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沪版、苏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比较
-
关于沪版、苏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图形与几何”内容
的比较
编者按:
一个全新的栏目将从本期开始亮相于杂志,
栏
目名称是
“深
度学习实验”
。
“深度学习”一词套用了“机器智能”的别称。然而,在相
当长一段时间
里,
套用了
“学习”
概念的深度学习却
与普遍认为的
“学习”
上位类“教育”几乎无交集。我们姑且先
不去议论这种巧合是否暗含某种
“冥冥”
,
但有一点却是业界之外了解不多的,
那就是教育从未放弃对
“学
习”的掌控和追求;并且教育不仅始终关注着包括机器智能在内的未来教
育技术的发展趋势,还随时准备着将其对接应用到教育体系中。
换言之
,教育界理解的深度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机器智能的别称,而
更多地融入了教育本质的属
性和教育拓展的预判。这一观念的建构,还需
要我们不遗余力地普及、渗透,以及实践检
验。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我
们本期节选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应届
研究生的毕
业论文,并通过培养师资的学府和应用师资的学校对论文的不同视角,来
p>
凸显深度学习的成长性,
特别是对深度学习内涵、
< br>外延等特定边界的接受、
理解和运用的系统工程使命感。今年我们规划中的约稿将
聚焦在“同步国
际趋势的深度学习实验生态设计”这一维度上,会透过不同的视角和不同
的预期来诠释教育心中的深度学习。
我们相信,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深
入,教育自身凭借深度学习的影响
力,将会产生某种自我升级,甚至自我颠覆。
作为连接课程
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桥梁,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
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科书内容
的变化,会直接体现课程标准的变化,
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因此,对教科书的研究至关
重要。上海,作为拥有
教材开发自主权的城市,其在教科书的编写、编排、组织、内容的
选择等
方面与其他版本教科书必然存在共性与差异,所以对教科书的分析比较有
利于突出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势与不足,使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优
势互补。本文选择沪教版和苏教版作为比较对象,以“图形与几何”内容
为例,采用文献
法、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探究两版教材的共性和差
异。
课程标准比较的结论
在课程理念上,相同点是:都强调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不
同学生的个性需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
的整合;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
学;强调认知主义教学观。不同点是:数学学习观有差异,学习方式各有
侧重。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采用的是国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
p>
(以下简称国家《标准》
)
,它侧重于提倡
多元、多样、具体的学习
方式,让学生经历多层次的活动过程,而沪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
采用的是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
》
(以下简称上海《标准》
)
,它更
倾向于基于问题的数学活动学习,像是一个主题活动,对具体的学习方式
没有作
出明确要求;数学课程观有差异,国家《标准》倾向于进行以学生
的实际经验为基础的数
学学习,而上海《标准》则更强调提高学生的数学
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
,上海《标准》在课程理念上还有
其独特性,即“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必备的数学基
本知识的同时,义
务教育阶段应适当安排拓展性的数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
学
生的兴趣爱好”
。
在课程目标上,两地《标准》的相
同点是:课程目标都是基于学生的
角度进行表述;总体目标都可以概括为“获得基础,增
强能力,培养科学
价值观”
。不同点是:国家《标准》总体目标
概括为“四基”
,即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
经验,上海《标准》总体目标概括为“三
基”
,即基本知识、基
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数学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的
差异,上海《标准》只强调了数学与生
活的应有联系,而国家《标准》不
仅强调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强调了数学知识之
间、数学与其他学
科之间的联系,其联系范围比上海《标准》更广。
在课程内容上,在“图形
的认识”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相
差不大;
在
“测量”
方面,
两地
《
标准》
的课程内容也基本相同;
而在
“
图
形的运动”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有明显差异:国家《标准》在
这方面突出强调了平移、旋转、轴对称这几个知识点,上海《标准》对这
方面
显然要求不多,只有一个拓展性内容――通过观察初步感知镜面对称
的特点,这可以看作
是上海《标准》课程内容的某部分缺失;在“图形与
位置”方面,两地《标准》都提出了
相同的课程内容――确定物体的相对
位置,但国家《标准》的课程内容知识点比上海《标
准》更全面,不仅可
以用上下、左右、前后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还可以用东、西、南、北
来描
述物体的方位。
在教材编写建议上,两地《标准》的相同点是:教材编写的具
体内容
大体类似;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不同点
是:从整体设计上看,国家《标准》强调原则性,而上海《标准》更强调
操作性;从具体内容看,国家《标准》更注重数学文化,强调“教材编写
要体现可读性”
,而上海《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最后一个操作活
动是教
材配套材料的编制,包括教学参考书、数学化数学活动软件库、教
学媒体这三个方面,同
时更强调数学习题配置。
横向维度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在背景信息方面,两版教材的相同点具体表现为:名称都是义
务教育
课本
?
数学;出版年份都是
p>
2015
年;附带材料都有教参、练习题及部分学
< br>具等。
在整体结构方面,沪教版教材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集中于“几何
与实践”这
一个单元中,不按专题来划分内容,而苏教版是按专题单元来
划分内容;苏教版的教材有
大量练习题,而沪教版的习题量较少。具体可
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①两版教材的单元
结构大体上是按照“单元标题―例题―练习题”这
样的结构来安排的,但具体结构上有明
显差异:沪教版的单元结构是先给
出单元标题,其下方会插入一幅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生活
情境小插图,然后
是每一小节的标题,标题下方会先呈现这一节的主要知识点,再根据知
识
点来安排具体的例题,
1
~
2
题不等,例题之后是练一练(或试一试)来巩
固所学内容。苏教版是先给出单元标题,然后直接给出例题,每道例题后
均有练一练(或
试一试)来巩固所学内容。在某几个例题学完后,会有一
个大练习来复习,其中包括“动
手做”和“你知道吗”这样的特色内容,
某些知识点多的单元后会有一个整理与练习来帮
助学生整理与复习知识。
②两
版教材涵盖的主题的相同点表现在:两版教材都涵盖了四大主题,其
中“图形的认识”与
“测量”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广,涉及的知识点
较多。
“图
形的运动”与“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小,涉
及的知识点较少;年级分布
有一定的相似性:两版教材的“图形与认识”
主题均有两册书没有涉及,且都没有分布在
三年级下册。
“图形的运动”
主题均在三年级上册,
“图形与位置”主题均在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
知识点的内容也有一定
的相似性。不同点表现在:虽然两版教材都涵盖了
四大主题,但其知识点的年级分布及数
量有所差异。从知识点的年级分布
看,某些知识点的年级分布不同。
③两版教材四大主题的顺
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表现在:
四大主题的顺序总体上都是从易到难、由简单
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心
理规律;
“图形的认识”主题都是最
先开始的,且都是从一年级上册开始
学习的,
“图形的运动”主
题都是最晚开始的,且都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
学习的;
“测量”
主题的知识点都是按照“长度―面积―体积”这一顺序
编写的,
“图形与位置”主题的知识点是按照“认位置(上下左右)―认
方向(东南西北)―确定
位置(数对)
”这一顺序编写的。不同点表现在:
两版教材“测
量”
“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开始的顺序有差异,对于“测
量
”这一主题,沪教版开始得比苏教版早,沪教版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
的,而苏教版是二
年级第一学期才开始;对于“图形与位置”这一主题,
苏教版开始得比沪教版早,苏教版
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了,而沪教版
是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的。两版教材“测量”<
/p>
“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