7
在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四位数的知识,教材有两点变化:一是把
算盘作为认数的主要教、
学具;二是压缩进程,把直观认识数、理解数的组成与
读数、写数等内容同步教学。
p>
(
1
)
在算盘上拨出四位数,让学生体会数的组成,试着读数和写数。
教材分两段教学四位数,先认识整千数、四个数位上都不是
0<
/p>
的四位数以
及末尾有
0
< br>(个位上是
0
或个位、十位都是
0
)的四位数,再认识数中间有一个
或连续两个
0
的四位数。
整千数是四位
数的最基础的知识。例
5
教学的第一个数四千是整千数,四
p>
位数的教学从整千数切入,有三点原因:第一,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千,理解了它
的意义,掌握了它的读写,接着学习整千数,理解几个一千是几千,写出和读出
整千数应该是很顺的。
第二,
几千是四位数里的新知识,
p>
而四位数的百位、
十位、
个位上的数都是三
位数里已经认识的,让学生认识几千,并与三位数联系起来,
就掌握了四位数的知识。<
/p>
第三,
在计数器上表示四千,
分析其组成
和学习其读写
方法,都要把注意集中在千位上,从千位拨起、从千位说起、从千位写起,
蕴含
了从高位起的读写规则,这是认识非整千数时十分需要的习惯。
照教材的样子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是认识四位数的关键。
例
5
和其后的
“试
一试”
教学七千二百五十三、
六千
三百五十和二千七百,
这些数都用算盘图呈现。
教材要求学生照
样子在自己的算盘上拨一拨,
引导他们分析数的组成。
学生体会
到数的组成,就理解了数的意义,也感受了数的读法和写法。
照样子拨数,必须从高位到低位依次进行。例如,拨七千二百五十三,依
次在千位上拨
1
个上珠和
2<
/p>
个下珠,表示
7
个千;在百位上拨
2
个下珠,表示
2
个
百;在十位上拨
1
个上珠,表示
5
p>
个十;在个位上拨
3
个下珠,表示
3
个一。
像这样一边思考一边拨珠,数的组成就
很清楚了,把这个数写成
7253
,读作七
千二百五十三,也不会有困难了。
(
2
)
按两条线索教学一万,形成数位顺序表。
例
6
安排三次在算盘上拨数和数数的活动。第一次从三千六
百起,一百一
百地数到四千三百,
涉及的都是几千几百的数。<
/p>
第二次从七千五百五十起,
一十
一十地数
到七千六百二十,
涉及的都是个位上的
0
的数。
第三次从九千九百八十
九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九千九百
九十九,涉及的数的各位上大都不是
0
。上述各
数都是例
5
教过的四位数,但巩固并发展了例
5
所教学的知识。
例
6
的重点是教学一万,它既是一个数
,也是一个计数单位。教材像教学
一千那样教学一万,也编排了两条认知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在算盘或计数器上,给九千九百九十九添
1
,依次把
10
个一
变成
1
个十,
10
p>
个十变成
1
个百,
10
个百变成
1
个千,
10
个千变成
1
个万。学
p>
生从中能体会到一万和九千九百九十九是相邻的两个数。
第二条线索是看着表示一千的正方体,
一千一千地数出
< br>“
10
个一千是一万”
。
学生从中能理解“千”与“万”之间的进率。
在教学一万以后,例题整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这是小学数学教材里第
一次出现的数
位顺序表。
在此之前,
数位顺序一般表现在计数器或算盘上面,
计
数器上的“千”既有那一杆是千位的意思,也有那一杆的计数
单位是千的意思。
现在出现数位顺序表,
把数位顺序作为一个重
要的数学知识教给学生,
让他们知
道已经学习了哪些数位,
p>
数位之间是怎样的顺序,
并把这些知识牢固地保存在自
己的认知结构里。
(
3
)
p>
认、读、写中间有
0
的四位数。
例
7
教学的数,中间(
百位、十位)有一个
0
或两个
0
,这是学生学习的一
个难点。教材仍然让学生在算盘上,照例题的样子
拨出四千零六十和七千零三,
在拨数时了解它们的组成。
学生先
对照着算盘表示的数,
从高位到低位写出每一
位上的数,
再依据数的组成写出数,
能够体会到写数的要领:
哪一位上有几个单
位,就在这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
写
0
。教学时
要适当帮助学生读中间有
0
的数:数中间的“
0
”应该读出来,无论数的中间有
一个
0
还是有两个
0
,都读一次“零”
;数末尾的“
0
”一般不读。
p>
例
7
后的“想想做做”第
< br>2
题,对齐着数位顺序表的各个数位写出三个数,
要求学
生对照着数位顺序表分析数的组成并读数。这比看着算盘上的数抽象一
些,但有利于提高
学生读写数的能力。其实,对照着数位顺序表读数和写数,也
只是一个过渡。学生最终要
把数位顺序想在脑子里,并自主进行认、读、写,这
才是教学的目标。
< br>第
5
题口算几千加几百和相应的减法,
< br>能够强化对几千几百的
认识。要引导学生联系数的组成思考得数。
3.
在开放的情境里比较数的大小。
把比
较三位数的大小和比较四位数的大小结合起来教学,
主要有两点原因:
< br>一是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和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
原理和方法是一致的。
p>
只
要在比较两个百以内数大小的基础上,
完
善比较方法、
丰富比较经验,
以适应各
种情况。
合起来教学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提高教学效率。<
/p>
二是如果把比较三
位数的大小与比较四位数的大小分开教学,
p>
容易遗漏一个三位数与一个四位数的
比较,
造成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里的一个空白点。
现在合并成比较万以内数的大
小,以比较四位数为主,兼顾三位数,能弥补这个空白。
例
8
设计开放的情境,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主动开展比较
活动。
首先,例题的题材是开放的,分别提供了电视机、洗衣
机、电冰箱和空调
器四种商品的价钱,依次是
2530
元、
980
元、
235
0
元和
3180
元。这四种商品的
p>
价钱可以两两相比,
先比较电视机和空调
器的价钱,
再比较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
钱,
然后由学生任意选择两样商品比比价钱。
这些比较里,
有千
位上数不同的四
位数、
千位上数相同的四位数、
三位数与四位数等各种情况,
有利于完整地教学
万以内
数的大小比较。
其次,比较的思路和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
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和个性特
点出发,设计自己的比较方法。正如比较
2530
和
3180
的大小,有人
会想
2530
是
2
千多,
3180
是
3
千多,得出
2530
小于
3
180
。有人根据两个数的组成,直接
比千位上的数,得出
p>
2530
小于
3180
。学生中还可能有其他想法,在班集体里,
方法一定是多样的。教学应该鼓励学生有
自己的方法,尊重他们的思考。
另外,自己选两种商品比较价
钱也是开放的。有人会仍然比较两个四位数
的大小,重温前面的比较方法,有人会选择一
个三位数和一个四位数,体验“位
数多的数大于位数少的数”
。
最后,各人积累的体验是开放的。例题问学生“怎样比较两个
数的大小”
,
引导他们反思并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
教学时,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
几个要点
,
例如,
两个数的位数不同如何比较大小?两个数的位数相同如
何比较
大小?另一方面不要以条文式的方法去限制学生,要允许学生保持自己的想法,<
/p>
使用自己的方法。
例
< br>8
后的“想想做做”里,用“多得多”
“多一些”
“少很多”
“少一些”等
词语描述数与数的大
小关系,生动形象,便于理解,便于交流。这些词语曾经在
100
以内数的范围里用过,现在应用于万以内的数。随着数的范围扩大,词语含
义的相对性
越来越大,
学生对此会有更加丰富、
更加深刻的体会,
他们的数感也
会随之得到发展。
4.
初步认识近似数。
日常生活中往往不需要十分精确的数,只要知道大约多少就够了。例如,
某
小学大约有
1000
名学生中午在学校用餐,
< br>学校食堂每天大约用大米
150
千米。
< br>这里的
1000
名学生和
150
千克大米都是近似数。近似数是接近精确数的数,通
常是整十、
整百、整千、整万或整亿的数,读、写都比精确数简便。使用近似数
方便了描述与交流,
便于解决问题。
善于使用近似数是具有良好数感的表现之一,<
/p>
也是以后进行估算所需要的基础。
小学
数学分两次教学整数的近似数。本单元是第一次,仅是初步认识。教
材里没有出现“近似
数”这个词语,也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只是通过
某些三位数接近几百、某些四
位数接近几千,得出这些数的近似数。同时,让学
生认识约等号,并用它来表示近似数。
例
9
分三步
教学近似数的初步知识。第一步给出龙岗小学有学生
695
人,
东山小学有学生
703
人,提出问题“
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各接近几百人”
,从而创
设认识近似数的情境
。
第二步要求学生联系三位数的知识,
得出两个学校的学生
p>
数都接近
700
人,
通过
“比
700
少一些”
“比
700
多一些”
,<
/p>
初步体会
“接近
700
< br>”
的含义,体验找到“接近
700
的数”的思考方法。第三步教学约等号的知识,指
出这个数学符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和用法。
“接近几百”既是三位数的近似数的含义,也是求三位数的近似数的思考
方法,
这个方法也可以迁移到求四位数的近似数上面。
“试一试”
p>
让学生写出
2016
人大约是几千人,就要
想“
2016
最接近几千”
。
教材希望“接近几百”是学生的体验,不是强调使用某种方法的判断。
“想
想做做”第
1
题,在数轴上表示出
500
、
51
0
、
520
…
600
,让学生体会哪几个数
接近
50
0
,
哪几个数接近
600
。
虽然不讲
“四舍五入法”
,
学生仍然能体会到
510
、
520
、
530
、
p>
540
都小于
550
,接近
500
;
560
、
570
、
580
、
590
都大于
500
,接近
600
。他们从这里获得的体验
,将会有效支持他们求三位数或四位数的近似数。
教材十分重
视解决实际问题时求近似数,让学生感受近似数能应用于解决
实际问题。例如,配合例<
/p>
9
的“想想做做”第
4
< br>题给出四个村的植树棵数
4095
、
3880
、
3016
、
4980
,要求学生先说出每个村大约植树几千棵,然后寻找哪两个村
p>
植树的棵数差不多,
并把四个村植树的棵数从小到大排列。
显然,
这里利用近似
数,找差不多的两个数,以
及按大小次序排列四个数会方便许多。又如,单元复
习第
7
p>
题,给出书店四天售出书的册数
5015
、
5972
、
3107
< br>、
4890
,要求学生寻
找第几
天售书的册数与第一天差不多,
第几天售书的册数比第一天少得多,
如果
利用近似数解决这些问题,自然也会方便些。
第
10
课时
复习(
1
)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及读写,
会说出一个
数是接近几百或
几千。
2.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的组成及读写、近似数。
教学难点:
中间有
< br>0
及末尾有
0
的情况读写。
p>
教具准备:
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
万以内的数的组成、
p>
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
二、查漏补缺训练
1.
有谁能说出数为顺序表中从右往左的顺序吗?
出示第
1
题:
2659<
/p>
千位上是几?表示有(
)个(
)?百位、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