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及对策
-
浅析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及对策
p>
学前教育是具有公共性和专业性的公共资源,
社会在这一资源的分配
上应当
秉承公正、平等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较小,<
/p>
办学所需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对
学前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
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学前教
育的经费
投入,
但其相对能力却在下降。
为缓解这一矛盾,
学前教育成本开始由
国家、
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
/p>
这种成本分担定价模式能有效缓解学前教育经费不
足等问题,
p>
但也导致学前教育有失公平和收费贵等新问题。
本文将简要分析我国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及对策。
一、学前教育的准公共品属性分析
“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
面健康发展,
普及义务教育,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p>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
按照产品收益范围的差别,
社会产
品
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通常,
学前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它具有消费的
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形式上的不可分割性、
效应上的正外部性、
公益性和普惠性
等基本特征。
(一)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
、
排他性。
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
/p>
因为学前教育资源是稀缺的,
并不是每个幼儿都能够公平地享受优
质的学前教育,
只有受教育者付费才能消费
学前教育资源。
p>
2
、非竞争性。学前教育在相当大的范围
内只需追加相对低廉的社会成本便
能连续地为追加的消费者所消费,其边际成本曲线富有
弹性。
(二)形式上的不可分割性
教育的本质是在培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的未来,教育
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改变命运的最有效的途径,教育从
来就不是一个盈利的行业而是一个公益的事业,
学前教育是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
而教育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p>
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
只是免
除了
公民必须上幼儿园的义务,
而不是免除了政府提供学前教育这个社会公共产
品的责任。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
“
国家发
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
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
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
展学前教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
(三)效应上的正外部性
幼儿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效
益是政府应否给予财政补助的重要依据。
外部性
是经济学的一个
重要概念,
说的是如果一项经济行为附带地也对其他消费者
(
第
三方
)
形成影响
(
获益或受害
)
,而相应的成本并没有反映到市场价格中,
< br>就
出现了外部性。
按照经济学所揭示的规律,
在存在正外部性的领域,
必然会投资
不足。
因为这类投资不仅给当事方带来收益,
也给其他方带来收益,
但当事方只
能根据自身的收益来确定投资水平,
因此,
这个投资水平一定小于社会最优的投
资水平。在这种情况
下,政府财政投入就变得非常必要。那么,幼儿教育是否具
有正外部性
< br>?
除了投资者
(
家庭
)
之外,
有没有其他受益方
?
大量研究表明,
幼
儿教
育的受益者除了儿童个人、家庭之外,国家是主要的受益者。概括起来:幼
儿教育对人的
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长期的积极效应,
可以提高其未来的生产能力
和经济增长能力,
提高国家的公民素质,
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
和道德素养;
幼儿
教育可以提高妇女就业机会,
促进男女平等,
减少贫困人口,
降低社会救助费用;<
/p>
幼儿教育有利于打破“
一代贫困,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公平。
(四)幼儿园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1
、公益性
学前教育对个体而言是“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
对社会而言是“关系
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对国家而言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从经济角度
看,是“筑建国家财富”,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从政治角度
看,是国家战略项
目,具有公共服务体系组成成分的性质。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
事业”,
具有显著的公益性。
2
、普惠性
①普及性——解决“人人都要接受”的问题。
学前教育是每个人一生生活的
基础,
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石,
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
普及程度越高,
对社会越有利;覆盖面越广,对国
家越有利。大力推进普及学前教育,已成为当
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
《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p>
(
1990
<
/p>
年)
明确提出,
出生即是学习的开始,<
/p>
各会员国应为所有儿童提供早期的保育和
教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
在上个世纪
20
年代就强调“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
教育也应当普及”。所以,不管从个人,还是社会,抑或国家的角度,都必须引
< br>导和力推学前适龄的新一代公民接受这一阶段的教育。
②普惠性——解决“人人都能接受”的问题。
普及与普惠是相辅相成的,
要
普及就必须普惠,
只有普惠才能普及。
在我国绝大多数家庭经济能力还很低的现
实条件下,要推进中低收入家庭积极
承担学前教育支出,扩大学前教育普及面,
就必须大力发展价格适度,
< br>适合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水平的“广覆盖”普惠性学前
教育机构,
< br>实现学前教育事业在普惠中普及,
在普及中普惠,
使普通
民众“上得
起”园,普遍惠及每一位幼儿。
二、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以幼儿园教育为主)的现状
(一)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比例高于私立幼儿园
目前,
北京公办性质幼儿园占
67
%,
上海市占
71%
,
许多地区公办幼儿园的
数量比例高于私立幼儿园,
各地的政府也非常重视公办幼儿园的发展,
福建省将
在近年逐步
增加投入,
在各地兴建公办幼儿园,
大力发展幼儿教育。
虽然我省目
前与先进地区的现状尚有相当差距,
但对公办幼儿园作用的认识可谓已有了一个
良好的开端。
<
/p>
(二)私立幼儿园在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卫生保健等方面不够完善
私立幼儿园因主要的投资为私营企业或个人等,
大都以追求
利润为目的,
因
此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证乱办学现象严重。据
2009
年统计,泉州私立幼儿园
有<
/p>
320
多所,无证幼儿园有
135
所,
2010
年通过排查,私立幼儿园增至<
/p>
500
多
所,无证办园
< br>228
所。二是园舍设备简陋,管理不规范,卫生条件差。很多幼儿
园厨房没有“三防”设备,食品加工流程不符合卫生要求。三是存在安全隐患。
很多私立幼儿园没有消防设备,
一些幼儿园租用居民住宅楼,
疏散楼梯只有一个;
部分幼儿园司机及车辆证照不全,
车况令人
担忧,
且常有超载现象。
私立幼儿园
作
为半公益半营利性教育组织,
受到自身特点的限制,
有的私立幼
儿园过多追求
盈利性,导致了学前教育中一些扭曲的现象出现,如超班、超额招生,减少
教职
员工的配职数量,园舍设施设备简陋,追求低投入、低品质、高回报,私立幼儿
p>
园“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忧患。据调查,南安市农村私立幼儿园有
100
多所,基本没有消防设备,食堂没有“三防”设施,非校车接送幼儿情况严重
,
有的幼儿园对教育部门下达的整
改通知置之不理,私立幼儿园呈现出“扶起来、
难管理”的局面。
(三)私立幼儿园资金不足,入园难,乱收费现象严重
广大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
占城市多数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
很少能分配
到财政资金。
经济困难家庭的幼儿,
绝大多数还不能获得财政资金的资助,
不能
获得公平接
受学前教育的机会,现在
90%
的幼教类属于财政拨款,私立幼
教只占
很小比例,
如此情况造成的问题就是两极分化严重。
p>
公办幼儿园不仅师资力量雄
厚,教育设施完善,而且收费低廉。而私
立幼教基本上属于“草台班子”,想在
招生上占优势,
就要压低
学费,
这样又影响教育的基本投入和教师的稳定,
于是
私立幼教要不就是“贵族幼儿园”,动辄每月
2
、
3
千元,每年
5
万、
8
万要不
就是“小饭桌”,<
/p>
根本谈不上教育。
许多私立幼儿园还利用兴趣班、
特长班等进
行额外收费,各种代办费名目繁多而且成本不透明。
三、针对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财政投入不足,地方之间差距大
在全国普遍存在学前教育财政投
入不足的同时,
地区之间财政投入和入园率
的差异之大也到了惊
人的程度。
2008
年,上海财政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占预算<
/p>
内总教育经费的比例为
7%,
生均预算内
经费
6738
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海南则分别只有
0
·
3%
和
141
元,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由于财政投入
差异和其他
因素的影响,导致地区间幼儿入园率的巨大差异。我们根据
< br>2008
年各地常住幼
儿人口数和在园幼儿数计算发现,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浙江和上海都达到了
107%,
而西藏和甘肃分别只有
10%
和
35%
。
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外,
多数地区的政府没有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没有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给予应有的地
位,而是过多地依靠市场提供学前教育经
费。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政府财力雄厚,
但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极少,幼
儿园
90%
是民办,经济困难家庭幼儿资助制度也没有建立。在经济落后、政府财
力薄弱的中西
部农村,
不少乡镇、
甚至一个县内的所有乡镇连一所公办幼儿园
也
没有。
多年以来中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到预算内教育经费的
1
·
5%,
远远低于国
际水平。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包括北京在内的
很多地区学前教育机构不足,
< br>无法满足幼儿的入园需求,
幼儿入园难现象普遍存
在;<
/p>
各地存在着大量不具备基本办园条件的未注册幼儿园;
已注册幼儿
园存在大